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銅器何尊上,出現了“中國”二字。這一重器于20世紀60年代出土于陜西寶雞,長達122字的銘文講述了周武王在滅商之后計劃營建東都的重大決策,其中“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這里統治人民。其實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遠的時間——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區,最早的中國已經開始展開她廣袤而悠長的畫卷了。
許宏 ·文物考古 ·6.3萬字
6處大型遺跡,近300張遺跡及文物照片,跨越2000余年——講述“何以中國”本書選取了殷墟遺址、三星堆遺址、魏安釐王墓、睡虎地秦墓、馬王堆漢墓、海昏侯墓等大型遺跡,講述了它們的發掘起因、發掘過程、發掘收獲以及出土文物的溯源過程,涉及88位帝王及諸侯,收錄近300張照片,包括考古現場、歷史遺跡、文物真貌、遺失古籍、珍貴遺存、墓穴骸骨等。讓讀者身臨其境,從考古遺跡的視角解讀中國歷史,更輕松地了解歷史的來龍去脈,并還原我國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前世今生。
曲長濤 ·文物考古 ·19.5萬字
本書是一部關于秦始皇陵的考古通俗讀物。秦始皇陵是20世紀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1961年,它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本書作者身為考古隊隊長,全程親歷了兵馬俑坑的發掘過程。在本書中,他通過深入淺出的文字,向讀者描述了驚心動魄的發掘過程,妙析地下軍陣排兵布陣之法,再現大秦帝國兵戎相爭的歷史瞬間。
袁仲一 ·文物考古 ·7.1萬字
《六千零一夜》從知識考古學角度,講述了作為“知識”的古埃及,過去6000多年間在東西方語境中構建和演化的歷程。從月亮神和亡靈書,到弗洛伊德書桌上的小雕像;從尼羅河和圖坦卡蒙陵墓,到拉斯維加斯的金字塔形賭場;從神廟古跡和英國“冒險家”,到歌手蕾哈娜的伊西斯女神文身;從史料中的克婁巴特拉和愷撒,到油畫與好萊塢電影中的埃及艷后……作者剖析了那些關于埃及的異彩紛呈的故事背后,敘述者或主角的不同態度和目的,帶領讀者認識金字塔以外的古埃及。知識考古學是當代西方思想的前沿話題之一,本書則是這些最新思想成果的集中呈現和運用。通過閱讀這本書,讀者不僅將重塑腦海的埃及印象,更能學會一種思考問題、理解世界的新方法。
(英)克里斯蒂娜·里格斯 ·文物考古 ·14.9萬字
【許宏、馬伯庸、于賡哲推薦!和“考古偵探”一起走進發掘現場】兵馬俑是大秦帝國實力與氣度的象征,兵馬俑的背后是無數個鮮活的個體在時代中生活過的證明,他們似秦帝國的一個個細胞,成為大秦帝國最鮮活的注解。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和秦咸陽城遺址發掘領隊許衛紅,30年來始終堅持不懈地“尋親跡”、研究秦史,在本書中,她為我們呈現了兵馬俑考古發掘現場諸多細微的發現,它們合力再現了秦代社會的鮮活圖景:沿著秦俑家族開枝散葉的脈絡,能看到秦人怎樣的創新和傳承、現實與期望?“物勒工名”制度日臻完善,用“接骨膏”修修補補的兵馬俑,代表著秦人的務實還是監管部門的妥協?秦代本土怎樣發達的漆器工藝技術支撐著匠人們制造出如此鮮活的彩色兵馬俑?修建秦陵的究竟是哪三種人,他們的后勤保障是如何做到的?……而跟隨作者探索秦朝鮮活過往的步伐,我們也可以看到更多文物遺址背后秦朝的實相:強弩中的“絕絕子”反映了秦朝在軍事方面對游牧民族怎樣的追趕和超越?秦始皇“收天下之兵”到底是真是假,政策的實施是否有彈性?“暴秦”對戰死的士卒有一套嚴格的發喪流程,是否可為我們解開一點點“秦國為何會統一天下”的疑惑?驪邑的發展壯大,為大秦帝國穩固全國統治做了哪些貢獻……
許衛紅 申珅 ·文物考古 ·12.2萬字
自秦末至西漢時期的中國嶺南地區,曾存在著一個神秘的王國,它承襲中原民族的傳統,又帶有濃厚的南方特色,可史書上對它的記載寥寥。而廣州市象崗掘出的這座石室墓,以考古發現,彌補了嶺南地區的歷史空白。本書作者麥英豪是南越王陵發掘對的隊長,王文建是南越王陵的研究者,他們真實地記錄了王陵的發掘過程,描述了陵墓中珍貴的文物,為讀者拂開了南越國的層層迷霧,一窺其千年前的風貌華章。
麥英豪 王文建 ·文物考古 ·7.7萬字
公元前3500—前2000年前后,蘇美爾人在伊拉克南部肥沃的沖擊平原上創造了全世界最古老的文明。蘇美爾人是城市、文字、車輪等多項重大發明的首創者,屬于蘇美爾人的那個古代世界就像一面鏡子,燭照著我們今天的城市生活和文明世界。問題在于,我們頭腦中想象出來的蘇美爾人和他們的世界,是否就是真的客觀發生過的歷史?本書作者保羅·柯林斯揭示了在過去150年中,各國學者如何利用出土自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各類考古文獻資料,構建出了一套以蘇美爾人為題的“知識”。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蘇美爾人其實從未被我們簡單地“遺忘”過,正如他們從未被簡單地“發現”過一樣。每次“發現”都只是那些試圖“發現”他們的人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對蘇美爾人的重新建構而已。從古到今,這樣的建構重復了很多次。
(英)保羅·柯林斯 ·文物考古 ·13.4萬字
《重返:三國現場》以歷史、文物、遺跡為線索,通過對收藏于各大文博機構中的漢末、三國時期的文物的梳理和對全國三國文化遺跡的調研,借助“地下之材料”與“紙上之材料”的“二重證據法”,為讀者呈現出一個更真實、更立體、更有趣的三國時代。歷史現身說法,大過一切講述。書中涉及古城址、古墓葬、古戰場、廟宇、壁畫、書法、碑刻、瓷器、漆器、錢幣、兵器、建筑、服飾、飲食、社會生活、宗教、中外交往等與三國相關的諸多領域,收入400多張國家寶藏級文物及三國遺跡現場照片、手繪地圖。視角新穎,圖文并茂,為我們全景式地展現了一個“看得見的三國”。
成長 ·文物考古 ·18.6萬字
陶器,作為考古學最基礎的研究對象,對于了解一個地區、一個文化、一個人群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浙江的史前陶器,結構上基本按照時代順序,分別介紹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好川文化、錢山漾文化和廣富林文化的陶器特征及制作工藝,同時包括對各個考古學文化基本情況和主要認識的介紹,旨在提供一個理解陶器的文化背景,展示浙江史前陶器對中華文明的貢獻與價值。
孫瀚龍 趙曄 ·文物考古 ·13.4萬字
庵埠鎮位于潮州市南端,毗鄰汕頭、揭陽、澄海,古稱龍溪都。作者對庵埠鎮歷朝歷代有名款及無名款但有歷史價值的題刻進行記錄、拍照、拓片與整理,并收錄其背后故事。全書收錄題刻140余條,按年代順序排列,上編為匾額、書畫,下編為碑記,分圖片、題刻說明、書法點評、作者傳略、內容注釋等部分。本書可作為研究庵埠歷史的文史資料,供讀者一覽庵埠當地人文、政治、經濟的發展狀況。
楊煥鈿編著 ·文物考古 ·7.3萬字
本書中的文章長短相宜,濃縮了作者幾十年來的田野考古、學術之旅與生活經歷。其中有考古發掘古墓的故事,有尋訪古跡的經歷,有考古人在天寒地凍中摳泥巴的苦,有與同事們出長差做項目時共同生活的樂,以及自己與家人、友人之間的溫馨故事,等等。
賴非 ·文物考古 ·7.9萬字
自1928年迄今,殷墟科學考古發掘已有九十年的歷程。其間積累了大量的考古材料,包括數量龐大的骨、角、牙、蚌器。本書共選取200余幅照片,分門別類,并配以詳細的文字說明。所選器物或為制作精美、工藝精湛的禮儀性用品,或為形態多樣、功能齊備的武器,或為看似普通卻實用性強的工具,還特別選取了骨器制作工具,此外還有少量甲骨、動物遺存標本等。借此,希望能較為全面地反映殷墟骨、角、牙、蚌器制作和使用的面貌,以及它們在殷墟先民生活中的意義。
何毓靈 李志鵬 ·文物考古 ·6.1萬字
蓮都區歷史悠久,人文歷史古跡甚多。據統計,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有古民居298處,宗祠102處,寺廟49處,古橋55處,古遺址14處及其他101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一般文物保護單位591處。這些文物保護單位星羅棋布在蓮都區的大地上,承載著歷史的滄桑。本書旨在挖掘、整理文物背后的故事,采取田野調查,查閱方志史料和家譜文獻的形式,全面鉤沉蓮都區的千年歷史,挖掘、整理文物蘊含的獨特人文信息。
陳芳紅編著 ·文物考古 ·9.7萬字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于敦煌市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從公元366年開鑿第一個石窟,后來又經歷了近千年十幾個朝代的開鑿,最終形成了這座世界上規模最龐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莫高窟中有無窮的奧秘,自1900年人們發現藏經洞,這座沉睡已久的千年寶庫蜚聲海內外,吸引了無數人前來探索。穿越千年,莫高窟中留下了幾萬平方米的絢爛壁畫,數千身精美的彩塑,還有內容豐富的經卷文書……不同時代的藝術風尚在這里匯集成斑斕景觀,這是一座輝煌燦爛的藝術殿堂,也是一個文明的奇跡。走進莫高窟,會看到精美的藝術、多彩的民俗風情,也能感受到歷史的積淀和文化的厚重。各個時代的生活場景、衣冠服飾、建筑造型、歌舞百戲……世間萬象林林總總匯聚于此。本書,將帶領小讀者們暢游莫高窟,在精美的手繪插圖和娓娓道來的科普文字中,賞藝術、學知識,領略莫高窟的無窮魅力。
敦煌研究院編 王慧慧著 ·文物考古 ·1.4萬字
殷墟被譽為中國考古的圣地,殷墟考古九十年來,發現了豐富的殷商文化遺存,出土了大量陶質類文物,可分為普通陶器(或稱粗泥陶)、白陶、硬陶、原始瓷和釉陶等類。通過對包括陶質類文物在內的殷墟文化遺存的綜合研究,建立起了晚商文化的分期體系,可與《殷本紀》記載的、經殷墟卜辭中王譜訂正的商王世系大致對應。以研究殷墟文化的內部構成以及形成、變化為基礎,可進一步探討商文化、商文化與周邊青銅文化的關系以及人群的互動等問題。
牛世山 岳洪彬 岳占偉主編 ·文物考古 ·7.2萬字
盛世興藏。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實力不斷增強,建設文化強國的呼聲越來越高,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也逐漸受到各級政府及廣大人民的重視,博物館及歷史名勝古跡成為游客最感興趣的網紅打卡地,文旅融合作為新時代的新業態一躍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由此也引發了人們對文物及文物保護的更多思考和討論。本書以深入淺出的語言介紹了文物保護中最基礎、最典型的100個問題,是了解文物保護知識直接、有效的科普讀物,有助于對文物保護基本概念、原則和制度等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學習,希望通過專業性的分析為初涉文物保護的相關人員及對文物保護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份便捷直觀、生動具體、豐富多彩的答卷。
劉爽 ·文物考古 ·5.5萬字
作品以西非國家塞內加爾為個案,結合考古實踐與民族史研究,探討非洲文化景觀問題。作者認為文化景觀是文化生產的結果,聚居群落通過日常活動、信仰和價值觀,將物理空間轉化為有意義的所在。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了塞內岡比亞巨石圈墓地考古情況及數據。第二部分介紹了巨石圈的西側和東側邊緣地帶的文化景觀:薩盧姆三角洲貝冢,巴薩里和貝迪克文化景觀。三個景觀案例歷經公元前二千紀中期至今的時間段,對巨石圈墓地的分析完全是考古學范疇的;對薩盧姆三角洲的分析也具有很強的考古學意義,但同時包含著民族史的探討;而巴薩里和貝迪克地區的案例研究則體現了當地部落人群英勇抵抗外來入侵的過程對文化景觀形成的作用。
(法)高暢 ·文物考古 ·9.5萬字
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與詞訟文書是研究元代法律制度的重要一手材料。本書共收錄了中國、俄羅斯、英國收藏的307個編號的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與詞訟文書,糾正了以往錄文中的部分錯訛之處,以期為學界提供一個相對準確且完整的本子。對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文書的考釋研究,不僅可以一睹《大元通制》《至正條格》等元刊本與今本之異同,還可以了解元代基層審判中沿用古律、重視詔敕的特點。對黑水城出土元代詞訟文書中術語、訴訟審判、職官機構、罪案的研究,則是在直接揭示元代基層訴訟與審判程序的同時,也為研究元代基層職官制度史、社會生活史等內容提供新的線索。
張笑峰 ·文物考古 ·13.5萬字
通過對北宋墓志碑銘撰寫的研究,認為墓志碑銘在形成過程中,會受到撰寫者因個人寫作習慣、政治因素和個人立場的影響,導致或表意不明、或有所隱晦、或有所側重。同時,墓志碑銘的撰寫也會受到來自喪家的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碑志文的定型。總體而言,書稿把北宋墓志碑銘作為“文本”進行分析,作為一種書寫活動,墓志碑銘相關內容并非“隱惡揚善”所能完全涵蓋,明晰此問題,不僅有益于全面把握北宋墓志碑銘撰寫的方式、內容和特色,從而有助于深化對墓志碑銘本身的研究,而且對客觀認識作為資料的墓志碑銘亦大有助益。
仝相卿 ·文物考古 ·19.6萬字
本書是人類學家張經緯的首部考古學、歷史學主題書評集,分為“考古”、“中國”、“神話”、“方法”和“諸野”五大板塊。考古、歷史著作固然厚重、深沉,但當我們用人類學思維重新理解中國文明的方方面面,或許就能從那些作品中,品讀出意想不到的新意。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本文集中的諸多評論,不僅能通過全新的角度幫助我們更好地“讀懂”文獻,反思當下的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還能讓有關中國文明的研究者擁有更寬廣的視野和胸襟。
張經緯 ·文物考古 ·15.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