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相信不少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不善于溝通,說話常被他人誤解,不知道怎么和陌生人講話,甚至畏懼與陌生人交流,氣場也弱,這使得我們在生活、職場中越來越被動,錯失了不少良機。我們想改變,但又不知道從何處入手。本書從內向者的角度出發,制定出了一系列溝通訓練的方法,采用這樣的訓練方法,可以讓一個因為“后天因素”變得內向,同時有強烈改變意愿的人,慢慢變得自信,直至會溝通社交,更受他人歡迎,同時還可以兼顧內向者和外向者的雙重優點。
迎刃 ·社會學 ·10.3萬字
本書旨在探討中國慈善組織的信任問題。上篇圍繞“信任為何重要”,通過介紹慈善組織的本質和我國慈善組織的生長環境,剖析了公眾信任對于慈善組織的重要意義,以及慈善組織的公眾信任所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中篇圍繞“信任是什么”進行了剖析,內容包括信任的意涵、信任的測量,以及對“慈善組織的公眾信任”這一概念的解構;下篇圍繞理解、共識與共融,對“通往信任之徑”進行了初探,以加深人們對“慈善組織的公眾信任”這一概念的理解。
楊永嬌 ·社會學 ·18.1萬字
在商店百葉窗上繪制嬰兒面孔可以減少反社會犯罪嗎?將墻壁漆成粉色可以防止建筑工人高空墜落嗎?怎樣才能改善墨西哥的國民肥胖問題呢?如何通過微小的行為變化,在現實世界中產生廣泛的影響呢?本書通過有趣的案例分析和實用的技巧展示,提供了將行為科學應用于現實世界,特別是商業領域的方法。使用本書中40個實用工具包,將行為科學應用到工作生活中,你可以對你周圍的世界產生積極的連鎖反應。現在,本書將帶你去世界各地“旅行”,讓你擁有應用行為科學改變周圍世界的靈感。
(英)杰茲·格魯姆等 ·社會學 ·8.3萬字
本書從健康廣播的歷史軌跡與社會環境、電臺醫療廣告業務形態、電臺醫療廣告的本質屬性、醫療廣告的傳播者觀察、法律約束與廣告管理、聽眾的需求和反饋、醫療廣告對電臺收支運行的意義、醫療廣告的制度經濟學觀察、媒介經營視角下的醫療廣告、還原健康廣播的價值及其倫理學思考等多維角度研究分析目前廣播電臺醫療廣告的現狀。本書具有積極的社會效益,筆觸深刻,案例翔實,為我們揭開了并不陌生甚或耳熟能詳的廣播電臺醫療廣告的神秘面紗。
常昕 ·社會學 ·14.6萬字
過去20年,中國城市化率以平均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快速增長,中國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從“鄉土中國”向“城鄉中國”的轉型。盡管在這期間中國的基層社會出現了一波城市暴力興起的大事件,但總體上保持了社會和經濟秩序的穩定,這在某種意義上顛覆了亨廷頓悖論:現代性帶來穩定,現代化卻滋生著動蕩。如何理解這一中國經驗?本書嘗試從基層的視角,從微觀機制的角度,探討亨廷頓悖論何以在城鄉中國的治理圖景中失效。
魏程琳 ·社會學 ·19.5萬字
本書是《都市社會工作研究》和第3輯。主題為醫療社會工作,涉及社會政策與社會福利、志愿服務和志愿者團隊研究、醫務社會工作、兒童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和信訪社會工作等,涉及老年人照護模式的探索、醫院志愿者制度的建立與完善、青少年癌癥患者的社會工作服務、社會對醫生的刻板印象等。
張文宏 范明林 楊锃 ·社會學 ·11.3萬字
本書通過介紹廣西土地整治概況和發展歷程,闡述了廣西各階段土地整治實施戰略、實施進展情況、采用的整治方法和保障措施,介紹廣西特色的土地整治新模式和土地整治的相關成果本書立足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資源環境現狀,堅持以數據和事實為基礎,從社會科學研究的視角,強調和突出理論性、實證性、實踐性和前瞻性,,對廣西土地整治的未來形勢進行分析和展望。本書由廣西自然資源生態修復中心、廣西財經學院有關專家、學者和研究人員共同完成。
文斌主編 ·社會學 ·14.7萬字
本書圍繞“社區發展與基層治理創新”主題,從黨建引領城鄉社區治理創新理論與實踐、中國式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社會工作參與社區治理實務經驗分享三個主要研究方向,從全國各專家學者、高校研究生、社區一線干部、社會組織負責人等百余份投稿中挑選出了20余篇論文和10余篇典型案例,積極探索了黨建引領下的社會治理新路徑,研究了在加強民生社會領域中的社區發展與治理創新,推進了社會工作與城鄉基層治理的深度融合,構建了具有時代特征、科技城特色的基層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模式。總之,本書不僅探討了我國城鄉社區如何從“社區管理”向“社區治理”轉變,還為提高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性提出了有益的理論意見和實踐策略。
杜漪等編著 ·社會學 ·16.5萬字
本書站在人類發展和社會轉型的高度,跳出傳統的養老、人口保障的局限,從趨勢、特征、文化變遷和公共政策等維度,結合數據和案例,深入研究和探討老齡社會下社會結構、社會形態的全面轉型;將老齡化與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智能化等趨勢聯系起來,深入探討了老齡社會背景下鄉村振興、文化建構、社會創新、經濟轉型等熱點問題;綜合運用定性、定量、專家座談和大數據分析等研究方法,對老齡社會進行了前瞻性、整體性、全方位、大視野的研究。
梁春曉 易鵬 ·社會學 ·19.5萬字
本書從技術進步這一對就業和收入起重大影響作用的因素出發,深入研究技術進步、就業與養老保障之間的傳導路徑及作用機理,從理論和實證、國際和國內、歷史和未來多個維度研究技術進步對就業總量及結構的影響,以及由此帶來的勞資收入份額變化、勞動者內部收入結構變化。在此基礎上,分析不同類型企業的基本養老保障繳費負擔,基本養老保障制度動員社會經濟資源和調節國民收入分配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不足,提出對策建議。
張興 ·社會學 ·10.2萬字
太郎五歲時,槙原久美子聽取朋友的建議,舍棄教學品質日益下滑的公立小學,將太郎送到私立小學。然而,進入私立小學只是長期嚴酷競爭的開始。身為母親,久美子既要照料孩子的日常生活、應付學校的繁雜要求、幫助太郎追趕其他同學的進度,還要和其他家長“斗智斗勇”,獲取學習情報。面對苛刻死板的應試教育、復雜的人際關系、激烈的校園競爭,久美子和太郎的沖突也越來越頻繁……槙原是一位非常專業的記者,她的敘述和太郎的日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反思我們當今的教育環境和淘汰焦慮,并向父母和教育者提出一個問題:我們應該為孩子尋找“最好”的教育,還是“最適合”的教育?
(日)槙原久美子 ·社會學 ·10.7萬字
本研究報告在對城市競爭力理論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煉出我國城市文化競爭力的核心要素與指標,構建我國城市文化競爭力的理論模型與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全國多個城市的文化競爭力指標進行數據收集和科學評測。對我國城市的文化競爭力進行現狀評價和個案研究,系統梳理當前我國城市文化競爭力建設的現狀和問題。
范周 ·社會學 ·12.4萬字
中國人如何思考?如何行動?《中國人的習慣》從習慣養成視角入手,沿著知—信—行的順序,以思維和行動的底層文化邏輯為抓手,指出,中國人養成的習慣是內省。以內省為基底,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推己及人的,社會習慣是和而不同的,生活習慣是擇善而從的,工作習慣是勤勉好學的,休閑習慣是張弛有度的。隨著中國的開放和與其他文化交流的加深,這些習慣在當下已經面臨挑戰,未來的中國人將會養成怎樣的習慣取決于每一個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自覺和對外來文化的理解。這本小書試圖為中國人理解自己的習慣提供參考,更為世界理解中國人的習慣提供建議。
邱澤奇 ·社會學 ·8.2萬字
本書主題論文涉及社會企業與牟利企業、社會交換理論視野下行業協會生成的動力機制、養老服務組織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的積極介入與有限分權、行業協會治理食品安全的改革路徑、社會組織類型與服務承接的差異性困境、貧困治理創新中的慈善信托研究;書評部分對《美國歷史上的慈善組織、公益事業和公民性》一書進行了評述;訪談錄涉及英國慈善組織的運作及法律監管和“醫養教協同”下的現代養老服務機構的持續發展;域外見聞介紹了日本社會創新的理論與實踐。
徐家良 ·社會學 ·11.7萬字
動態變革背景下,企業導師制對新生代員工的組織社會化作用日益凸顯。本書首先基于烙印理論,對中國企業導師制的管理實踐進行了多案例研究。其次,從資源保存理論視角,探討了指導關系為新生代員工補充工作資源促進其工作繁榮,實現適應性績效的過程機制;考察了指導關系幫助新生代員工獲得積極的工作體驗,促進其在非工作時間里的積極工作反思,從而保存資源、維持身心健康,最終達成家庭角色績效的機理。為企業有效實施導師制,促進新生代員工組織社會化策略提供參考。
曾顥 ·社會學 ·12.6萬字
在日益壯大的社會組織大軍中,地方社會組織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它們雖然活動領域沒有全國性社會組織那樣廣泛,社會影響力也相對較弱,但因密切聯系基層,能夠根據地方實際開展活動等,對地方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書基于社會治理的視角,通過1篇總報告和10篇子報告,著重分析了云南省社會組織發展的現狀以及面臨的挑戰和要求,并結合其他國家或國內其他省份的成功經驗,提出促進云南省社會組織發展的對策建議。
馬國芳等 ·社會學 ·13.6萬字
慕尼黑清真寺與恐怖活動有著令人不安的聯系。1980年代,馬哈莫德·阿布赫利馬是清真寺的常客。不久后,他就去了美國,1993年,由于試圖協助炸毀世貿中心,被判入獄。1999年,德國警方竊聽了達卡贊利的家并跟蹤了他在清真寺的接觸對象,其中有一位很特別的男士,穆罕默德·阿塔。兩年后,阿塔駕駛著第1架飛機撞進了世貿中心。在其后的數年里,又發生了馬德里和倫敦的恐怖事件,而嫌疑對象都是在歐洲出生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年輕穆斯林,這讓調查人員萬分震驚。對慕尼黑穆斯林的爭奪,給西方帶來了一種致命的意識形態。伊斯蘭激進主義,是一種高度政治化的暴力的思想體系,為恐怖主義提供了溫床。在2001年紐約和華盛頓的恐怖襲擊中,西方直接體會了這種暴力。而它的歷史更為久遠,困擾了世界各國好幾十年。
(美)伊恩·約翰遜 ·社會學 ·18.4萬字
本書基于公共養老金個人賬戶制度建立、發展、擴展和抉擇的嬗變框架,分析各階段典型國家公共養老金個人賬戶制度的實施背景和條件、運行機理和社會經濟效應,進而探討公共養老金個人賬戶的發展規律與基本理論,最后提出優化中國公共養老金個人賬戶制度的思路。
郭林 ·社會學 ·13.2萬字
本書對作為志愿服務的核心構成要素進行概念上的梳理,對志愿精神、志愿者、志愿組織進行理論闡釋,同時關注理論闡釋在不同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變化與差異;尤其關注在社會系統加速變遷的新歷史時期,志愿服務實踐與新的技術媒介相結合,不僅拓展了志愿服務的實踐方式與空間,還開辟了許多新的志愿服務領域;在對國內外志愿服務理論系統梳理與考察的基礎上,提煉和總結先進經驗,為中國特色志愿服務制度和體系建設,以及志愿服務中國化提供有價值的理論參照。
何祎金 ·社會學 ·17.5萬字
人類的感情與欲望,無論是有意或無意,均會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這些表現于外的行動,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一個人的習慣。可見,習慣是年長月久積累的結果。習慣是性格的一面鏡子,中國漢字的“習性”一詞,指的就是習慣與性格,要分析這兩者,誰也離不開誰。人的一生離不開工作,工作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人在工作中豁達干練,有的人工作時卻是懶散拖拉;有的人辦公桌整整齊齊,有的人的辦公桌則凌亂不堪。一個人對工作習慣:是干練還是拖拉,是整齊還是凌亂,我們從中是能夠看出其性格特征的。
劉燁 ·社會學 ·6.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