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套叢書記載了從神話傳說:夏商西周——直到清末的歷史,采用手繪畫風和歷史圖片相結合的方式,選配近千張彩圖與珍貴文物照片,經過嚴謹考據,加上寫實技法表現歷史事件與人物裝扮,讓孩子身歷其境,借以傳達正確的歷史常識,更可豐富孩子的美感經驗。本書以孩子能懂的經驗、語言,講述了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人、事、時、地、物,讓原本抽象難懂的觀念或復雜背景,變得生動活潑、逸趣橫生,給孩子樹立一個清晰的中國正史概念。
何孝榮主編 ·中國史 ·8.2萬字
本書是陶東風教授等人主編的20多年來重新評價新文化運動的代表性論文合集。新文化運動是20世紀早期由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發起的一次社會革新運動與思想文化啟蒙運動。自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雜志、發起新文化運動至今,新文化運動百年反思已成為當前中國學術界的一個熱點。環繞這一熱點,不同思潮發出了不同聲音,為重新評價新文化運動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本書秉持客觀中立的立場,盡可能將各種立場的代表性論文都選入其中,因此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陶東風 張蘊艷 吳娛玉編 ·中國史 ·88萬字
本冊始自隋文帝,迄于武后掌權。這一時段,貴族政治仍是中國歷史的主線。尤其表現在大量的皇子政治集團的涌現。如隋朝的晉王楊廣奪取了太子楊勇的儲位;唐朝的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死了自己的兄長和弟弟,奪取了皇位;李世民的幾個兒子也躍躍欲試,覬覦著最高權力。統治階級中的各大家族各自下注,甚至兩邊下注,希望能延續自己的政治地位。甚至外姓的武則天也能奪取皇位,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此外,本書跳脫了傳統上以政治史為主線的寫法,選取關隴貴族和山東豪杰中的代表性人物,從豐富的維度,如家族網絡、宗教信仰、地域特性等等,介紹了隋唐統治階層與其國家性格的形成。每冊書分十個章節,主要按照時間順序,精選重要歷史節點、歷史人物論述考辨。全書既保留原始文獻材料,又增加作者精彩解說,可以讓讀者有選擇地進行閱讀。腳注處特地注明最新研究論文,可輔助有需要的讀者進一部延伸閱讀。每章節末還附有“多說一點”單元,為讀者介紹讀史方法以及章節要點。
孫英剛 ·中國史 ·18.6萬字
本書屬中社智庫國家智庫報告系列,鄭和船隊共計七次的遠洋航海歷程,時間上延續近三十年。船隊到達了東南亞各國、印度洋北岸、阿拉伯諸國,最遠到達非洲大陸東岸,并在這些地區留下了諸多歷史文明遺跡。這一偉大的航海壯舉為傳播先進的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擴展經貿往來,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人類航海史上,中華民族(也是人類)首次大規模海上船隊進入浩瀚的印度洋,并與沿岸各國在貿易互通與文化傳播等方面進行了長期交流,最終在世界航海史上劃上了濃重的第一道彩虹。21世紀“海上絲路”的重鑄,對我國以及世界經濟的交聯促進很大,(五通)可以將中國影響進一步輻射到北印度洋、中東國家、地中海沿岸和非洲地區,在擴大中國的經濟影響力、打造中國軟實力的同時,經濟上對沿線國家均有重大利好,有利于新的歐亞商貿通道和區域經濟發展帶的進一步形成。因此,針對部分國家政府與民間對“海上絲路”的疑問,積極釋義是首先要做好的。
李新烽 鄭一鈞 ·中國史 ·10.1萬字
本冊完整展現安史之亂全景,詳細解讀晚唐的藩鎮割據。這段時期的主要的特征是唐朝試圖中興與藩鎮割據、黨派之爭、宦官專權交織在一起。每冊書分十個章節,主要按照時間順序,精選重要歷史節點、歷史人物論述考辨。全書既保留原始文獻材料,又增加作者精彩解說,可以讓讀者有選擇地進行閱讀。腳注處特地注明最新研究論文,可輔助有需要的讀者進一部延伸閱讀。每章節末還附有“多說一點”單元,為讀者介紹讀史方法以及章節要點。
孫英剛 ·中國史 ·21.5萬字
本書是一本關于人類歷史的書籍,深入介紹了世界歷史上的一些懸案,吸引讀者關注世界歷史,以此指導人們在重溫世界歷史,并對當下進行反省,學會用歷史的參照系統校正今天的行動和實踐。本書通俗易懂,對于那些熱愛歷史,卻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無暇涉獵大部頭歷史著作的人來說,《一書通識世界五千年歷史懸案》應該是了解歷史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仲英濤 ·中國史 ·16.7萬字
蔡東藩歷朝通俗演義”以正史為經,逸聞為緯。一套書寫盡中國兩千多年歷史百態。本叢書以1935年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鉛印本為權威底本,同時集齊石印線裝本的繪圖。保留自序、世系圖、蔡東藩先生自己批注的注釋、夾批和后批。倡導原汁原味的閱讀感受,最大限度地呈現原書風貌。《后漢通俗演義附三國》為《蔡東藩歷朝通俗演義》系列書之一,敘述了王莽篡漢至西晉開國250多年間的歷史,觀點平實,內容豐富,論述有法,寓意褒貶,用語雅潔,明白曉暢,自評自注,理趣兼備,堪為通俗史著的經典。該書取材謹慎,主本信史,旁征野史、筆記,其中三國部分不同于羅貫中《三國演義》七分事實三分虛構的小說筆法,信而有征,是了解東漢歷史的入門書。
蔡東藩 ·中國史 ·58.9萬字
書稿是作者多年來在中國近代思想文化領域中的研習和探索成果。書中指出,面臨近代大變局之時,中國人在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道路上遭遇了諸多挫折。其解決的途徑之一是開眼看世界,翻譯西書以了解歐美國家富強之道,尤其是京師同文館出版的《富國策》傳播廣泛、影響較大。此外,早期維新思想家陳熾的《續富國策》,近代學界對亞當·斯密的紀念和評論等,也反映了國人追尋富強的心聲。
張登德 ·中國史 ·24.9萬字
宋徽宗在位期間,中國幾乎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在位二十多年間,這位極富藝術天賦的皇帝引領宋朝達到了文化上的鼎盛。不過,因為被女真人俘虜,最終死于異國他鄉,宋徽宗更多的被后世認為是一個失敗的皇帝,道德教育的反面教材。伊沛霞教授積數十年之力撰成《宋徽宗》,成為英文世界為這位皇帝撰寫的首部完整傳記,力圖矯正大眾對徽宗“腐化、昏庸”的偏見。伊沛霞重塑了宋徽宗的形象,將其放回歷史語境中,還原一個繁榮國度的君主不斷追求卓越榮耀的雄心——盡管這份雄心以悲劇收場。徽宗在即位早期竭力超越朝廷黨爭,隨后將精力轉到自己擅長的領域。他大大拓展了朝廷的慈善事業,建立官學、醫院、孤兒院、乞丐墓地。作為藝術家,他身邊圍繞著杰出的詩人、畫家、音樂家,他還修筑了壯麗的宮殿、寺觀和庭園,后世幾乎難以超越。他對道士青眼有加,為道經作注,還讓臣民也接受并踐行這種信仰,不過他對道教的虔誠最終偏離了儒學主流,削弱了他的治國能力。
(美)伊沛霞 ·中國史 ·32.4萬字
本書運用地理學與歷史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在廣泛收集方志、民間文獻、域外文獻等各類史料的基礎上,結合田野調查,從地理環境與歷史維度探尋了福建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及重要貢獻,繼而分別從福建的民眾生計、民風習俗、地域人群、民間信仰、政區變動等視角多維度剖析海上絲綢之路與近世以來福建社會變遷的內在關系,注重宏觀論證與微觀闡釋相聯系,并進行區域比較,考察地域社會分異,揭示海上絲綢之路對近世以來福建區域社會變遷的作用機制及地域性特征。
鐘羨芳 徐文彬 ·中國史 ·22.2萬字
《明史研究論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辦,本輯為2023年秋季號,設有專論、研究生習作、書評三個專欄,包含明代京營基層武官選任制度的演變、明代旗役并槍制度考、明代生活水平分層及其衡量標準、明代地方的誣告之風及其司法實踐、明嘉靖時期營建經費籌措與工部財政運作、明代應天鄉試主考官群體的構成及影響、明代貢院記的史料價值探析等十七篇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 ·中國史 ·25.3萬字
繁華盛唐,衣冠縉紳,終是狂瀾難挽。“五代十國全史”全套八部,唐末五代通俗說史類作品,以史料為本,用縝密的邏輯分析和生動幽默的筆觸,道盡這一紛爭不斷、波譎云詭的重要歷史時期。重點敘述從唐末黃巢起義,到宋滅北漢的一百多年間(875—979年)發生的各種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黃巢起義、梁晉爭雄、五代更替、十國興起、趙宋統一等,詳細解析其始末緣由,全景描繪唐宋間五代十國大亂世。全套八部,分別是《黃巢起義》《萬馬逐鹿》《朱溫稱霸》《大唐末路》《后梁帝國》《后唐三朝》《契丹強橫》《三賢帝時代》,本書系第七部《契丹強橫》。
麥老師 ·中國史 ·33.6萬字
何孝榮主編 ·中國史 ·8.1萬字
這是一本深入探討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生平的歷史著作。從趙匡胤的早年經歷、軍事才能、政治智慧到最終的離奇死亡,全面、真實地展現這位歷史人物的多面性。通過對趙匡胤一生的梳理,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宋朝的建立背景、趙匡胤的個人魅力以及他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張三遲 ·中國史 ·26.6萬字
本書講述了元朝的發展和衰亡,成吉思汗統一了草原部落,并轉化為游牧背景下的國家,然后向文明社會發起了挑戰。作者講述了軍事力量強勁的蒙古人由于文化的差異和治理模式的缺陷導致這個王朝僅維持了九十八年,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西藏和云南被添加到中國版圖里,奠定了中國領土的基本格局。統治者們也希望建立自己的文化模式,然而對于從落后的草原直接闖入文明世界的他們來說,所能認識和了解的文化形式幾乎只有宗教,這使他們將各種宗教抬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元朝的宗教政策十分寬松,一些在以往被視為異端的教派也能夠很好的發展,這直接導致了這個強大帝國的滅亡。
陳煜 ·中國史 ·5.6萬字
本書選編了作者自1983年以來從事明史研究的論文22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制度·文化,包括論文11篇;第二部分檔案·文獻,包括論文7篇;第三部分學術·回憶,包括回憶文章3篇和1篇綜述。研究涉及面廣泛,內容豐富,涵蓋明代政治、經濟、法律、軍事、財政、文化、宗教、社會、中外關系、檔案文獻等諸多領域,是關于明史研究的整體思考與細部敘事、明代歷史發展進程脈絡研究、明代國家與社會的理論探討,以及發掘整理利用明代檔案文書等方面的學術探索。
萬明 ·中國史 ·34萬字
本書以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為研究對象,開設“啟予國學”“古史專題”“民族文化史”“近代史專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共黨史研究”“大思政課‘建設專欄·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大思政課’建設專欄·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筆談”“秦皇島地域文化”以及“書評”等專欄。
董劭偉 秦飛 鞠賀主編 ·中國史 ·34.5萬字
本書是一部研究海絲路史的專著。它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梳理了廣西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發展、中衰、繁榮的歷史過程,論證了:廣西北部灣是漢代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是中國西部連接東盟的重要通道,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支點,是我國經濟版圖新的增長極。該書旨在闡明諸種社會因素對海上絲綢之路的促進作用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反作用,探討廣西海上絲綢之路自身發展的規律和重要意義,對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經濟貿易發展和中外文化交往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黃宇鴻 李志儉 ·中國史 ·34.8萬字
東林黨人在世人心目中,主要是忠誠、剛正、偉岸的正面形象,后人對他們普遍抱有同情和崇敬之情。東林的這一形象,有其形成、塑造、接受、傳播、固化的過程。東林活動的明末自然是這一過程的重要階段,而清代官民對這一形象的大體接受、傳播,既前承明末的已有基調,又后啟近當代,影響了近當代對東林、非東林及晚明黨爭是非等問題的評述,到今天仍方興未艾。本書上編主要考察晚明東林人士及其支持者對東林形象塑造和維護的諸多表現,下編側重探討清修《明史》對東林的書寫情形及因由。《明史》總體上為東林立佳傳,而把跟東林對立的人物歸入《閹黨傳》《奸臣傳》,代表了對晚明兩黨及其爭斗歷史的態度,也極大地影響了后世對這一問題的判定。但其對東林話語的接受與傳播又是選擇性的,即一方面在主流上為東林立佳傳,稱贊東林部分人士的高潔品格和忠義舉動;另一方面其字里行間也常有所謂“抑揚頓挫”之意,批評東林的講學、結黨行為。這主要是清朝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出發,靈活運用東林這一歷史資源所致。
陽正偉 ·中國史 ·22.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