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微傳播移動化角度,研究了微博輿論在互聯網、手機平臺中呈現的方式與特征,探討了情緒在微博輿論中扮演的角色,從研究輿論的作用與功能轉向研究輿論本身,為認識和引導輿論做鋪墊;分析了微博輿論與公眾情緒互動中存在的問題,揭示了情緒與權力結構變遷的關系;分析了群體心理在微博中的表現、影響及其在輿論引導中的重要作用,得出的觀點和結論為政府部門在社會輿論引導及社會治理創新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理論依據。
常松 ·新聞傳播 ·22萬字
本書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是在第四版的基礎上修訂的,對廣播電視學進行了全面概括。內容主要包括廣播電視傳播的物質基礎,傳播語言和界面人物,廣播電視的節目系統與其生產過程,世界與我國的廣播電視事業發展歷程與現狀,廣播電視事業管理,我國關于廣播電視電影網絡管理的法律法規、行業準則等。本書對廣播電視專業師生、廣播電視從業人員與有意了解廣播電視領域的讀者有良好的指導作用。
黃匡宇 ·新聞傳播 ·36.8萬字
本書稿主要研究一是整理總結薩特后期(1945~1980)發端于《什么是文學?》的大眾傳播思想,即面對“讀者群”如何利用大眾媒介形成關于傳播媒介、大眾文化的態度立場和言說策略;二是分析研究他依托于《現代》雜志的實踐文學活動,即通過媒體機構、媒介技術生產出來的文學產品特色。將薩特“什么是文學”的問題深化為“什么是文學性”的學理思考,薩特后期強調文學的社會性因素,關注文學性與社會生活、歷史事件和文化實踐的指涉關系,由此形成新的文體形式和創作風格。通過媒介和文學關系的跨學科研究,發現薩特的媒體活動與實踐文學的互動關系,為建構媒介時代的文學場,創立開放性的文藝學學科體系提供新的思維進路和理論資源。
閻偉 ·新聞傳播 ·23.7萬字
《杭州學刊》原名《杭州研究》,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及所屬部門的專題性工作調研的成果發布、杭州市社會科學成果發布的平臺,主要探討杭州城市領域的理論與實際問題,跟蹤城市學研究的國際學術前沿,特別關注在杭州城市經濟、管理、社會、法律、文化等發展進程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時,亦關注杭州都市圈發展與合作。
杭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杭州市社會科學院編 ·新聞傳播 ·20.9萬字
本書以彝族撒尼敘事長詩《阿詩瑪》的翻譯傳播以及在傳播中最具代表性加影響力的譯本為研究對象,對其翻譯類型、翻譯文本的譜系關系、翻譯傳播線路、翻譯傳播文化場域各權力因素與其經典身份構成之間的關系以及翻譯策略加翻譯方法等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提出《阿詩瑪》的翻譯過程也就是其動態經典化的過程,《阿詩瑪》的翻譯過程構筑了其傳播世界,《阿詩瑪》的翻譯與傳播見證的是對他者解讀和轉移的多層效果構成的復雜網絡。
黃瓊英 ·新聞傳播 ·27.8萬字
在漫長的書籍媒介時代,中國文人在書寫實踐中形成“立言不朽”“文質彬彬”“重義輕利”等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一直規范指導著文人群體的日常書寫行為。然而,報刊媒介的崛起引入新的價值尺度,引致文人書寫觀念的轉型和價值信仰的革命。本書結合媒介史與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剖析晚清文人在媒介轉型中的書寫選擇、身心陣痛和權力博弈,并嘗試對人類歷史中“媒介與書寫”之關系做出詮釋性理解。
褚金勇 ·新聞傳播 ·20.5萬字
本書重點分析總結出版單位知識服務實踐經驗,內容涉及國家知識資源服務模式試點工作綜述、國家知識資源服務模式試點單位調查問卷分析及應用案例分析、知識服務標準研制情況、國家知識服務門戶網站建設情況和試點單位案例等部分。首次全面總結分析了國家知識資源服務模式試點工作,首次全面展示了國家知識資源服務模式試點單位82個應用案例,首次全面發布了知識服務標準體系表,提供知識資源服務研究與實踐的全面報告。
張立主編 ·新聞傳播 ·35.1萬字
《新媒體與互聯網研究(2023)》主要收錄未正式發表的新媒體與互聯網領域研究成果,包括新媒體學科理論與方法、新媒體發展管理與政策、網絡空間戰略、網絡內容治理、新興基礎設施建設、互聯網技術發展走向、互聯網產業發展與規制、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互聯網AI及大數據應用、網絡用戶觀念與行為、重大輿情事件分析等方面有影響的研究論文和報告,既有對學術基礎問題、前沿問題、關鍵問題的關注和研究,也有對現實問題、熱點問題的及時回應與研判,兼具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
謝新洲等 ·新聞傳播 ·23.5萬字
本書在充分考察洪武、建文、永樂時期出版情況、出版特點的基礎上,探討出版與文學的互動關系,屬于跨中國印刷史、古籍版本學、明代文學史的交叉性、綜合性研究,研究方法具有鮮明創新性。本書不僅從宏觀上統計了洪、永年間出版書籍種類,還就出版成本、各地出版業水平差異等問題展開專題探討,更從出版的角度考察文學,分析了宋濂、高啟、閩中詩派等若干典型個案,為觀察當時文學發展演變提供了一個重要角度,具有一定方法論意義。
高虹飛 ·新聞傳播 ·26.7萬字
本書分為三編。上編集中于融合傳播創新研究,探索在媒體競合發展的新格局中,傳媒如何建構新型主流媒體,重塑現代廣播電視傳播主體,重組現代廣播電視話語體系,為現代傳播體系的建構提供可資借鑒的思路。中編側重于電視傳媒進化研究,集中從電視傳媒進化的角度,探討電視媒體的戰略轉型、電視新聞的微傳播,以及電視的公共服務與責任。下編側重于傳播教育改革研究,分析媒體融合對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的影響及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并借鑒西方媒體融合教育經驗,探索構建融合傳播教育體系的方法與模式。
石長順 ·新聞傳播 ·30.5萬字
2015年4月20~24日,“華文學術期刊發展趨勢國際研討會”在澳門理工學院隆重舉行,來自中國內地、臺港澳地區及美國、加拿大、德國、新加坡等國家的華文學術期刊界知名主編、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研討會,可謂名家薈萃,成果豐碩。與會嘉賓圍繞“華文學術期刊發展趨勢與戰略”“學術評價與期刊評價”“華文社科學術期刊與國際化”等專題展開了充分的研討。本書即此次研討會論文結集。
李向玉主編 ·新聞傳播 ·44.8萬字
書稿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大眾傳媒在文化建設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研究”前期的階段性成果,作者選輯了課題組學術骨干以及參與有關研討會部分專家學者公開發表的論文共二十八篇,分為六編,分別包括:新媒體與文化生態、大眾傳媒與價值形塑、電視媒體與文化傳播、媒介敘事與國家形象、文化軟實力與國際傳播、媒介形象與身份建構,全書從不同維度闡述了傳播媒體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及其機制。為傳播媒體與文化建設提供了更多新的思路。
董天策主編 ·新聞傳播 ·26.3萬字
《安慶路5號》是由多位汽車行業一線記者閱讀數百萬字資料,采訪了一汽及一汽-大眾不同戰線、不同崗位的100位建設者,以他們的親歷為坐標,以一汽大眾的發展為藍本,傾情書寫的有血有肉的一部汽車編年史。《安慶路5號》以對親歷者的采訪為主線,內容翔實,語言生動,情感真摯,反映了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三十年的發展歷程,展望了公司美好的未來愿景。通過閱讀本書,讀者能夠從中感受到中國汽車工作者的創業艱辛。本書適合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李蔚宏 于春燕 郭東隅等 ·新聞傳播 ·32.1萬字
本著基于文化自覺的立場,旨在以古代先哲及典籍為分析個案,粗略檢視偏向于口頭傳統的中國儒釋道思想,闡明中國傳統文化所昭示出來的傳播理念及其政治咨商偏向,并將分析的觸角延伸到當代微傳播文化領域。在闡釋中發現,中國傳統思想的當代傳播學新命是值得信賴和敬畏的。
潘天波 ·新聞傳播 ·23.3萬字
本書是一部媒介史領域的專著,對中國電視業半個世紀(1958—2008)變遷與演進的歷史展開了系統性的研究。作者采用傳播政治經濟學、媒介社會學與話語理論相結合的研究體系,在電視與社會現實、日常生活和權力結構之間的關系中,對這一強大而富庶的大眾媒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之間的勾連與互動過程,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闡釋。全書共六章,對中國電視業發展的不同時期進行了總結和分析。中國新聞史學會創始會長、中國新聞傳播史學泰斗方漢奇教授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郭鎮之教授作序。
常江 ·新聞傳播 ·42.5萬字
作為社會場域的“士林”是中國歷史的特有結構。在近代中國(尤其是清代末期),這一場域依然在相當程度影響著讀書人的社會地位及其交往方式、交往規則。本書以辦報人的“士人”身份為切入,試圖勾勒此中規則對戊戌時期各個維新報館群體產生、運作乃至離合過程的結構性影響。
朱至剛 ·新聞傳播 ·24.6萬字
《新詩海外傳播的當代性反思》主要研究了新詩的海外傳播情況,并從當代性的角度對新詩海外傳播進行了反思。作者推崇杜威的一個說法:“宣布某事并不構成傳播,即使大聲強調也不行。傳播是創造參與的過程,是將原本孤立與獨特的東西拿出來共享的過程;它所取得的奇跡部分在于,在傳播時,意義的傳達不僅將肉體與意志提供到聽話者,而且提供到說話者的經驗之中。”傳播絕非單向的宣傳,若無他者自主選擇,絕無傳播可言。傳播是一個互為他者又互為主體的交互過程,新詩海外傳播亦不例外。
馮強 ·新聞傳播 ·23.7萬字
由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編寫,匯聚了10多年來浙江新聞工作者的精品力作;記錄了我省新聞的發展歷程,生動展現了我省新聞工作者不忘初心、薪火相傳、堅守理想、書寫時代、推動社會進步的精神風貌。
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 ·新聞傳播 ·27.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