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殷墟被譽為中國考古的圣地,殷墟考古九十年來,發現了豐富的殷商文化遺存,出土了大量陶質類文物,可分為普通陶器(或稱粗泥陶)、白陶、硬陶、原始瓷和釉陶等類。通過對包括陶質類文物在內的殷墟文化遺存的綜合研究,建立起了晚商文化的分期體系,可與《殷本紀》記載的、經殷墟卜辭中王譜訂正的商王世系大致對應。以研究殷墟文化的內部構成以及形成、變化為基礎,可進一步探討商文化、商文化與周邊青銅文化的關系以及人群的互動等問題。
牛世山 岳洪彬 岳占偉主編 ·文物考古 ·7.2萬字
《環滬漫記》主要以當時的上海城區(公共租界、法租界和上海縣)為中心,足跡涉及今上海市的諸郊縣如川沙、松江、嘉定、金山、奉賢以及周邊的蘇州、杭州、嘉興等地。此書不僅記錄了作者旅行中的所見風景和民情,還講述了作者讀過及聽過的大量民間故事。內容饒有趣味,也頗具史料價值。另外,書中還附有多幅圖片,涉及風景、廟宇、民俗等
(英)威廉·R.葛駱 ·地方史志 ·7.2萬字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有過一段較長的動蕩時期,那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人們常說:亂世出英雄,在三國這段歷史中尤為顯現,一代梟雄曹操、神機妙算諸葛亮、風流才子周瑜都成為后世演繹的對象。而亂世之后的晉國,除了忙著斗富的君主外,更令人稱道的是那采菊東籬下的詩人。人們把三國時候的歌以詠志和兩晉時候的縱情山水稱作“魏晉風流”。而到了南北朝時期,浪漫的氣氛沒有了,剩下的只有硝煙和戰爭。
王曉琪 ·普及讀物 ·7.1萬字
“人猿相揖別”,自從人類從猿進化成人之后,人類社會就開始了。本書講述的便是從中華文明誕生到西周這段時期發生的故事。盤古、女媧、三皇五帝、共工、蚩尤、嫘祖……這些聽上去很玄幻卻代表著中華文明起源的人物故事,讓我們對這段遙遠的時期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從奴隸王朝的夏朝到封侯建國的西周,中國歷史經歷了夏商周三朝的榮敗輪替,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可以對上古-西周這段歷史時期多一些了解,也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有更清楚的認識。
朱燕 ·普及讀物 ·7.1萬字
本書是一部關于秦始皇陵的考古通俗讀物。秦始皇陵是20世紀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1961年,它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本書作者身為考古隊隊長,全程親歷了兵馬俑坑的發掘過程。在本書中,他通過深入淺出的文字,向讀者描述了驚心動魄的發掘過程,妙析地下軍陣排兵布陣之法,再現大秦帝國兵戎相爭的歷史瞬間。
袁仲一 ·文物考古 ·7.1萬字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首都為大都(今北京)。成吉思汗統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國,先后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等國;他的后代四處征戰擴張疆土,卻也免不了爭權奪利互相爭斗;忽必烈即汗位后,改國號為“大元”,消滅南宋,完成了中華大地的統一。不同的文化在元朝碰撞,留給后人無數寶貴的財富,而元曲與元青花,也綻放出屬于自己的色彩。
彭嬌妍 ·普及讀物 ·7.1萬字
遼、西夏、金是古代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都與中原明顯不一樣。他們借鑒中原的政治制度,與中原進行貿易往來,也努力學習中原先進的文化和技術。但是,復雜的社會環境導致他們與中原摩擦不斷……
劉小健 ·普及讀物 ·6.8萬字
五代十國是一段混亂不堪的戰亂年代,涌現出很多性格各異的能人異士,對中華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趙匡胤建立宋朝后,消滅其他割據勢力,基本上完成了統一,讓宋朝的經濟和文化得以飛速發展,平民百姓的生活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另外,盤踞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一直對中原虎視眈眈,宋朝廷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吳婉絢 ·普及讀物 ·6.8萬字
本書用平易通俗的語言,生動講述了我國境內奇特自然地理現象的故事。讀者通過閱讀故事,不僅學到了知識,了解到這些地理現象的存在,而且通過“地理探密”板塊,對這些地理現象的科學成因有所認識,為今后進一步探索神奇的自然界打下基礎,使本書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同時,每篇故事配有“博聞館”和相關圖片,增加了本書的趣味性和可讀性。
曹典 周金金 郎需穎 ·歷史地理 ·6.8萬字
清朝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的后一個王朝,也是銜接現代文明的交界時期,這段歷史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和轉型非常重要。通過閱讀本書,可以領略在馬背上打天下、挺進中原坐穩皇帝寶座的大清皇帝們的風采,又能看到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不斷發生變化的中華文明,更能感受在西方的艦船大炮進攻下、日益土崩瓦解的清王朝如何走向末日。這段歷史也給我們中華兒女血的教訓,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國家強大了,才有個人的存在。
朱燕 ·普及讀物 ·6.4萬字
才林寫的《世界地理百科》系統地介紹了世界上近百個國家和屬地的地理特征、自然資源、經濟、習俗、交通、旅游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多角度解讀世界自然和人文地理。近千幅精美的圖片與文字內容的結合,不儀增加了閱讀的趣昧性,還使讀者對世界地理知識得到了延伸拓展,從而使繁雜的地理知識形成一個系統、科學的有機整體,方便讀者學習掌握。本書就像是一位經驗頗豐、風趣幽默的環球導游,邊走邊以優美、富有童趣的語言給孩子們講解各地的風土人情、山川河流,為孩子們開啟了一次驚險刺激的環球之旅。
才林 ·歷史地理 ·6.4萬字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銅器何尊上,出現了“中國”二字。這一重器于20世紀60年代出土于陜西寶雞,長達122字的銘文講述了周武王在滅商之后計劃營建東都的重大決策,其中“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這里統治人民。其實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遠的時間——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區,最早的中國已經開始展開她廣袤而悠長的畫卷了。
許宏 ·文物考古 ·6.3萬字
明朝,這個時代有慷慨的悲歌,也有悲愴的低吟。在皇宮高墻之內,鐵腕手段的明太祖、修纂大典的明成祖,為新朝代奠定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而守衛著這座大廈的,是窮且志堅的宰相,運籌帷幄的大臣,以及穿著飛魚袍、攜帶繡春刀神出鬼沒的錦衣衛。而宮墻之外的世界更加精彩,徐霞客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鄭和七下西洋,將大明帝國的威嚴傳遍南半球,但與此同時,財富的誘惑引來了犯邊的倭寇……
王曉琪 ·普及讀物 ·6.3萬字
本書采用圖解的形式展現日本史,囊括了日本歷史上從史前時期到平成時代的重要事件,如邪馬臺國、倭五王、圣德太子治世、大化改新、保元之亂、源平合戰、南北朝的對立、應仁之亂、戰國群雄的紛爭、關原之戰、江戶政治、幕末變革、明治維新等關鍵節點,用明快的語言解說了日本歷史與文化的發展變化,輔以豐富生動的插圖、表格、世系圖及年表,直觀簡潔地呈現了“超實用的日本史”。
(日)后藤武士 ·世界史 ·6.3萬字
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贊賞知識淵博者,學習地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滄海桑田、歲月變遷的過程,能幫助我們預知天氣變化和自然災害,能因地制宜地安排生活和生產……可以說地理知識是終身受益的知識。本書從小讀者感興趣的話題出發,逐漸引入地理知識,讓讀者小朋友們能對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知識產生興趣,相信閱讀完本書,你會發現,原來學習地理也能妙趣橫生。
倪麗超編著 ·歷史地理 ·6.1萬字
隋唐是中國歷史上極盡輝煌的時代,唐都城長安更是當時的國際大都會,是周邊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隋唐大運河促進了中華大地的繁榮,絲綢之路則將中國的瓷器、絲綢、造紙術、印刷術等智慧結晶傳向全世界,影響了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此外,科舉給了寒門子弟崛起的機會,而一大批優秀詩人畫家的出現,更是將中華文明推向了一個高峰。
吳婉絢 ·普及讀物 ·6.1萬字
自1928年迄今,殷墟科學考古發掘已有九十年的歷程。其間積累了大量的考古材料,包括數量龐大的骨、角、牙、蚌器。本書共選取200余幅照片,分門別類,并配以詳細的文字說明。所選器物或為制作精美、工藝精湛的禮儀性用品,或為形態多樣、功能齊備的武器,或為看似普通卻實用性強的工具,還特別選取了骨器制作工具,此外還有少量甲骨、動物遺存標本等。借此,希望能較為全面地反映殷墟骨、角、牙、蚌器制作和使用的面貌,以及它們在殷墟先民生活中的意義。
何毓靈 李志鵬 ·文物考古 ·6.1萬字
鄭和四次遠航非洲,是將明初與各國“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方針,覆蓋到際天極地國度的標志。本報告深入闡述了實現人類歷史上這一空前壯舉,離不開當時中國先進的舟船技術與航海保障,以及對三條橫渡印度洋直達非洲新航線的開辟:鄭和訪非,將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麻林、慢八撒等地納入海上絲綢之路貿易體系,較之歷代更顯示出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意義:通過對帕泰島“中國村”的探訪,那些因海難而留居非洲的鄭和部屬后裔至今仍保留著中國文化傳統,并成功融人非洲社會,是“移民”非洲的首批華人。將華人移民非洲史提前二三百年,有力回擊了所謂的“新殖民主義論”和“中國威脅論”,并對非洲“”向東看”和中非貿易發展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支持。本報告對促進中非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推動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李新烽 鄭一鈞 ·中國史 ·6萬字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我們才切身感受到物流的巨大影響力。其實很早以來,物流體系建設就是國家能力和民族進取精神的重大象征。本書以物流為中心,圍繞主流國家的形成、國家間的競爭、產品開發的歷史揭示現代世界的形成。全書聚焦從事國際貿易的人們以及國家的作用,從3000年前地中海腓尼基人的活躍到19世紀歐亞經濟的分流都作出了清晰的闡釋。前者如腓尼基人、漢薩同盟的商人、葡萄牙人、猶太人及其商業網絡;后者如中國因朝貢貿易主動放棄海洋而衰落,英國、荷蘭通過國家主導成立東印度公司而排擠了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主導地位,克倫威爾制定的航海法成為英國建立“大不列顛治下的和平”的重大因素,美國在歐洲戰爭中實行中立政策巧妙發展海運業等,一幅以物流為樞紐的世界歷史圖景映入眼簾。
(日)玉木俊明 ·世界史 ·5.7萬字
本書講述了元朝的發展和衰亡,成吉思汗統一了草原部落,并轉化為游牧背景下的國家,然后向文明社會發起了挑戰。作者講述了軍事力量強勁的蒙古人由于文化的差異和治理模式的缺陷導致這個王朝僅維持了九十八年,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西藏和云南被添加到中國版圖里,奠定了中國領土的基本格局。統治者們也希望建立自己的文化模式,然而對于從落后的草原直接闖入文明世界的他們來說,所能認識和了解的文化形式幾乎只有宗教,這使他們將各種宗教抬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元朝的宗教政策十分寬松,一些在以往被視為異端的教派也能夠很好的發展,這直接導致了這個強大帝國的滅亡。
陳煜 ·中國史 ·5.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