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建康蘭陵六朝陵墓,是指分布在南京、丹陽、句容三地的東吳、東晉、劉宋、蕭齊、蕭梁、南陳這六個曾建都于南京的封建王朝的陵墓,其中有帝王陵,也有王侯將相的墓葬群。本書以朱偰先生所著《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為基礎,將近來十余年的新的考古發現與研究,運用先進的攝影技術,現場勘察調查,與朱偰先生的圖考進行對比、補充,記錄南京城千年文明遺留的精髓,把調查、記錄所得,以圖考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資料和照片的補錄,全面系統考證蘭陵六朝陵建安墓。
王勘 邵世海 ·文物考古 ·6.5萬字
夏商西周是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中原居于“天下”之中,是中華文明的主體,但位于四方的“蠻夷戎狄”文化既影響又參與乃至融入了中華文明形成的過程。而在中原的“四方”文化中,北方文化對中原文明的影響既深且遠,韓金秋編著的《夏商西周中原的北方系青銅器研究》就是以中原的北方系青銅器為切人點,通過考古學研究再現北方系青銅器對中原影響的歷史畫卷。
韓金秋 ·文物考古 ·11萬字
是周南教授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致力于解釋統計學的原理和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應用。其寫作風格簡單易懂,是一本難得的考古統計學應用讀物。本書將統計學和考古學案例相結合,從最基本的統計學原理和技術入手,簡明易懂,容易上手,改變了以往考古學家對統計學艱深晦澀的刻板印象,非常適合沒有數學背景的考古學者和學生學習。本書自1996年第1版出版以來,已經在很多美國高校考古專業作為研究生的必讀書目。2010年本書再版,受到廣泛好評,并作為吉林大學考古統計學課程的教材。
(美)周南 喻明玥 ·文物考古 ·18.8萬字
作者傾十余年心血,踏遍南北各地百余家博物館,查閱三百余萬字資料,前后修改三次,最終將《博物館里的中國設計與風格》呈現給讀者。本書通過對每個朝代典型文物的創作背景、色彩、造型、紋飾、質地、銘文、落款及其變化等方面的研究,帶你縱覽八千余年的華夏文明,領略歷代文物所承載的設計風格與審美價值觀,從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發展脈絡。本書借助考古學、歷史學、美學、工藝美術史、文學史等成果,應用語言及語言模態的關系,開展了對中國歷代風格與設計的解構與建構,將流傳下來的文物用現代詞語進行解讀。這樣的解讀不僅有助于讀者更加容易地讀懂中國歷代設計風格,而且對開展融合今古的創新設計工作有積極的指導意義。認知中國風格有助于人們心靈的回歸,能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助于人們從幾千年的文化寶藏中汲取養分,開展新創造與新設計。
劉靜偉 ·文物考古 ·10.1萬字
本書為我社出版的《GIS與考古學空間分析》一書的姊妹篇,著重從實踐角度對GIS技術在考古學科研、教學中的應用。包括GIS景觀分析、GIS水文分析與土壤侵蝕模型、GIS成本面分析與考古學空間移動研究、GIS視域分析與景觀可視性、GIS網絡分析、GIS技術的擴展與應用等。本書為我社出版的《GIS與考古學空間分析》一書的姊妹篇,著重從實踐角度對GIS技術在考古學科研、教學中的應用。包括GIS景觀分析、GIS水文分析與土壤侵蝕模型、GIS成本面分析與考古學空間移動研究、GIS視域分析與景觀可視性、GIS網絡分析、GIS技術的擴展與應用等。
張海 ·文物考古 ·10萬字
考古圈一畫畫的、漫畫圈一挖墓的,一位愛漫畫的考古女生用她狐貍“阿三”的漫畫形象,將你從滿是誘惑、浪漫、神秘的想象中帶到一個科學、真實但非常有趣的考古世界里。
李子一 ·文物考古 ·8405字
全書共六卷,收錄1908年伯希和考察團從新疆進入敦煌所拍攝:莫高窟外景、洞窟彩塑、壁畫等照片計約三百多幅。此套法文版先后于1920至1924年出版。就敦煌石窟而言,早期進行全面詳細的考察,當屬1908年人伯希和帶領的考察團的工作。1908年2月25日伯希和考察團從新疆進入敦煌,他們來到莫高窟以后,首先集中進行洞窟的編號、測繪、攝影和文字記錄工作,其中伯希和主要負責文字記錄,抄錄大量的洞窟各類題記,測量師瓦揚和攝影師努瓦特分別負責測繪與洞窟拍攝工作,他們一直工作到5月27日,期間除了在藏經洞檢選寫經佛畫外,一直在從事洞窟的各類必要工作。
(法)保羅·伯希和 ·文物考古 ·1166字
你知道嗎?秦朝的小朋友們就會背九九乘法表了。五代十國的《韓熙載夜宴圖》實際上是千年前的“監控錄像”。明朝貴婦們也信“包治百病”,黃金打造的高定包包,秒殺現代奢侈品。從夏朝至唐宋明清,古人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寶貴文物。文物是中華千年浩瀚歷史的物證,通過它們,我們得以看見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人文風俗,近距離感受當時人們的生活細節。《跟著文物穿越歷史》跨越五千年,用文物梳理文明。閱讀本書,您將踏上一場跨越時空隧道的探險尋秘之旅,感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源頭,復刻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家國記憶。
張志浩 ·文物考古 ·7.1萬字
作者將大谷探險隊三次所獲文物、文書,選出一些有代表性者,分為:佛典、經籍、史料、西域文書、繪畫、染織刺繡、古錢、印本、雜品等類,編為此書,選圖約600多幅,于1915年出版。大谷探險隊即日本大谷光瑞派遣的三次中亞探險隊。大谷光瑞伯爵是日本西本愿寺法主,在已經提及的各國考察、探險隊中,只有一衣帶水的日本的這一支探險隊中有佛教徒,他們在財政方面的基礎則是近一千萬日本信徒施舍的財物,因此大谷探險隊的活動近似于私人性質,而不象其它各支均是由政府機構資助。大谷光瑞是京都西本愿寺第21谷光尊的長子,1900年被派往歐洲考察宗教,從而揭開了日本考察中國西北的序幕。
(日)香川默識 ·文物考古 ·827字
本書以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現有陳列為基礎,按照時間、空間的順序,將一件件文物穿插在故事中,以史為據,以物述史,圖文并茂地介紹了寶雞作為青銅之鄉、禮樂之鄉的深厚文化內涵。詳細講述了院藏青銅器、古代銅鏡、歷代玉器、史前陶器等文物,及其所在時代的社會背景、禮樂制度、風土人情等。走進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搭上現代人通往古代的時光隧道,與古人對話,感受青銅時代的燦爛文明、禮樂天下的豐厚基石,更將激勵我們在新時代創造新輝煌。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9.5萬字
本書通過具體分析中國古代歷史上已有的關于和氏璧的文獻史料,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外交、重大歷史事件及人物的綜合研究分析,結合玉璧的類型和特征、功用和寓意、形制演變、紋飾及含義、材質和產地等綜合考證,推論和氏璧的材質以及歸落何處。
戴鑄明編著 ·文物考古 ·7.3萬字
《南藩海昏侯》是一部公共考古作品。作者持續關注海昏侯墓的發掘與成果發布,其研究將歷史文獻記載與出土文物相結合,將出土文物與歷史文化傳統相結合。廣大讀者在閱讀中,既可以了解海昏侯及其所生活的西漢中期的歷史,也可以通過出土文物了解中國古代的諸多物質文化傳統(玉器、青銅器、貨幣、飲食)以及古代中國人的信仰世界。劉賀的個人經歷貫穿在作者不同的研究單元中,他的種種生活細節也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王仁湘 ·文物考古 ·9.2萬字
英國的埃及考古學家托比·威爾金森在《圖坦卡蒙的號角》一書中,采用獨特的視角和切入點來看這座墓葬及出土物件。他沒有把重點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發現該墓葬的過程上,也沒有對這位少年法老短暫的一生以及他統治期間埃及在政治上的分崩離析過多著墨,而是通過法老的隨葬品,詳細介紹流光溢彩的古埃及文化及其深遠影響。從5000余件隨葬品中,他選取了100件器物,劃分成10組,按照10個主題全面介紹了古埃及文明所處的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王權政治、貿易網絡、科學技術、日常生活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輛黃金裝飾的戰車展現了當年埃及技術的先進。面包、盛放水果的籃子和酒壇則反映了尼羅河谷的富饒和當地人民享用筵席的豐盛。努比亞的烏木與利比亞沙漠玻璃制作的首飾也說明埃及貿易活躍和外交網絡地域廣闊。剃須用具和棋盤又透露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角……如今,墓葬中感人至深的物件—圖坦卡蒙的號角(銀號角)所代表的圖坦卡蒙時代的音樂,已經和他本人一樣灰飛煙滅,僅空留往日的回響,是那些遙遠過去的遺存。好在通過這些隨葬品,我們仍能喚醒圖坦卡蒙的世界以及他作為象征所代表的古埃及文明。
(英)托比·威爾金森 ·文物考古 ·19.4萬字
墓葬作為一種人造空間,既是建筑營造、器物生產等技藝演進的展示空間,也是家族倫理、喪葬禮俗等思想觀念競逐的舞臺,更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技術演進、思想和觀念變革的結果。本書以南宋墓葬及其相關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南宋為中心,從田野出發,以墓葬為支點,尋求田野和文獻、考古學與歷史學全面整合的可能性,在較長的歷史發展脈絡中,探索和揭示墓葬制度、社會禮俗、思想觀念的傳承與變遷,賦予南宋墓葬考古以較成體系的學術價值。
鄭嘉勵 ·文物考古 ·16.4萬字
本書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蔡美彪先生所著,于1955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本次為1955年修訂版。元代白話碑的碑文大都是譯自元代蒙古語的公牘,是一種有價值的原始史料。元代白話碑的價值,可以從語言學和歷史學兩方面來說明。第一是語言學上的價值。元代的各種公牘,大都是先用蒙古文寫成,然后再譯為漢文白話。這種白話,雖然由于翻譯水平的限制,還不能和當時的實際漢語完全一致,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反映了元代的白話口語狀況,成為研究元代漢語史的一種很好的資料。本書就是此類資料的相關整理。
蔡美彪編著 ·文物考古 ·12.1萬字
一部有溫度的考古筆記整合田野、考古、讀書、歷史、個人情感和生活體驗粹為四編考古記、田野記、歷史記、人生記。這是一部有溫度的考古筆記,作者以兼具感性氣息與田野調查筆記的理性筆調,清晰而完整地呈現了其20多年在田野大地上的求索與探尋之旅。全書分為四個篇章:考古記,重返考古發掘現場,還原第一線的遺址和墓葬發掘場景;田野記,講述田野考察中的見聞與思考,傳遞考古工作的魅力與趣味;歷史記,探析古跡與器物之奧秘,呈現一幅幅完整的歷史圖景;人生記,以淡筆寫濃情,追憶那些無法忘懷的人與事,抒發對人間溫情與善意的珍惜。這些樸素、真誠、熱烈的文字,寄寓著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對考古工作的熱情,試圖在考古工作者與公眾之間建立起知識、趣味、情感和思想的聯結。
鄭嘉勵 ·文物考古 ·14.8萬字
書稿結合史籍文獻與固原地區的古代佛教石窟遺跡和考古資料等,在全面梳理固原古代石窟及佛像資料的基礎上,綜合固原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史實,重點探究了固原古代石窟的概貌、特點及佛像藝術等。
馮敏 ·文物考古 ·16.5萬字
本書以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為分界點,對世界考古的重大發現致以生動傳神的解說,力求重新再現歷史文明,再次演繹古老傳說。隱藏著食人怪物的克諾索斯王宮,又是如何被地震和滔天洪水在一夜間摧毀的?雨林深處的馬雅文明,其驚人的天文歷法是否昭示了與外星球不為人知的聯系?離奇死亡的法老圖坦卡門,陪葬的花環,穿越千年之詛咒,為何如此傷感而恐怖?這些文明奇跡,是歷史長河中的絕唱,即使經歷漫長而殘酷的歲月洗禮,即使被遺忘數千年,當它們再度被發現時,仍然是那么璀璨并令人驚嘆稱奇。而只要以考古發掘為依據,這些曾經撲朔迷離的過往將不再神秘。我們可以透過科學重讀先人的思想,透視發達的古代文明,收獲心靈的愉悅與知識的富足!
陳深名 ·文物考古 ·13.8萬字
《牛津通識讀本: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趣味橫生,折射出了考古學的持久魅力。考古作為一種消遣、一份事業和一門學科而獨具吸引力。它囊括了整個地球,求索二百五十萬年的歷史。從沙漠到叢林,從深穴到高峰,從石器到衛星照片,從現場挖掘到抽象理論,考古學與幾乎所有的學科相互交叉,試圖重建過去。
(英國)保羅·巴恩 ·文物考古 ·6萬字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組建了由王子云擔任團長的教育部藝術文物考察團,對西北等地區(陜西、甘肅、青海、河南)進行了民間藝術文物的田野調查與研究,系統整理和研究了40年代西北地區被傳統繪畫史學所忽視的無名藝術文物,本次西北調查的主要研究對象分四大門類:雕塑、建筑、繪畫、民間風俗,工作項目主要從兩條主線出發,即:尋找“藝術史的田野”和尋找“藝術的田野”。教育部組織本次西北考察對無名藝術史的研究,成果豐碩,且后續研究持續了較長時間,直接影響了王子云后半生的學術取向和研究特色。本書即為對這一考察活動的全面系統的研究。
劉渟 ·文物考古 ·19.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