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殷墟被譽為中國考古的圣地,殷墟考古九十年來,發現了豐富的殷商文化遺存,出土了大量陶質類文物,可分為普通陶器(或稱粗泥陶)、白陶、硬陶、原始瓷和釉陶等類。通過對包括陶質類文物在內的殷墟文化遺存的綜合研究,建立起了晚商文化的分期體系,可與《殷本紀》記載的、經殷墟卜辭中王譜訂正的商王世系大致對應。以研究殷墟文化的內部構成以及形成、變化為基礎,可進一步探討商文化、商文化與周邊青銅文化的關系以及人群的互動等問題。
牛世山 岳洪彬 岳占偉主編 ·文物考古 ·7.2萬字
中國北方人面巖畫的數量最多,分布最廣,陰山、桌子山、賀蘭山,以及赤峰為主要的分布區域。借鑒考古類型學的方法,本書對中國北方系統中的人面巖畫進行研究,分析與總結中國北方各區域人面巖畫的特征及分布特點,并進行分期研究和年代的探討。同時,本書還對人面巖畫的傳播路線,人面巖畫與原始宗教,人面巖畫與巫儺面具及原始戲劇等問題加以討論,以更全面地研究人面巖畫的文化內涵,再現中國相關歷史文化面貌。
王曉琨 張文靜 ·文物考古 ·7.1萬字
本書是一部關于秦始皇陵的考古通俗讀物。秦始皇陵是20世紀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1961年,它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本書作者身為考古隊隊長,全程親歷了兵馬俑坑的發掘過程。在本書中,他通過深入淺出的文字,向讀者描述了驚心動魄的發掘過程,妙析地下軍陣排兵布陣之法,再現大秦帝國兵戎相爭的歷史瞬間。
袁仲一 ·文物考古 ·7.1萬字
你知道嗎?秦朝的小朋友們就會背九九乘法表了。五代十國的《韓熙載夜宴圖》實際上是千年前的“監控錄像”。明朝貴婦們也信“包治百病”,黃金打造的高定包包,秒殺現代奢侈品。從夏朝至唐宋明清,古人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寶貴文物。文物是中華千年浩瀚歷史的物證,通過它們,我們得以看見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人文風俗,近距離感受當時人們的生活細節。《跟著文物穿越歷史》跨越五千年,用文物梳理文明。閱讀本書,您將踏上一場跨越時空隧道的探險尋秘之旅,感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源頭,復刻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家國記憶。
張志浩 ·文物考古 ·7.1萬字
敦煌石窟是聞名世界的佛教文化遺跡,也是古代東方藝術的寶庫。季羨林先生認為,敦煌文化的燦爛,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源遠流長不斷融會貫通的典范。著名敦煌學家樊錦詩、趙聲良長年身處戈壁,在數十年研究的基礎上合作撰寫本書,介紹敦煌的歷史與文化,解讀石窟的塑像與繪畫藝術,道出數代敦煌人的堅守與熱誠。
樊錦詩 趙聲良 ·文物考古 ·7萬字
本書為南京博物院2018年12月舉辦的“瑯琊王——從東晉到北魏”特展的配套圖錄。全書通過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總館、山西博物院、大同市博物館的百余件(組)精美文物,展示了瑯琊王司馬金龍家族的前世與今生、勾連起當時東亞最重要的兩座都城——建康(今南京)和平城(今大同)間的交流互動。
南京博物院 ·文物考古 ·6.7萬字
《古人的表情》是一部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審美特質的有趣之書。作者收集了大量古代面具,并通過面具所表現的喜怒哀樂等表情,企圖還原古人的情感和表情,從而進一步探索古代社會的風俗、禮儀、文化等文明蹤跡。書籍突出古代文化的敘述,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同時具備神秘特質,描寫大眾所不了解的領域的知識,能激發引起讀者的興趣,同時作者運用輕松的文字風格,也避免了內容的學術化,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
張弛 ·文物考古 ·6.6萬字
系統地闡述了展示設計的主要原理和設計方法,既強調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對新理念、新思維、新觀點、新方法的把握,又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單文革 陳國輝 李卓主編 ·文物考古 ·6.5萬字
建康蘭陵六朝陵墓,是指分布在南京、丹陽、句容三地的東吳、東晉、劉宋、蕭齊、蕭梁、南陳這六個曾建都于南京的封建王朝的陵墓,其中有帝王陵,也有王侯將相的墓葬群。本書以朱偰先生所著《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為基礎,將近來十余年的新的考古發現與研究,運用先進的攝影技術,現場勘察調查,與朱偰先生的圖考進行對比、補充,記錄南京城千年文明遺留的精髓,把調查、記錄所得,以圖考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資料和照片的補錄,全面系統考證蘭陵六朝陵建安墓。
王勘 邵世海 ·文物考古 ·6.5萬字
卞家山是良渚古城南側一個長條形遺址,也是良渚晚期外城墻的一部分。在經過三次發掘后,于遺址西部發現墓地、港灣式灰溝、木構碼頭等重要遺跡,并出土陶器、石器、漆木器、骨角器、玉器等大量遺物。盡管卞家山沒有高等級的墓葬和儀式活動場所,但它系統反映了良渚時期普通民眾的生產和生活,體現了良渚先民生存狀態的方方面面,是了解良渚社會世俗生活的一個極好窗口。本書通過卞家山遺跡和遺物的解讀,讓讀者全方位了解卞家山,這個堪稱良渚社會側影的遺址。
趙曄 ·文物考古 ·6.5萬字
秦風楚韻多元薈萃:安康博物館,以安康博物館陳列展覽為基礎,專題呈現了安康的人文和自然全貌。以歷史時代為脈絡,結合安康歷史重大節點、重大事件、特色展品,展示安康古代人文概貌;以特色資源為基礎展示安康境內豐富的自然資源;通過“安康三線建設歷程展”“安康博物館館藏特色書畫展”反映安康建設發展的重要歷程和館藏特色文物。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6.4萬字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銅器何尊上,出現了“中國”二字。這一重器于20世紀60年代出土于陜西寶雞,長達122字的銘文講述了周武王在滅商之后計劃營建東都的重大決策,其中“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這里統治人民。其實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遠的時間——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區,最早的中國已經開始展開她廣袤而悠長的畫卷了。
許宏 ·文物考古 ·6.3萬字
《古城古墓挖掘簡史》一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用精煉通俗的語言,總結了國外自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重大考古發現,例如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希臘等重要遺跡的發現和發掘歷程。這是鄭振鐸先生在考古學方面的重要作品之一,資料詳盡,條理清晰,文辭生動,具有很強的學術意義和可讀性。此外,本書附錄還收錄了朱偰的《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使本書的內容更豐富、更完善。全書約插入了160幅圖,很多都是很珍貴的老照片。
鄭振鐸 ·文物考古 ·6.1萬字
本書包括半坡遺址和西安半坡博物館的前世今生,半坡人的家園寸土、生產與生活、精神世界、民風習俗,以及西安半坡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活動等內容,圖文并茂地展現了半坡人及半坡社會的獨特風采,述說了半坡遺址的歷史地位和發展脈絡,描繪了史前半坡人的生活畫卷,傳遞著來自6000多年前的文明呼喚。走進半坡,開啟史前文明之旅,奔向史前文明的召喚曙光,重溫關于人類童年的久遠故事。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6.1萬字
選取了近十幾年來蘇、魯、豫、皖交界處新發現的漢畫像石,特別是在一些民間流傳過程中被拓印下來的經典拓片,分神祇、人物故事、靈異、生活、出行、建筑六大類,可補《中國漢畫像石全集》的不足。
朱滸編著 ·文物考古 ·6.1萬字
自1928年迄今,殷墟科學考古發掘已有九十年的歷程。其間積累了大量的考古材料,包括數量龐大的骨、角、牙、蚌器。本書共選取200余幅照片,分門別類,并配以詳細的文字說明。所選器物或為制作精美、工藝精湛的禮儀性用品,或為形態多樣、功能齊備的武器,或為看似普通卻實用性強的工具,還特別選取了骨器制作工具,此外還有少量甲骨、動物遺存標本等。借此,希望能較為全面地反映殷墟骨、角、牙、蚌器制作和使用的面貌,以及它們在殷墟先民生活中的意義。
何毓靈 李志鵬 ·文物考古 ·6.1萬字
《牛津通識讀本: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趣味橫生,折射出了考古學的持久魅力。考古作為一種消遣、一份事業和一門學科而獨具吸引力。它囊括了整個地球,求索二百五十萬年的歷史。從沙漠到叢林,從深穴到高峰,從石器到衛星照片,從現場挖掘到抽象理論,考古學與幾乎所有的學科相互交叉,試圖重建過去。
(英國)保羅·巴恩 ·文物考古 ·6萬字
本書以法門寺博物館現有陳列為基礎,按照時間、空間的順序,以史為據,以物述史,圖文并茂地介紹了法門寺的歷史淵源、館藏珍品等。詳細講述了法門寺的佛教圣物、大唐宮廷文物、地宮的結構與格局,及中國茶文化、香文化、秘色瓷、琉璃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深遠影響。走進法門寺博物館,讓文物喚醒塵封的歷史記憶,遙遠的絲綢之路推動了古代文明的交流互鑒,感受大唐開放、包容、繁榮和文明的輝煌成就,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5.6萬字
盛世興藏。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實力不斷增強,建設文化強國的呼聲越來越高,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也逐漸受到各級政府及廣大人民的重視,博物館及歷史名勝古跡成為游客最感興趣的網紅打卡地,文旅融合作為新時代的新業態一躍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由此也引發了人們對文物及文物保護的更多思考和討論。本書以深入淺出的語言介紹了文物保護中最基礎、最典型的100個問題,是了解文物保護知識直接、有效的科普讀物,有助于對文物保護基本概念、原則和制度等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學習,希望通過專業性的分析為初涉文物保護的相關人員及對文物保護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份便捷直觀、生動具體、豐富多彩的答卷。
劉爽 ·文物考古 ·5.5萬字
漢臺聚珍大漢源脈:漢中市博物館,本書包括天漢古韻——漢中歷史文物展、古道滄桑——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龍興之地——西漢三遺址三章,選取近百幅照片,以時為經,以事為緯,采用圖說文述的方式,講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串起了漢中幾千年的發展歷程。走進漢中市博物館,領略中華珍寶背后的悠悠歷史,感受南北融匯獨特的漢水文明。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5.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