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日本著名的中國史學者編寫的叢書《中國文明的歷史》中的第七冊,由成吉思汗的誕生開始講起,介紹了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再到蒙古帝國征服歐亞大陸的整個過程。之后主要講述了蒙古帝國向元朝的轉變、元朝的興亡,以及其經濟、社會和外交情況等,其中對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有較詳細介紹。
(日)田村實造 ·中國史 ·14.7萬字
自張騫“鑿空”以后,綿延萬里的絲綢之路創造性地構建了東西方交流互動的網絡體系。而附著于絲綢之路上不勝枚舉的古文明遺址遺跡,則生動展現了五千余年的璀燦文明。本書對鑲嵌在絲綢之路上的古文明遺址遺跡進行了多角度描述,不僅使讀者領略到絲綢之路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鑒中的橋梁紐帶作用,還有助于人們深刻理解東西方古文明的孕育發展、傳播交流、相互影響。
安文華 侯宗輝主編 ·中國史 ·14.7萬字
《孫中山與日本關系人名錄》日文版以“廣泛收集、簡明扼要”為原則,對與孫中山相關的一些日本著名人物,主要擇錄其相關事跡,對于一般辭典未見收錄的人物,則盡量詳細,內容上也以與孫中山的關系為重點。該書是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時的一項成果,是三十年來日本學術界在孫中山研究方面一項引人注目的成果。該書2011年11月發行第一版,2012年發行增訂版,2014年又發行了增訂版的附錄。本書是對中日兩國學術界豐碩成果的一個回應,可以為兩國孫中山研究的更加深入發展提供基礎資料。本書由孫文記念館組織編輯。編寫者及參與協助收集資料總共八九十人,其中多是日本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老中青學者,如山田辰雄、狹間直樹、久保田文次等,都是日本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術權威、著名老學者(皆八十余歲),該書中譯本的出版,必將在日本學術界產生很大影響,對于中日民間友好也會是一道亮麗風景。
孫文記念館編 ·史料典籍 ·14.6萬字
本書收錄了包括由哈佛大學汪悅進教授、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南京大學周憲教授,ITatti研究中心喬納森·納爾森教授、FabrioNevola教授、佛羅里達大學鄒暉教授、清華大學劉晨教授以及幾位青年教授的論文。這些論文是從“意大利文藝復興與中國文化振興”國際學術研討會的20多篇論文中挑選出來的。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由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與哈佛大學意大利文藝復興研究中心(ITTATI)聯合主辦,以“中國的意大利文藝復興研究”為主題,圍繞中國學術史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譯介和接受兩個方向展開,旨在探索文藝復興在不同時空下的不同內涵,為全球語境下振興中國文化的提供可能路徑。
(美)喬納森·納爾遜 周憲主編 ·世界史 ·14.5萬字
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三國之后的又一次大分裂時期,或者可以說是它的延續。三國雖然歸晉,但大一統的西晉不過只維持了短短五十年的時間而已。其后八王之亂,不得已衣冠南渡,始有東晉,才發展成后來的南朝,即宋、齊、梁、陳。這四個朝代加上東晉,以及先前的東吳,在歷史上統稱為“六朝”。為什么這么叫呢?其一,他們的首都均在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其二,唐人許嵩在《建康實錄》一書中記載了這六個朝代,北宋司馬光亦在《資治通鑒》中以此六朝作為正統編年紀事,于是后人便將此六個朝代并稱為“六朝”。不過我們本書僅介紹南朝事件,也就是宋、齊、梁、陳。我們本書便是講述這個動亂而又生機蓬勃的時代。為何動亂,卻又生機蓬勃呢?我們將在正文中詳細為大家解讀。
黃哲 ·中國史 ·14.5萬字
本書對河西地區發現的魏晉十六國時期鎮墓文、墓券做了系統整理和深入研究。上卷收錄目前所見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89例,墓券、衣物疏、名簿、銘旌、爰書等墓葬文獻39例,其中包括河西地區新發現的墓券、衣物疏等,也包括吐魯番地區發現、體例、格式與河西地區相近的墓券或衣物疏等,并參照相關資料對鎮墓文逐一釋讀、斷句,并附之以摹本或鎮墓瓶、墓券相關圖片,為相關墓葬文獻的深入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在此基礎上,本書下卷對上述資料進行了專題探討,包括對河西走廊“薄命早終”類鎮墓文的研究、對墓葬出土文字資料和圖像資料的對比研究及其隱藏的社會歷史信息等的探求、對鎮墓文等出土文獻中的紀念信息梳理和其中反映的社會歷史變化的探究等,同時還揭示了魏晉十六國時期河西民眾社會生活狀況及喪葬習俗。
賈小軍 武鑫 ·文物考古 ·14.5萬字
本書闡述了滇池附近與昆明城鄉的群山、湖泊、壩田、耕地在城鎮化中的變化,考察了老昆明的山、水布局,牛犁農耕,龍王崇拜,迎春祭祀,廟會,滇地移民等古風古俗,最后以消失的古昆明城為結尾,飽含著作者對昆明過往的欣賞與嘆息、對昆明未來走向的深深擔憂。本書運用歷史文獻印證了學術性和可信度,沒有滿足于對田野調查所見所聞所感的“淺描”,而是將調查獲得的資料與歷史文獻資料進行了細致嚴謹的比對與印證,從而凸顯了“消失的阡陌”與“城鄉的變革”。
錢鳳娟 ·地方史志 ·14.3萬字
1549年凱特起義是英國中世紀末期都鐸王朝最大的一場人民起義,當時的英國正處在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一個重要階段。凱特起義是一場富裕自耕農領導的,由城市自由人、手工業者、商人、小農和流浪漢等城鄉社會下層勞動人民廣泛參與的,反對貴族壓迫、追求社會公正的暴力抗議活動。凱特起義是16世紀中葉英國動蕩年代諸多起義中發展最為成熟的起義,是英國社會危機的集中表現。這場社會危機是由圈地運動、宗教改革、政治改革、貨幣貶值、人口和社會問題等一系列問題導致的。凱特起義對英國政治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是英國“大眾政治”的標志性事件。本書分析社會危機的發生規律,認為大眾政治有革命、起義、騷亂、請愿和輿論五種形式。
劉博 ·世界史 ·14.2萬字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本書以軍事與政治事件為主軸,減去了繁雜的枝蔓,簡明地勾畫了中華史上一個龐大帝國的興衰榮辱。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的,以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蒙古族以其強大的武力,不僅征服了中原及長江以南地區,還將其控制范圍擴張至整個西亞地區,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疆域最大的王朝。
孫欽柱 ·中國史 ·14萬字
魏晉是我最喜歡的一段歷史,因為這個時代的人,好像個個都能“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來一趟無所顧忌的《逍遙游》。晉人就更有說的了。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玲、王戎、阮咸、祖逖、王導、謝安、桓溫、陶淵明……有太多熟悉的名字,有太多熟悉的典故。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賢,在如今的世俗看來也多有放蕩不羈的一面,但是在晉朝,卻是人人仰慕的賢人,似乎說明了些問題。如此看來,魏晉之時的審美,甚至整個社會,都有一種病態,即病態的美,或者說不足之美——既然沒有完美,那么有點缺點,有點瑕疵,不正是一種美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審美?想要明曉緣由,最好的辦法,還是來一次全面的了解,對長段時期歷史的了解,即我們本書所講述的這段歷史。希望讀者朋友們因為這些人而喜歡這段歷史,也因為這段歷史,而更加喜歡這些人。
張梅華 ·中國史 ·14萬字
基于作者在南太平洋島國薩摩亞的三年援教經歷,通過大量的一手資料,講述這個神秘島國的歷史、政治、人文、教育、風土人情,概述100多年來薩摩亞華人華僑公共形象和社會地位的變遷,系統梳理中國對薩摩亞的各項援助,以動人的故事展現薩摩亞人眼中的中國。
石瑩麗 ·世界史 ·13.9萬字
本書基于古希臘史家關于帝國的正面和反面論據,勾畫帝國主義這項國際政治概念的歷史流變。本書對修昔底德史書第一卷作如下重新解讀:修昔底德將戰前斯巴達公民大會寫成了一場針對雅典的法庭辯論;后來雅典人自己也并不忌諱的一個比喻“僭主城邦”,就是這場“審判”中的雅典“罪名”。這個比喻和這場辯論是修昔底德對雅典帝國主義的核心刻畫與史撰性辯證。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雅典國內反僭主法的劇變是修昔底德選擇這個比喻、寫作這場辯論的原因。通過修昔底德,“僭主城邦”比喻以及這場辯論成為了古希臘城邦體系的威斯特法利亞之音。
李雋旸 ·世界史 ·13.9萬字
本書遵循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和歷史的有關思想和理論,以地理學思想史研究為基礎,在《地理學思想史——通論和年表》之年表基礎上,完成《地理學思想史——以中國為中心的地理學大事年表》。包括:地理學年表:公元前25世紀之前、地理學年表:公元前25世紀至前11世紀、地理學年表:公元前10世紀至前1世紀、地理學年表:公元1世紀至18世紀末、地理學年表:公元1800年至1899年、地理學年表:公元1900年至1959年、地理學年表:公元1960年至今。
潘玉君 ·專業史 ·13.8萬字
三國雖然歸晉,但大一統的西晉只維持了短短五十年。其后八王之亂,不得已衣冠南渡,始有東晉,并發展為后來的南朝,即宋、齊、梁、陳。這四個朝代加上東晉,以及先前的東吳,在歷史上統稱為“六朝”。而北朝基本是鮮卑人的天下,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以及代北周而起的隋。北周滅掉北齊后,其主昏庸,隋文帝楊堅趁勢而起,加上南朝陳最后一位明君陳頊病亡,長達百年的南北分裂終于結束,隋唐盛世因此得以開啟。本書講述的便是南北朝這個動亂而又生機勃勃的時代。
黃哲 ·中國史 ·13.8萬字
歷史鄉土地理研究,聚焦于歷史時期區域地理之變遷,以縣域為核心單位,是歷史地理學的重要分支之一。本書內容主要分四個部分,即寒食節文化篇、政區與地名篇、聚落地理篇、災害篇,分別從寒食節文化、政區沿革與地名特征、聚落構建與分布格局、歷史時期災害發生等多個方面對于介休地區歷史地理之變化歷程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梳理與分析。其中,對于寒食節文化演變、城市災害等重大問題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詮釋與解讀,學術創新意義突出。本書又是當前國內較為少見的歷史鄉土地理研究專著,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安介生 李嘎 姜建國 ·歷史地理 ·13.8萬字
本書書寫的對象是絲綢之路上曾經叱咤風云過的一些民族和王國。有些已經湮滅了,有些還活躍在當代。她們曾經在中國歷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仍然是歷史、文學、人類學不斷書寫和發現的命題。她們也曾經給歷史留下了太多的謎底,本書就是來揭開這些謎底的。
徐兆壽主編 ·世界史 ·13.5萬字
赤橋村毗鄰晉祠,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因劉大鵬的《退想齋日記》而蜚聲海內外學界,是一處理想的田野點。2017年,山西社會史研究中心遴選10位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對赤橋村進行了為期一學期的田野調查,圍繞聚落、移民、民俗、造紙、戲曲、服裝業等議題進行細致調研。在此期間,學生們認真查閱文獻、訪問耆老,同時深入田野搜集民間文獻和口述資料,出色地完成了考察報告的撰寫。這些報告,踐行“走向田野與社會”的理念,深化了學生對村莊社會歷史與現實的認識。本書即為此次田野調查成果的結集,也是中心本科教研成果向學界的展示。
行龍主編 ·地方史志 ·13.5萬字
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與詞訟文書是研究元代法律制度的重要一手材料。本書共收錄了中國、俄羅斯、英國收藏的307個編號的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與詞訟文書,糾正了以往錄文中的部分錯訛之處,以期為學界提供一個相對準確且完整的本子。對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文書的考釋研究,不僅可以一睹《大元通制》《至正條格》等元刊本與今本之異同,還可以了解元代基層審判中沿用古律、重視詔敕的特點。對黑水城出土元代詞訟文書中術語、訴訟審判、職官機構、罪案的研究,則是在直接揭示元代基層訴訟與審判程序的同時,也為研究元代基層職官制度史、社會生活史等內容提供新的線索。
張笑峰 ·文物考古 ·13.5萬字
敦煌寫本類書《應機抄》是敦煌文獻中的一種抄本文獻,是由書抄向類書編纂演進過程中所產生的一部古代典籍,原卷現藏于英國國家圖書館,編號:S.1380。該書捃摭當時社會流行的諸子之要言與圣賢文章之粹語,便于觀覽,以供緩急可就而求焉,是唐代敦煌民間傳授日常基本知識和學養的蒙學教材或家中長輩勸勉誡勵子孫而抄錄的家學讀物。本書作者對《應機抄》寫卷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校箋,研究內容涉及寫卷的引書研究,寫卷的性質、內容及成書年代,編撰的社會歷史背景,寫卷所反映的唐代道德倫理教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學術價值。
耿彬 ·文物考古 ·13.5萬字
本書以“重走”為契機、“新知”為歸旨,以人類學視角下的田野考察為方法憑借,展現了行走甘南的考察認知。它試圖以田野日志為形式,將參與式觀察法、深度訪談法與學理思辨相結合,以揭示“重走”的實踐特征,達成獲取新發現、新認知和新思辨的意義生產。本書聚焦甘南空間、主體和意義的交互映照,以理性考察和詩意體驗為特性,意在凸現真實記錄和個體想象、情感體驗和學術審視的貫通,并在記錄、書寫、傳播和研究的多維融合中,思考當下個體、民族、國家和世界關聯下的中國景象。
李曉靈 陳新民 ·地方史志 ·13.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