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選編了作者自1983年以來從事明史研究的論文22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制度·文化,包括論文11篇;第二部分檔案·文獻,包括論文7篇;第三部分學術·回憶,包括回憶文章3篇和1篇綜述。研究涉及面廣泛,內容豐富,涵蓋明代政治、經濟、法律、軍事、財政、文化、宗教、社會、中外關系、檔案文獻等諸多領域,是關于明史研究的整體思考與細部敘事、明代歷史發展進程脈絡研究、明代國家與社會的理論探討,以及發掘整理利用明代檔案文書等方面的學術探索。
萬明 ·中國史 ·34萬字
苗族史詩《亞魯王》是一部反映古代苗族軍事活動、經濟理念、人生禮儀、生產勞動、民間觀念、日常生活的重要資料,是麻山苗族探尋祖源的根據。本書沿兩條線索展開論證,一條線索沿史詩的核心功能、知識派生功能和實踐派生功能進行塊狀研究,旨在以“中心—邊緣”的脈絡廓清《亞魯王》史詩社會功能如何影響社會運轉;另一條線索沿著綁定和維系真實的功能,拓展和實現跨界的功能,建構和表達認同的功能進行條狀研究,旨在以功能的類型化回應《亞魯王》史詩在傳統與現代的博弈中如何落地。兩條線索共同指向《亞魯王》史詩的四種狀態,即歷史真實與史詩“過去”的狀態,文化傳統與史詩“不是過去的過去”的狀態,地域文化與史詩“不是過去的現在”的狀態,內層結構與史詩“過去還是過去”的狀態。
楊蘭 劉洋 ·史學理論 ·21.9萬字
東林黨人在世人心目中,主要是忠誠、剛正、偉岸的正面形象,后人對他們普遍抱有同情和崇敬之情。東林的這一形象,有其形成、塑造、接受、傳播、固化的過程。東林活動的明末自然是這一過程的重要階段,而清代官民對這一形象的大體接受、傳播,既前承明末的已有基調,又后啟近當代,影響了近當代對東林、非東林及晚明黨爭是非等問題的評述,到今天仍方興未艾。本書上編主要考察晚明東林人士及其支持者對東林形象塑造和維護的諸多表現,下編側重探討清修《明史》對東林的書寫情形及因由。《明史》總體上為東林立佳傳,而把跟東林對立的人物歸入《閹黨傳》《奸臣傳》,代表了對晚明兩黨及其爭斗歷史的態度,也極大地影響了后世對這一問題的判定。但其對東林話語的接受與傳播又是選擇性的,即一方面在主流上為東林立佳傳,稱贊東林部分人士的高潔品格和忠義舉動;另一方面其字里行間也常有所謂“抑揚頓挫”之意,批評東林的講學、結黨行為。這主要是清朝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出發,靈活運用東林這一歷史資源所致。
陽正偉 ·中國史 ·22.1萬字
殺人的方式或許已經改變,但桌面屠夫仍與我們同在。百年以來,慘絕人寰的屠殺、戰爭、種族清洗等,追根究底竟然是坐在辦公室里的幾個人的決定。本書作者用20多年的時間,走訪世界各地,翻閱查證數以千計的檔案文獻與證詞寫出這本書。內容包括荷蘭的石油公司謀殺尼日利亞當地土著人士、瑞士蘇拉集團如何在“二戰”時期為納粹提供移動毒氣室、納粹萬湖會議中的會議備忘錄與背后的故事、殖民者如何對澳洲的土著毛利人進行種族滅絕活動等。本書讓我們深入了解這些桌面屠夫的心理狀態,也是他個人對于資本主義、國族主義的反思。書中歷史研究分析中穿插了作者漫步林間回想失去的愛以及數千年以來人類持續面臨的道德難題。
(英)丹·格里頓 ·世界史 ·28.6萬字
華僑或來自中俄邊境地區,或來自內地省份,或經陸路長途跋涉,或經水路一路艱辛,他們選取不同的赴俄線路,采取不同方式,歷盡千辛萬苦,來到地域遙遠風霜寒冷之地,漂泊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廣袤土地上。旅俄華僑與東南亞和歐美其他國家的華僑不同。在發展歷程中,呈現出人數眾多、處境艱難、經濟活動大起大落、華文教育匱乏、社團組織薄弱等特點。由于一個半世紀以來中俄關系曲曲折折的發展變化,旅俄華僑也經歷曲折的人生歷程。本書通過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李永昌、薛銜天、黃定天、李傳勛、曲曉范、張建華、強曉云、В.Г.達旗生、O.B.扎列斯卡婭等從不同視角,記錄旅俄華工的生活狀況、華農在遠東開發中的作用、旅俄華工與十月革命、旅俄華工與馬克思主義傳播、蘇聯時期的女華僑、旅俄華僑與移民政策,等等,展示不同時期、不同層面的旅俄華僑的生活軌跡、文化活動。
寧艷紅主編 ·史學理論 ·21.6萬字
面對西北邊郡少數民族的侵擾,漢王朝在西北地區進行了大量的屯兵。漢代西北地區的軍事發展水平,代表了漢代最先進的軍事發展水平。漢代西北地區的軍事力量和軍事水平,是軍事學和社會學都關注的熱點問題。《肩水金關漢簡》是出土于西北邊塞的漢簡,是漢王朝在西北屯軍留下的珍貴資料。這批漢簡有不少軍政文書,記錄了大量軍事內容。作為第一手資料,其信息量大,可信度高,利用出土于西北邊塞的《肩水金關漢簡》研究漢代西北屯軍的歷史,可以發掘不少傳世文獻中缺失的信息。本書正是立足于此,對《肩水金關漢簡》的戍卒、武備、軍事設施等詞語作了窮盡的收錄,在此基礎上進行系統研究,以掌握漢代西北邊塞的軍事面貌,進一步展現漢王朝的軍事政策和軍備力量。
聶丹 ·文物考古 ·26.8萬字
《韓國研究論叢》為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創刊于1995年,一直秉承“前沿、首創、權威”的宗旨,致力于朝鮮半島問題研究,發表文章涉及朝鮮半島問題研究的各個領域。全書設有政治、外交與安全;歷史、哲學與文化;社會、經濟與管理三個專題。
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編 ·世界史 ·22.2萬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經國務院批準于1981年5月成立,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下屬專門從事當代日本問題研究的學術機構和智庫單位。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日本研究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值此日本研究所成立40周年之際,特組織本所各學科帶頭人并適當吸收所外專家,對過去40年來中國學術界有關日本政治、經濟、外交、中日關系、安全、社會、文化、歷史、思想九個領域的相關研究成果、學科發展進行系統梳理,在總結日本研究發展規律、主要特點、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展望未來發展方向。學科綜述是學科建設的一項基礎工作,希望本書對國內外國際關系學界有所參考,推動當代日本研究進一步創新發展。
楊伯江主編 ·世界史 ·29萬字
《黎虎文集》共十二卷,各卷情況如下:第一卷《黎虎文集:漢唐外交制度史·上》;第二卷《黎虎文集:漢唐外交制度史·下》;第三卷《黎虎文集:漢代外交體制研究·上冊》;第四卷《黎虎文集:漢代外交體制研究·下冊》;第五卷《黎虎文集:中國古史分期暨社會性質》;第六卷《黎虎文集:中國古代“吏民”問題研究》;第七卷《黎虎文集:中古經濟史論》;第八卷《黎虎文集:先秦秦漢史論》;第九卷《黎虎文集:魏晉南北朝史論》;第十卷《黎虎文集:隋唐五代史論》;第十一卷《黎虎文集:夏商周史話·燕國故事·史學科普文薈》;第十二卷《黎虎文集:近現代學術文化·序跋書評》。附《黎虎先生學術編年》。希望后來者能夠從黎虎先生的論著中受到教益,并將其嚴謹守正、開拓創新的學術精神傳承下去;再則希望有助于學界全面了解和認識黎虎先生六十余年治史生涯及其學術成就的情況,從而有裨于中國歷史學研究的進一步繁榮發展。
黎虎 ·史學理論 ·32.8萬字
歷史的客觀性問題不僅是一個歷史哲學界所爭論的核心問題,而且是一個關涉全部人文社會科學合法性的基本問題。馬克思借助于黑格爾“思想的內涵邏輯”在存在論的意義上澄明了人類現實的歷史。一方面,馬克思把對個人的理解訴諸人們所創造的現實歷史,另一方面,他又通過對現實歷史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來尋求現實個人的解放道路。重新彰顯馬克思對“現實歷史”的存在論澄明,不僅有利于破解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教條化理解,而且有利于在學理上回擊當前甚囂塵上的歷史虛無主義。
劉雄偉 ·史學理論 ·22.3萬字
滿漢矛盾乃清代政治史核心內容及根本特征之一。本書建基于學界先進相關成果,由整體清代大視野,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以統治階級上層為中心,據以內閣、部院、軍機處、總署四大中樞機關及地方督撫之計量資料,首次系統地摹畫了甲申易樞至清亡近三十年間滿漢矛盾與甲申易樞、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事變、東南互保、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諸多國政朝局嬗變之關聯,凸現了晚清政治史的復雜性、曲折性和豐富的層次性,并有所創獲。
薛偉強 ·中國史 ·22.3萬字
本書對朱熹史學思想進行了整體研究。朱熹以天理論作為理論基石,其歷史哲學分為天理、事勢、心術三個層次,具有“以理闡史、以史證理”的治史特色,完整地構建了義理史學體系。朱熹在史著編纂上強調史體互補,論證的史家心術是劉知幾史家三長到章學誠史德論的中間環節。本書考證了《資治通鑒綱目》的成書過程,否定了四庫館臣沿襲宋末王柏的該書為趙師淵所撰的觀點。在朱熹被“圣人化”的過程中,其史學思想中的落后因素對后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湯勤福 ·史學理論 ·32.4萬字
20世紀的世界經濟史,是一部危機轉嫁史。在20世紀20~30年代,中國本可以遠離世界性的經濟蕭條,但危機的天風海雨,還是通過日本這扇窗吹了進來。產能過剩、財政緊張、幣制改革失敗、國際收支失調……日本遭受的經濟問題需要對外轉嫁,中國就成了消化國際過剩產能的尾閭。甚至水泥這種本不適合國際貿易的笨重商品,也遭受了高強度的傾銷。日本企業不惜“為國破產”,借助匯兌貶值、航運補貼、協定關稅等武器,試圖以低價洋灰扼殺啟新、華商等中國民族水泥企業。本書是一部以商品傾銷為主題的經濟史專著,展現了絕境之下,民族水泥企業、南京國民政府、各類社會團體共同上演的一場民族經濟保衛戰。
盧征良 ·中國史 ·21.4萬字
意大利戰爭(1494~1559)是歐洲中世紀末期與近代早期的重大歷史事件,這場幾乎影響整個西歐的持久戰爭促成了歐洲政治意識形態的嬗變,促使16世紀初的西方歷史著述進入了一個新舊交替、“群星閃爍”的時代,涌現出了以馬基雅維里和圭恰迪尼等“1494年一代人”為代表的眾多政治思想家和歷史學家。本書將意大利戰爭置于歐洲國際關系歷史的宏觀背景之下,對意大利戰爭的發展脈絡進行了系統梳理,勾勒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16世紀歐洲國際關系圖景。
蒲利民 ·世界史 ·39.5萬字
本書是一部研究海絲路史的專著。它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梳理了廣西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發展、中衰、繁榮的歷史過程,論證了:廣西北部灣是漢代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是中國西部連接東盟的重要通道,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支點,是我國經濟版圖新的增長極。該書旨在闡明諸種社會因素對海上絲綢之路的促進作用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反作用,探討廣西海上絲綢之路自身發展的規律和重要意義,對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經濟貿易發展和中外文化交往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黃宇鴻 李志儉 ·中國史 ·34.8萬字
貝克和蓬派吉捕捉到了不同群體之間的碰撞,包括城市民族主義者、野心勃勃的將軍、共產主義反叛者和商業政客,他們試圖在20世紀爭奪民族國家的控制權。他們通過經濟繁榮的高潮和低谷、全球化以及大眾社會的演進來追蹤泰國的經濟變化。本書揭示了泰國近期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發展,包括2006年的軍事政變、2010年五月的暴力街頭政治,以及2011年標志性的大選及其余波。它揭示了在今日泰國,君主制、軍方、商界和新的大眾運動在關于這個國家民主的性質與未來的復雜沖突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英)克里斯·貝克 (泰)帕素·蓬派吉 ·世界史 ·23.5萬字
本書以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為研究對象,開設“啟予國學”“古史專題”“民族文化史”“近代史專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共黨史研究”“大思政課‘建設專欄·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大思政課’建設專欄·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筆談”“秦皇島地域文化”以及“書評”等專欄。
董劭偉 秦飛 鞠賀主編 ·中國史 ·34.5萬字
書稿是作者多年來在中國近代思想文化領域中的研習和探索成果。書中指出,面臨近代大變局之時,中國人在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道路上遭遇了諸多挫折。其解決的途徑之一是開眼看世界,翻譯西書以了解歐美國家富強之道,尤其是京師同文館出版的《富國策》傳播廣泛、影響較大。此外,早期維新思想家陳熾的《續富國策》,近代學界對亞當·斯密的紀念和評論等,也反映了國人追尋富強的心聲。
張登德 ·中國史 ·24.9萬字
清代江南地區的鄉村塾師是一群在學塾中默默教學,名不出里巷的歷史小人物。但是,他們卻是鄉民心目中的精神領袖,對江南鄉村社會的教化、民眾日常、家族成長及公共事務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書在廣泛搜集各種史料的基礎上,對江南鄉村塾師的經濟生活、館居生活、社會交往、在鄉村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等問題進行了研究。為了使研究具體深入且有血有肉,本書還選取了張履祥與陳梓進行了個案研究。關心像江南鄉村塾師這樣一群歷史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們曾經在基層社會所發揮的歷史作用是本書的出發點與最終歸宿。
蔣威 ·史學理論 ·21.2萬字
本書是從經學思想的角度展開對公羊學的研究,通過《公羊傳》以及歷代最有影響的公羊學家的思想研究,展現公羊學思想從先秦到晚清的發生、發展過程,探討公羊學思想的核心價值以及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挖掘公羊學中符合時代精神的思想資源。本書以公羊學家的個案研究為支點,以公羊學思想發展的考察梳理為主線,同時結合當時的經濟、政治因素以及社會思潮的影響,揭示公羊學思想變遷的脈絡和時代特點,分析它們的承繼與發展。
鄭任釗 ·史學理論 ·33.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