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作者運用美國社會學家“非預期結果”這一現代社會學理論,圍繞“為什么好政策變成了辦壞事”這一核心問題,對這場史無前例的“變法”進行了具有現代意涵的解讀。作者充分運用史料,闡述了王安石變法的背景、理念、經過和結果;更采用了社會學的綜合政策分析工具,分析變法涉及的人的問題、制度問題與政策環境的問題,探究變法政策在基層的執行效果及其反饋,解讀變法政策失效的原因及后果。
徐富海 ·中國史 ·32.7萬字
中國政治精英利用鴉片戰爭之后的一系列戰敗編織了一整套飽受外族剝削、欺侮為內容的“民族敘事”和“歷史建構”。但在中國經濟崛起的背景下,持續強化“悲情敘事”正在將中國從世界大環境中孤立。馬勇從現代化視角出發重塑中國近代史,一方面重新評估外國資本在近代中國的功過是非,理清世界走進中國的路徑及客觀效果,另一方面剖析在現代化沖擊之下,中國走向世界的艱難過程。
馬勇 ·中國史 ·21.7萬字
本書從多個角度對庚子勤王問題加以詳細的闡釋,深入分析了趨新各派以及海外華僑、外國來華勢力、地方督撫、秘密社會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確證了以康有為為主導的保皇會在“庚子勤王”這一晚清政局重要事件中的歷史作用,細致描述了保皇會的組織狀況、活動過程及結果,全面、生動地闡釋了“庚子勤王”運動之于晚清政局變化的深刻影響。
桑兵 ·中國史 ·43.5萬字
秦統一中國歷史重要轉折點,隨后發生的歷史演進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秦統一及其歷史意義再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本書收錄有關秦統一的進程與意義的學術論文34篇。所論均立足學術前沿,采用最新出土文獻資料,探索學術熱點難點問題。論文分別就秦統一時代的政治格局、經濟進程、文化走向、社會風貌進行探討,提出了一些新見解。若干學術收獲或可推進秦史研究,有益于深化對于秦統一歷史意義的再認識。
王子今主編 ·中國史 ·45萬字
本書通過記敘晚明風云激蕩的歷史,刻畫了性格各異的君、官、學、商、民,在“小冰期”“白銀危機”“后金崛起”與“農民起義”之外提出明亡的社會原因——當陽明心學開啟的自由主義思潮讓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覺醒并開始為人欲辯護時,底層民眾迫切關心的是公平,甚至不惜為此天崩地裂。
呂崢 ·中國史 ·25.5萬字
為什么現代人對明朝興趣這么大?為什么明朝受到小說家和影視劇的追捧?為什么有評論說“明朝是中國繼漢、唐之后的盛世”?為什么明朝的皇帝幾乎沒有一個名聲好的?為什么明朝會出現宦官當道、太監專權?在中國歷史上,明朝究竟是怎樣的獨特存在?……為了讓廣大讀者更系統、更全面地了解明朝的歷史,我們編纂了這部《大明王朝三百年》。本書匯集了吳晗先生多部關于明史研究的作品及文章,比如《明史簡述》《朱元璋傳》《胡惟庸黨案考》《明成祖生母考》等,并對書的內容進行了重新編排和整理,內容涵蓋明朝的政治、軍事、制度、經濟、外交、社會生活、著名人物等,全視角解讀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深度剖析了大明王朝興衰背后的歷史邏輯。為便于大家閱讀,此次出版對作品中涉及的古籍引文進行了嚴謹的校勘工作,并對一些生僻字、詞進行了注解,力爭將大師作品更完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吳晗 ·中國史 ·24.8萬字
本書主要通過對晚明湖州閔、凌、茅、臧四大望族的經濟實力、科舉仕宦、文化素養、人脈資源、藏書著述、刊刻出版、編刊特征、編刊家個案、著名選本與刊本的傳播等方面的考察,來揭示晚明江南望族書籍編刊與傳播的特征及其意義。四大望族的編刊活動是晚明社會的生動縮影,可藉以觀照晚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情況與士人生態及其文化創造能量。四大望族所編刊的書籍不僅數量龐大,留存眾多,而且不少書籍成為典范之本,對中國文化傳承與普及有重要意義。四大望族的編刊活動特別強調視覺效果,商業特征明顯,反映了從家刻到坊刻這一變化過程,對研究晚明地域文化、出版文化、都市文化、評點文化、科舉文化、審美與消費文化等也不無意義。
趙紅娟 ·中國史 ·40萬字
本書從政治、軍事、地理、經濟、文化多個維度講述春秋三百多年的亂世,其中推翻了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解釋,重新詮釋了歷史真相。下卷講述了春秋后段的故事,時間跨度從591年楚莊王死后,到453年三家分晉截止。楚莊王死后,春秋五霸的故事落下帷幕。由于封建制的荼毒,各諸侯國內的大夫勢力崛起,多位能力超群的大夫成為國家實際主宰者。“禮樂征伐大夫出”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
烽武野 ·中國史 ·20.5萬字
商鞅、宣太后、甘羅、白起、鄭國、呂不韋、秦始皇、李斯、烏氏倮、巴寡婦清、趙佗、商山四皓等在秦史舞臺上都扮演了重要的歷史角色。《秦史人物論稿》以作者對于以上秦史人物的研究為基礎,通過對這些對秦史進程形成影響的歷史人物的分析,深化對秦史與秦文化的認識。理解這些人物的立場、思想、表現及其歷史影響,對于多視角地考察秦史,可以提供有價值的新發現。而秦文化的風貌,也可以得到更具體、更生動的說明。
王子今 ·中國史 ·29.3萬字
本書共分九章,收錄36篇文章,著力于為清代中前期政治史研究,主要利用官書、傳世文獻、滿漢文檔案、奏折等,討論清入關前的幾次重要歷史事件、清代政治制度變遷、核心政治人物、儲位繼承、奏折制度的演變、文治得失、邊疆治理、史料考訂,以及作者對清史的地位和纂修清史的思考。作者長于考證,于浩瀚的檔案和文獻中細致爬梳,揭示了許多重要而幽微的課題,顯示出清史研究的魅力。而《治史訪談錄》和《業師鄭天挺先生傳略》兩文,講述求學治史之甘苦,非常耐讀。
白新良 ·中國史 ·37.4萬字
本書是原國民黨將領關于抗日戰爭九一八事變之親歷記錄。本書原書名為《九一八事變》,叢書名為《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2013年1月由我社出版,原書號為ISBN978-7-5034-3700-7,現應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要求,將該書納入《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叢書重新出版,原書號為ISBN978-7-5034-只是版式重新設計,內容不作改動。特此說明。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帝國主義在沈陽大北營附近制造了柳條湖事件,發動了對東北的武裝侵略。東北軍的部分愛國官兵,自發地與日軍進行了戰斗。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的六年間,中國人民及其軍隊相繼進行了一些局部的抗戰。這些抗戰,可以說是抗戰全面爆發前的序戰。本書講述了九一八事變始末及一二八淞滬抗戰、長城抗戰等中國軍隊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情況。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43.8萬字
本書是復旦大學明史研究專家樊樹志先生“重寫晚明史”系列的收官之作,也是樊樹志先生積六十余年研究之功,對晚明歷史高屋建瓴的總論。本書分六章,從明朝對外制度、全球貿易及明代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等方面,以宏闊的全球史視野進行研究和論述,對中國大歷史的變遷發展提出了新的見解——晚明大變局是中國歷史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晚清以后中國社會發生顛覆性大變局的思想和文化潛源。“重寫晚明史”系列共五種:《新政與盛世》《朝廷與黨爭》《內憂與外患》《王朝的末路》《晚明大變局》。
樊樹志 ·中國史 ·35.5萬字
本卷講述的1932年到1937年的相關內容。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民國檔案、有關地方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全國政協和各地政協有關歷史資料,以及國內收藏的大量民國書籍報刊,還廣泛參考了臺灣地區和國外出版的相關資料、著作、文章,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原民國歷史的本來面目。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38.3萬字
怎樣理解、研究中國才相對準確?以西方的視角、立場、觀點套裁中國的現實顯然是得不出正確結論的,然而只看中國的成績而盲目樂觀與只看中國的問題而盲目悲觀也是不可取的。曹錦清教授認為,要把中國的現實問題放入歷史長河當中人們才能得出較為客觀的解釋。我們所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貧富差距拉大、大城市病、新農村建設、擴大內需與就業、轉型發展、人口流動與城市化等,與我們所取得的偉大成就都是在歷史中形成的,它們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利用傳統文化資源與治理經驗,需要借鑒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和發展中國家(比如印度)的理論與實踐,從中找到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方法與路徑。曹錦清教授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國的三農問題、城市問題、發展問題,《如何研究中國》為我們貢獻了他最新的思考、智慧與建議。
曹錦清 ·中國史 ·34萬字
以文書御天下是中國古代國家官僚制度中的顯著特征,而不同時期信息溝通與處理機制的差異,也彰顯出各自不同的時代性格和權力運作方式。宋代的文書行政以多元的信息溝通和發達的文書制度為依托,其所能達到的深度也是遠邁前代。本書梳理了宋代多渠道并存且相互競爭的信息溝通機制,并從御批、省札、批狀等君相日常行政文書和針對決策行為的封駁制度入手,分析了宋代士大夫政治架構下的權力運作機制。
李全德 ·中國史 ·29.3萬字
《三國風云》是一部講述三國歷史的通俗歷史作品。本書涵蓋了從公元184年—公元280年將近100年間發生的歷史故事,共分為四卷——《群雄逐鹿》《三分天下》《三國鼎立》《三家歸晉》,以史料為基礎,以人物與事件為主線,以時間為順序,運用現代人喜歡閱讀的輕松活潑的語言,以小說的筆法和詼諧幽默的風格書寫一個精彩有料的三國。本書全景式書寫了三國時期的帝王將相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既有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也有奸詐狡猾的卑鄙小人,同時也對戰爭謀略、政治斗爭、人物心理等進行了充分的著墨。作者通過對三國這段歷史的分析、梳理與歸納,以人性洞察歷史,深度挖掘歷史人物的真實情感,解開了歷史事件的背后之謎,也體現了個體復雜的人性對歷史發展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從而讓我們更深刻地去認識和理解那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三國風云:三分天下》從赤壁之戰孫劉聯合抗曹寫起,到孫權奪取荊州統一長江中下游止。這一時期是三國形成期,赤壁之戰曹操集團大敗退守北方,孫劉聯軍取勝分治荊州,三分天下的局面開始確立。在此后十幾年的時間里,各方不斷角逐,互相攻伐,逐漸形成了以曹、劉、孫為主的三家大集團——魏、蜀、吳政權雛形初見。同時,三國歷史仍然波譎云詭、戰爭頻仍,英雄人物輪番登場,高妙謀略各顯神通,著名戰役繼續上演,波瀾壯闊,精彩紛呈。
藍水飛舟 ·中國史 ·20.5萬字
這是一本深入探討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生平的歷史著作。從趙匡胤的早年經歷、軍事才能、政治智慧到最終的離奇死亡,全面、真實地展現這位歷史人物的多面性。通過對趙匡胤一生的梳理,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宋朝的建立背景、趙匡胤的個人魅力以及他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張三遲 ·中國史 ·26.6萬字
《南齊書》為“二十四史”之一,是南朝蕭子顯所撰的歷史書,書中記述了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公元502年)的歷史事件,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于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對這一時期歷史感興趣的讀者,本書值得一讀。作品文字比較簡潔,文筆流暢,敘事完備。列傳的撰寫,繼承了班固《漢書》的類敘法,又借鑒沈約《宋書》的代敘法,能于一傳中列述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傳不勝其繁的弊病。書中各志及類傳,除少數外,大都寫有序文,借以概括全篇內容,提示寫作主旨。作品包括帝紀八卷,除追敘蕭道成在劉宋末年的政治活動外,主要記蕭齊皇朝(479—502年)二十三年間的史事。志八篇十一卷,其中有的上承劉宋,有的起于蕭齊立國,斷限比較明顯。傳四十卷,其中不少是記少數民族地區史事的。序錄一卷,佚之甚早。蕭子顯在寫這些事件和人物的時候,都不直接發表議論,而是通過前后史事的對比來揭示人物的品格。蕭子顯學習司馬遷表述歷史的方法,并取得一定的成就,被后代史學家稱為“良史”。
蕭子顯 ·中國史 ·23.1萬字
《再造中華》中指出,無論是在晚清提倡“國學”以“排滿”、一生堅持寫古文古字而排斥白話文,還是晚年提倡“聯省自治”、批判“古史辨”沿襲日人余唾,都反映了章太炎維護民族獨特性與自主性、再造中華的宏大理想與努力。書中對章太炎堅持書寫古文古字的分析,對“古史辨”與日本學界關系的梳理和章太炎的批判,對章太炎在聯省自治運動中的思想與活動,對魯迅與章太炎關系的疏離和對乃師種種批評,都有一定的填補空白或發覆之功,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
陳學然 ·中國史 ·28.6萬字
中國長期維持著大一統體制,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史研究的根本問題之一。本書考察水西、烏撒兩大彝族君長國自宋代至清中葉逐漸整合進王朝大一統秩序的歷史過程,進而從中國自身的歷史經驗與話語中提煉出“異域”—“羈縻”—“新疆”—“舊疆”的分析模型,用以理解王朝中國在南方地區的展開過程,并從中發掘出非漢人群的主體性,以揭示被“王朝中心觀”的宏大敘事所遮蔽的復雜歷史面相。
溫春來 ·中國史 ·21.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