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每當翻開中國歷史的厚重畫卷,古老中國的滄桑與恢弘就一次次在我們面前鋪陳開來。中國近代歷史,是一部交織著愚昧與覺醒、壓迫與抗爭的歷史,也是古老的中國走向新紀元的重大轉折時期。辛亥革命一舉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開啟了中國近代歷史的新局面,而發生于1911年1O月1O日的武昌起義,則以它的勝利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宣告了辛亥革命的發生,其偉大的劃時代意義,直到今天仍被后人所銘記。
金開誠 ·中國史 ·3.1萬字
1840年,英國人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大清帝國的大門。自此之后,帝國主義國家紛紛效仿,神州大地一時間硝煙四起。1883年12月,法軍向駐扎在越南北圻的清軍發起進攻,中法戰爭正式爆發。中法之戰,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揮之不去的傷痛,為后人留下了萬般的無奈與嘆惜。宋莉莉編著的《中法戰爭》為“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叢書之一,圖文并茂地講述了晚清中法戰爭的全過程。《中法戰爭》文字優美生動,語言簡明通俗,適合廣大讀者閱讀使用。
金開誠主編 ·中國史 ·2.7萬字
漢唐東北亞封貢體制是以漢唐王朝為中心建立起王朝與周邊各族、各國之間分上下等級的政治體制。漢唐東北亞封貢體制的涵蓋范圍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是郡縣以外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由邊地郡縣統轄管理,包括大小規模不等的諸民族政權和原始氏族部落,主要是古代中國王朝統轄的東北邊疆地區,本書稱之為“內圈”。第二是處于古代中國王朝周邊的國家和地區,他們以朝貢的形式與中國進行貿易與文化交流,主要是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本書稱之為“外圈”。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部分之間并不是一層不變的,尤其是兩部分鄰近的民族與國家,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曾出現“外圈”民族或國家轉為“內圈”,也出現過“內圈”民族或國家轉為“外圈”的現象,其中變化的原因是復雜的。漢唐時期中國王朝經歷了從統一走向分裂,并從分裂再次走向統一的巨變,東北亞封貢并沒有因為中國王朝的分裂而廢止,而是經歷了由一元體制轉變為多元體制、二元體制,又再次恢復一元體制的變化過程。從漢到唐,東北亞封貢體制始終是這一區域重要的政治體制。
程妮娜等 ·中國史 ·26.3萬字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重點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構成、流變和分期、基本類型、地理環境和特征、基本精神,闡釋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和文化認同,系統全面地介紹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藝術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科技文化,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對外交流等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提出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堅持以為僑服務、傳播中華文化為宗旨,博采世界各國有益文化,堅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通識教育中。教學內容綜合考慮到我國港、澳、臺地區的學生、華僑華人及其他留學生不同教學對象的教學要求,幫助學生系統、全面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增進文化認同,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乃至為推動祖國統一做出積極貢獻;力圖構建完整的中華民族文化認知地圖,有利于學生形成客觀、科學的疆域觀、歷史觀、民族觀和文化觀;注重培養學生閱讀古代經典著作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素質。《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既可作為高等院校通識教育的選用教材,亦可作為廣大讀者研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讀本,還可以作為各類培訓班的教材。
駱文偉 ·中國史 ·18.7萬字
王彩霞編著的《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勞模運動研究》在掌握大量文獻資料基礎上,以陜甘寧邊區勞模運動為研究對象,在抗日戰爭這個大背景下,對陜甘寧邊區勞模運動的發展概況進行綜合考察,分析勞模運動與邊區政府的互動關系,厘清勞模運動的運作機制以及模范工作者產生的過程,探究勞模運動過程中出現的模范鄉村運動和勞模群體,論述以《解放日報》為主要代表的邊區媒體對勞模運動宣傳的形式和效果,考察各種文藝形式在其中的傳播,進而重點分析勞模運動產生的社會影響,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及其對共產黨政權和其他根據地的影響等方面。同時,利用大量一手檔案,分析勞模運動過程中存在的缺陷以及政府的應對措施。
王彩霞 ·中國史 ·22.1萬字
隋唐五代時期,洛陽發展到新的高峰。這一時期,洛陽和世界連成一片,周邊民族的首領、使者、商賈、僧侶、留學人員,梯山航海,在這里活動、定居、安葬。這里人文薈萃,群星燦爛;經濟繁榮,技藝精湛。本書通過詳細的歷史資料和豐富的歷史圖片,為我們展示了隋唐五代時期洛陽的歷史全貌,內容涉及到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宗教、藝術、教育及科舉、行政管理、建筑、民俗等方方面面的內容,是研究當時洛陽歷史的一部極好的信史。
郭紹林 ·中國史 ·45.8萬字
本書在“沖擊-回應”模式的框架下,試圖分析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條重要的線索:面對西方的強勢擴張,中國精英階層如何理解這個陌生的文明,以及如何存續本國的文化、政治和社會體制。本書通過選取近代歷史文獻中的部分核心史料和經典篇章,全景式地展現了近代中國幾代先鋒人物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
(美)費正清 鄧嗣禹 ·中國史 ·19.2萬字
本書繼承了“紀傳體”史書的傳統,以人物為主體、以時間朝代為軸線,以簡潔而生動的筆法敘述中國歷史。透過本書,讀者不僅能看到朝代更迭、歷史興亡,還能看到一個個鮮活的“人”:看到掌權者如何變成權力的奴隸,看到曾經血戰沙場的英雄走向遲暮,看到才子佳人如何在時代動蕩中尋找歸宿……歷史,本是由鮮活個體書寫而成的,有血、有肉、有溫度。本書旨在帶領讀者共同體察歷史的溫度與人類的命運,讀懂中國歷史。
奇墨歷史 ·中國史 ·14.2萬字
本書原名《白話本國史》(全名《自修適用白話本國史》),1923年由商務印書館印刷出版,是呂思勉先生的史學成名作。本書多次再版重印,流傳很廣,影響深遠。全書分緒論、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現代史、結論六篇,敘述了從三皇五帝到20世紀20年代中國歷史的發展大勢。內容上條理清晰,見解新穎、獨到;文字敘述上簡潔流暢,通俗易懂。
呂思勉 ·中國史 ·23.1萬字
《義和團研究》是戴玄之先生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書分八章,從義和團的源流、本質、蔓延、排外,到戰爭之釀成、東南互保、八國聯軍的行動、最終達成和議,均在細密、謹嚴的考證基礎上,有簡練、生動的敘述,再現了義和團運動的動態全景圖。
戴玄之 ·中國史 ·11.5萬字
本書是史學泰斗呂思勉所著《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再版,全書分緒論、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現代史、結論六篇,書中呂思勉先生用簡潔流暢的文字對上古至近代中國的政治、地理、社會、文化等做了全面、簡明的敘述。文字平實易懂,條理清晰,見解新穎獨到。本書是首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也是一部能讓人快速了解中國歷史的劃時代巨作,被海內外讀者譽為“一本書讓你讀懂五千年中國史”。
何為好的歷史寫作,好的歷史寫作如何達成文景·未央致力于收錄漢語原創歷史非虛構作品,打破地區與時段,呈現跨學科、多視角的歷史書寫,與同好者一起挖掘本土歷史寫作的更可能,詢喚時光,閱讀未來。
張向榮 李碩 吳政緯 吳崢強等 ·中國史 ·268萬字
《史鑒錄》叢書共五冊,從夏朝到清朝近四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揀選了數百則經典歷史故事和與之相應的上千位歷史風云人物,嘗試幫助讀者豐富自己對中國古代歷史的認知層面。這套叢書嚴格尊重歷史事實,文字中正平和而不失趣味性,是老少皆宜的歷史普及讀物。本書是《史鑒錄》歷史故事叢書的第三本,從隋朝一直講到五代十國,前后近四百年。
《史鑒錄》編寫組編著 ·中國史 ·7萬字
《史鑒錄》叢書共五冊,從夏朝到清朝近四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揀選了數百則經典歷史故事和與之相應的上千位歷史風云人物,嘗試幫助讀者豐富自己對中國古代歷史的認知層面。這套叢書嚴格尊重歷史事實,文字中正平和而不失趣味性,是老少皆宜的歷史普及讀物。本書是《史鑒錄》歷史故事叢書的第四本,從北宋一直講到元朝,前后四百余年。
《史鑒錄》編寫組編著 ·中國史 ·7.2萬字
本冊文獻集編纂收錄了《申報》對李頓調查團的報道和評論。作為民國時期具有影響力的重要報刊之一,《申報》對李頓調查團的派遣、在中國兩國的調查活動、報告書的出臺,以及中日之間的外交斗爭和國聯討論中日沖突的歷次會議情形等,有大量的報道和評論,是了解和研究李頓調查團的重要參考資料。
宋書強 殷昭魯 趙飛飛 ·中國史 ·28.1萬字
兩晉是中國古代歷史的鐵血時代,也是充溢著傳奇的一個時代。迷亂狂歡的跌宕起伏間,除了西晉王朝有過短暫的統一外,其余時間,華夏大地陷入四分五裂、刀光劍影中,王朝更迭頻繁,令人眼花繚亂。時勢造英雄,一個個豪杰粉墨登場,展現著他們的豪邁和悲情,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亂世出大師,一位位名士瀟灑生活,書寫著他們的風流與有趣,迎來了一個思想極為解放,個性尤其張揚的文化高峰。
趙海峰 ·中國史 ·27.3萬字
義和團,又稱義和拳、義和團事件、庚子事變,或貶稱為“拳匪”、“拳亂”、“庚子拳亂”等,是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針對西方在華人士包括在華傳教士及中國基督徒所進行大規模群眾暴力運動。
艾虹 李延齡編著 ·中國史 ·2.5萬字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以文獻資料結合豐富的考古發掘成果,并經過許多次的實地考察,系統地研究論證了中國古代都城及其制度的發展演變,其中多所創見。楊寬先生認為先秦到唐代是實行封閉式都城制度的歷史階段,在西漢、東漢之際,都城制度發生了一次重大變化,整個都城的格局由“坐西朝東”變為“坐北朝南”,在唐宋之際,都城制度發生了又一次更大的變化,即由封閉式變成了開放式。這是由都城人口的急劇增長、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引起的變化。《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對中國古代都城都作了詳細的考察研究,并配以大量的圖片資料以資說明。
楊寬 ·中國史 ·36.7萬字
本書聚焦于1895—1949年間中國知識分子的人際交往、私人脈絡、團體組織以及與城市公共媒體的關系,是一部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社會文化史。本書以豐富的史料,生動的筆墨介紹了梁啟超、陳獨秀等眾多著名知識分子的社會交往,親疏聚分。當科舉和門第嬗變為學校和文憑,以儒家文化為共同價值觀的思想框架逐漸解體。從朦朧且短暫的新文化聯盟,到各種各樣的主義與流派,聚散分群的近代知識分子群體構成了近代中國耀眼的知識光譜。在這樣一個大轉型時代,知識分子身處都市并接受了新式教育,作為思想文化的主體,他們承擔著啟蒙大眾的使命,而作為啟蒙者,他們自身又面臨著從傳統向現代怎樣的轉型?
許紀霖等 ·中國史 ·44.8萬字
本書是《謝濤說大秦》系列的第三本,講述了秦朝統一六國的過程以及大秦帝國建立后又迅速亡國的故事。書中不僅有樂毅伐齊、澠池相會、長平之戰、荊軻刺秦、秦始皇統一六國、陳勝吳廣起義等大家耳熟能詳的重要歷史事件,更有范雎、白起、黃歇、呂不韋、廉頗、藺相如、李牧、李斯、趙高、項羽、劉邦等群豪的故事穿插其中,讓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跟隨秦帝國的腳步,看它如何走向輝煌,又因何迅速覆滅。
昊天牧云 ·中國史 ·1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