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一部介紹古鎮自然、歷史、人文發展的簡史;是一部璦琿各族人民與外敵的侵略和統治,前赴后繼,英勇抗爭的戰斗史;是一部璦琿各族人民用聰明智慧和勤勞雙手建設美麗家園的交響曲;反映出璦琿文明歷史的進步歷程。全書分別從龍江明珠北疆鎖鑰、話說衙門訪覽古跡、古鎮大事史海鉤沉、靈秀璦琿千古傳奇、古城之魂民俗風情、舊貌新顏文化傳承六個章節講述璦琿的歷史變遷。
蓋玉玲編著 ·地方史志 ·8.3萬字
本書分為百年薪火、崢嶸歲月、桃李芬芳、今日輝煌四個部分,分別對首師大附中歷史發展中的七大歷史時期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對首師大附中重大歷史事件,如何其鞏出手救成達、索產訴訟、學生運動等,進行了敘述;對首師大附中歷代著名校友,如林日藩、陳麗霞等,做了生動感人的介紹;對首師大附中今日的輝煌成就進行了陳述。
艾群編著 ·地方史志 ·8.1萬字
阜新地靈人杰,是大遼詩人皇后蕭觀音、武當始祖張三豐故里;是中國瑪瑙之都,阜新瑪瑙雕刻和蒙古族烏力格爾、蒙醫藥“血衰癥療法”、阜新東蒙短調民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查海遺址、懿州和成州東塔山遼塔、關山遼墓、阜新萬人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棠山、瑞應寺、大清溝等旅游景區獨具特色?!陡沸率吩挕钒迅沸碌挠凭脷v史、璀璨文化和神奇景觀一一展現給讀者。
張海鷹主編 ·地方史志 ·7.2萬字
汝城人文昌盛,歷史悠久?!度瓿鞘吩挕废到y地呈現了汝城由古至今的發展軌跡,概述了古城的特色文化、歷史沿革及現代風貌,有利于人們全方位地領略千年古縣的文化魅力。
方南玲主編 ·地方史志 ·7.2萬字
《海南歷史文化》第七卷論述了漢末三國至隋末唐初海南的政治演進過程及內在的本質,明代名臣王弘誨的非功利主義教育價值觀及其對當今社會的現實指導意義;對海南歷史名人海瑞、丘濬、唐胄、冼夫人、何履光、梁云龍、潘存、宋子文等人進行了研究,豐富了這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形象;研究了蘇東坡在海南儋州時所作的“和陶詩”及這些詩中所體現出來的蘇東坡生活在海南的情狀,講述了白玉蟾的文學與道;對丁謂、蘇軾、潘存、彭光欽的生平進行撰述。
李長青 ·地方史志 ·17.6萬字
武進地處長江下游的江南平原,臨長江,瀕太湖,銜滆湖,成襟江帶湖之勢,宛如鑲嵌在長江、太湖之間的一塊碧玉,自古便有“中吳要輔”之稱。本書以歷史事實為據,生動講述了武進千年發展中的建置沿革、重大歷史事件和風云人物,真實記錄了武進在歷史長河中歷經的坎坷與榮耀。同時,通過對自然環境、地方風俗、歷史古跡和現代風貌等方面的全面介紹,充分展現了武進人民對歷史的傳承、對文明的尊崇和對文化的創新。
惲永忠主編 ·地方史志 ·6.3萬字
《民國寧夏風云實錄》共計10本26卷。本書以時間為線索,記述了民國時期寧夏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文中所寫事件均由當事人和事件經歷者、知情者提供,史料來源可靠,所記事件詳實,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寧夏的狀況。全書時間脈絡清晰,時代主題鮮明,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楊少青 胡迅雷主編 ·地方史志 ·17.5萬字
牛佛古鎮位于四川盆地南沿,沱江下游,歷為商貿重鎮,富庶繁盛。牛王山渾然如牛形,聳峙于沱江岸邊,傳說為拯救眾生的神牛坐化而成。山下渡口被稱作牛佛渡,鎮也因此而得名牛佛鎮?!杜7疰偸吩挕芬粫?,圖文并茂、生動翔實地介紹了古鎮的風土人情和發展脈絡。翻閱此書,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文薈萃的千年古鎮清晰可見,如同置身于“沱江商貿大埠,川南千年古鎮”之中,從而領略它特有的魅力風情。
巴驕 ·地方史志 ·6萬字
本書真實還原了20世紀20年代時遺存的北京城墻與城門。作者通過實地走訪考察,被這些宏偉古跡的壯美所折服,也因其衰敗的現狀而嘆息。除了在描寫中投入藝術史家的浪漫與情懷,喜仁龍還堅持嚴謹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國歷史文獻中對城墻城門的繁雜記載,勘測丈量每一段城墻、每一座城樓的尺寸,觀察記錄城墻、城門及周邊街市鄉野的現狀,實景拍攝城墻城門的照片,精細繪制城門各種角度的建筑細節圖,使這本考察手記在文學性、科學性、歷史性等方面達到了極高的水準。
(瑞典)喜仁龍 ·地方史志 ·10.3萬字
神通寺位于山東省濟南歷城縣柳埠青龍山麓,為古代名剎,也是山東佛教的發祥地。原名郎公寺,約建于東晉初,前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開山祖師為僧朗公禪師。本書分風物形勝、開山弘法、興衰沿革、寺院修復、寺院高僧、古剎靈跡、法屬伽藍、傳說故事和金石文獻共九卷。通過編纂寺志,既可以全面、系統地了解本寺的歷史及其變遷的發展情況,繼承、發揚本寺的優良傳統,又有利于讓更多的人正確了解佛教,弘揚佛法,同時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釋界空主編 ·地方史志 ·16.3萬字
《墨爾本回憶錄》一文,便能幫助您從它起初的樣子,一點點更好地認識這座城。比起晦澀抽象的史料,作為這段歷史見證人和參與者的羅夫·博爾德伍德,對于這段歷史有更多的發言權。他生于英國倫敦,后于1840年全家移居澳大利亞,并在墨爾本定居。他曾當過牧羊場主,后任采金場的監察官,期間一直堅持從事寫作。與其說他見證了墨爾本的發展改變,不如說墨爾本寄托了他的年少輕狂的青春歲月,也因此他憑借自己的人生經歷生動詳盡地講述了那個時期墨爾本的故事。
(英)羅夫·博爾德伍德 ·地方史志 ·10.9萬字
《嵩山學刊》(原名《近現代河南與中國研究》)是河南省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鄭州大學近現代河南與中國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創始于2013年,目前已出版發行8輯。自第8輯起,刊名變更為《嵩山學刊》,每年出版1輯,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本輯為第8輯。設有經濟與社會研究、思想與文化研究、政治與軍事研究、研究述評和史料評介五個欄目。秉承“以中國的視野審看河南,用河南的事實解讀中國,從厚重歷史里延續中原文脈,在偉大現實中傳承華夏文明”的宗旨,主要刊發中國近現代史領域的優秀學術成果,突出原創性、前沿性、系統性,同時適當刊載有關地方史研究的珍稀資料與口述史。
吳宏亮主編 ·地方史志 ·18.7萬字
程鳳翔纂《喀木西南志略》,清宣統三年(1911)四月成書,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藏東南地區方志和清代唯一一部專門記載西藏邊境地區的地方志文獻。本書以中央民族大學所藏孤本為底本,對這部清代西藏地方志進行全面??焙驼恚瑢ζ涞木幾闆r、成書過程、體例內容、資料來源及地位價值等諸多方面情況進行細致考察。本書的出版,既是中國藏學漢文古籍挖掘整理和研究利用的重要成果,亦為我國在中印邊境爭議地區擁有絕對主權并行使有效管轄提供了有力的地方志證據。
黃辛建 ·地方史志 ·16.6萬字
本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古代民族與早期國家”,既涉及對東北古族歷史地理問題的個案考證,同時也回顧和總結了早期國家起源與形成的相關理論,以及專門梳理了遼西地區早期國家起源研究的現狀。中編“考古文化與歷史遺跡”,著重以玉禮器、墓葬、城址、聚落、古塔等考古學資料為研究對象,將視野聚焦于東北地區的禮制起源、社會形態、古代建筑和人地關系等問題,并以地方歷史遺跡的旅游資源評價為案例對文物的保護與開發途徑予以了嘗試性探索。下編“地域文化與歷史文獻”,分別以地名和古代民族稱號的源流與內涵考據為切入點,對東北的地域文化符號予以了重點討論,并對東北古代民族的有關正史文獻和方志內容予以了爬梳或訂補等。
王文軼 ·地方史志 ·16.5萬字
本書利用清代南部縣、巴縣檔案,對長期以來處于“失聲”狀態的清代下層女性群體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包括其生存環境與生活狀態、親屬關系與人際往來、家庭地位與社會處境,以及地方習俗觀念和不同的基層社會勢力給下層女性的人生帶來的影響。同時,本書從女性的視角審視清代的兩性關系、家庭矛盾、階層對立和司法公平等問題,力圖生動、客觀地呈現清代下層女性群體的歷史形象,探討清代社會階層、性別觀念、官方意識形態、經濟和文化的變遷以及女性的自我覺醒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學界對清代下層女性的認知,使其與中上層女性一起構成傳統中國女性的歷史全貌。
毛立平 ·地方史志 ·18.9萬字
鹽是古代中國社會的重要資源,是除土地稅以外的主要稅收來源。本書以清代四川私鹽為研究對象,試圖跳出從經濟學角度研究私鹽的傳統范式,從社會學、政治學等視角梳理私鹽的種類、販私主體與成因等,通過比較得出四川地區私鹽與其他地區私鹽的異同,旨在全面研究清代四川私鹽的基礎上,弄清四川地方政府對私鹽治理的手段及實際成效。
陳倩 ·地方史志 ·15.4萬字
本書闡述了滇池附近與昆明城鄉的群山、湖泊、壩田、耕地在城鎮化中的變化,考察了老昆明的山、水布局,牛犁農耕,龍王崇拜,迎春祭祀,廟會,滇地移民等古風古俗,最后以消失的古昆明城為結尾,飽含著作者對昆明過往的欣賞與嘆息、對昆明未來走向的深深擔憂。本書運用歷史文獻印證了學術性和可信度,沒有滿足于對田野調查所見所聞所感的“淺描”,而是將調查獲得的資料與歷史文獻資料進行了細致嚴謹的比對與印證,從而凸顯了“消失的阡陌”與“城鄉的變革”。
錢鳳娟 ·地方史志 ·14.3萬字
《中山傳:偉人故里千年香山》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要讀本之一。從地理根脈、獨特的城市精神、在各個領域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的重要人物、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史上的首創奇跡以及當地的民俗風情飲食文化等多方面入手,以有限的篇幅聚焦這座城市最集中、最鮮明、最亮麗的歷史、精神、文化、特色,系統呈現這個以世紀偉人孫中山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全貌。從香山到中山,從大海到平原,從“鐵城”到都市,因海而生,向海而長。兩位作者結合自己對中山歷史文化的多年思考和現場體察,敘述這座“海上絲路”重要的節點城市在近千年的成長中,成為一個中國人走向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和橋頭堡,在中西文化、經濟的溝通和交流中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丘樹宏 黃剛 ·地方史志 ·16.5萬字
本書以“重走”為契機、“新知”為歸旨,以人類學視角下的田野考察為方法憑借,展現了行走甘南的考察認知。它試圖以田野日志為形式,將參與式觀察法、深度訪談法與學理思辨相結合,以揭示“重走”的實踐特征,達成獲取新發現、新認知和新思辨的意義生產。本書聚焦甘南空間、主體和意義的交互映照,以理性考察和詩意體驗為特性,意在凸現真實記錄和個體想象、情感體驗和學術審視的貫通,并在記錄、書寫、傳播和研究的多維融合中,思考當下個體、民族、國家和世界關聯下的中國景象。
李曉靈 陳新民 ·地方史志 ·13.3萬字
1927—1937年的北平,是民國北京的“黃金時代”,名校集中,文人薈萃,作為文化都城充滿迷人魅力。鄧云鄉成長生活于這個時期的北平,在回憶中重游這座寧靜祥和的文化古城,還原了當時的文化氛圍,如《清明上河圖》一般立體勾勒古城文化生活史,引人無限追想。
鄧云鄉 ·地方史志 ·9.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