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全國幾個重點地區藝術市場的內部交易為線索,系統介紹了文物收藏陷阱,內容以知識性和市場經驗為主。藝術品市場越來越成熟的今天,很多老百姓也加入收藏大軍中來。但是,藝術品市場的欺詐行為嚴重。此書將揭開古董市場的神秘面紗。
曾智泉 ·文物考古 ·12.1萬字
本書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蔡美彪先生所著,于1955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本次為1955年修訂版。元代白話碑的碑文大都是譯自元代蒙古語的公牘,是一種有價值的原始史料。元代白話碑的價值,可以從語言學和歷史學兩方面來說明。第一是語言學上的價值。元代的各種公牘,大都是先用蒙古文寫成,然后再譯為漢文白話。這種白話,雖然由于翻譯水平的限制,還不能和當時的實際漢語完全一致,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反映了元代的白話口語狀況,成為研究元代漢語史的一種很好的資料。本書就是此類資料的相關整理。
蔡美彪編著 ·文物考古 ·12.1萬字
2008年7月,清華大學從境外搶救入藏了一批戰國時期竹簡,學界稱之為清華簡。清華簡的內容多為早期的經史類典籍,其中除了可與《尚書》等傳世古書對照的篇目外,更多的則是已失傳兩千年之久的前所未見的佚篇,對于準確認識先秦古籍的原貌、重建中國早期歷史均有重要學術價值。清華簡所帶來的新知識以及對傳統文化認識的更新,已經引起了海內外學術界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與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對清華簡中見于《逸周書》或與之體裁相近篇目(《命訓》《程寤》《皇門》《祭公》《保訓》《封許之命》)的英譯及背景知識介紹,同時對《逸周書》的文本流傳情況提供了一些見解。主要讀者為海外從事早期中國研究的學者以及對中國古代文明有興趣的一般讀者。
(美)夏含夷著譯 ·文物考古 ·12萬字
本書將故宮收藏的宋元明三個主要朝代的藝術藏品,由書畫及人,將蘇東坡不同人生階段的不同生命際遇聯系起來,時代的洪流與人物的細節在書中相互交融,不僅僅呈現了蘇東坡一生的所有軌跡,更書寫了整個宋代的精神文化風貌。
祝勇 ·文物考古 ·11.9萬字
聲名顯赫的伊特魯里亞人曾經在古意大利建立了頗具影響力的強大文明,然而他們卻常常遭到誤解,被當作一個陌生而未知的民族,其語言和文化也已基本消失。露西·希普利撰寫的全新伊特魯里亞史為讀者呈現了另一番景象:這個民族與希臘保持著貿易往來,促進了羅馬文明的發展,啟發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和浪漫主義時期的推動者,對現代世界依然具有深遠的影響。本書描述了伊特魯里亞文物從誕生到使用、遺失、發現和重塑的過程。從時尚沙龍上埃及木乃伊的裏尸布,到波拿巴家族成員的業余活動,這本書帶領我們踏上了一趟精彩的旅程;它借助伊特魯里亞考古學,向我們展示了許多神奇而有趣的地方。作者將歷史與最新的考古學證據結合起來,以獨特的視角解讀這個充滿謎團的文明,揭示了我們現在知道哪些答案,以及還有多少問題等待我們去探索。
(英)露西·希普利 ·文物考古 ·11.5萬字
水稻是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一半以上人口食用稻米。稻作是亞洲文明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的核心特征,稻作文化是中國以及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大多數國家的傳統主流文化。作者長期從事長江下游地區的考古工作,本書敘述的具體內容便以該區域的材料為主,探討了稻作起源這個宏大問題。全書分六個章節,逐章敘述并分析了稻作在世界范圍內的起源、演變、發展過程,并著重解析了稻作文明由于地理位置和區域環境差異,在亞洲各地孕育出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風格和多樣性特質。
鄭云飛 ·文物考古 ·11.5萬字
《法門寺地宮》是“親歷中國考古”系列之一。1981年8月24日,法門寺真身寶塔轟然坍塌。1987年4月,法門寺地宮開啟,2000余件(組)大唐國之重寶,擁戴著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以不二于世的姿態,發岀耀眼的光芒,使得法門寺塔地宮文物一經出土即名揚天下。本書作者韓金科,研究員,曾任法門寺博物館館長,以親歷者的身份,介紹了這些稀世珍寶的出土過程,及其相關的歷史文化和佛教文化,向讀者展示了一座輝煌燦爛的大唐寶庫和法門寺文化走向世界的盛況。
韓金科 ·文物考古 ·11.3萬字
固原自古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遺存星羅棋布,文化積淀層次身后。鎏金銀瓶,當屬國寶;羅馬金幣,璀璨奪目;古跡遺存,不勝枚舉。
楊明 ·文物考古 ·11萬字
夏商西周是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中原居于“天下”之中,是中華文明的主體,但位于四方的“蠻夷戎狄”文化既影響又參與乃至融入了中華文明形成的過程。而在中原的“四方”文化中,北方文化對中原文明的影響既深且遠,韓金秋編著的《夏商西周中原的北方系青銅器研究》就是以中原的北方系青銅器為切人點,通過考古學研究再現北方系青銅器對中原影響的歷史畫卷。
韓金秋 ·文物考古 ·11萬字
由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黨史研究室編輯,中共黨史出版社和寧夏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革命遺址通覽》作為《全國革命遺址普查成果叢書》的分卷,在全國省卷本中率先出版發行。《全國革命遺址普查成果叢書》被列為全國“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作為該叢書分卷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革命遺址通覽》,是在2009年至2010年全區革命遺址遺跡普查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編撰完成,圖片近400幅。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 ·文物考古 ·10.8萬字
兩宋是養育“士”氣,即士大夫之氣韻的一個黃金時代。士人在世俗生活中,以山水、田園、花鳥,以茶以香為語匯,用想象和營造別為自己醞釀了一個獨立的小天地。宋代家具式樣、特別是士人居室陳設的品位更深入影響到后世,其中所蘊涵的對雅的定義,被詩和畫攜帶著浸入新的時代。
揚之水 ·文物考古 ·10.6萬字
本書揭秘清末文物如何大量流出國境、蔣介石戰敗逃亡之時為何以當時萬分珍貴的軍船搬運文物,這些文物在臺灣經歷了怎樣的倉庫階段,后來又在怎樣的國際情形下開建臺北故宮博物院,民進黨的"去中國化"陰謀對臺北故宮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而今故宮博物院又如何成為維系中華民族認同的紐帶,并順帶描述了近年海外華人回購文物的動態。大視角包括了歷代政治斗爭的各方動機、小視角則詳細到故宮博物院院長的訪談,既是一部豐富的近代文物歷史資料,也是一部完整的隱藏在故宮文物背后的中華民族近代辛酸史。
(日)野島剛 ·文物考古 ·10.5萬字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它是土筑文明、水利文明、稻作文明,高度發達的玉器系統更是獨樹一幟,在中國都邑發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書通過對良渚古城的發現史、格局與功能分區、營建工藝與工程、考古歷程與最新進展,以及與中華文明的關系等內容的梳理,揭示了良渚文明的豐富內涵與深遠影響。
劉斌 王寧遠 陳明輝 ·文物考古 ·10.5萬字
秦皇陵墓文明標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本書以秦國的發展歷程及秦始皇的歷史功績為史實,重點從近年來的考古新發現、新認識切入,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秦始皇帝陵的建造過程、結構布局及兵馬俑、石質甲胄等軍事陪葬,銅車馬、馬廄陪葬坑等乘輿車馬陪葬,珍禽異獸、百戲雜樂等娛樂陪葬,陵寢燕享等祭祀遺存,以及陵墓的核心——地宮之謎。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10.4萬字
《與古人對話》是我國知名考古學家黃大路老師的首部著作。作者憑借半生的考古經驗和歷史、學術知識,透過其多年參與的眾多古墓挖掘研究工作,為讀者呈現了幾千年前的人類文明、文化發展進程和生活中的智慧、演變和傳承,以及博物館中不會提到的歷史八卦、人物故事和豐富的史料知識。作者以“生活考古”的角度,拉近考古與普通老百姓的距離,透過古代墓穴中的文物傳達出古人那些生活習慣、方式,有些至今仍被人們傳承,但很多很多細節,是當今人們所不知其所以然的。同時,作者也以探秘的形式,為讀者講述文物背后所隱藏的文化、思想和歷史。說出古人沒來得及說的話。追溯過去,也是展望未來的基礎。
黃大路 ·文物考古 ·10.4萬字
新疆天山地帶歷史文化積蘊豐厚,是古代西域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綿延千里的天山走廊是連接中國內陸與中亞的重要通道,也是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本書擬通過新疆天山沿線的歷史遺跡和遺物,特別是近三十年來新疆考古發現和歷史研究的成果,闡述天山在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為天山立傳。天山走廊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錯地帶,特殊的地理環境與自然條件孕育出獨特的文明形態,使其成為歷史上諸多古代民族活動的舞臺。
張弛 ·文物考古 ·10.3萬字
本書作者通過對博物館藏品和已發表資料的研究,依據考古報告和歷史文獻,從功能、出土地、品類、數量、質地、使用痕跡等方面討論唐三彩的屬性,同時,結合古代文獻,對唐朝時期的唐三彩諸問題進行探析。此外,作者還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了對唐三彩的鑒賞心得。
趙宇共 ·文物考古 ·10.2萬字
作者傾十余年心血,踏遍南北各地百余家博物館,查閱三百余萬字資料,前后修改三次,最終將《博物館里的中國設計與風格》呈現給讀者。本書通過對每個朝代典型文物的創作背景、色彩、造型、紋飾、質地、銘文、落款及其變化等方面的研究,帶你縱覽八千余年的華夏文明,領略歷代文物所承載的設計風格與審美價值觀,從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發展脈絡。本書借助考古學、歷史學、美學、工藝美術史、文學史等成果,應用語言及語言模態的關系,開展了對中國歷代風格與設計的解構與建構,將流傳下來的文物用現代詞語進行解讀。這樣的解讀不僅有助于讀者更加容易地讀懂中國歷代設計風格,而且對開展融合今古的創新設計工作有積極的指導意義。認知中國風格有助于人們心靈的回歸,能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助于人們從幾千年的文化寶藏中汲取養分,開展新創造與新設計。
劉靜偉 ·文物考古 ·10.1萬字
本書為我社出版的《GIS與考古學空間分析》一書的姊妹篇,著重從實踐角度對GIS技術在考古學科研、教學中的應用。包括GIS景觀分析、GIS水文分析與土壤侵蝕模型、GIS成本面分析與考古學空間移動研究、GIS視域分析與景觀可視性、GIS網絡分析、GIS技術的擴展與應用等。本書為我社出版的《GIS與考古學空間分析》一書的姊妹篇,著重從實踐角度對GIS技術在考古學科研、教學中的應用。包括GIS景觀分析、GIS水文分析與土壤侵蝕模型、GIS成本面分析與考古學空間移動研究、GIS視域分析與景觀可視性、GIS網絡分析、GIS技術的擴展與應用等。
張海 ·文物考古 ·10萬字
本書主要以西安博物院藏品為紐帶,以史前、周、秦、漢、唐、近現代的時間線為編寫邏輯,采用圖說文述的形式,用古代長安的史地概況、小雁塔的前世今生、西安的古代都城文明三章,重點講述了長安從古至今城市變遷史與人文發展歷程、漢唐文物與世界遺產交相輝映、古代園林與現代建筑彼此守望。走進西安博物院,透過文物了解華夏文明的血脈源流,開啟時光之門,實現今人與古人的精神交流,找尋塵封在每一個中國人腦海深處的精神故都,感受長安這座十三朝古老都城的榮光與魅力,從中汲取力量、增強文化自信,助力每一個人心中的中國夢。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10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