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系統、全面地記述了紫陽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武裝斗爭,建設革命老區的歷史,重點記述了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和黨的十八大以來,紫陽人民發揚老區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取得的輝煌成就。同時本書注重地方特色,運用唯物史觀,實事求是地記述了紫陽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探索發展縣域經濟、地域文化所取得的成功經驗。挖掘和宣傳紫陽革命老區“艱苦奮斗、敢為人先”的老區精神。
紫陽縣老區建設促進會 ·地方史志 ·24萬字
《廣西簡史》摒棄平鋪直敘、面面俱到的慣常做法,而采用以重要人物為目、以重要事件為綱的寫作框架和寫作形式,用一個個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串聯廣西的歷史,提綱挈領地勾勒廣西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
劉祥學 ·地方史志 ·23.9萬字
這部長安歷史文化研究(第八輯)是西安文理學院長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編輯出版的又一套論文集。全書分六個部分:一理論研究,二歷史地理,三文學藝術,四關學研究,五歷史文化,六文獻考證。全書從這六個部分著手,論述了歷史上有關長安的歷史地理、文獻研究、歷史與文化研究,研討長安的自然環境、城市發展及其相互關系、長安古聚落、長安人文景觀變遷及其利用等問題。
西安文理學院長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地方史志 ·23.8萬字
《臺灣歷史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室編輯的臺灣歷史研究專業學術刊物,登載自古迄今臺灣歷史研究領域原創性的優秀學術成果。內容涵蓋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軍事史、外交史及歷史人物等各個方面,并適當刊載有關臺灣歷史研究的珍稀資料與口述史料,以期為臺灣史研究構建一個學術交流平臺。
李細珠 張海鵬主編 ·地方史志 ·23.8萬字
本書是一部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報告文學。本作品真實記錄了全國典型的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主戰場——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黃泥村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奮斗歷程,生動講述了該村村民打造幸福生活的故事。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客觀而真實地反映了自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黃泥村村民在黨和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在基層黨員干部的精準幫扶下,轉變思想觀念、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自己辛勤的雙手種好藍莓、蔬菜等特色作物,找到適合當地特色的發展之路,以及從貧窮、落后到富裕、快速發展的改變之路。本書記錄的黃泥村是南京農業大學定點幫扶對象。南京農業大學師生組成的調研組深入一線,從產業扶貧、教育扶貧視角出發,結合第一手實踐資料,闡述了黃泥村全面脫貧的經驗,并進一步討論了解決相對貧困、實現鄉村振興等問題。
周力等 ·地方史志 ·23.7萬字
本書將近代北京置放在近代中國大歷史的框架之下,截取若干典型事件、現象與文本,通過政治、文化與社會的多維視角透視,交織呈現北京從一座傳統帝都到近代城市演進過程中的紛繁畫面。具體內容涵括20世紀初期北京城市化進程的初步啟動、二十年代北京知識群體面對時代更迭時在思想與行動上的選擇、國民黨新政權建立之后對北京的政治與文化改造、三十年代北平發展路徑的新規劃、消費空間與城市文化新秩序的構建、抗戰時期北平的文化生態等。
王建偉 ·地方史志 ·23.6萬字
《成都傳:熊貓家園詩歌殿堂》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點作品之一。本書按照叢書的基本要求和編創體例,結合作者自己對成都歷史文化和現代化追求的多年思考,把成都放在古今絲綢之路為紐帶的人類文明、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個性鮮明的巴蜀文化以及與中外同級別城市相競合的四個維度上,從自然地理、人文稟賦、城市基因、“天府”成因及魅力、獨到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生活美學等方面,以人物故事、重大史實、重要遺跡與景觀等為載體,盡可能照顧中外讀者的“同理心”,呈現成都這座非凡城市的生動氣韻與活力,揭示其不可限量的再現“世界文化名城”的恢弘愿景。
譚平 ·地方史志 ·23.6萬字
寧波鄞州區下應街道史家碼村是一個有著七百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南宋著名的史氏家族,就是其祖先之一。目前,舊村改造中,已經被拆遷。村史的編纂,正是街道保存鄉愁的歷史文化工程之一。本書是根據公眾史學的公眾社區史理念設計出來的新村史,不同于現行的村志型村史。它吸收了海內外現有村史的優點,根據人為本位原則,做了超越性的思考。從口述史入手,結合相關文獻,是其材料來源的最大特點所在。同時,搜集了大量的圖片,圖文并茂,可讀性強。
錢茂偉 ·地方史志 ·23.5萬字
《上海史國際論叢》由復旦大學上海史國際研究中心主辦,是以上海史為研究對象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尤其側重刊發具有國際視野的研究成果,介紹海內外學術動態,刊登珍惜外文歷史資料。
熊月之主編 ·地方史志 ·23.5萬字
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大械斗是一件被人們遺忘或忽略的重大歷史事件。這場械斗規模之大,死傷之眾,影響之深,在中國歷史上是僅見的。因它被當時的政府及后來學者視為“民間私斗”而不予重視,加上當時太平軍、洪兵、第二次鴉片戰爭等歷史波瀾,這場械斗成了人們記憶中的死角。本書利用大量檔案、官書和方志等資料,對發生于咸豐同治年間的這場土客大械斗作了詳細的記述和評論。全書共分三編,計十章。上編講述這場斗禍的遠因與近因;中編對這場斗禍的基本情形作了勾勒;下編主要講述清政府針對這場斗禍所采取的對策與斗禍的基本平息。該書不單講述了一件被人們遺忘的歷史事件,由于涉及近現代客家分布的由來,所以對歷史學、客家學的研究都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本書曾于2003年由商務印書館推出,此次為再版。
劉平 ·地方史志 ·23.2萬字
本書以“空間”作為切入點,以城市變遷的歷程為線索,探討有關臨清的城市性、現代性等問題。這里的“空間”不僅指涉地理空間或有形空間,也包括社會空間或無形空間,或者說是這些空間的統一。通過分析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城市地景及城市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搭建起一個“對話”的平臺;通過城市空間的不斷“再生產”過程,探討“空間—權力”的關系問題,揭示具有支配力量的權力如何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與各種社會文化力量相結合,進而以各種各樣的空間載體或形貌影響著人們的觀念與實踐。進一步來講,對城市空間變遷及其生命歷程的探討,也有助于加深對近代以來國家轉型的歷史實踐邏輯的理解。
周嘉 ·地方史志 ·23.2萬字
《北京史學》是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編輯的學術刊物。本輯設城市書寫、經濟社會、教育文化、史地考索、史學思想5個欄目,主要刊載近代北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史學、文獻學等方面的論文14篇。全輯力求宏觀與微觀、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試圖拓展和深化北京史的專題研究。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 ·地方史志 ·23.1萬字
本書是寧夏企業史叢書中的一本,是系統論述寧夏國有企業改革史的通俗圖書。
郭亞莉 ·地方史志 ·22.8萬字
李細珠 張海鵬主編 ·地方史志 ·22.8萬字
晚清湖北現代化歷史內容豐贍、氣勢宏闊,是中國早期現代化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不拘泥于現代化的理論詮釋,盡可能地搜集相關史料,著重陳述晚清湖北與現代化相關的歷史變相,兼及探討此種變相產生與運動的內在機制。就具體框架而言,本文分為兩部分,縱深面與橫切面兼顧,第一部分以時間為軸,著重論述晚清湖北現代化的歷史動態進程;第二部分橫向剖析,主要探討晚清湖北現代化的內在機制。
常城 ·地方史志 ·22.7萬字
本書篩選收集了1958年10月25日至2017年12月底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重要會議、重要事件、重要活動以及與此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是自治區成立60年來各方面建設的真實記錄,為實現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為“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 ·地方史志 ·22.7萬字
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的師生多年來將目光聚集于晉南這個具有厚重歷史的區域。位于山西省南部的永濟,是該中心與永濟市人民政府共同建立的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近年來,山西大學社會史研究中心的教師結合“區域社會史研究導論”課程講授,帶領學生在永濟進行了多次田野考察,為在校學生提供校外實踐的機會,將課堂知識和課外實踐結合起來,提高資料搜集、學術研究、認識社會等方面的能力。本書收錄了博士、碩士在田野調查過程中完成的作品,包括學術論文、調查報告、田野日記三大部分,這是多年來學生田野工作的一次集中展現。
行龍主編 ·地方史志 ·22.7萬字
本書研究和總結了浙江歷史文化村落變遷與發展的歷史脈絡、社會經濟變遷發展的條件、階段性特征和一般規律,以及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開發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浙江特色和中國經驗,其中重點研究了當前浙江歷史文化村落的分布、地域類型、文化特征、文化遺存及經濟社會狀況,典型歷史文化村落的經濟社會變遷、歷史文化村落的農村產權交易制度、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典型案例和發展規劃、中國歷史名村變遷對當前美麗鄉村建設的借鑒意義等,希望為后人留下一份詩意情懷的浙江歷史文化村落變遷史料,為現代農業如何繼承中華傳統農業精華發揮啟迪作用。
李琳琳 吳一鳴 王欣 ·地方史志 ·22.7萬字
《民國寧夏風云實錄》共計10本26卷。本書以時間為線索,記述了民國時期寧夏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文中所寫事件均由當事人和事件經歷者、知情者提供,史料來源可靠,所記事件詳實,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寧夏的狀況。全書時間脈絡清晰,時代主題鮮明,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楊少青 胡迅雷主編 ·地方史志 ·22.7萬字
《石泉革命老區發展史》是石泉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組織編寫的一部全面介紹石泉革命老區發展歷史與現狀的專著,比較詳細地反映了石泉革命老區的斗爭歷史,革命老區的來歷、革命老區的申報、革命老區的劃定以及石泉在老區建設方面取得的成績。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了石泉老區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石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成就
吳龍晏主編 ·地方史志 ·22.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