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一部圖文并茂、面向專業研究者與大眾的綜合性學術著作,旨在回顧、總結甲骨文發現120年來有關甲骨文基本知識、甲骨文與商代文明和殷墟及周原甲骨文的發現發掘以及幾代學人的研究探索、繼承弘揚、開拓創新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作者歷數甲骨學在政府的支持下,甲骨文研究成果逐漸普及化、大眾化,甲骨實物與甲骨書法逐漸走進人民大眾,進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甲骨學然已經成為一門國際性的學問,開始了政府推動下的甲骨學全面深入發展與弘揚的新階段。
王宇信 (韓)具隆會 ·文物考古 ·38.3萬字
本書所考察的是唐宋鄉村控制問題和宋代鄉村農戶問題。作者意在從鄉村社會的政治結構切入,研究唐宋的轉型,或者唐宋的變革。作者對此問題的討論并未循著以往的形式化思維,而是深入普通農戶的社會生活史中間,通過感性的觀察和理性的分析來認識這個變化時代發生的事件與歷史意義。
谷更有 ·中國史 ·22.8萬字
本書是一本專門研究侵華日軍駐廣州“波”8604部隊在中國南方諸省進行各類細菌作戰犯下累累罪行的歷史學術著作,內容涵蓋了“波”8604部隊自成立至解散這7年間進行各類細菌研究、實施多種細菌作戰等大量歷史事實;也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半個多世紀中日兩國學界對“波”8604部隊的學術研究。本書是第一本專門研究“波”8604部隊實施細菌戰罪惡的規范的學術性著作,內容嚴肅,邏輯嚴謹,結構完整,史料更為充實、可靠。書中不少內容是首次披露的有關“波”8604部隊實施細菌戰的新罪行,對研究侵華日軍在中國南方諸省進行細菌戰具有不可或缺的學術意義。
曹衛平 ·中國史 ·17.5萬字
《一說春秋之谷雨》為《一說春秋》叢書的第二本,主要講述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664年之間的春秋故事。本叢書以《春秋》為基礎,以《史記》和《國語》作為主要補充,同時,參考其他數十部相關書籍撰寫而成。與其他《春秋》白話本不同,《一說春秋》叢書在原有史料的基礎上,補充了歷法、禮法、制度、人物關系等背景信息,將春秋的事件片段前后串聯,并在大量史料基礎上形成觀點及判斷,以方便讀者更為清晰地了解這段歷史。“一說春秋”最初為音頻節目,經過重新整理、修正、補充,最終形成目前的《一說春秋》叢書。書中每章均包含原音頻節目的二維碼,可以相互參照閱讀。《春秋》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其文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有春秋筆法、微言大義之稱。先秦的六經、漢初的五經、后漢三國的七經、唐代的十二經、南宋以下的十三經,皆有《春秋》的身影。
李明 ·中國史 ·13萬字
從《漢書》初設《五行志》,直至《清史稿》,中國古代正史中有18部正史含“五行志”(或與“五行志”性質類同的志書)。千余年間正史“五行志”的撰述綿延不絕,成為一種值得注意的史學現象。其中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正史《宋書》《南齊書》《魏書》等包含的“五行志”內容豐富,容納大量歷史信息,生動反映了當時社會與政治的變化。本書通過研究發現,五行諸志的書寫方式怪異,充斥著種種非理性主義的因素,但在這些表象的背后則反映了現實的政治斗爭,折射出該時代的“自然災害等問題。這種“怪異”書寫,其實是以一種曲折的方式反映了歷史的真實。
胡祥琴 ·史學理論 ·16.9萬字
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與詞訟文書是研究元代法律制度的重要一手材料。本書共收錄了中國、俄羅斯、英國收藏的307個編號的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與詞訟文書,糾正了以往錄文中的部分錯訛之處,以期為學界提供一個相對準確且完整的本子。對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文書的考釋研究,不僅可以一睹《大元通制》《至正條格》等元刊本與今本之異同,還可以了解元代基層審判中沿用古律、重視詔敕的特點。對黑水城出土元代詞訟文書中術語、訴訟審判、職官機構、罪案的研究,則是在直接揭示元代基層訴訟與審判程序的同時,也為研究元代基層職官制度史、社會生活史等內容提供新的線索。
張笑峰 ·文物考古 ·13.5萬字
作為第一部《中國當代股市小說史》,第一次探尋中國當代股市小說的歷史,第一次確定中國當代股市小說的歷史分期,第一次確立中國當代股市小說歷史分期的標志,第一次明確中國當代股市小說歷史分期的理由。探尋中國當代股市小說發展的歷史線索,探索中國當代股市小說發展的特征和規律,探討中國當代股市小說的思想意義和文化價值及藝術成就。《中國當代股市小說史》牢牢把握中國當代股市小說發展最突出的規律——與中國當代社會市場化轉型有最為密切的聯系,因此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有中國當代文化嬗變的歷史,是中國當代社會市場化轉型的歷史,是中國當代社會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歷史,是中國當代百姓心靈欲望變化的歷史,是當代中國人生活方式變化的歷史。
邱紹雄 ·專業史 ·31萬字
本資料匯編主要對集中于地理總志、類書和地方志中的文獻材料分門別類的進行整理、標點,而且材料較為系統,可以構成中國古代城市總體性研究的基礎,同時本資料匯編也可以作為某些個體和區域城市研究的基本文獻材料。本資料匯編第一輯共有五冊,主要包括有第一冊“《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城墻資料匯編”;第二冊“《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城墻資料匯編”;第三冊“《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廟學資料匯編”;第四冊“地方志城墻資料匯編(上)”;第五冊“地方志廟學資料匯編(上)。本資料匯編不是簡單的影印原始材料,而是在錄入的同時進行整理和標點,這為今后編制相關的檢索軟件奠定了基礎。
成一農編 ·史料典籍 ·38.2萬字
《孫中山與日本關系人名錄》日文版以“廣泛收集、簡明扼要”為原則,對與孫中山相關的一些日本著名人物,主要擇錄其相關事跡,對于一般辭典未見收錄的人物,則盡量詳細,內容上也以與孫中山的關系為重點。該書是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時的一項成果,是三十年來日本學術界在孫中山研究方面一項引人注目的成果。該書2011年11月發行第一版,2012年發行增訂版,2014年又發行了增訂版的附錄。本書是對中日兩國學術界豐碩成果的一個回應,可以為兩國孫中山研究的更加深入發展提供基礎資料。本書由孫文記念館組織編輯。編寫者及參與協助收集資料總共八九十人,其中多是日本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老中青學者,如山田辰雄、狹間直樹、久保田文次等,都是日本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術權威、著名老學者(皆八十余歲),該書中譯本的出版,必將在日本學術界產生很大影響,對于中日民間友好也會是一道亮麗風景。
孫文記念館編 ·史料典籍 ·14.6萬字
本書系魏晉時代著名文學人物的傳記箋證。書中匯集近七十位文學人物,借鑒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的模式,對于每位人物的生平與作品,進行箋證與研究。本書以《后漢書》《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鑒》等正史記載作為基礎,融合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再加上作者的觀點,組成箋證的主體部分,同時加入文獻與研究的信息,以供檢索之便,重要的人物每篇后附有相關參考文獻。已故著名文學史家傅璇琮先生在《唐才子傳》的基礎之上,踵事增華,編著成《唐才子傳箋證》《宋才子傳箋證》,獲得學界的認同。本書是應傅先生的倡導而撰寫的,也是國內外第一部采用箋證體來研究魏晉文學的著作。
袁濟喜編著 ·中國史 ·58萬字
該叢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所文集,是從該所期刊《史學理論研究》中選取重要文章結集而成,共為五卷,分別為《唯物史觀與歷史研究》《馬克思主義史學與史家》《中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外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歷史理論研究的新問題·新趨向》。該文集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在發掘總結中國史學傳統中的理論遺產,介紹和總結中國國外史學理論發展經驗和當代趨勢,促進中國國內外史學理論交流,培植史學理論人才,促進符合中國情況的史學理論體系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
夏春濤主編 ·史學理論 ·30萬字
本書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蘇聯科學院《俄國文學史》翻譯與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由該項目首席專家汪介之、項目五個子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成員分別撰寫的論文共32篇構成,內容主要包括翻譯蘇聯科學院《俄國文學史》的學術意義、俄羅斯一蘇聯學界俄國文學史編撰的學術歷程、編撰俄羅斯文學史的基本思路、關于俄羅斯文學與民族現代化進程之關系的歷史考察、俄羅斯文學經典作家作品研究、俄羅斯文學在中國的接受與闡釋等,在總體上顯示出重新解讀俄羅斯文學與文學史的創新意識。本書對于國內學界文學與文學史研究觀念的更新、研究方法的優化,對于推進外國國別文學研究、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以及整個文學研究領域的話語體系建設,都具有不容忽視的借鑒和參照意義。
汪介之主編 ·專業史 ·31.8萬字
張曉校著的《羅馬近衛軍史綱》以王朝更替為時間線索,系統地梳理了300余年間,近衛軍發展流變的歷史,考察了近衛軍的來龍去脈,對近衛軍生成發展的歷史予以評說。全書由八部分構成,側重研究了近衛軍與王位更替之間的關系,由此考察近衛軍在羅馬帝國歷史上的地位。在近衛軍存續時段內,羅馬帝國大多數時間各種紛爭、內亂此起彼伏,許多動蕩與近衛軍有直接關系,不僅是動蕩的參與者,有時甚至是始作俑者。帝國社會發展的曲線與近衛軍流變的曲線相吻合:帝國強盛時,近衛軍也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但這種吻合所反映出的是皇帝對近衛軍治理有方。反之,帝國歷史上那些昏庸無能的皇帝當政時,近衛軍則肆無忌憚。皇帝對近衛軍治理及其成效,與帝國安寧成正比。近衛軍在帝國歷史上好事無多,惡名遠播,消極影響遠大于積極作用,對近衛軍的總體評價不應過高。
張曉校 ·世界史 ·24.4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以宋代花卉種植與消費、節日市場與官府消費舉措、紙幣發行等幾方面為主的經濟狀況;以節日、紙張、花卉消費,節日文化特點,房產構成及其狀況為主的宋代社會生活,以及宋代環境與災害狀況,力圖從生產、流通、貨幣、消費、環境等方面展現宋代所產生的變化。
魏華仙 ·中國史 ·26.9萬字
本書以海絲文化為主線,以福建地方文獻信息資源整理與開發為研究的切入點,分析了福建海絲文獻整理與開發的內容、機構及研究現狀,揭示了福建海絲文獻整理與開發的概況、特點、方式及主要成果;構建了福建海絲文獻整理與開發研究的信息資源體系,為福建海絲文獻研究者開展研究提供了線索。分析了在整理與開發海絲文獻資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不同區域和機構的合作,拓展海絲文獻整理開發的內容與形式,注重海絲文獻整理開發的細化、規范化及提高整理開發的效率等發展策略,為相關部門制定福建海絲文獻整理開發策略、系統收藏海絲文獻資源和優化相關服務提供參考。
孟雪梅等 ·地方史志 ·30.3萬字
本書利用清代南部縣、巴縣檔案,對長期以來處于“失聲”狀態的清代下層女性群體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包括其生存環境與生活狀態、親屬關系與人際往來、家庭地位與社會處境,以及地方習俗觀念和不同的基層社會勢力給下層女性的人生帶來的影響。同時,本書從女性的視角審視清代的兩性關系、家庭矛盾、階層對立和司法公平等問題,力圖生動、客觀地呈現清代下層女性群體的歷史形象,探討清代社會階層、性別觀念、官方意識形態、經濟和文化的變遷以及女性的自我覺醒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學界對清代下層女性的認知,使其與中上層女性一起構成傳統中國女性的歷史全貌。
毛立平 ·地方史志 ·18.9萬字
通過對北宋墓志碑銘撰寫的研究,認為墓志碑銘在形成過程中,會受到撰寫者因個人寫作習慣、政治因素和個人立場的影響,導致或表意不明、或有所隱晦、或有所側重。同時,墓志碑銘的撰寫也會受到來自喪家的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碑志文的定型。總體而言,書稿把北宋墓志碑銘作為“文本”進行分析,作為一種書寫活動,墓志碑銘相關內容并非“隱惡揚善”所能完全涵蓋,明晰此問題,不僅有益于全面把握北宋墓志碑銘撰寫的方式、內容和特色,從而有助于深化對墓志碑銘本身的研究,而且對客觀認識作為資料的墓志碑銘亦大有助益。
仝相卿 ·文物考古 ·19.6萬字
本書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上編,商代考古的論文14篇,既從宏觀上總結數十年來殷墟地區商代考古發掘的收獲,也從微觀上對殷墟發掘中發現的一些遺跡(如基址、墓葬、車馬坑等)及遺物(如青銅禮器、兵器、刀等)進行具體的研究。下編,甲骨學與文字學的論文26篇,內容涉及甲骨的整治與占卜;甲骨文的分期斷代;殷墟新出土的甲骨文的考釋、研究;論述甲骨學與考古學的關系,并將二者結合來研究甲骨文的字義及卜辭中的相關內容,進而探討商代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對殷墟出土的陶文進行整理與研究;對中國文字起源問題進行探索。本書運用甲骨文與考古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商代考古與甲骨學中的問題,研究方法較科學,觀點新穎,見解獨到,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劉一曼 ·文物考古 ·44.7萬字
在前近代東亞世界,“中國”“中華”或“華夏”,更多是一種文明的標簽,與古代中國共享儒家價值體系的鄰國朝鮮、越南有相當的同質性。它們或號稱小中華,或自命“小中國”,所謂“凡禮樂文物,民風士習,悉仿皇朝”云者是也。宦官制度也仿效中國,且常以閹人當貢品。尤其在朝貢體系最為典型的明清時期,與中國接壤的安南和朝鮮進貢最繁,成為明代域外宦官的最大來源國。這批最能接近明朝皇帝的域外人士又常常作為使臣被派遣回原籍,成為前近代東亞區域舞臺上最為活躍的一個群體,甚至影響到中央王朝與周邊屬國的內政外交,可以為解讀東亞區域關系提供新的切入點。
齊暢 ·世界史 ·16.7萬字
《中國歷史文摘》為西北大學歷史學院創辦的學術文摘,每年一期,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本文摘從2019年9月—2020年8月國內出版的主要相關史學期刊、高校學報以及綜合類期刊中,精選對中國史各時段、各領域的重大問題研究提出創新見解的精品力作,從整體上反映一年來中國史研究在基本理論與基本問題上取得的新突破,呈現中國史研究的最新走向與前沿趨勢,為推動當前中國史研究的縱深發展及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的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增加推動力。
李軍主編 ·史學理論 ·55.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