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家臣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是構成卿大夫家族政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周代家臣制度是和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及采邑制度密切相關,共同構筑周代鮮明政治特色的一項重要制度。本書以周代卿大夫私家家臣為研究對象,以縱向的家臣產生發展史為線索,同時關注不同時期家臣制度發生的新變化,以“變”為核心,力圖對周代家臣制度這一動態的發展過程作出全面的梳理和系統的闡釋。
姚曉娟 ·專業史 ·16.8萬字
本書是研究秦漢時期馬政的專著,作者對秦漢時期的馬政職官、交通用馬、養馬、馬匹管理以及馬文化等內容做了一番梳理。馬政是國家行政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了我國古代社會政治控制經濟的歷史特點,也體現了我國古代社會結構的特點。縱觀我國古代歷史,凡馬政大發展的時期也是社會發展的高峰時期,正所謂“漢唐之所以能張者,皆惟畜牧之盛也”。而秦漢時期作為中國古代馬政的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又顯得尤為重要。故馬匹的作用不僅限于軍事,它也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和使役工具,對中國古代馬政的研究理應成為重要的歷史研究課題之一。
陳寧 ·專業史 ·12.5萬字
本書是董黎明教授為慶祝北京大學地理學科建立65周年暨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建院10周年而作。董黎明教授196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經濟地理專業并留校任教,對北京大學經濟地理學科建設具有巨大貢獻,并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北京大學經濟地理專業建立于1955年,始終秉持“教學科研并重,理論服務實踐”的宗旨,60年來不斷發展壯大,探索出一條跨學科交叉發展的教學科研之路,建成了一個獨具特色、高度綜合的北大經濟地理學科群體,享譽海內外,在中國地理學界及城鄉規劃、土地科學、區域科學、風景園林等學科領域具有重要地位和巨大影響。
董黎明 ·專業史 ·9.7萬字
拜占庭帝國大概是世界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國家實體,地跨歐亞非三洲,從公元330年定都君士坦丁堡算起,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入奧斯曼帝國之手,長達1123年。拜占庭帝國是人類宗教文化時代典型的中世紀封建國家,基督教的主要分支“東方正教”為其國教。因為有始有終,所以,它又是中世紀國家最為完整的典型。它一千三百多年(包括亡國后二百余年)的文學,就是完整的中世紀文學典型。它的主體雖然是基督教教義籠罩下的文學,但它的文學思想異常復雜,幾乎蘊含了后世的一切文學思想;就主題而言,也幾乎蘊含了后世種種文學母題;在文學形式方面,則創造了除“影視文學”以外的一切文學體裁。
劉文孝主編 ·專業史 ·43萬字
本書是一部中國慈善事業的敘事史。本書系統梳理了中國古代的慈善思想,以及從秦漢以來到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對百年來,中國紅十字會和民族慈善家踐行的救助危難、扶持貧弱的人道主義行動進行了生動的還原。本書資料翔實、案例豐富,系統回顧了中國慈善事業演進的歷史,這對于認識今天社會慈善狀況的文化源流和社會條件,對于推進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慈善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劉峰 吳金良 ·專業史 ·31萬字
本書是一部融人類學、文明史、醫學思想、醫學狀況、醫生人物、民間傳說和人類災難史為一體的通俗易懂的醫學史著。它講述的是瘟投的歷史和人類對抗瘟疫的精神史。它全面回憶了自古至當代人類面對過的各種瘟疫的特征和過程,深刻地揭示了醫學的進步,病毒的威力和文明的演化之間的關系,為人類認識瘟疫的真面目提供了藍圖,為防治瘟疫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歷史證明沒有瘟疫的時代是稀少的,人類始終伴隨著瘟疫,也就是說瘟疫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永遠要與之作斗爭的對手?;羧A德·馬凱爾的著作證明了病毒學之父巴斯德的論斷:“瘟疫和死亡的規律,總是在設想著破壞性的新手段,而和平、工作和健康的規律,則始終在謀求把人類從瘟疫中解救出來的新方法。
(美)霍德華·馬凱爾 ·專業史 ·11.3萬字
馬立軍編著的《北朝墓志文體與北朝文化》主要考察了北朝墓志的文體特點與文化內涵。作者首先梳理了歷代有關北朝墓志研究的得失,總結并提出研究北朝墓志的基本方法當是循“例”以求“義”。其次對北朝墓志的文體演變、文例特點、敘事手法、人物內涵、文體風格等進行了全面而又細致的分析,有許多獨到看法和結論,尤其是對有關永嘉之亂前后墓志形態變化的考察,北朝墓志涅槃重生意義的分析,北朝墓志文例、人物的文化內涵,以及庾信墓志之于北朝墓志的意義等的論述,都頗具創新價值與啟發意義。就推動北朝墓志與北朝文學研究繼續走向深入的角度而言,本書亦具有方法論的實踐與示范意義。
馬立軍 ·專業史 ·21.2萬字
本書共分為七章。第一章闡述美國殖民地時期的教育思想;第二章闡述美國獨立建國到19世紀中期的教育思想;第三章闡述南北戰爭到20世紀初的教育思想;第四章闡述美國20世紀上半期的教育思想;第五章闡述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的教育思想;第六章闡述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教育思想;第七章闡述在美國有較大影響的教育哲學的演變和發展。
賀國慶等 ·專業史 ·38.6萬字
中國人的娛樂歷史。中國人懂得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藝術。游藝蘊含著超凡脫俗、愉悅快樂的人生哲學,獨特典雅,精致細膩,充滿活力和趣味,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樂觀主義精神。中國人創造出圍棋、象棋、蹴鞠、捶丸、麻將、風箏、七巧板、九連環、酒令等眾多游藝項目,祖輩相襲,傳承不絕。本書摘取古代游藝寶庫中最為耀眼的幾顆明珠,娓娓講述中國游藝歷史上那些可愛而動人的故事。
王宏凱 ·專業史 ·16.5萬字
本書選擇電報這一19世紀60年代新出現的傳播技術,討論這一技術如何使《申報》新聞報道所代表的“知識類型”發生轉變,最終使報紙趨向指涉“當下”、“天下”和“事實”。
錢佳湧 ·專業史 ·17.1萬字
本書是一部全面呈現清末至民國甘肅、寧夏、青海三地紙幣流通面貌的著作。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局的動蕩與混亂,在紙幣發行領域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發行機構的不統一和紙幣種類的紛繁復雜,甘肅、寧夏、青海三地也不例外。從國家層面來說,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四大行”在甘、寧、青都發行紙幣。各個地方銀行,如甘肅省銀行、寧夏銀行、青海實業銀行,也可以經批準發行紙幣。許多錢莊、銀號、典當行等民間金融機構,也可以發行各自的錢票、私帖,并且在小范圍的地方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本書致力于梳理、分類并詳細介紹這些種類繁多的近代甘寧青紙幣。將三省區國家銀行、地方銀行及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的紙幣品種盡可能搜羅齊全,按照發行機構或紙幣屬性進行分類,以時間為軸,呈現其全貌。本書著錄大量紙幣圖版,同時,還關注了許多從前往往被忽視的紙幣衍生物,如執照、本票、債券、金庫券、典契等,共計圖版1221張,每張都標明了票面尺寸、珍稀等級。除了著錄圖版,本書在介紹各類紙幣時,都對其發行背景做了簡要介紹,梳理了其發行機構的歷史沿革,回溯了紙幣的發行緣起,著錄與研究并重。這些爬梳和整理,為歷史貨幣研究者和愛好者、金融史工作者、錢幣收藏者在研究近代地方紙幣時提供了一份盡可能完整的資料,填補了甘寧青區域地方紙幣研究的空白。
于廷明 ·專業史 ·20.5萬字
鴉片戰爭以來,土地公有思想勃興。此后,孫中山等革命黨人與梁啟超開展了土地國有論戰。論戰結束后,無政府主義者繼續闡發土地公有的思想;革命黨人的土地國有思想則出現分化,孫中山晚年最終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國民黨繼承了孫中山土地國有的思想,“第三黨”則在繼承的同時,還提出由土地“農有”向土地國有過渡的方案。1935年,閻錫山提出土地村公有的主張,引起土地公有與土地私有思想的大討論,也出現了以土地農有為過渡、最終實現土地國有的思想。抗戰爆發前后,土地農有思想興起;此后,國民黨的土地問題專家與學者也提出土地農有的主張。這些主張,不僅強調實現土地農有,還包含在土地農有基礎上或開展合作經營或最終向土地國有過渡的內涵。
李學桃 ·專業史 ·27.1萬字
一部豐富、全面的中國藝術通史。著名學者型藝術家陳滯冬先生最新原創作品,以獨特的語言與視角探索中國藝術與思想的歷史變遷。藝術史研究學者、畫家、書法家、收藏家陳滯冬先生有著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修養和豐富的藝術創作經驗。他耗時多年創作的《中國藝術史》系列叢書立足于擺脫西方中心主義下的歷史觀,以中國人的視角重新闡釋中國藝術的漫長發展歷程,并分享最新學術成果及相關考古發現。全書上迄中華先民時期,下至二十世紀初期,涵蓋繪畫、書法、建筑、雕塑等藝術類別,同時重點討論藝術作品背后的社會背景、創作思想和人文價值。可以說《中國藝術史》系列叢書既是一部全面的中國藝術通史,也是一部中國思想史。本卷展現了從史前時期至公元二世紀末期,東亞大陸內部文明是如何融合、震蕩,最終形成中華文化主流。包括: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商周時代特有的青銅與玉器,以及文字的誕生:契刻、鑄造與手寫;代表書法藝術的形成——秦漢之際的篆隸之變;繪畫與繪畫性的覺醒——漢代造型藝術中的線條,等精彩內容。
陳滯冬 ·專業史 ·20.4萬字
南京理工大學是隸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全國重點大學,由創建于1953年的新中國軍工科技最高學府——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分建而成,先后經歷了炮兵工程學院、華東工程學院、華東工學院幾個發展階段,1993年更為現名。本書概述學校的基本狀況、歷史沿革、文化積淀、重大事件、名人學者、發展愿景等內容,以學校發展歷史為主線,突出光榮傳統和辦學成就。
葉海 季衛兵主編 ·專業史 ·8.1萬字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很早就有學者珍視和研究古代遺跡和遺物。在北宋時期,形成了專門的學問——金石學。而現代考古學的出現,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經過幾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中國考古學正在經歷黃金時代,逐步建立和完善學科體系,不斷取得閃耀的成就。本書系統梳理中國考古學一百年來的發展與成就,兼及現代考古學誕生前的金石學概況,將中國考古學分為前身金石學時期、孕育時期、誕生時期、初步發展時期、全面發展時期、繼續發展時期、新的發展時期七個階段,對燦若星斗的中國考古學發現與研究史實進行編年,資料詳實,敘述嚴謹,檢索方便。以百年成就,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以碩果累累,見證中國考古學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王世民編著 ·專業史 ·49.5萬字
絢麗的中國絲綢,美若天上虹霓,幾千年來持續發展,不斷外傳;造福國人,惠及優選。本著作根據考古資料、文獻記載,同時吸收靠前外學者的近期新研究成果,系統論述了中國蠶桑、絲織的產生與發展及其技術的不斷創新歷程;介紹了先秦時代的中西交通、絲綢之路和在這種背景下我國蠶桑絲織技術、養蠶技術的傳播情況,極具史料、史學價值。
楊群章 ·專業史 ·9.7萬字
今天司空見慣的自行車,在交通史上的地位可能要比大家想象的高得多。這是人類第一次擁有一種不依靠畜力,以最小的代價即可拓展自由交通半徑的工具。它便捷、實用,還很時髦,當年曾經開啟一種時尚男女們最熱衷的運動與社交方式,并且引發了西方社會女性服飾的巨大變革。人們用四百年時間一點點打造出這精美機械,宛如一幅斑斕而迷人的拼圖,每個時代的設計與工藝大神們都為它的完整奉獻一份力量,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完成了現代化的版本。
上海汽車博物館編著 ·專業史 ·5.4萬字
本書有意撇開陳師道之江西詩派與蘇門文士的身份,從其實際創作出發,在無黨派視野下審視其創作個性,重新界定“后山體”的內涵,客觀還原“以詩為詞”的本義及與其詞作的關系,全面觀照其散文的創作風貌。主要觀點有:陳師道詩歌的風格有二,一曰“枯淡瘦勁”,此即所謂“瘦硬”,二曰“深勁”“雅奧”,此即“后山體”之典型風貌;《后山詩話》所云“以詩為詞”是指以詩之雄豪“氣格”入詞,與詞之表現內容關系不大,只要做到風格柔婉,即便詞中表現身世之感、羈旅之愁等詩中慣常表現的題材主題也不屬于“以詩為詞”。
孫明材 ·專業史 ·19萬字
四川國學院于1912年由四川軍政府創立,為全省國學機關,宗旨為“提倡國學,發揚國粹”,聘請吳之英任院正,劉師培、謝無量為院副,院員有樓黎然、曾學傳、廖平、曾瀛、李堯勛、楊贊襄、等宿儒名士。1927年并入四川大學。在15年間,始終以“國學”相號召,是當時國內國學教學研究的重鎮。20世紀初國學運動興起后,以“國學”命名的大型學術機構,四川國學院是第一所;以政府之力興辦國學院,在全國也是首創,在整個百年國學運動史上也是非常獨特的。四川國學院是近代最早出現的大型學術機構之一,具備教學、研究、出版、傳播等多項功能,它開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學術工作和它在國學教育方面的探索,都是很有價值的。四川國學院還是推動蜀學復興的重要陣地,培養的學生遍布四川,其中蒙文通、向宗魯、彭云生、李源澄等對于后來四川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這部著作可以加深讀者對近代文化的認知。作者運用了大量檔案資料,很多是第一次公之于眾。
魏紅翎 ·專業史 ·20.2萬字
《陜西省公路局史》(第二卷),是在陜西省交通運輸廳統一部署下,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事實求是的原則,客觀記述陜西省公路局和公路事業改革發展的歷史與現狀。陜西省公路局1993年編輯出版的《陜西省公路局史》(第一卷),已記述了1949—1985年的發展歷史,本書在第一卷的基礎上,主要記述1986—2015年的發展歷程,真實反映公路局30年改革、發展的建設成果、成就,總結經驗教訓,探索發展規律,以啟示后人更好地為公路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精彩片段:
陜西省公路局 ·專業史 ·38.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