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阿卡狄亞的政治發展曲折多變,從古風時代到希臘化時代歷經分裂、統一、再分裂。在這一過程中,地區性強邦及其關系變化發揮了關鍵作用,強邦對立導致地區分裂,強邦聯合則促成統一國家的建立。公元前4世紀初,阿卡狄亞同盟是該地區歷史上唯一的統一國家,對伯羅奔尼撒半島及希臘局勢產生了重要影響,但僅存數年便迅速瓦解。公元前3世紀,阿卡狄亞各邦加入阿凱亞同盟,繼續發揮政治影響,直到公元前2世紀并入羅馬。
齊虹 ·專業史 ·14.9萬字
本書是一部圖文并茂、面向專業研究者與大眾的綜合性學術著作,旨在回顧、總結甲骨文發現120年來有關甲骨文基本知識、甲骨文與商代文明和殷墟及周原甲骨文的發現發掘以及幾代學人的研究探索、繼承弘揚、開拓創新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作者歷數甲骨學在政府的支持下,甲骨文研究成果逐漸普及化、大眾化,甲骨實物與甲骨書法逐漸走進人民大眾,進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甲骨學然已經成為一門國際性的學問,開始了政府推動下的甲骨學全面深入發展與弘揚的新階段。
王宇信 (韓)具隆會 ·文物考古 ·38.3萬字
本書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項目和湖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資助項目。中國近代史研究在中國歷史研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近些年,中國近代史研究更是方興未艾,蓬勃向上。隨著近代史研究的深入和研究范式的轉換,區域史特別是區域社會史、文化史研究更受到學界的重視,有關江南地域史的研究更是其中翹楚。本書共分上下兩編,上編為古代史,下編為近代史。就研究者立身之所在,聚焦江南,但不惟江南,發散問題,上下求索,試圖從歷史細節的晴雨變化中眺望和尋找時代發展的運動機理,于話題的拷問中作出史學的解釋與回答。
李學功主編 ·史學理論 ·19.3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為指導,援用政治學、歷史學的相關理論,采取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歷史的方法與邏輯的方法、宏觀的視角與微觀的視角結合的方式對江戶日本人身份建構的思想根源、形成過程、內容和特點等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研究。除“身份建構”“文化民族主義”“他者”等研究身份建構的常用概念外,本書提出了“我們認為”“風土”“文化的故鄉”“風土的故鄉”等分析身份建構的新概念,并用之于實際分析。本書認為,身份建構是被創造或構建的產物,是一種“我在故我在”的作業,也是一種“永遠在路上”的作業;“身份建構”是現在的自我與歷史的自我之間的交往、對話,也是自我與他者之間的交往、對話。
向卿 ·世界史 ·64.8萬字
本書通過觀察鄉村權力結構,了解把握它的運行機制,認識中國古代鄉村社會的基本走向,理解傳統中國社會的基本經濟結構、權力結構及其內在運行機制。在鄉村百姓的契約關系建立中,國家權力得以運行,鄉村社會秩序得以維持。賦役征派直接或間接影響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國家盡力保持平衡,基本維持了社會穩定運行。同時,考察鄉村社會財富流通與分配的過程,理解鄉村社會的控制與反控制,生存與秩序之間的微妙平衡關系。全書努力形成跨越唐、五代、宋的長時段,注重“過程”與“關系”的貫通性動態研究。在對基本史料詳盡分析中,討論鄉村居民的真實生活。把從上到下的國家視角,盡力改變為基層視角,盡力融在其中。探尋當時當地鄉村民眾的行為方式,從鄉村居民的角度來看鄉村社會、州縣權力、朝廷國家等多方面的關系。立足于基本史料的解讀,提出新見解,希望能將一些傳統命題的研究向前略有推進。
耿元驪 ·中國史 ·20.6萬字
敦煌寫本類書《應機抄》是敦煌文獻中的一種抄本文獻,是由書抄向類書編纂演進過程中所產生的一部古代典籍,原卷現藏于英國國家圖書館,編號:S.1380。該書捃摭當時社會流行的諸子之要言與圣賢文章之粹語,便于觀覽,以供緩急可就而求焉,是唐代敦煌民間傳授日常基本知識和學養的蒙學教材或家中長輩勸勉誡勵子孫而抄錄的家學讀物。本書作者對《應機抄》寫卷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校箋,研究內容涉及寫卷的引書研究,寫卷的性質、內容及成書年代,編撰的社會歷史背景,寫卷所反映的唐代道德倫理教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學術價值。
耿彬 ·文物考古 ·13.5萬字
本書是第七屆中日學者中國古代史論壇的論文集正式出版物。此論壇為日本東方學會與社科院歷史所共同發起,每年輪流在中日兩國舉辦。2015年將在中國北京由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承辦。每屆論壇活動都匯聚了當下中日兩國在中國古代史研究領域比較活躍的學者參加,不乏在中日兩國學術界有深遠影響力的大牌學者參加。論壇的影響力正在日益擴大,成為有關中國古代史研究的重要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日本東方學會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編 ·史學理論 ·27.3萬字
本書系2016年元月天津“元明江南社會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也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研究項目“元、明前期的江南政策與社會發展脈絡”的最終成果之一。研討會論文所聚焦的元、明江南重要問題包括:元至明前期江南政策與社會發展比較、元明戶籍制度演變、衛所軍戶制與江南社會結構、訴訟刑法、江南科舉、地方士大夫政治與文化生活、市鎮起源與空間結構、海商、海禁與海防等。輯入該書時,又將上述問題分為“元明江南政治及軍制”、“元明江南戶籍賦役與經濟史”、“元明江南科舉、士人及宗教文化”、“元明富民、家族及風俗”和“海商、海禁與海防”等五編。該書是元史學者和明史學者聚集一堂,打破王朝界限,首次貫通性考察13世紀后期至16世紀江南問題的成功嘗試。它在中日學界熱切關注“唐宋變革”及部分歐美學者矚目“宋元明過渡”之外,提出了若干富于啟迪意義的見解,堪稱深化中近古歷史發展認識的有益探索。
李治安主編 ·中國史 ·48.9萬字
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論叢》為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主辦的學術集刊。集刊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旨,歷史學、哲學、文學、政治學等學科范圍內與傳統文化有關的研究都是集刊的關注對象,以收錄原創學術論文為主,并開辟書評、學者訪談、名家隨筆、史料匯集等專欄。其中書評,歡迎對經典著作、新出著作等歷史學等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研究的書籍的深入剖析。學者訪談,可對學界泰斗、中青年學者進行深入且有啟發意義的訪談。名家隨筆,歡迎學者在學術之外中的人生思考。史料匯集,歡迎各界提供獨家的新見史料,或檔案、或碑刻、或契約文書等。
董邵偉 柴冰主編 ·中國史 ·28.3萬字
《路史》是一部上古史通史性質的著作,以緯書十紀為時間紀年,認為天地開辟至孔子獲麟,共歷“二百二十七萬六千歲”。在十紀的時間觀下,羅泌于三皇五帝的帝系之上,增列了五十八位上古帝王,敘述天地開辟至夏代的上古歷史。《路史》帝系背后所蘊藏的古史觀念,彰顯了羅泌對于上古歷史與文化進程的思考,對后代的古史著述與神話小說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從文學研究面向來看,羅泌重新詮釋了神話人物/符號的象征,使之接軌于歷史。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看,《路史》透過讖緯與道教史觀,建構上古歷史的發展,是一部藉由“神話歷史化”的過程所記述的文化通史。本書試圖分析《路史》帝系的排序意義,及其由“神話”到“歷史”思維脈絡的演變,進而從較為宏觀的史學、文學視野重新定位《路史》在學術史上的價值。
陳嘉琪 ·中國史 ·30.6萬字
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與詞訟文書是研究元代法律制度的重要一手材料。本書共收錄了中國、俄羅斯、英國收藏的307個編號的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與詞訟文書,糾正了以往錄文中的部分錯訛之處,以期為學界提供一個相對準確且完整的本子。對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文書的考釋研究,不僅可以一睹《大元通制》《至正條格》等元刊本與今本之異同,還可以了解元代基層審判中沿用古律、重視詔敕的特點。對黑水城出土元代詞訟文書中術語、訴訟審判、職官機構、罪案的研究,則是在直接揭示元代基層訴訟與審判程序的同時,也為研究元代基層職官制度史、社會生活史等內容提供新的線索。
張笑峰 ·文物考古 ·13.5萬字
本書譯介了以下日文和英文的侵華日軍細菌戰重要歷史資料:一是《井本日記》和《金原摘錄》《大蟓備忘錄》《真田日記》等原日本陸軍中央將校記錄日軍在華實施細菌戰的工作日志;二是731部隊秘密論文《金子順一論文集》中關于在中國實施細菌戰的記錄;三是日本歷史工具書《日本睦海罩穩合事典》對731部隊二百余名“主要干部”的記載;四是日軍“細菌戰理論”歷史資料兩種(增田知貞所著《細菌戰》和神亮平所著《細菌戰爭》);五是戰后(1946-1947)美國對日本細菌戰情報秘密調查的三份報告(《關于日本細菌戰活動的報告》《日本細菌戰活動最新資料概要》《海軍關于日本細菌戰的報告》)。本書譯介的日本細菌戰重要資料,大多數是首次用中文翻譯到國內,尤其本書以中譯文和外文原文影印相對照的方式進行編譯,對于學術界準確參考引用這些重要資料,推進日本侵華細菌戰史的研究將起到積極作用。
李海軍等編譯 ·史料典籍 ·9.6萬字
本書著眼于近代漢口城市社會的轉型和城市文明的進步,采取官方與民間雙線并進的論述方式,借助大量報刊、檔案等史料,對1861-1949年間漢口市政發展演變進行了長時程的縱向動態考察,著重探討了晚清民初漢口市政的發展變化,評估近代漢口市政發展進程中各階段官辦市政與民辦市政的特點,以及官治、商人自治與城市自治可能性之間的關系,系統梳理了近代漢口市政體制的發展演進,實證地揭示了近代漢口市政發展進程中官治與商人自治之間既相互依存又難免爭鋒的復雜互動關系及其演進歷程,從而以個案的形式展現了近代中國國家與城市社會之間既存有一定邊界又互滲黏著的復雜狀態,對國外學者有關漢口城市社會發展的論說進行了積極回應。
方秋梅 ·地方史志 ·49.1萬字
該書立足于明清時期,以史家、儒醫、訟師為中心考察對象,研究近世知識群體的專業化與社會變遷,明清是中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重大社會轉型期,社會的變動劇烈而復雜,是中西歷史命運轉折與“大分流”的關鍵點。這一時期所出現的諸多重要現象、事件、問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影響廣泛而深遠。考察這一轉型期的社會變遷,知識群體是其中為有效的學術視角之一。知識群體作為社會群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是社會結構的構成要素,也是社會運行、社會變遷的主要推動力量。知識群體的專業化逐漸地集中并致力于某些或某個方面,呈現專業化發展趨向。這種專業化趨向與知識群體的社會化、職業化趨向緊密關聯,同時與知識的社會化進程、地域社會的變動、社會階層的運動等問題聯系在一起。近世知識群體的專業化有別于現代意義的專業群體所包含的現代學科知識體系、公共服務特性等內涵,但卻是知識群體從傳統向現代轉化的重要環節和過程。
吳琦 尤學工 馮玉榮 杜維霞 ·史學理論 ·34.1萬字
明清時期黃河、運河交滙的清口地區,是治河保運的重中之重。目前該地區仍舊是水利史的重要研究內容。本書利用明清古地圖中反映清口地區的圖幅,將之作為基本史料,按照年代先後逐一放入道光朝《黃運河口古今圖說》的10幅地圖中,并為新圖撰寫題記。在原書10幅地圖基礎上,新加入35幅彩繪古地圖,形成繪製內容更為豐富、圖幅更加多元、內容更為詳實的全新圖說。本書利用新史料、新方法進行古籍整理工作,在以圖注圖的方法上,具有創新意義,同時在以圖證史的研究上,具有學術價值。本書將為水利史尤其是黃河、運河歷史的研究,提供一本圖文並茂的全新圖說。
(清)麟慶撰 王耀編著 ·歷史地理 ·3.7萬字
鹽是古代中國社會的重要資源,是除土地稅以外的主要稅收來源。本書以清代四川私鹽為研究對象,試圖跳出從經濟學角度研究私鹽的傳統范式,從社會學、政治學等視角梳理私鹽的種類、販私主體與成因等,通過比較得出四川地區私鹽與其他地區私鹽的異同,旨在全面研究清代四川私鹽的基礎上,弄清四川地方政府對私鹽治理的手段及實際成效。
陳倩 ·地方史志 ·15.4萬字
本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辦,是中國最早創辦的明史研究學術專刊,刊登以明史為主題的研究論文、綜述、評論等,每年一期,公開發行。歡迎海內外同好惠賜佳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 ·中國史 ·21.9萬字
吉林省扶余市檔案館藏有清代伯都訥副都統衙門及伯都訥旗務承辦處滿、漢文檔案。檔案起止時間為清同治六年(1867)至宣統三年(1911),總量約為5000多卷,30000余件。其中,滿文或滿漢合璧檔案約100件,其余為漢文檔案。本《檔案選編》所選檔案,主要為滿文或滿漢合璧檔,以及與其內容關聯密切的少數漢文檔,以伯都訥副都統衙門或伯都訥旗務承辦處,與吉林將軍衙門或吉林全省旗務處、以及及其轄下各機構間往來的公文書為主。其內容主要涉及到了軍事、官制、人事、財政、旗人生計、民人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問題。
吳忠良 趙洪祥主編 ·中國史 ·3412字
本書對2007—2017年期間俄羅斯最新歷史著述進行翻譯和評述。新資料包括:選編了2016年新版俄羅斯歷史10年級教科書部分內容;摘登了阿巴爾金院士主編、俄羅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出版的《蘇聯經濟史》,這是近年來對蘇聯70年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最準確的評價;介紹了俄羅斯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薩宗諾夫教授整合大量原始文獻編撰的《是誰、是怎樣摧毀了蘇聯?—依據檔案文獻還原蘇聯解體過程》一書;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茹科夫所寫《改革:成果與經驗教訓》是從社會學角度系統研究蘇聯社會發展與蘇聯解體關系全過程的權威論著;翻譯俄羅斯最新出版的《斯大林全集》第14-18卷一些文章,在中國第一次出版了《斯大林全集》后幾卷的文著。全書按照政治、經濟、文化、民族、軍事、歷史等專題分類,大致涵蓋了俄羅斯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
吳恩遠主編 ·世界史 ·46.5萬字
有關秦史與秦文化的研究,是當今史學界的熱點問題,相關研究有了較大推進,取得了不少優秀成果。本書共計收錄28篇論文,分為政治與經濟、中央與地方、信仰與民俗、傳世文獻與出土簡牘4個專題:部分論文結合傳世文獻典籍、考古出土資料及圖像資料,分析秦史各階段的特點,總結秦文化體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并對秦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信仰世界做了微觀考察;部分論文從政治、軍事、文化、制度等幾個方面來分析秦實現統一的原因,并對秦的經濟生活與生產方式進行個案式探討,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見解;部分論文利用出土簡牘材料及傳世文獻,對秦的政治結構、行政體制、官僚機構和基層管理的問題展開探討,對秦的社會結構、階級關系以及秦政對后世的彩響等問題加以論述。諸位作者從不同角度展開討論,澄清了一些學術疑難問題,提出了不少富有建設性的新見解。
王子今主編 ·中國史 ·36.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