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主要講述了自周族公亶父遷居岐山起,至周公旦病逝之間百余年波瀾壯闊的周人歷史,以及平行時間線下武乙至帝辛幾代商王之間的晚商故事。作者以通俗詼諧的語言,按時間順序梳理了中華文明早期歷史的晦暗經(jīng)過,向我們講述了小邦周是如何率領本邦及諸多小方國,推翻了熱衷神祀、人牲的商朝,之后革新天下、分封諸侯、制禮作樂。周的種種制度理念成為孔子畢生思想追求的人文淵藪,商周間的歷史變革則塑造了華夏文明的基本樣貌。
高蟲二 ·中國史 ·20萬字
《史記》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讀中國歷史,不可不讀《史記》。本書以幽默的文風和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介紹了《史記》的三十篇“世家”,即先秦和西漢時期重要諸侯大姓的家族史。姜太公果真是“偶遇”西伯?“三家分晉”有著怎樣的前傳?越王勾踐破吳歸的背后,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史記》里記錄的孔子事跡,哪些是在《論語》里看不到的?得了天下的劉邦,如何應對四面八方的威脅?“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訴說著他和韓信怎樣的工具人生?靠宮里姐妹上位的兄弟,怎樣沖破陰影活出自己?漢武帝的兄弟侄兒,為何出了那么多奇葩?這些古代的貴族為何有著如此奇幻的人生?中華民族又走過了怎樣的融合之路?本書將帶給你啟示。
陳正宏 ·中國史 ·10.2萬字
本書試圖以東觀為中心,探討東漢時期的校書修史活動與帝制國家文化建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作為東漢國家文化事業(yè)的核心機構,東觀對后世影響較大者約有三端:一是相關校書人員參加白虎觀會議,定著《白虎通德論》,完成帝制國家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建構;二是校定經(jīng)書文本,頒布天下;三是會集諸儒,群修國史。經(jīng)書文本及其解讀、本朝史的撰寫,開始由個體行為上升為國家的集體行政運作。這種轉變削弱了經(jīng)師和史家的個人權威,有助于建構東漢的合法“政統(tǒng)”。東觀實為國家處理諸多層面知識、教育和意識形態(tài)問題的整合平臺,東漢學術的嬗變與當時帝制國家文化整合的進程基本一致。
張宗品 ·中國史 ·19.3萬字
盛宣懷一生創(chuàng)辦了眾多實業(yè),其中經(jīng)歷時間最長、在中國近代產業(yè)發(fā)展中影響最深遠的,要數(shù)輪船招商局與中國電報總局。輪、電二局創(chuàng)辦與發(fā)展,標志著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對我國當時的軍事、經(jīng)濟、民生的發(fā)展與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書按歷史階段梳理了輪、電二局創(chuàng)辦與發(fā)展的過程,并著重探討了盛宣懷與輪、電二局的密切關系,及其在這一過程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盛承懋 ·中國史 ·14.7萬字
本書首先提出了自然科學研究水平社會定義方式的理論和方法,對科研評價“質”和“量”的關系進行了說明,介紹了代表科研水平“質”和“量”的主要指標,以及國家自然科學研究水平評價的理論和指標;其次,介紹了我國自然科學研究的狀況,并利用科學計量學的方法,以各種軟件為輔助,對我國自然科學研究水平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量化分析;最后,與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進行了比較,并提出了提高我國自然科學研究水平的對策和建議。
吳彩麗 ·中國史 ·10.3萬字
本書將孫中山視作以科學為自己思想和行為基礎的“科學人”,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科學”在中國的傳入、翻譯、普及、應用等用度,詳細探討了孫中山這科學觀的形成過程,及其核心為“生之哲學”的思想以“科學”為橋梁深入的過程。
(日)武上真理子 ·中國史 ·12.3萬字
為了推動社區(qū)文化的建設和分享把握機遇的經(jīng)驗,非牟利團體“文化力量”于2014年舉辦了“文化·社區(qū)·機遇”圓桌會議。會議就如何促進文化藝術進入社區(qū),讓文化的花朵在社區(qū)的土壤里盛放展開討論。出席圓桌會議的文化人、藝術家和十三個區(qū)議會議員,分享了灣仔、中西區(qū)、觀塘、深水埗和西貢等社區(qū)的文化故事,提出以“文化權利”和“文化視野”來檢視現(xiàn)行的文化政策。本書收錄的文章,以社區(qū)文化發(fā)展為主線,希望透過不同持份者,包括文化工作者、文化評論員、社區(qū)人士分享的社區(qū)文化故事,展示今天香港社區(qū)文化的持份者,如何把握機遇來發(fā)展社區(qū)文化特色。
高寶齡 陳財喜 伍婉婷 司徒毅敏 ·中國史 ·4.9萬字
香港警隊已成立170年,女性警務人員的出現(xiàn)則始于50年代,短短60年的發(fā)展,女警們在警隊中的角色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本書從社會和歷史兩條線索入手,通過歷史檔案、官方文件、報章報導以及50多位在不同年代入職的女警的“現(xiàn)身說法”,展現(xiàn)香港女警們不平凡的60年。檢視女警的歷史,也是在回顧香港近代的歷史大事,書中將呈現(xiàn)如戰(zhàn)后難民從內地涌入香港所引起的社會問題、政府收回新界土地發(fā)展新市鎮(zhèn)、70年代越南船民問題、大型的示威游行事件及社會運動、普及教育的推行以及平等機會法例的通過等,如何直接或間接影響香港警隊的工作方向及帶來女警使命的轉變。
陳效能 何家騏 ·中國史 ·9.1萬字
黃梅戲是我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發(fā)端于清乾隆末年的小戲,隨著“三進安慶”、“兩入上海”,經(jīng)過城市文化的洗禮,在表演藝術形式上日趨成熟。新中國成立以后,黃梅戲兩度與新興影視媒體聯(lián)姻,華麗轉身,香飄海內外,影響廣泛。《黃梅戲史話》從史、論、人、劇四個方面,對黃梅戲藝術進行了全面而簡要的勾勒與介紹,力圖使讀者通過黃梅戲發(fā)展歷史中的重要事件與人物,了解這個年輕而充滿活力與朝氣的戲曲劇種的前世今生。
毛忠 ·中國史 ·4.4萬字
本書以史話的形式,簡明系統(tǒng)地記錄了廣州2200多年建城歷史的變遷和城市血脈的傳承。全書分“建城歷史”“史海鉤沉”“商貿輝煌”“廣府文化”“名勝古跡”和“當代華章”六個部分,圍繞廣州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發(fā)祥地、近現(xiàn)代革命策源地和改革開放前沿地的脈絡,上溯先秦,下迄當今,以樸實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地將廣州城市的發(fā)展歷程、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重要人文自然景觀,盡收其中。
陳建華 貢兒珍 ·中國史 ·10.6萬字
本書整理自一組繪于19世紀的中國外銷畫,作者已不可考。書中共選擇了一百四十多幅描繪當時社會生活場景及各行業(yè)人物的圖畫,全書分為“玩物·雜耍”“民風·民俗”“行業(yè)·生計”三個部分,以鮮活生動、真實質樸的畫面和簡單易懂的文字說明再現(xiàn)了十九世紀中國人的日常市井生活狀態(tài)。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原本是向西方世界介紹古老中國社會風情與文化的重要媒介對于當代國人了解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獨特的史料和文化價值。在當下這樣一個人人對時間充滿焦慮感的時代,這些質樸鮮活的畫面,會讓我們在“慢”與“快”的交錯間,回味那些初心所指向的路。
領讀文化整理 ·中國史 ·2萬字
上海法租界警察是法國駐滬領事直接領導下的警察機構,是維持法國在滬乃至在華利益的重要力量。它兼具政治鎮(zhèn)壓和社會管理的雙重功能,不僅對中國現(xiàn)代政治的發(fā)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且對塑造上海城市空間和都市文化發(fā)揮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本書主要利用法國外交部檔案館、法國海外殖民檔案館、上海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并結合法語、英語和中文的相關研究,對上海法租界警察的源起、組織機構、人事構成、社會管理和政治鎮(zhèn)壓的職能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論述。
朱曉明 ·中國史 ·9.3萬字
《元大都史話》通過對元大都的營建、形制、布局、規(guī)劃理念、建筑特點以及宮廷風尚、社會管理等的描述,展現(xiàn)了元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制度等方面的成就。中國古代都城是中國歷史的縮影,通過古代都城這樣一座集國家政治統(tǒng)治、經(jīng)濟管理、文化活動、軍事指揮于一體的歷史活動平臺,探索它們所折射的國家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重大歷史及其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視角獨特,別具風格。
孫勐 ·中國史 ·7.8萬字
本書依據(jù)歷注中的相關內容,結合大量帶有明確的西夏文或非西夏文的干支紀年、屬相紀年或年號紀年,對инв.№8085歷書中的年代、朔日、閏月、月大小、二十四節(jié)氣等做了最大程度的復原。在年號紀年方面,根據(jù)西夏首領官印題記,糾正了《宋史·夏國傳》元德有八年的記載,指出元德九年與正德元年共用丁未年(1127年)。同時,制作《西夏歷與宋歷朔閏對照表(1120—1207年)》,為復原西夏近200年的歷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舉可以極大地提高西夏紀年的精確性,對西夏歷史的科學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彭向前 ·中國史 ·14.6萬字
該書內容上起遠古,下迄鴉片戰(zhàn)爭一百年,依朝代分十七章,每章有一總說。年表標示公元、朝代、帝王年號,系以中國歷史事件;西洋歷史大事直接對照。以時間為經(jīng),事件為緯,是一本方便查詢、適合學生與一般大眾閱讀的中國歷史工具書。
馬東峰 張景忠 ·中國史 ·12.9萬字
全書共分為五編,述及內容上至上古時期之神話和傳說,下至清朝滅亡。全書內容可分為兩大類:第二編至第四編重在敘事實,第一編及第五編意在貫通。全書以表解的形式進行簡明扼要的歸納梳理,極有條理,眉目清晰,易讀易記。書中對于一事多溯其源流,詳其事實,述其結果,究其影響,以期得此一事的概念。非常適合快速了解本國歷史的讀者。
謝葦豐 ·中國史 ·1090字
1920至1945年為現(xiàn)在港九舊區(qū)的形成期,灣仔、旺角、深水埗、九龍城的啟德濱處處皆是樓宇林立。經(jīng)歷漫長歲月的洗禮,這些特色建筑或已消失,或已改建,作者黃棣才博士窮十年心力,參考大量歷史文獻資料,透過細致的建筑繪圖,重現(xiàn)這些充分體現(xiàn)時代風格、極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筑原貌,冀能以幅幅圖像,為我城留下印記。
黃棣才 ·中國史 ·10.6萬字
作者通過爬梳由漢至清的三禮圖文獻撰作情況,對歷代三禮圖文獻進行了清理,并以傳統(tǒng)考據(jù)之法對三禮圖文獻進行歷時研究,藉以考索三禮圖之源流,勾勒三禮圖之整體,進而考辯歷來三禮圖象之是非,而彰其得失,是一部帶有歷史性質的三禮圖文獻研究史。
喬輝 ·中國史 ·19.5萬字
《寫給青少年的中國歷史》是呂思勉專為中學生編撰的一本中國史入門讀物,用通俗流暢的語言講述了中國五千年歷史脈絡。書中不僅為青年讀者簡化了史料,更細分子目、分段講述,極大便利了讀者理解和學習。全書內容深入淺出,條理清晰,暢銷至今已八十余年。本次出版,保留了初版所有注釋和24幅說明圖表,另新增57幅手繪插畫,幫助青年讀者走進歷史現(xiàn)場,感受歷史真實。
呂思勉 ·中國史 ·19.9萬字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新中國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近年來,隨著歷史檔案的逐步解密、研究的逐步深入,許多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漸漸厘清。為將這些新成果介紹給廣大讀者,從1949年至2019年,我們每年選取一個重大事件、重大決策或重大問題,內容覆蓋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文化、社會、科技、生態(tài)等各個方面,用一個個充滿正能量的動人故事和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勾勒出共和國70年史詩般的歷史畫卷,讓讀者尤其是年輕的“80后”“90后”“00后”們了解7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中國社會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本書是一部圖文并茂的新中國史,采用大事記形式,全彩記錄1949年至2019年的輝煌歷史,精心選配154幅珍貴歷史照片,史實準確、細節(jié)生動、語言活潑,適合作為學習“四史”的愛國主義教育讀物。
張神根主編 ·中國史 ·18.8萬字
網(wǎng)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wǎng)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滬網(wǎng)文 (2023) 3296-228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wǎng)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