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環滬漫記》主要以當時的上海城區(公共租界、法租界和上海縣)為中心,足跡涉及今上海市的諸郊縣如川沙、松江、嘉定、金山、奉賢以及周邊的蘇州、杭州、嘉興等地。此書不僅記錄了作者旅行中的所見風景和民情,還講述了作者讀過及聽過的大量民間故事。內容饒有趣味,也頗具史料價值。另外,書中還附有多幅圖片,涉及風景、廟宇、民俗等
(英)威廉·R.葛駱 ·地方史志 ·7.2萬字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是我國的強國之路。值此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由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編撰的《陜西改革開放大事記》,即是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而奉上的一份獻禮。全書主要以編年體條目的形式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共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重要會議、重大事件、重大工作以及重要活動。通過這本大事記,呈現了陜西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與史料價值。
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地方史志 ·26.4萬字
本書側重于制度變遷與鄉村社會結構性變遷的相關性研究。既著眼于歷史變遷的縱向展開,力求從整體上把握20世紀前期制度性變遷所引致的鄉村社會演變的基本軌跡和發展脈絡,又著力于區域角度的橫向展開,以揭示不同社會、文化要素在鄉村變遷中的作用與意義。同時在相對比較的意義上力求透過社會、經濟、文化的地域差異揭示隱含其后的共趨性和普遍性特征,并通過區域演進的不平衡性呈現整體歷史進程的同質性意義。
王先明 ·地方史志 ·46.5萬字
作者以文學性、詩意化的文字對呼和浩特的自然地理進行形象化的精確描繪,生動再現這片區域的歷史文化包括草原文明、草原絲綢之路、茶葉之路等人類文明成果。《呼和浩特傳:一座草原都市的往事今朝》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重要讀本之一。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全書共分九大章,作者以史家的眼光、文人的情懷、詩性的語言,對呼和浩特的自然地理進行形象化的精確描繪,闡釋古老文明的遺存與現狀,分析展望她的發展走向,生動再現這片區域的歷史文化——從戰國趙武侯時期的云中城,從敕勒川到土默川,從美岱召到庫庫和屯,從歸化綏遠再到呼和浩特——在時光中一路行來的這座草原城市,從一片荒蕪中誕生了包括草原文明、草原絲綢之路、茶葉之路等人類文明成果等。
白濤 ·地方史志 ·25.9萬字
《大水坑鎮志》的主要內容自1949年解放寫起,編寫到2012年年底,歷時63年。63年來,經歷了解放初期的恢復時期、土地改革運動;互助組、合作社、人民公社化;三年困難及經濟恢復時期;十多次政治運動;“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期;推行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期。回顧總結這曲折紛繁、滄桑巨變、波瀾壯闊的63年,既記述了解放和土改給農民帶來的歡心喜悅,又總結了人民公社制度的利弊得失,既述說了歷次政治運動干部農民的身心洗禮,又描述了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
《大水坑鎮志》編委會 ·地方史志 ·57.8萬字
本書以420余條微博文字、190余幅圖片從不同側面講述杭州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社會生活以及人文精神。全書從都市·樂活、軼史·鉤沉、地域·物產、西湖·印象、互聯·創新、古城·尋蹤、舌尖·記憶、吳越·包融、佛國·詩話和時尚·潮涌十個板塊展開。每條內容都用簡短而精美的文字展現,或書寫杭州的特色主題,或講述杭州的人情故事,或描摹杭州的美麗風物,圖文結合、漢英對照地講述一個細膩、真實、不斷變化的杭州,在展示其精致、和諧、大氣和開放的國際都市特質的同時,挖掘這座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內蘊和豐富的人文生活情懷。
王建華 ·地方史志 ·11萬字
1940年6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了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王子云為團長,編制12人,成員多為國立杭州美專畢業的學生,何正璜女士剛從日本東京高等美術專業畢業回國,也加入其中。任務是以敦煌為重點,對西北陜、甘、青等省進行藝術文物考察,為保護打好基礎。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政府行為的敦煌考察,也是首次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對敦煌莫高窟全面的調查和清理,為日后保護敦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何正璜女士的日記重現了這段歷史。
何正璜著 王薔 任之恭 崔文川 整理 ·地方史志 ·7.9萬字
《中國共產黨陜西省彬縣組織史資料》(第四卷)是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關于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續編工作的統一部署,在中共陜西省委、咸陽市委的領導下,由中共陜西省彬縣縣委組織部負責編纂的。本書本著尊重歷史、求實存真的原則和“廣征、核準、精編、嚴審、及時”的編纂工作方針,以陜西省宜君縣1998年6月至2007年5月彬縣地方黨組織和政權組織、地方軍事組織、政協組織、群眾團體組織以及部分企業、事業單位機構沿革變化和領導人名錄,同一時期中共陜西省彬縣組織工作大事記,并在黨組織的綜述中簡明反映了中共陜西省彬縣縣委同一時期在履行職能職責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突出成就。
中共彬縣縣委組織部 ·地方史志 ·15.5萬字
四十多年前,女孩瑪拉從外祖母的抽屜里偷偷拿走了一張發黃的照片。照片上的女子身穿風衣,凝眸遠眺,有種難以言說的魅力。她叫曼婭,生于中國海拉爾,1938年因“日本間諜罪”被槍決。二十多年后,正是經由這張照片,外交官瑪拉走上了一條歷經曲折的尋親之路。面對真真假假的歷史檔案、撲朔迷離的口述追憶,她以驚人的毅力,最終揭開了一個哈爾濱俄羅斯家族的悲愴往事。
(澳)瑪拉·穆斯塔芳 ·地方史志 ·21.7萬字
1990年到2014年,是我國法治建設快速發展完善的重要時期,也是陜西法院發生深刻變化、取得輝煌成就的重要階段。該志書客觀、全面記述了這25年間陜西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監督指導和省委正確領導、省人大及其常委會有力監督下,人民法院在指導思想、司法理念、審判執行、司法改革、便民利民、隊伍建設、“兩庭”建設及物質裝備建設、法治環境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情況,真實準確、客觀全面地反映了陜西法院改革發展的光輝歷程,為研究推動全省法院未來科學發展留存了詳實的寶貴資料,具有存史資政的重大意義。
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72.8萬字
本書為“澳門口述歷史叢書”之一,主要由對十一位澳門士多店主的訪談整理而成。他們飽含情感的講述,展現了“士多”(store)這一便利社區居民、聯絡鄰里感情的載體從興起到繁盛,再至逐漸衰落的歷程。這些士多曾給社區居民帶來諸多美好回憶,見證了澳門街區幾十年來的鄰里關系、街坊情誼,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澳門近幾十年的歷史變遷和經濟發展。
林發欽主編 ·地方史志 ·3.2萬字
《清末民初北京輿論環境與新文化的登場》主要內容:談論“都市想象與文化記憶”,必須兼及建筑、歷史、世相、風物、作家、作品等,在政治史、文化史與文學史的多重視野中展開論述。若漢唐長安、漢魏洛陽、六朝金陵、北宋開封、南宋臨安、明清的蘇州與揚州、晚清的廣州與上海、近現代的天津與香港及臺北,以及八百年古都北京,還有抗戰中的重慶與昆明等,都值得研究者認真關注。如此“關注”,自然不會局限于傳統的“風物記載”與“掌故之學”,對城市形態、歷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學科的視野以及堅實的學術訓練;因此,希望綜合學者的嚴謹、文入的溫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關注、體貼、描述、發掘自己感興趣的“這一個”城市。關于都市的論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須有多種角度與方法。就像所有的回憶,永遠是不完整的,既可能無限接近目標。也可能漸行漸遠——正是在這遺忘(誤解)與記憶(再創造)的巨大張力中,人類精神得以不斷向前延伸。總有忘不掉的,也總有記不起的,“為了忘卻的記念”,使得我們不斷談論這座城市、這段歷史。在這個意義上,記憶不僅僅是工具,也不僅僅是過程,它本身也可以成為舞臺,甚至構成一種創造歷史的力量。
楊早 ·地方史志 ·14.9萬字
本書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方志辦規劃編修的《寧夏地方史話》叢書的一個分冊,以歷史事實為依據,采用大量的趣味性的故事,從六盤山的歷史、文化、人物等方面,將六盤山自秦漢魏晉以來的歷史沿革、文化底蘊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為宣傳、打造寧夏品牌,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贠有強主編 ·地方史志 ·18.9萬字
贛閩粵邊區地處江西、福建、廣東三省交界的邊陲地區。這里,是中國傳統典型的丘陵山區農村社會,又較早經歷近代“資本主義”的沖擊。這里,不但是20世紀30年代前期中國共產黨領導蘇維埃革命的中心地區,而且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東南抗戰的大本營。
游海華 ·地方史志 ·19.7萬字
本書是作者已經公開發表和部分未公開發表的有關隴右歷史地理研究方面的論文匯編。論文集共分四編:第一編理論與方法部分收入論文5篇。探討了歷史地理學人地關系研究中不同尺度時空下文化力與自然力的相互關系與地位及尺度選擇與轉換等重大理論問題,并系統介紹了歷史氣候的研究方法、技術與手段以及地理信息系統在歷史地理學中的應用現狀與前景。第二編人地關系與早期文明部分收入8篇論文。分別從大尺度(中國北方)、中等尺度(西北)和小尺度(渭河上游)視角,以人地關系為主線,闡述了在自然環境與技術進步的共同作用下,早期農業文明的時空演化過程及機制。部分論文運用了量化分析法,借鑒了經濟地理學區域結構與組織的相關理論。第三編歷史交通地理部分收入有關絲路交通與隴蜀交通方面的論文11篇。本部分在使用歷史地理學傳統的文獻考證、實地調查方法之外,嘗試將人地關系理論與經濟地理學的空間相互作用理論應用到研究中,為歷史交通地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第四編歷史災害綜合研究部分收入甘肅歷史地震與氣象異常相關性研究方面的系列論文5篇。目前國內自然災害史方面的綜合研究不多,將歷史地震與氣象異常兩個看似不相關的要素聯系起來綜合研究的成果更少。
蘇海洋 ·地方史志 ·25.7萬字
《潮學集刊》是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辦,收錄有關潮汕歷史文化研究的高層次、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學術年刊。本書為第六輯,收錄潮學研究學術論文17篇,論文內容涵蓋海上絲綢之路與華僑華人、文化遺產與先賢、區域歷史與社會、歷史文獻與文學、宗教信仰等潮汕歷史文化領域的最近研究成果。
林立主編 ·地方史志 ·14.9萬字
本書為畫冊,書中收錄了近260幅從未發表過的十分珍貴的圖片,真實地再現了銀川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風貌。全書共分為六個部分,分別從不同角度用老照片來記錄、回憶銀川,可以讓讀者直觀地感受銀川的今昔變化。
丁洪 ·地方史志 ·1.3萬字
本書用新穎的觀點,別具特色地講述了這片土地上被掩蓋的輝煌歷史及英雄志士。作者希望可以通過此書,提升城市文化底蘊,激起大家了解地方歷史的興趣!這將對城市歷史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光大,對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深遠影響。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解構。本書以輕松的語言洞察歷史真相,以專業的眼光破譯千古之謎,以清晰的脈絡講述張家口的經典故事。
韓超 袁智慧 ·地方史志 ·11.6萬字
以瑰麗的文學想象書寫這座東海之濱的溫潤之州,完美呈現出其“山海交融智行天下”的城市特質。《溫州傳:別是一乾坤》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重要讀本之一。溫州的人文特色豐富多彩,既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出的地域文化,也有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和豐富多彩的地方風俗,還有鮮明的商業精神。這些人文特色共同構成了溫州獨特的城市魅力,也為這里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全書以時間為序分設十章共五十二個小專題,以人物故事、重大史實、重要遺跡與景觀等為載體,以瑰麗的文學想象書寫這座東海之濱的溫潤之州,展示其城市亮點、文化傳承和悠久歷史,呈現其“山海交融智行天下”的城市特質,突出其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發揮的作用。本書系溫州首部城市傳記,溫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全程督導。
金丹霞 吳林飛 尤豆豆 ·地方史志 ·30.8萬字
楊紅偉編著的《抗戰時期西北經濟開發思想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抗戰時期西北經濟開發思想研究》講述了:在近代中國救亡圖存與自強求富的雙重變奏中,西北開發思想潺潺而起,延綿不絕。至抗戰時期,西北開發思想匯聚如潮,悄然形成對傳統的超越,邁向現代性的轉型。它勾勒了和諧生態農業經濟的前景,提出了走工業化的新路,也描繪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藍圖。它是近代時期西北開發探索的高峰,也是中國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與開發經濟學草創時期重要思索的組成部分。雖然它存在戰時性、暫時性與無法落實性等先天性缺陷,但其中閃爍的真知灼見仍是今天難得的寶貴思想財庫。
楊紅偉 ·地方史志 ·20.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