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劉未,男,1979年生,遼寧遼陽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從事宋元考古教學和研究。出版《遼代墓葬的考古學研究》專著一部,發表《宋代皇陵布局與五音姓利說》、《蒙元創建城市的形制與規劃》、《中國東南沿海及東南亞地區沉船所見宋元貿易陶瓷》等論文近三十篇。
劉未 ·文物考古 ·18.9萬字
本書以元明清官窯為母體,對其上裝飾的番蓮花紋飾進行研究。借助工藝學、圖案學、植物學和相關歷史文獻資料,研究結果發現,裝飾在元明清官窯上的番蓮花紋飾,是一種集工匠之想象、皇室制度規范所創作的圖案裝飾。番蓮花紋飾的內容不但豐富且面貌多樣,包含了實用和審美的雙重屬性。番蓮花紋飾不但蘊含了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等豐富意涵,同時也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載體。
王怡蘋 ·文物考古 ·9.2萬字
本書作者通過對博物館藏品和已發表資料的研究,依據考古報告和歷史文獻,從功能、出土地、品類、數量、質地、使用痕跡等方面討論唐三彩的屬性,同時,結合古代文獻,對唐朝時期的唐三彩諸問題進行探析。此外,作者還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了對唐三彩的鑒賞心得。
趙宇共 ·文物考古 ·10.2萬字
本書通過歷史資料探討了南方地區宋代墓葬特征的形成原因;對南方宋墓的群體差異、墓主葬期、出土玉器、斷代方法以及宋代厚喪薄葬、葬俗遷徙、墓葬防護等問題進行了相關討論;總結了宋金時期南北方墓葬的差異及其形成原因,并討論了漢人葬俗對金代女真貴族的影響;對南方宋墓與前后時期墓葬進行了對比,指出了南方宋墓在南方唐代至元代葬俗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傳承作用。
吳敬 ·文物考古 ·16.7萬字
選取了近十幾年來蘇、魯、豫、皖交界處新發現的漢畫像石,特別是在一些民間流傳過程中被拓印下來的經典拓片,分神祇、人物故事、靈異、生活、出行、建筑六大類,可補《中國漢畫像石全集》的不足。
朱滸編著 ·文物考古 ·6.1萬字
蛙人紋是半山馬廠時期彩陶的特色紋飾,學術界對其稱謂與內涵關注已久,形成了不同的學術觀點。本書在對目前已發表的半山馬廠彩陶蛙人紋圖像及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的基礎上,重點探討其所體現的史前美術的相關特征,圍繞所收集的資料分析半山馬廠彩陶蛙人紋圖像的構成方式、組合方式、文化內涵、藝術源流,探究其藝術特征。
莊會秀 ·文物考古 ·12.5萬字
本書中的文章長短相宜,濃縮了作者幾十年來的田野考古、學術之旅與生活經歷。其中有考古發掘古墓的故事,有尋訪古跡的經歷,有考古人在天寒地凍中摳泥巴的苦,有與同事們出長差做項目時共同生活的樂,以及自己與家人、友人之間的溫馨故事,等等。
賴非 ·文物考古 ·7.9萬字
本書以法門寺博物館現有陳列為基礎,按照時間、空間的順序,以史為據,以物述史,圖文并茂地介紹了法門寺的歷史淵源、館藏珍品等。詳細講述了法門寺的佛教圣物、大唐宮廷文物、地宮的結構與格局,及中國茶文化、香文化、秘色瓷、琉璃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深遠影響。走進法門寺博物館,讓文物喚醒塵封的歷史記憶,遙遠的絲綢之路推動了古代文明的交流互鑒,感受大唐開放、包容、繁榮和文明的輝煌成就,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5.6萬字
中國北方人面巖畫的數量最多,分布最廣,陰山、桌子山、賀蘭山,以及赤峰為主要的分布區域。借鑒考古類型學的方法,本書對中國北方系統中的人面巖畫進行研究,分析與總結中國北方各區域人面巖畫的特征及分布特點,并進行分期研究和年代的探討。同時,本書還對人面巖畫的傳播路線,人面巖畫與原始宗教,人面巖畫與巫儺面具及原始戲劇等問題加以討論,以更全面地研究人面巖畫的文化內涵,再現中國相關歷史文化面貌。
王曉琨 張文靜 ·文物考古 ·7.1萬字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它是土筑文明、水利文明、稻作文明,高度發達的玉器系統更是獨樹一幟,在中國都邑發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書通過對良渚古城的發現史、格局與功能分區、營建工藝與工程、考古歷程與最新進展,以及與中華文明的關系等內容的梳理,揭示了良渚文明的豐富內涵與深遠影響。
劉斌 王寧遠 陳明輝 ·文物考古 ·10.5萬字
本書以時間為序,匯集了作者近年來在西域考古與藝術方面的研究成果。內容涉及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遺物所見古代冶金技術的傳播、古代西域民族遷徙和重新分布對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的影響、西域都護府遺址的發現,以及珠寶藝術與中外文化交流等問題。全書以考古材料為依據,結合扎實的文獻考證和實地踏查,對目前學界存在爭議的一些學術問題得出了獨到見解,令人耳目一新。其中關于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與史前絲綢之路的論述,已引起了海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
林梅村 ·文物考古 ·19.8萬字
本書為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所取得的成績,用26篇文章回顧和描述了浙江考古的人和事。生動展示了浙江省多項重要考古的具體過程。包括上山文化考古發掘、余姚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跨湖橋文化考古發掘、河姆渡文化考古發掘、良渚古城的考古、印山王陵考古發掘、宋六陵考古發掘、吳越國考古發掘、上林湖考古發掘、王陽明故居考古發掘、蘭若寺考古發掘等一系列浙江的重大考古活動。這些考古發現或實證中華5000年的文明史,或糾正了史籍記載的錯誤。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建設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考古學的典范。
馬黎 ·文物考古 ·17.2萬字
本書系統整理了滎陽小胡村墓地58座晚商墓葬和64座周代墓葬(西周墓葬2座,東周墓葬62座)的發掘資料和基礎研究成果。小胡村墓地位于河南省滎陽市廣武鎮小胡村東北,北距黃河約5公里。58座晚商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共出土遺物405件,其中銅器154件;64座周代墓葬均為土坑豎穴墓,共出土遺物217件,主要為陶器。滎陽小胡村墓地考古發掘所獲資料對研究商代晚期和東周時期喪葬習俗、族屬及相關歷史地理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精心繪制了墓地總平面圖、二百余幅墓穴及出土器物平面剖面圖,拍攝了出土文物及挖掘現場圖片四百余幅,形象而直觀地再現了滎陽小胡村商周墓地及出土文物情況。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文物考古 ·19.8萬字
眾所周知,邊疆考古是中國考古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地域范圍和文化特點而具有獨特的價值。黑龍江考古屬于我國邊疆考古之一,考古發掘獲得的成果,成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見證,是中華民族疆域的實物見證,為我們再現了黑龍江地區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和東北疆域形成的歷史。本書以20世紀黑龍江地區的考古工作實踐為基礎,時間上從舊石器時代至清代,空間上以現代黑龍江境內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牡丹江、綏芬河流域三大區域為核心,總結和概括了一個世紀以來匯集的資料、所取得的成績以及認識,并通過這些基礎工作,探討黑龍江地區文明的起源及其逐漸發展的過程,證明了邊疆地區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中的地位和貢獻。
石巖 ·文物考古 ·19.7萬字
本書聚焦于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國寶,深入且全面地呈現了它們獨特的魅力。從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壯觀軍陣布局,再到可愛大熊貓的獨特生物學特性、生活習性與棲息環境……通過豐富的內容和生動的描寫,展現了這些國寶的前世今生、科學知識、文化內涵以及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等,帶領讀者領略中國國寶的非凡風采,增強對文化遺產和珍稀物種的保護意識。
張啟源編著 ·文物考古 ·3.5萬字
中國鼻煙壺小巧精致,秀麗可愛,體現出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等豐富內涵。本書分瓷質、玻璃質、瑪瑙質、玉石質、金屬質、有機材質、內畫彩類等,對七大類400多只珍品鼻煙壺一一鑒賞。書中鼻煙壺造型精美,色彩艷麗,觀之賞心悅目,讀后令人難以忘懷。更有部分珍品可手機掃描二維碼看視頻,在悠揚的古琴曲中360度全方位欣賞難得一見的精品鼻煙壺。
金涌 ·文物考古 ·4.1萬字
河潤華章人物風流:渭南市博物館,本書以文物古跡為基礎,介紹了渭南從史前、夏商周、秦漢到近代時期的發展變化,及不同時期對國家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講述了眾多盛世英杰、賢相良才、文化大家等渭南著名人物的典型故事及事件,讓文物“活”起來,采用圖說文述的方式,展示了渭南的深厚歷史及豐富的文化內涵。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9.5萬字
敦煌科儀文書,是由隋唐時期人抄錄的,雖然是敦煌文書中的殘篇,但包括齋醮活動中的儀式規范、經典的傳承儀式等內容。本書在校對文獻的基礎上,對字、詞匯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注釋,尤其重視對專有名詞和名物的解釋,并且梳理了這些文書與傳世文獻的關系,論述了其中反映出隋唐時期敦煌民眾生活中的一些境況以及唐對敦煌地區的政治狀態。
張進 郭鴻玲 孟東麗 ·文物考古 ·9.7萬字
水稻是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一半以上人口食用稻米。稻作是亞洲文明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的核心特征,稻作文化是中國以及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大多數國家的傳統主流文化。作者長期從事長江下游地區的考古工作,本書敘述的具體內容便以該區域的材料為主,探討了稻作起源這個宏大問題。全書分六個章節,逐章敘述并分析了稻作在世界范圍內的起源、演變、發展過程,并著重解析了稻作文明由于地理位置和區域環境差異,在亞洲各地孕育出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風格和多樣性特質。
鄭云飛 ·文物考古 ·11.5萬字
本書試圖從內在的邏輯根源上探尋先秦儒家政治理想從個人到社會的發展理路。立足于新近出土簡帛文獻資料,鉤沉致遠,考鏡源流;依托于傳世文獻,從字句的訓詁考證到篇章的思想探源,從個案的闡幽表微到整體的察勢觀風,溫故知新,曲盡原委。從先秦儒家宗教性的天人關系、誠信社會何以建立、性情思想的獨特價值、倫理思想的現代性、從文本的差異到思想的差異、政治哲學的理想等六個方面來討論在新近出土簡帛文獻中先秦儒家建中立極、品物流形的政治理想。筆底波瀾,云蒸霞蔚。
歐陽禎人 ·文物考古 ·1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