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石泉革命老區發展史》是石泉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組織編寫的一部全面介紹石泉革命老區發展歷史與現狀的專著,比較詳細地反映了石泉革命老區的斗爭歷史,革命老區的來歷、革命老區的申報、革命老區的劃定以及石泉在老區建設方面取得的成績。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了石泉老區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石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成就
吳龍晏主編 ·地方史志 ·22.6萬字
《張掖傳:千年絲路八聲甘州》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要讀本。張掖是河西走廊最負盛名的絲路古城。從漢武帝目光聚焦西北、征戰河西走廊開始,這片曾經被視為蠻夷之地的土地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張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從此,開啟了中原文明向西擴展的藍圖,也迎來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新景象。《張掖傳》以此為切入口,穿越時光追溯這座城市的前塵后世,洋洋數十萬字中蘊含了獨特的文化特色及中華8000年文明歷史:駝鈴聲里博望侯西出陽關經過這里;精美的絲綢從長安一路飄過這里;隋煬帝的豪華車輦專赴這里,世界上第一次萬國博覽會駐足這里;西游東去的僧侶們在流連中吟誦步步蓮花;成吉思汗戰馬的鐵蹄踏碎了西夏百年繁華夢;肅王的藩邸在瓦剌號角中迎來了一個后來叫裕固的新民族;左公親手栽下的柳蔭和僵而不腐的胡楊同生共長;西路軍帽徽上閃爍著啟明星的光芒……這座城市盛放于歷史的風塵中歷久彌香。
陳玉福 程琦 任玲 ·地方史志 ·37.4萬字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型。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的寧波首當其沖,特別是被指定為“外國人通商居留地”的“老外灘”,90年間發生了歷史性的滄桑巨變。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兩種文明的碰撞交融,無論主動抑或被迫,雙方都在接受和發展。本書設立了政局態勢、口岸經濟、治安市政、教會活動、名人軼事等五個專題,從大量的史料中精選細編,相當真實地展現了寧波的轉型過程。本書具有歷史和現實的雙重價值。
寧波市江北區史志中心編 ·地方史志 ·32.1萬字
從臺灣島的史前起源及十七世紀的歷史開始講起,用八十個故事,原原本本地理出一條貫穿臺灣古今的鏈條。故事基本分三部:一、臺灣的歷史,包括先民的歷史、荷蘭及西班牙人的侵占、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結束鄭氏家族的統治、中法之戰及甲午戰爭后日本開始殖民臺灣;二、日據時代殖民者對臺灣的管理、壓制、掠奪和臺灣民眾的反抗;三、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后,國民黨政權的接收狀況以及一九四九年后蔣氏家族對臺灣統治的始末。全書配有珍貴歷史照片,多方位地呈現臺灣的歷史、物產、社會生活、經濟發展,不同時期的時代面貌以及生活習俗、文化藝術活動等。
楊渡 ·地方史志 ·26.6萬字
《措勤年鑒2018》是一部系統記述措勤縣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情況的資料性文獻,內容主要記錄措勤縣2017年度的基本情況、最新成就、重大事件、發展趨勢等。該年鑒的出版將為社會各界了解措勤縣、建設措勤縣、開發措勤縣和研究措勤縣提供全面、翔實的資料。該書的作者是西藏措勤縣黨史征集辦公室,主要職能是根據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狀態,對照黨史工作規劃完成情況,及時科學高效搶救黨史資源,征集編纂整理中共地方資料。
西藏措勤縣黨史征集辦公室 ·地方史志 ·32萬字
本書以金代上京路整體視角,系統梳理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首先扼要地介紹了金代上京路設置沿革及行政區劃變遷,其次從金代上京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姓氏、家庭及人口等方面展開專題研究,試圖揭示金代上京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社會發展規律,最后論證了金代上京路的歷史地位和貢獻,以期使讀者對金代上京路有全面、系統的了解和認識。
孫文政 ·地方史志 ·29.1萬字
《口述文成歷史》一書是展示文成縣文化的一種特別的表現形式。書中采訪了在本縣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有一定貢獻的人士,利用文字與圖片相結合的方式,再現文成縣歷史演進的發展脈絡,從“政區和人口變遷、交通運輸的改變、水利水電發展、經濟社會建設、農業農村變化、旅游開發利用、文化弘揚傳承、社會事業不斷完善、百工之鄉非遺項目挖掘、僑鄉變遷”10個方面,對文成縣的發展歷史做出了回顧總結,以期打造文成地方文化的新名片。
口述文成歷史編篆小組編著 ·地方史志 ·26.7萬字
四十多年前,女孩瑪拉從外祖母的抽屜里偷偷拿走了一張發黃的照片。照片上的女子身穿風衣,凝眸遠眺,有種難以言說的魅力。她叫曼婭,生于中國海拉爾,1938年因“日本間諜罪”被槍決。二十多年后,正是經由這張照片,外交官瑪拉走上了一條歷經曲折的尋親之路。面對真真假假的歷史檔案、撲朔迷離的口述追憶,她以驚人的毅力,最終揭開了一個哈爾濱俄羅斯家族的悲愴往事。
(澳)瑪拉·穆斯塔芳 ·地方史志 ·21.7萬字
《北京史學論叢》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組織編寫,內容涉及對北京歷史的介紹和研究,是北京區域歷史研究的匯總,分為區域關系、歷史地理、產業金融、社會生活、學術思想、文化藝術、會議綜述幾部分。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主辦 高福美主編 ·地方史志 ·21.2萬字
以瑰麗的文學想象書寫這座東海之濱的溫潤之州,完美呈現出其“山海交融智行天下”的城市特質。《溫州傳:別是一乾坤》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重要讀本之一。溫州的人文特色豐富多彩,既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出的地域文化,也有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和豐富多彩的地方風俗,還有鮮明的商業精神。這些人文特色共同構成了溫州獨特的城市魅力,也為這里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全書以時間為序分設十章共五十二個小專題,以人物故事、重大史實、重要遺跡與景觀等為載體,以瑰麗的文學想象書寫這座東海之濱的溫潤之州,展示其城市亮點、文化傳承和悠久歷史,呈現其“山海交融智行天下”的城市特質,突出其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發揮的作用。本書系溫州首部城市傳記,溫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全程督導。
金丹霞 吳林飛 尤豆豆 ·地方史志 ·30.8萬字
《清代地理志書研究》是以《清史地理志》、《清史地圖集》學術團隊科研成果為主的論文集。收錄15篇論文,主要是《清史地理志》編纂過程中的考證、體會、感想,《清史地圖集》編繪當中的一些初步認識,學術性、邏輯性均較強,對于清代地理典籍、輿地圖和關于清代的地理典籍做了相應的校勘、詮釋、分析,有的回憶參與《中國歷史地圖集》編繪過程,有的地理考釋頗見功力,而有的分析則以實地考察為基礎的深度研究。
華林甫 鄒逸麟 ·地方史志 ·22.3萬字
貴州省東南部沅水上游主要支流清水江所構成的故事里最精彩篇章是清代以來滿江漂流的木材帶出的喧囂與繁華。零星文獻記載和至今流傳的故事中,展開的也正是一幅圍繞木材的流動所形成的區域社會歷史圖景。本書圍繞木材流動背后演繹故事的漸次展開,將清水江下游地區置于王朝國家政治經濟發展脈絡中加以把握,通過對以木材種植采運活動為中心的區域歷史的描述,探討依賴區域市場網絡發展,傳統國家力量與地方社會發生了怎樣的互動,從而對區域社會變遷之多重因素交互作用、多種關系復合一體的過程,進行地域化的理解和做出歷史性的解釋。
張應強 ·地方史志 ·26.1萬字
楊紅偉編著的《抗戰時期西北經濟開發思想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抗戰時期西北經濟開發思想研究》講述了:在近代中國救亡圖存與自強求富的雙重變奏中,西北開發思想潺潺而起,延綿不絕。至抗戰時期,西北開發思想匯聚如潮,悄然形成對傳統的超越,邁向現代性的轉型。它勾勒了和諧生態農業經濟的前景,提出了走工業化的新路,也描繪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藍圖。它是近代時期西北開發探索的高峰,也是中國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與開發經濟學草創時期重要思索的組成部分。雖然它存在戰時性、暫時性與無法落實性等先天性缺陷,但其中閃爍的真知灼見仍是今天難得的寶貴思想財庫。
楊紅偉 ·地方史志 ·20.9萬字
《澄城年鑒》是由澄城縣人民政府主辦、澄城縣縣志編纂辦公室組織編寫的地方綜合年鑒。以全面系統地記錄澄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基本情況為宗旨,為社會各界和海外人士了解認識和研究澄城提供基本資料。《澄城年鑒》每年出版一卷,全書共設特載、中國共產黨澄城縣委員會、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委員會、澄城縣人民代表大會、澄城縣人民政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澄城縣委員會、人民團體、軍事、政法、農業與農村經濟、工業、交通運輸郵政通訊、商貿流通、城鄉建設環境保護、財政稅務、金融保險、經濟綜合管理、教育文體衛生、社會服務、鄉鎮、先進典型、重要文件等部分組成,約500千字。
澄城縣人民政府 澄城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24.7萬字
本書匯集四川師范大學重點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既從政治上探討清政府、南京國民政府與紅軍對邊疆民族地區不同政策,也從經濟上對近代內地農作物輸入邊疆與邊疆市場構建予以史實考證;不僅考察民國邊疆基礎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發展,也分析近代邊疆研究機構的演變與學術形塑;在論及晚清、民國學人的不同學術道路選擇、調適的同時,還剖析西方學界的中國邊疆史研究流變。從史實和學理上,系統、立體地呈現了近代中國所經歷的邊疆巨變,政、學兩界關于發展邊疆和改良邊政的各種努力,晚近以來中外學界的中國邊疆研究情況。
汪洪亮主編 ·地方史志 ·27.7萬字
固原是寧夏的南大門和半壁河山。《固原年鑒2017》由固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寫,全書共計30編,282幅圖片,約70萬字,本書全面、系統、詳實的記載了2017年固原市行政轄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的成就,體例科學得當、內容詳實精煉、版式新穎精致。將全面發揮志書“資政、存史、教化”的作用,成為打造文化固原的重要載體。通過特載、大事記、附錄等類目將固原2017年大事、喜事、難事、急事等均以體現,使之成為了解固原的重要窗口。
固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地方史志 ·47.4萬字
《成都傳:熊貓家園詩歌殿堂》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點作品之一。本書按照叢書的基本要求和編創體例,結合作者自己對成都歷史文化和現代化追求的多年思考,把成都放在古今絲綢之路為紐帶的人類文明、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個性鮮明的巴蜀文化以及與中外同級別城市相競合的四個維度上,從自然地理、人文稟賦、城市基因、“天府”成因及魅力、獨到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生活美學等方面,以人物故事、重大史實、重要遺跡與景觀等為載體,盡可能照顧中外讀者的“同理心”,呈現成都這座非凡城市的生動氣韻與活力,揭示其不可限量的再現“世界文化名城”的恢弘愿景。
譚平 ·地方史志 ·23.6萬字
地湖鄉是“一塊貴州飛落湖南的‘插花地’”,雖游離于天柱母體之外,但從明代萬歷二十五年天柱建縣之日起,就一直認同天柱這個“母親”,矢志不渝。地湖雖小,但坊間流傳的故事、文獻典籍的記載,都詮釋著地湖何以成為“插花地”以及存續至今的社會文化歷史過程。本書試圖利用這些民間故事、文獻記載,探究地湖成為“插花地”的始末,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的地湖人又是如何通過日常生活實踐去強化和傳承這種認同,使地湖“插花地”身份一直保留至今。
謝景連 ·地方史志 ·21.8萬字
這是一部反映內蒙古歷史的新書,編排的方式十分新穎,既是一本工作日志,又記錄了每一天在內蒙古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不失為一本人們天天見面,天天便捷地接受教育的優秀教科書。本書以時間為線索,擷取內蒙古歷史上每日所發生的有代表意義的重大事件,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對內蒙古具有較大影響的重大事件、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歷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在內蒙古歷史上具有較大影響的重要人物。既突出主要歷史節點,又充分把握歷史發展主流,全面系統展示自治區輝煌發展的歷程。全面、準確、系統地向世界宣傳內蒙古,并為廣大讀者提供了大量鮮活的內蒙古歷史資料。透過本書,內蒙古的兒女可以了解草原家鄉的風云變幻,各族干部群眾心連心、手拉手的榮耀歷史。透過本書,全國各地的讀者可以了解內蒙古的滄桑巨變,祖國北部邊疆風景線的亮麗今天。
王占義 特木欽主編 ·地方史志 ·34.3萬字
本書著眼于近代漢口城市社會的轉型和城市文明的進步,采取官方與民間雙線并進的論述方式,借助大量報刊、檔案等史料,對1861-1949年間漢口市政發展演變進行了長時程的縱向動態考察,著重探討了晚清民初漢口市政的發展變化,評估近代漢口市政發展進程中各階段官辦市政與民辦市政的特點,以及官治、商人自治與城市自治可能性之間的關系,系統梳理了近代漢口市政體制的發展演進,實證地揭示了近代漢口市政發展進程中官治與商人自治之間既相互依存又難免爭鋒的復雜互動關系及其演進歷程,從而以個案的形式展現了近代中國國家與城市社會之間既存有一定邊界又互滲黏著的復雜狀態,對國外學者有關漢口城市社會發展的論說進行了積極回應。
方秋梅 ·地方史志 ·49.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