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闡述了滇池附近與昆明城鄉的群山、湖泊、壩田、耕地在城鎮化中的變化,考察了老昆明的山、水布局,牛犁農耕,龍王崇拜,迎春祭祀,廟會,滇地移民等古風古俗,最后以消失的古昆明城為結尾,飽含著作者對昆明過往的欣賞與嘆息、對昆明未來走向的深深擔憂。本書運用歷史文獻印證了學術性和可信度,沒有滿足于對田野調查所見所聞所感的“淺描”,而是將調查獲得的資料與歷史文獻資料進行了細致嚴謹的比對與印證,從而凸顯了“消失的阡陌”與“城鄉的變革”。
錢鳳娟 ·地方史志 ·14.3萬字
民國時期甘肅地方精英是一支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面對時局變動,他們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意識,借用其擁有的社會資源,努力地踐行經世理念。在強權政治環境中,他們始終不能擁有獨立的社會地位,但正是這一群體,極大地維護了地方社會秩序的相對穩定。作者從眾多材料中爬梳、整理出民國甘肅地方精英的社會活動軌跡,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觀照群體與時局、群體與社會、群體與新舊轉型,力圖通過社會群體的研究,體現社會史研究之旨趣。
謝羽 ·地方史志 ·16.7萬字
本書研究和總結了浙江歷史文化村落變遷與發展的歷史脈絡、社會經濟變遷發展的條件、階段性特征和一般規律,以及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開發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浙江特色和中國經驗,其中重點研究了當前浙江歷史文化村落的分布、地域類型、文化特征、文化遺存及經濟社會狀況,典型歷史文化村落的經濟社會變遷、歷史文化村落的農村產權交易制度、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典型案例和發展規劃、中國歷史名村變遷對當前美麗鄉村建設的借鑒意義等,希望為后人留下一份詩意情懷的浙江歷史文化村落變遷史料,為現代農業如何繼承中華傳統農業精華發揮啟迪作用。
李琳琳 吳一鳴 王欣 ·地方史志 ·22.7萬字
唐宋六百多年間推行的“道路制”影響深遠。從唐代的分道到宋代的分路,表面上看是對“道”的揚棄,實則體現了繼承與發展。唐開元末的“江南西道”的劃分可謂空前絕后,體現出唐代是整個長江中游以南、五嶺以北地域分化與整合史上的關鍵階段,宋代則是這種新分化的發展及初步定型時期。本書以唐開元末的“江南西道”的空間范圍為限定,對其在唐宋六百多年間地理環境的演變、政區的分化與整合、城市的發展、交通路線的拓展與交通格局的演變等領域進行了詳細探討,還從內部亞區的角度,對五個典型的子區域進行了個案分析,試圖獲得江南西道在唐宋數百年間演化的內在動因與具體表現的全面認識。
劉新光 ·地方史志 ·16.3萬字
《北京史學》是一個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欄目有:“理論研究”,主要著力進行北京史及相關研究方向的學科理論、研究方法的探討;“專題研究”,探討北京歷史上的政治軍事、經濟社會、學術文化、環境變遷等各個方面的學術問題;“新書評介”,介紹近期出版的北京史學術著作;“研究綜述”,對近年來北京史學研究成果及動態、學術活動等加以總結,為讀者提供學術參考及資訊;“史料拾遺”,刊載或介紹新近發現的與北京史研究相關的新史料。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 ·地方史志 ·20.3萬字
《大有莊漫志》記述的是海淀大有莊這個小村落的歷史。大有莊位于青龍橋街道辦事處轄域的中南部,明代形成村落,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村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是“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的有機組成部分。本書記術了大有莊的地理位置、社會歷史等方面概貌。整理編輯了大有莊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活動,以及民間傳說、古跡遺址。大有莊屬于三山五園的規劃范圍內,書中結合這方面的情況做了簡單的介紹,并展望了大有莊的未來發展。
王秀華 ·地方史志 ·16.8萬字
屯昌縣位于海南島中部、五指山北麓,古為屯兵之地,后發展為圩鎮,因名。屯昌縣處于獨特的“三重政治邊緣”,因地緣環境和文化語境等因素的影響,產生出意義別致的“熟黎”文化,歷史上為瓊島漢、黎文化圈的過渡帶。審視屯昌歷史的發生與發展,可視為整個海南島漢、黎族群間民族大融合的縮影,雖非跌宕起伏,卻也精彩紛呈。海南建省之后,屯昌縣以“能源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顯現出與海南島其他市縣不同的發展模式。
李安斌 盧俊霖 ·地方史志 ·18.2萬字
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的師生多年來將目光聚集于晉南這個具有厚重歷史的區域。位于山西省南部的永濟,是該中心與永濟市人民政府共同建立的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近年來,山西大學社會史研究中心的教師結合“區域社會史研究導論”課程講授,帶領學生在永濟進行了多次田野考察,為在校學生提供校外實踐的機會,將課堂知識和課外實踐結合起來,提高資料搜集、學術研究、認識社會等方面的能力。本書收錄了博士、碩士在田野調查過程中完成的作品,包括學術論文、調查報告、田野日記三大部分,這是多年來學生田野工作的一次集中展現。
行龍主編 ·地方史志 ·22.7萬字
本書是一部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報告文學。本作品真實記錄了全國典型的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主戰場——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黃泥村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奮斗歷程,生動講述了該村村民打造幸福生活的故事。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客觀而真實地反映了自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黃泥村村民在黨和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在基層黨員干部的精準幫扶下,轉變思想觀念、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自己辛勤的雙手種好藍莓、蔬菜等特色作物,找到適合當地特色的發展之路,以及從貧窮、落后到富裕、快速發展的改變之路。本書記錄的黃泥村是南京農業大學定點幫扶對象。南京農業大學師生組成的調研組深入一線,從產業扶貧、教育扶貧視角出發,結合第一手實踐資料,闡述了黃泥村全面脫貧的經驗,并進一步討論了解決相對貧困、實現鄉村振興等問題。
周力等 ·地方史志 ·23.7萬字
《嵩山學刊》(原名《近現代河南與中國研究》)是河南省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鄭州大學近現代河南與中國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創始于2013年,目前已出版發行8輯。自第8輯起,刊名變更為《嵩山學刊》,每年出版1輯,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本輯為第8輯。設有經濟與社會研究、思想與文化研究、政治與軍事研究、研究述評和史料評介五個欄目。秉承“以中國的視野審看河南,用河南的事實解讀中國,從厚重歷史里延續中原文脈,在偉大現實中傳承華夏文明”的宗旨,主要刊發中國近現代史領域的優秀學術成果,突出原創性、前沿性、系統性,同時適當刊載有關地方史研究的珍稀資料與口述史。
吳宏亮主編 ·地方史志 ·18.7萬字
本書從史實角度,全面翔實地記述了福建武平武東鎮的風情、風物、風光、風俗,系統地反映了武東鎮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全書分為七章,分別講述武東人民的紅色革命史;記載了武東鎮名山大湖、古建風貌;記述了武東人對質樸淳古的習尚習藝的傳承與發展;介紹了武東的學士文豪及山歌技藝;陳敘武東教育的蓬勃發展;反映了武東人深深的故鄉情結;著重介紹黨政軍教科文衛領域的杰出人才。全書充分展示了武東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所表現出的勤勞和智慧。
練良祥主編 ·地方史志 ·22萬字
書稿主要選取了固原城修筑、拓筑和重大修繕的幾個里程碑式的時代節點,描述了其城修筑發展的歷史。固原古城筑城當在戰國時期,西漢有高平縣設立,漢武帝時期設置安定郡。固原城位于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之地,軍事地理位置重要,地方政權建制層級高,是西北歷史名城。
薛正昌 ·地方史志 ·22.3萬字
本書在闡述古代城鎮起源、結構、鑒定方法,以及扼要介紹白山黑水之間遼金古城的基礎上,從遼金行政機構設置出發,按其古城建筑時間、行政機構治所地望、行政機構設置沿革、古城歷史地位及遺址保護利用等,展開專題研究。希望能為遼金史地研究者或對遼金史地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研究方法和技巧,以及啟發遼金史地研究問題的思考。
孫文政 ·地方史志 ·28.2萬字
赤橋村毗鄰晉祠,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因劉大鵬的《退想齋日記》而蜚聲海內外學界,是一處理想的田野點。2017年,山西社會史研究中心遴選10位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對赤橋村進行了為期一學期的田野調查,圍繞聚落、移民、民俗、造紙、戲曲、服裝業等議題進行細致調研。在此期間,學生們認真查閱文獻、訪問耆老,同時深入田野搜集民間文獻和口述資料,出色地完成了考察報告的撰寫。這些報告,踐行“走向田野與社會”的理念,深化了學生對村莊社會歷史與現實的認識。本書即為此次田野調查成果的結集,也是中心本科教研成果向學界的展示。
行龍主編 ·地方史志 ·13.5萬字
本書以絲路重鎮固原為研究對象,以絲綢之路的興衰為研究視角,系統探究了古代固原地區行政區劃沿革、軍事地位嬗變、經濟開發、民族大融合、文化交流與傳承等方面的歷史變遷軌跡。在此基礎上全面論證了歷代王朝經略西北邊疆政策得與失的經驗教訓,闡釋了古代固原地區由邊地演變為腹地的歷史過程。
李世榮 ·地方史志 ·28.9萬字
《區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學等九所高校內有著共同學術旨趣的一群學者聯合創辦的學術刊物。自施堅雅打破王朝國家歷史敘述的范式,提出從區域的脈絡解釋中國歷史結構的理論起,區域史研究成為學者們試圖加深理解國家歷史乃至全球歷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問題,是歷史上人們的互動如何形成在某個視角下有意義的“區域”。本刊即希望給研究者提供一個新的平臺,展現區域史研究的當前動向、思考認識與最新成果。
溫春來主編 ·地方史志 ·14.7萬字
《北京史學》是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編輯的學術刊物。本輯設城市書寫、經濟社會、教育文化、史地考索、史學思想5個欄目,主要刊載近代北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史學、文獻學等方面的論文14篇。全輯力求宏觀與微觀、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試圖拓展和深化北京史的專題研究。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 ·地方史志 ·23.1萬字
本書以“重走”為契機、“新知”為歸旨,以人類學視角下的田野考察為方法憑借,展現了行走甘南的考察認知。它試圖以田野日志為形式,將參與式觀察法、深度訪談法與學理思辨相結合,以揭示“重走”的實踐特征,達成獲取新發現、新認知和新思辨的意義生產。本書聚焦甘南空間、主體和意義的交互映照,以理性考察和詩意體驗為特性,意在凸現真實記錄和個體想象、情感體驗和學術審視的貫通,并在記錄、書寫、傳播和研究的多維融合中,思考當下個體、民族、國家和世界關聯下的中國景象。
李曉靈 陳新民 ·地方史志 ·13.3萬字
鹽是古代中國社會的重要資源,是除土地稅以外的主要稅收來源。本書以清代四川私鹽為研究對象,試圖跳出從經濟學角度研究私鹽的傳統范式,從社會學、政治學等視角梳理私鹽的種類、販私主體與成因等,通過比較得出四川地區私鹽與其他地區私鹽的異同,旨在全面研究清代四川私鹽的基礎上,弄清四川地方政府對私鹽治理的手段及實際成效。
陳倩 ·地方史志 ·15.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