登錄???|???注冊
近代早期的英國是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過渡的轉折期。中世紀的田園牧歌生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社會處在變動中。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的勃興打破了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宗教改革沖擊著人們固有的信仰;社會的轉型打破原有的習俗、慣例。這一時期既見證了科學革命和教育的發(fā)展,也被貧困、叛亂和巫術等問題困擾。本書選取16個專題進行論述,力圖為讀者展示近代早期英國社會的一幅幅圖景。
趙秀榮 ·世界史 ·20.3萬字
從文明演進和城市發(fā)展的角度看,西亞既是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亦是世界城市的起源地之一。從中外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角度來看,西亞城市既是陸上絲綢之路的系列支點,亦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結點??v向上,本書將西亞城市發(fā)展分為城邦主導時期、原生帝國時期、希臘化時期、羅馬帝國時期、阿拉伯帝國時期、伊兒汗國時期和奧斯曼帝國時期七個階段,上起約公元前7000年以杰里科為代表的西亞乃至世界最早城市的興起,下迄公元1922年奧斯曼帝國的終結;在橫向上,本書從“政治生態(tài)”“發(fā)展概覽”“典型城市”等三個層面展開論述,以期立體呈現(xiàn)不同階段西亞城市政治生態(tài)、經濟貿易、社會生活、宗教文化和規(guī)劃管理等方面的大致樣貌。
孫寶國 ·世界史 ·19.9萬字
書稿為論文集,是2004年至2019年,任職于世界歷史研究所老師的論文結集出版。論文均已發(fā)表。書稿分五卷,分別是“古代中世紀研究”“俄羅斯中亞”“歐美史研究”“亞非拉研究”“史學理論研究”。書稿主要包括了以下文章:易建平《關于國家定義的重新認識》、劉健《赫梯基拉姆節(jié)日活動的儀式特征及其功能》、呂厚量《雅典古典時期的埃菲比亞文化》、祝宏俊《古代斯巴達的公民大會》、王超華《中世紀英格蘭仆從的法律地位探析》等。
汪朝光 羅文東主編 ·世界史 ·29.8萬字
全書通過十二位中國“慰安婦”幸存者的證言以及豐富的史料和調查實據(jù),揭露了日本侵略軍對眾多女性的殘酷蹂躪,揭示日軍為推進侵略戰(zhàn)爭而有組織、有計劃地設立慰安所的事實。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戰(zhàn)爭記憶”概述了日本侵華戰(zhàn)爭與“慰安婦”制度的緊密聯(lián)系、日軍大規(guī)模強征“慰安婦”的事實、慰安所實況調查,以及“慰安婦”制度下駭人聽聞的性犯罪。第二部分“幸存者證言”記載了十二位日軍慰安所幸存者的口述史。著者把個案置于戰(zhàn)爭宏觀背景之中,揭示中國女性在日軍侵華戰(zhàn)爭中所遭受的殘害,以及戰(zhàn)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巨大苦難。第三部分“追索正義”綜述“二戰(zhàn)”后國際戰(zhàn)犯審判對日軍性犯罪的忽視、“慰安婦”受害群體的生活狀況,及近二十年來“慰安婦”的索賠運動。此部分深入分析國際社會上有關“慰安婦”索賠問題的法律爭論。作者廣泛搜集了相關的第一手中、日文史料,匯同當代中、日、英文的研究成果,包括調查報告、地方史志、目擊者證詞等諸多中、日文珍貴檔案,對“慰安婦”問題的歷史與現(xiàn)狀進行全面和嚴謹?shù)氖崂?,深入、翔實地記述了中國婦女在日本侵略戰(zhàn)爭中的苦難經歷,以及她們在戰(zhàn)后追索正義的坎坷道路。
蘇智良 陳麗菲 丘培培 ·世界史 ·15.9萬字
本書是一本介紹公元前西亞政治變遷的通俗歷史著作,涵蓋范圍從公元前4千紀蘇美爾文明開始,中經阿卡德文明、巴比倫文明,再到亞述文明和波斯文明,最后以馬其頓帝國取代波斯作為結束。與已有學術著作相比,本書具有三個鮮明特點:第一,拋開歷史細節(jié),注重勾勒公元前西亞政治變遷的脈絡和框架,以期幫助讀者迅速掌握古西亞的來龍去脈;第二,將看似雜亂無章的政權更替,還原為閃米特人和印歐人的持久博弈,揭示古西亞政治變遷的線索和動力;第三,將遙遠而陌生的古西亞與古東亞重大歷史事件相勾連,建立一種時空上的關聯(lián),賦予異域歷史一種親近感。
胡其柱 ·世界史 ·22.6萬字
基于作者在南太平洋島國薩摩亞的三年援教經歷,通過大量的一手資料,講述這個神秘島國的歷史、政治、人文、教育、風土人情,概述100多年來薩摩亞華人華僑公共形象和社會地位的變遷,系統(tǒng)梳理中國對薩摩亞的各項援助,以動人的故事展現(xiàn)薩摩亞人眼中的中國。
石瑩麗 ·世界史 ·13.9萬字
歷史是一面鏡子,只有以史為鑒,才能面向未來。作者從事中日關系史研究40余年,本書精選其部分研究成果。全書分為四編,第一編以史為鏡,論述中國與日本互相認識和互相比較的歷史經驗教訓。第二編以事為鏡,論述近代中日兩國重大歷史事件的互動影響及其經驗教訓。第三編以書為鏡,論述近代中國日本研究的重要著作的成書過程及其歷史意義與評價。第四編以人為鏡,論述近代中日兩國一些著名歷史人物的互相交往與促進中日友好的事跡。
王曉秋 ·世界史 ·28.5萬字
亞洲東北部地區(qū)土地廣袤,歷史上諸多大小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北方民族文化。16世紀以后,俄國開始向東殖民擴張。到19世紀60年代,現(xiàn)代意義的俄遠東版圖基本形成,俄國成為中國最大的陸路鄰國。此后,俄國政府通過加快移民和興修鐵路,推動了遠東經濟社會的變遷。蘇聯(lián)時期,遠東地區(qū)的各項事業(yè)取得較快發(fā)展,在區(qū)域經濟布局、對外經貿聯(lián)系、地緣政治關系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蘇聯(lián)解體前后,遠東的發(fā)展長期停滯。進入21世紀,俄羅斯聯(lián)邦政府將遠東開發(fā)確定為優(yōu)先方向,出臺一系列發(fā)展綱要和政策法規(guī),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和地區(qū)人口增長,加強與中國等亞太地區(qū)國家的多領域合作。俄遠東的新一輪開發(fā)開放對變化中的俄羅斯及世界格局正在產生深遠影響。
劉爽 鐘建平等 ·世界史 ·72.9萬字
戰(zhàn)爭、瘟疫、叛亂、宗教和王朝沖突改變了之間的權力分配,以及它們的結構,而古代歐洲的許多社會、知識和政治基礎也奠定了Regime。人民群眾遭受了戰(zhàn)爭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但有限和專制的政府和各種社會團體都加強了自己的力量。在這本書中,作者討論了權力的轉移和對西北歐海洋航線的指揮,哈布斯堡政權在西班牙和德國的失敗,以及他們在波西米亞的權力重建,評估了17世紀50年代法國戰(zhàn)勝西班牙的內部代價及其地位,大的直接利益是由較小的獲得的,荷蘭和瑞典。
(英)J.P.庫珀 ·世界史 ·76.3萬字
記錄英語民族歷史的輝煌之作,歷史愛好者人手一部的經典讀物。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丘吉爾全景式的史學名著。《英語民族史》是一部以英國歷史為中心,從英語民族的起源、發(fā)展一直記述到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逝世為止,既概述了英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社會等發(fā)展情況;也完整介紹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英語國家的誕生過程以及與英國的關系的書籍。本書作者溫斯頓·丘吉爾,是世界著名政治家、畫家、演說家、作家以及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為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史詩般的筆觸,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全景式的歷史畫卷。
(英)溫斯頓·丘吉爾 ·世界史 ·19.5萬字
本書基于古希臘史家關于帝國的正面和反面論據(jù),勾畫帝國主義這項國際政治概念的歷史流變。本書對修昔底德史書第一卷作如下重新解讀:修昔底德將戰(zhàn)前斯巴達公民大會寫成了一場針對雅典的法庭辯論;后來雅典人自己也并不忌諱的一個比喻“僭主城邦”,就是這場“審判”中的雅典“罪名”。這個比喻和這場辯論是修昔底德對雅典帝國主義的核心刻畫與史撰性辯證。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期間雅典國內反僭主法的劇變是修昔底德選擇這個比喻、寫作這場辯論的原因。通過修昔底德,“僭主城邦”比喻以及這場辯論成為了古希臘城邦體系的威斯特法利亞之音。
李雋旸 ·世界史 ·13.9萬字
本書回顧了從彼得大帝時代到“一戰(zhàn)”期間俄法兩國200多年的關系史,其中有戰(zhàn)爭、對抗、冷漠和排斥,也有緩和、結盟、仰慕和接納。在這200多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法國一直是歐洲實力和光芒的象征,因此這段時期的俄法關系,可以說是俄歐關系的一個縮影,也是今日俄羅斯與西方恩怨的前奏!同時,觀察這段時間俄國與法國等歐洲列強的博弈,也為我們觀察俄羅斯帝國的崛起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法)埃萊娜·卡雷爾·唐科斯 ·世界史 ·23.2萬字
本書創(chuàng)新性地取英國與東南亞雙視角,結合即時即景歐美與東南亞國際關系的背景,以對比方式縱向考察馬來亞與緬甸在殖民地形成過程、應對英國的政治、經濟、教育與社會殖民政策,以及在戰(zhàn)后保留英國殖民遺產,和選擇去殖民化道路方面的相通性與不同性。結果表明殖民與被殖民是一個不平等的雙向互動的歷史過程。此過程不僅與馬、緬各自的前殖民時期歷史密切相關,對戰(zhàn)后現(xiàn)代民族國家建構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許潔明 王云裳 ·世界史 ·21.2萬字
《全球史評論》由首都師范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于2008年創(chuàng)辦,劉新成教授擔任主編,致力于在中國歷史學界推進全球史的研究視野與方法,提倡有關跨文化、跨國家、長時段的歷史現(xiàn)象的研究,注重揭示全球視野中的文明互動與交往,探尋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全球化進程,及其與地方特性的相互影響。
劉新成主編 ·世界史 ·27.5萬字
日本歷史學家布留川正博代表作,探尋人類文明歷程深層邏輯,亞洲、歐美媒體一致推薦。本書是一部不多見的,敘述人類文明發(fā)展中奴隸貿易這一現(xiàn)象,將歷史敘事與人文思考相結合的思想著作。奴隸這個群體從遠古時期起一直貫穿了人類文明的各個時期,在15—18世紀,奴隸貿易伴隨著歐洲殖民者登上非洲大陸和美洲的興起而達到了頂點。400年中,西方世界迎來了政治、經濟、軍事的繁榮,但這一切卻是建立在各個人種的奴隸們斑斑的血淚之上。日本知名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布留川正博從海上奴隸買賣的角度切入,用一個個歷史故事和一條條數(shù)據(jù)對奴隸貿易、奴隸生活、奴隸解放運動作了嚴謹、翔實的描寫和論述,深入淺出地揭示出了奴隸貿易為什么屢禁不止的底層邏輯,對于在當今世界進入新興文明的勢態(tài)下,人們了解那段黑暗歷史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日)布留川正博 ·世界史 ·9.8萬字
網(wǎng)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wǎng)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wǎng)文 (2023) 3296-228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wǎng)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