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記述了陳渠珍作為進出西藏經歷的政治動蕩和戰爭風云,穿越茫茫雪域大漠的歷險以及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該書深刻揭露了英、俄帝國主義對西藏的覬覦與爭奪、清末封疆大吏和新軍內部的爭權奪利、勾心斗角;真實記錄了辛亥革命對川藏地區的重大影響,以及不同政治勢力較量的實況;詳細描繪了川、藏、青的山川風景、少數民族人情風俗和社會生活。該書是一部重要的清末民初川藏軍政情勢的實況史料,也一部精彩的紀實文學作品。
陳渠珍著 中華書局編輯部整理 ·地方史志 ·9.4萬字
天津濱海新區地處海河下游、渤海灣西岸,河海相依,臨海近都,區位優越。這里曾是中國人民抗擊外侮的最前線,歷史風云際會;這里曾是洋務運動與中國北方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享有“中國百年看天津,天津百年看濱海”的美譽;如今,這里是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增長極、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天津濱海新區史話》是第一本從全區總體角度介紹濱海新區歷史人文與現代風貌的通俗讀物,它將告訴您一個富有魅力的天津濱海新區。
于景森主編 ·地方史志 ·6.7萬字
人類文明是江河的贈禮。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這是史學界的共識,也是中華文明滿天星斗、多元一體的印證。自唐宋以來,中華文明的重心逐漸由北向南轉移,長江孕育并見證了數千年來中國歷史的勃興與流變。本書縱覽古今,在全球視野之下,綜合介紹了長江文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文化優勢,及其發展歷程、文化分區。長江全流域資源豐厚、人文興盛、經濟繁榮,是中國文化歷史的重要符號,至今仍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維持著中華文明的持久生命力。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對長江流域的自然與人文進行了全方位介紹,并歷數了世界其他大河文明的發展歷程與特征,與長江文明進行對比辨析。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對長江流域的認識和考察也是逐步形成的,作者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打破區域阻隔,從中華文明的高度重新建立對長江文明的整體性認知,詳解長江、黃河并立的文明格局,定義長江文明的歷史角色。本書提綱契領、面面俱到,從時間、空間、自然、文化多個維度講述,同時又簡明、易讀、豐富,是史學名家面向大眾推出的文化讀本,一書通曉長江文明分支及內核。
馮天瑜 馬志亮 丁援 ·地方史志 ·15.8萬字
寒山寺是中國十大古寺之一,距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國際知名的歷史文化名寺。和合精神在寒山寺有深厚的基礎和廣泛的影響,寒山寺被公認為“和合祖庭”。如今,寒山寺已成為世界聞名的佛教圣地,成為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傳遞友誼、交流文化的紐帶和橋梁,成為世界矚目的活力城市——蘇州的一張靚麗的名片。本書從寺廟概述、古剎春秋、史海鉤沉、寺廟文化四個方面對寒山寺進行了生動的介紹,突出了寒山寺的文化特色。
溫波編著 ·地方史志 ·7萬字
跨越3000余年的歐洲文化史,總離不開對民族和帝國概念的解讀,因為所謂的歐洲文化,實際上就是這兩條主線文化交織相生的文化。如果非要把歐洲歷史比作一部斗爭史,那么在參與斗爭的各個角色背后,除了民族色彩,也就只剩下了帝國光環。下面,就讓跟著這本書,我們按照時間的發展,來了解一下歐洲各大民族和帝國的興衰罔替,并且從中解讀歐洲文化在荒蠻時期的殘暴,成長時期的艱險,輝煌時期的豪邁,以及衰落時期的無奈。
邵嘉驥 ·地方史志 ·12.8萬字
太倉因春秋時期吳王在此設立糧倉而得名,是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江南絲竹的發源地、婁東文化的發祥地,也是牛郎與織女的傳說的降生地,在婁東文化與江海文化的交融相匯中形成了“精致、和諧、務實、創新”的城市精神。《太倉史話》系統地介紹了太倉由古至今的特色文化、歷史沿革及現代風貌,有利于人們全方位地領略太倉的千年魅力。
凌鼎年編著 ·地方史志 ·7.6萬字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是迄今所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本書從絲綢之路的興起寫起,以泉州為視角,介紹了唐五代時期的泉州港交通、造船技術、對外貿易等情況,重點介紹貿易中流通的各個時期的貨幣情況,并配以精美圖片,讓我們重識這些海上絲路貨幣以及相關文化遺存的歷史,追憶當年沿線各國在海上絲路貿易中和平共榮的盛景。
李冀平主編 ·地方史志 ·7.6萬字
本書為“端州歷史文化”系列中的一本,書稿主要從“鄉土風物”“人文史話”“吉祥諧趣”等三個方面記述金林村的歷史人文風俗,以傳說故事的形式“復活”村中古物古樹古風等,對讀者有一定吸引力;聯語集錦妙趣橫生,頗具哲理意味;書中對謝氏家族的記錄可作為宗族探源的參考資料。全書概述全面,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圖文并茂,生動有趣,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謝卓偉 ·地方史志 ·11.6萬字
《煙臺傳:半島的此在與彼在》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要讀本之一。煙臺地處膠東半島,三面環海,是一方神奇的土地。曾經,秦皇漢武東巡到這里,徐福從這里東渡,東方海上絲綢之路從這里啟航,全真道教在這里創立,丘處機、戚繼光、王懿榮、張弼士等著名人物與這里有過歷史性的“相遇”。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在這里交融,既有厚重底蘊,又具浪漫色彩,是有“根”的詩意存在。
王月鵬 ·地方史志 ·16.4萬字
生肖又稱屬相,是中國人以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相配,用來表示人的生年的一組文化符碼。十二生肖濃縮農耕文明而形成的時間空間序數符號系統及其應用習俗,是富有中國特色的一項文化遺產。本書引用大量文獻史料,介紹十二生肖的由來,介紹相關民風民俗、典故傳說等,多方面展現了源遠流長的生肖文化。本書圖文并茂,娓娓道來,既富于知識性,又注重趣味性,是有關十二生肖知識的國民讀本。
吳裕成 ·地方史志 ·6.6萬字
圍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針對四川省檔案館及個別市(州)、縣(市、區)檔案館館藏檔案進行深度解讀,將其中蘊含的動人故事集結成書。全書分為“報刊篇”“信札篇”“手稿篇”“題詞篇”“布告篇”“文件篇”“圖片篇”,講好檔案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再現中華兒女忠于國家、勇于犧牲、敢于擔當大義的民族情懷和不屈不撓、傲骨挺立的人文氣質傳遞給讀者,幫助大家把初心銘刻進靈魂深處,把時代使命擔在肩頭,以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四川省檔案館編著 ·地方史志 ·7.4萬字
《環滬漫記》主要以當時的上海城區(公共租界、法租界和上海縣)為中心,足跡涉及今上海市的諸郊縣如川沙、松江、嘉定、金山、奉賢以及周邊的蘇州、杭州、嘉興等地。此書不僅記錄了作者旅行中的所見風景和民情,還講述了作者讀過及聽過的大量民間故事。內容饒有趣味,也頗具史料價值。另外,書中還附有多幅圖片,涉及風景、廟宇、民俗等
(英)威廉·R.葛駱 ·地方史志 ·7.2萬字
龍巖又稱閩西,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是福建最重要的三條大江——九龍江、汀江、閩江的發源地。曾經是遠古時“奇和洞人”“古閩人”“閩越人”的祖地和“南海國”的中心區域。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土著文化在這里相互激蕩融合。近代龍巖是中國著名的中央蘇區核心區域,是紅軍故鄉、將帥搖籃,是毛澤東思想初步形成地,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龍巖史話》把這片神奇土地上的燦爛文化和風土人情一一呈獻給讀者。
中共龍巖市委宣傳部 龍巖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地方史志 ·7.8萬字
為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展示7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中國出版協會人民出版社工作委員會初步規劃在2019年10月前夕正式出版發行《影像中國70年》叢書。人民出版社將指導、協調叢書的編寫工作,計劃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各出一卷。其中,《影像中國70年·重慶卷》(以下簡稱“重慶卷”)的編寫、出版工作由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重慶地方史研究會和重慶出版集團共同承擔。本書編寫時限為1949至2019年,采用圖文結合,以圖為主,圖說為輔的形式回顧了70年間重慶市在發展中的滄桑巨變。全書圖片的選取結合重慶市的特點,面向普通群眾、面向基層,堅持普通人視角,展示重慶市市容市貌的深刻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給老百姓衣、食、住、行帶來的深刻改變,反映出特定時期重慶市的社會民生風貌。
周勇編著 ·地方史志 ·3.1萬字
一只四川蟋蟀,遠離故鄉,“在鄉愁者的心窩”,唱了近30年的歌;數十年心血構筑迷人微觀世界,百年川地歷史講述“另一個中國”;收錄全新未刊訪談,選入數十幅珍貴插圖,麻將研究首次結集出版;作者五次校訂,歷時三載成書,精選精編。《顯微鏡下的成都》是著名歷史學家、中國微觀史研究代表人物王笛教授30年作品精粹。全書以四川地區四個特殊的歷史/文化現象街頭、茶館、袍哥、麻將作為具體個案,將目光投注在小販、茶客、堂倌、甕子匠、普通市民等小人物的身上,通過檔案、口述史、地方志、小說、竹枝詞、調查、新聞報道、圖片等多種資料,還原了四川,尤其是成都地區的日常生活記憶,細致入微地繪制了一幅中國腹地大眾公共生活的生動畫卷。通過這種有情的敘事史,人們得以真正深入不同于沿海、華中等城市的“另一個中國”,發現普通民眾充滿活力的生活世界及其頑強的文化延續性。
王笛 ·地方史志 ·18.6萬字
《東京夢華錄》是宋代孟元老所撰寫的筆記體散記文,追述了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的城市風貌。所記錄的大多是宋徽宗崇寧到宣和年間,北宋都城東京人的日常生活以及東京的集市場景,是研究北宋歷史文化的一部重要的文獻古籍。本書分為原文、注釋、譯文三大部分,方便國學愛好者閱讀及理解,博覽國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文學熏陶。
(宋)孟元老撰 東籬子解譯 ·地方史志 ·12.5萬字
蒲臺島,被稱為香港的“南極”,早于一四二五年所繪制的《鄭和航海圖》上已有蒲臺島的記載。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蒲臺島村民人口曾高達二千人,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亦有采集及售賣紫菜、昆布等產品。但隨著漁業的沒落,原居民紛紛搬到港島南區的公共屋邨,現時僅余不到二十人,并以長者居多。蒲臺島獨特的自然景色,豐富的人文資源,包括三千多年古石刻、嶙峋的奇石、天后寶誕、太平清醮……令蒲臺島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本書是第一本全面介紹蒲臺島的專著,包括自然環境、地貌、經濟活動、人口與宗族、教育、古跡、習俗,更有原居民的訪問,讓我們對這個香港境內最南端的島嶼有深入的認識。
蒲苔島村公所 萬興之友 《蒲臺島風物志》工作組 ·地方史志 ·3.9萬字
本書主要講述了沂蒙老支書朱崇敏在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26年里,帶領廣大黨員和全村村民搶抓機遇,積極響應黨和國家政策,整地劃地、修路、推行稻改、種紅麻、栽桑養蠶、筑水塔、通自來水、挖大井、建排房、整村容村貌……從而使昔日人心散、日子窮、房屋破、街道爛、人見人搖頭的村莊,一舉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明星村、模范村,用汗水和智慧譜寫了一首首催人奮進的動人之歌……1984年,老支書“讓賢”卸任村支書一職,憑借改革開放的春風,轉身投入商海,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無私奉獻,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和奇跡……
張一涵 ·地方史志 ·16萬字
從中原到海濱,從海濱到海上,當一群人正在滿懷信心探索海洋,憧憬荷馬時代的榮光時,一群來自中原腹地的人早已深入海洋,然后又認真地從源頭開始尋找精神力量。作者從漳州的源頭開始,寫在史前的山海之間一個在閩南之地的城市如何誕生,寫這個城市在如何經歷了農耕文化、海洋文明之后迎來如今的經濟活躍發展時期,寫唐代時陳元光如何少年老成,在金鼓交鳴中帶領玉鈐萬騎犁庭掃穴,縱橫閩越間,建立起漳州;寫宋代時朱熹如何帶領格物窮理、求實力行,帶領漳州走上成為“海濱鄒魯”的道路。
陳子銘 ·地方史志 ·19.4萬字
欒城,三蘇祖籍,冀中形勝,2014年撤縣設區,坐襟省會南門。欒城自然條件優越,生態觀光農業發達,榮膺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文明城鎮、全國園林縣城和全國衛生縣城稱號。本書以史料為依據,以時間為順序,介紹欒城的建制沿革、地情風貌、鄉賢事跡等,展示了古欒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展示了新欒城的欣欣向榮。
張振山主編 ·地方史志 ·7.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