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和鞏固為基礎,以南京國民政府的外交活動為主軸,比較全面地描述了從1927年至1945年期間,共產國際、蘇聯與南京國民政府的關系史,同時,也用較重筆墨講述了共產國際、蘇聯在此期間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史,闡述了共產國際有關中國問題的理論、方針和政策,肯定了共產國際在指導中國革命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也分析了其自身所存在的不足。
羅重一主編 ·專業史 ·29.8萬字
從螺紋到集裝箱再到電子閱讀器,幾乎我們用的所有東西都受到標準制定進程的影響。一個多世紀以來,從制造業到互聯網,此類標準與世界經濟的每一次重大變化都息息相關,本書回顧了標準化的全球發展史。兩位作者認為,從19世紀80年代到現在,有三次技術標準化的浪潮。在第一次浪潮中,工程師制定了可以被制造者廣泛采用,同時滿足公司客戶需求的有用標準,催生了跨越政治和民族邊界的標準化運動。第二波浪潮的結果之一是集裝箱的標準化,這極大促進了全球貿易的發展、全球市場的整合;第三波浪潮的核心是信息技術的標準化,新一代的標準制定者為互聯網和網絡提供支持,同時運用制定標準的程序來控制日益全球化的經濟中可能出現的社會和環境危害。兩位作者基于三個大洲的檔案資料,探討了催生標準化運動的積極理念、實現這些理念的嘗試,以及標準化運動在今天面臨的挑戰。標準是在今天的經濟中幾乎隱形,卻與國家和全球市場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基礎設施,在今天的國際形勢和全球治理的大背景下,標準的制定和推廣、標準之爭與國家間的競爭與合作息息相關,本書有助于讀者從技術規則的角度理解百年來的歷史和標準化的重要意義,理解商業、技術與政治之間的關系。
(美)喬安妮·耶茨 (美)克雷格·N.墨菲 ·專業史 ·29.8萬字
本書收錄一些青年學者有關中國古代交通史的學術論文20余篇,均切近學術前沿,多采用新出土資料,討論學術難點問題,實驗新方法,提出新見解。所論可以推進中國古代交通史研究,也有益于深化對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全面認識。
曾磊 孫聞博 徐暢 李蘭芳 ·專業史 ·29.5萬字
《北洋大學與中國(第1輯)》是一部探討北洋大學歷史的研究文集。本書詳細論述了北洋大學與近代中國的發展歷史,內容豐富,史料詳實。既梳理了北洋大學的興起與發展歷史,探討了北洋大學相關人物及其影響,又涉及了北洋大學與中國近代社會等諸多論題。北洋大學作為中國第一所具有現代公立大學性質的學校,研究其歷史對于了解近代中國大學與社會的互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書挖掘北洋大學的相關史料,厘清問題,闡發論辯,對于廣大讀者深入了解北洋大學和近代中國大學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有著較好的幫助。
王杰 張世鐵主編 ·專業史 ·29.3萬字
在過去10萬年里,人類建立大型合作網絡,以此積攢了巨大的力量。然而,持續不斷的發明與征服也將人類推入了一場生存危機。全球生態瀕臨崩潰,虛假信息泛濫。我們正一頭扎進可能毀滅我們自身的、由新型信息網絡組成的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如此智慧,為什么卻總是傾向于自我毀滅?我們為什么走到了生態和技術自殺的邊緣?當非人智能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時,人類如何做出明智的選擇?從口口相傳的故事,到文字書寫,再到人工智能,《智人之上》透過大歷史的長鏡頭,講述信息網絡如何塑造了我們和我們的世界,邀請我們思考信息與真相、神話與官僚制度、智慧與權力之間的復雜關系,探討不同的社會結構在試圖構建信息網絡時面臨的關鍵困境。如果我們拓寬視野,看看人類的信息網絡在過去幾千年如何發展,我們也許可以更了解今日與未來發生的事情。
(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 ·專業史 ·29.1萬字
長期以來,漢代一直是中國美學史研究的薄弱環節。本書以身體為切入點,重建了對漢代美學的理解。作者認為,兩漢美學對身體的認知分為五個層面,即以元氣自然論為身體認知確立哲學基礎,以形神骨相論界定身體的本質構成,以天人相副論建構身體與世界的關系,以禮樂服飾再造身體的社會性,以養生與厚葬表達對身體不朽的期許。以此為背景,本書進一步探討了兩漢身體觀對魏晉美學的開啟之功,認為魏晉文學的文氣論、繪畫的形神論、書法的筋骨論等,均是前朝身體理論向藝術領域的引申;漢代察舉取士制度則是魏晉人物品藻之風得以形成的歷史動因。
劉成紀 ·專業史 ·28.9萬字
本書通過對資料進行梳理、分析,撰寫成文,結合馬來西亞的政治、經濟及文化背景,并形成自己的觀點。以美術思潮和美術觀念的演變過程為脈絡,結合人物、事件,以及部分相關作品,從歷史發展觀、基礎造型學及地理人文學的角度入手,在英屬新馬兩地華僑和馬來西亞華人的社會發展時序為主線的基礎上,對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展開論述。本書以綜述和分類相結合的方式,對馬來西亞華人的美術教育、美術活動、美術刊物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條理清晰,重點論述了馬來西亞華人美術的歷程及意識的轉變。本書雖名為《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史研究》但實際內容卻包含有部分新加坡的內容,主要是由于歷史的原因,故在時期劃分上,將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劃分為兩個時期,以1965年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分離為分水嶺。
帥民風 ·專業史 ·28.9萬字
本書著重論述了清代西北地區手工業與手工業產品市場的相關情況。本書以手工行業為線索,分別從紡織、食品加工、礦產加工、木材加工及其他手工業領域闡述陜西、新疆、甘肅等地在1644—1840年間的行業發展水平。另一方面,本書的市場特指交易手工品貨物的市場,是傳統市場的一部分。因此,本書討論的市場范圍要較一般市場更小,在論述的角度上主要從商人與市鎮兩個方面入手。本書是對過去探討清前期西北手工業史的成果總結,并對一些觀點加以補充、修整,為研究清代西北經濟史尤其是手工業史提供一定的幫助。
劉佩 ·專業史 ·28.2萬字
本書選取貨幣鑄造與發行、貨幣政策、貨幣流通與貨幣思想等四個中觀層面作為研究視角,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貨幣問題展開多角度、全方位的綜合考察。在深入剖析某一時期,甚至某一種貨幣的歷史淵源、形態特點、流通規律等具體問題的同時,又嘗試將其與背后的歷史環境相結合,進而深入揭示魏晉南北朝長達近四個世紀的貨幣發展歷程及其演變規律,*終呈現出一個較為完整的、立體的貨幣發展史。
朱安祥 ·專業史 ·28.2萬字
《民族史》對中國歷史上的漢、匈奴、鮮卑、丁令等十二個主要族系作了系統的敘述,并附有詳盡的考證文字,對其居地、族系、制度及歷史地位等進行了細致的考察;《民族演進史》則從宏觀上概述了中國民族的起源和形成、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近代中國民族所受的創痛、面臨的問題和復興之路等等,文字淺顯易讀,吸收了當時國內外的民族學理論,系供學生閱讀的通俗讀物。
呂思勉 ·專業史 ·28.1萬字
本書是李里峰教授諸多研究成果的集成,作者主要從事中國革命與中國政治、政治學理論、概念史研究,此次出版的書稿主要包括“視野與方法”、“知識與制度”、“革命與治理”三部分,收錄了作者多年來發表的研究文章近20篇,展示了作者的研究體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李里峰 ·專業史 ·27.9萬字
《明清文學與文獻》系黑龍江大學明清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專業學術輯刊。書中重點以明清文學、文獻以及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為主,并著力呈現明清文學研究的前沿動態和最新成果,反映了本學科的特色。
杜桂萍 陳才訓主編 ·專業史 ·27.8萬字
鴉片戰爭以來,土地公有思想勃興。此后,孫中山等革命黨人與梁啟超開展了土地國有論戰。論戰結束后,無政府主義者繼續闡發土地公有的思想;革命黨人的土地國有思想則出現分化,孫中山晚年最終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國民黨繼承了孫中山土地國有的思想,“第三黨”則在繼承的同時,還提出由土地“農有”向土地國有過渡的方案。1935年,閻錫山提出土地村公有的主張,引起土地公有與土地私有思想的大討論,也出現了以土地農有為過渡、最終實現土地國有的思想。抗戰爆發前后,土地農有思想興起;此后,國民黨的土地問題專家與學者也提出土地農有的主張。這些主張,不僅強調實現土地農有,還包含在土地農有基礎上或開展合作經營或最終向土地國有過渡的內涵。
李學桃 ·專業史 ·27.1萬字
建文史研究是明代史學界的一門顯學。由于建文歷史的復雜性,明中期以后出現了大量的建文史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文史學。本書以明代大量的史籍、史料為依據,闡述了明代建文書法、建文史觀、建文歷史建構以及建文遜國傳說的演變過程,揭示了明代建文史學從禁錮走向開放、從歪曲走向真實、從偏見走向客觀、從貧乏走向豐滿的發展歷程。本書取材廣泛,并對重要的史籍、史料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史實考辨,注重探析明代社會與建文史學發展的密切聯系,這將不僅有利于夯實建文史的研究基礎、推動建文史的研究,而且可以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更加深入地把握明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脈絡。
吳德義 ·專業史 ·26.8萬字
作為一本在國際范圍內享有盛譽的經典著作,作者以語源說、語義學等學科為工具,考察了古代印度、伊朗、希臘、羅馬、凱爾特、日耳曼等民族的文學與歷史文本、語匯、神話、儀式、社會組織結構、法律程序及物質遺存。同時,闡發了印歐民族關于戰爭與獻祭的行為及其所蘊涵的生死觀;探討了印歐神話中死亡與葬禮的布局,辯說了與之相左的觀點;指出了不是共同的語言或共同的血統,而是共同的社會結構和共同的歷史境遇才產生的印歐民族共同的神話和宗教信仰,并決定了他們活著的方式和死去的方式。
(美)布魯斯·林肯 ·專業史 ·26.8萬字
本書追溯了美國文化中機器人觀念的歷史,探討了從18世紀到21世紀美國人對半機械人、自動機和機器人的觀念的演變。作者從跨學科的視野出發,借鑒了思想史、文學、電影和電視等資源,探討了機器人及其衍生的裝置,如何不僅在概念上相互聯系,而且體現了現代文化中至關重要的一些問題,如關于男女差異、種族差異、奴隸制、共和主義、機械化、后工業主義等。
(美)達斯汀·A.阿伯內特 ·專業史 ·26.5萬字
人人都知道相對論,卻鮮有人知道相對論的提出和驗證,穿越了戰爭和民族主義的隔閡,結合了兩位敵對國科學家的努力,構成了國際科學共識的一塊基石。本書是一部扣人心弦、飽含人文關懷的科學史作品,既展示了相對論征服世界的歷史,也呈現了充滿隔閡和敵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身處敵對國的愛因斯坦和愛丁頓如何付出了卓絕的努力、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才使得相對論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奠基理論。馬修·斯坦利的這部作品,是一部關于科學理性和求知精神如何戰勝偏見和民族主義的史詩,也是對當代科學精神和國際合作的贊歌。
(美)馬修·斯坦利 ·專業史 ·26.5萬字
唐宋時期是落第士人群體生成和發展的時期,群體的生成過程、共性與特征逐步顯現,他們的生存狀態、與政權的關系及在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初步定型,這是研究歷史上落第群體的源頭,關注落第群體,是對科舉制度研究的重要延伸和補充,是科舉研究中的重要環節。本書以唐宋時期落第士人群體為研究對象,共分十章,對群體規模進行量化分析,評價其總體力量;分析他們的生存狀況、社會出路、社會地位、發展趨勢、存在問題及他們與社會、政府之間的相互關系,目的在于總結出一些內在規律和值得借鑒的經驗。也從制度層面對落第群體的問題進行探討,總結科舉制度中存在的問題,以彌補科舉研究之不足。書后附錄《唐朝科舉錄取情況一覽表》等十一幅相關表格,以便參考。
黃云鶴 ·專業史 ·26.5萬字
《新藥史話:從萬能藥到生命科學前沿》是關于新藥科學史的科普圖書,一書講述了歷史上“萬能藥”泛濫的背景,工業革命、戰爭與世界制藥工業體系的形成。描述了從大學到藥典、藥品監管法案的發展過程和煉金術、近代化學與藥物合成的歷史。介紹了活體解剖、模式生物與藥理學的進展,進化論、基因與生物藥的出現以及病因學說、病原篩選與血清療法。講述了放血療法、輸血術、移植術與新藥設計,致命病毒與生命奧秘之鑰,最后,介紹了免疫療法和細胞治療。內容非常豐富,觀點新穎,明確提出推動新藥發現的,是學說爭論、科學競賽、專利糾紛等,全書不只是描述科學家的靈感和貢獻,更多著墨科學家的失誤,展示科學家的另一面。全書通俗易懂、層次清晰,分析鞭辟入里,對生物醫藥領域人士及科學愛好者來講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探究價值。
彭雷 ·專業史 ·26.3萬字
本書為古琴演奏大師李祥霆先生專著,追溯了古琴產生、發展和文化演變的歷史全過程,從商周、春秋戰國,到秦漢、隋唐、宋元、明清,論述了各個朝代古琴藝術的狀況、社會文化作用和地位,重點闡述了歷代的重要琴人和典籍,特別注重研究古代名曲的表現方法和演奏技巧,詳盡分析了其藝術特點和貢獻,并分專題表述了對古琴藝術特質、演奏方法、即興演奏以及制琴選琴的深刻而獨到的見解。
李祥霆 ·專業史 ·26.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