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著名作家、紅學家劉心武,集40年研究之大成,全新視角賞鑒中國古代長篇小說雙璧——《紅樓夢》《金瓶梅》。92大主題對比精講,360度全景展現,串聯起200年文學時空。勾連兩部奇書之間的千絲萬縷,揭秘其中的細節與真相、繼承與關聯。初心品鑒,合璧生輝,以嚴密考證探幽發微,以通透見解映照現實。這既是對人生價值觀的重新審視,也是思考上的一次創新體驗。引領讀者從名著中讀懂社會、讀懂人性、讀懂自己。
劉心武 ·文學評論 ·31.5萬字
通過文學重繪1980年代的社會轉折與思想圖景,提出“兩個80年代”的說法:第一個80年代,圍繞社會領域中的改革、啟蒙、現代化等觀念展開,由“傷痕文學”發端打開了諸多的寫作領域,文學以現實主義手法依然擁有飽滿的社會政治功能與歷史使命。第二個80年代,源于對第一個80年代的反思與質疑,改革與現代化的發展主旋律既帶來勃勃生機也帶來問題與危機,在個體意識和內在自我日益凸顯的同時,文化與文明問題也成為80年代中期之后的核心思想議題;現代主義悄然崛起,并由此誕生了“純文學”觀念,影響延續至今。80年代末,新寫實小說與王朔作品輪番登場,將80年代初期中國人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變成“一地雞毛”式的庸碌日常,他們以文學的方式消解了一個大時代的理想和價值,從而終結了80年代,開啟了90年代。這是作者將文學史與社會史和思想史研究相結合而產生的一部思想文本。作者認為,1980年代不能成為80年代人的紀念館,而應該成為歷史的圖書館,以供我們反復閱讀。
蔡翔 ·文學評論 ·21.1萬字
本書是作者為學三十來年撰寫的關于文學的論文和評論的結集,共計三十八篇。作者秉持和踐行“掐尖兒式”研究的理念:選擇頂尖級的名家、最優秀的經典和具有重要意義的文學現象作為研究和闡釋的對象,以實現研讀經典、走近大師、與大心相遇的目標。文章雖類分三種(經典細讀、名家評析、現象透視),時跨三代(古代、現代、當代),但卻以人這根紅線使其彼此融為一體:探究人心的玄奧幽深,體察人性多維百態,關注人生的處境出路,禮贊人道的平等、寬容、仁愛、自由;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人學作為觀照、研讀和闡釋交學的觀念、角度和理論:將人作為考察的對象和目的,用人的情感、心靈和價值立場賞析、闡釋文學的深度內蘊,經由人學的觀念、理論抵達了文學那豐富多彩、多維多棱、立體交叉的藝術世界。
李永建 ·文學評論 ·38.1萬字
本書以中國古代文學作為切入點,聚焦傳統文化,解讀中國思想與文學之美。內容包括了世、家、情、理、人等幾個古今中外共同的文化主題。通過對《西廂記》《說苑》《東周列國志》《顏氏家訓》《世說新語》以及《金瓶梅》幾部古代文學作品進行重新解讀,引導大家對其進行深入的賞析與理解。
吳定海主編 ·文學評論 ·33.6萬字
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中國社會文化的急劇變化及詩歌在社會文化中位置的遷變,詩歌批評中形成了一種抵制詩歌“技術主義”、要求詩歌關注當下現實的呼聲和一種“為詩辯護”、維護詩歌之“特殊性”與獨立性的表述的沖突。在新的歷史語境下,這一延續了傳統寫實主義觀念與先鋒文學之對壘格局的沖突,加入了不少看似新鮮的元素和議題,如“底層寫作”“打工詩歌”及“草根性”“新鄉土”等。這引發了關于詩歌與倫理或詩歌自身倫理的討論,其間涉及詩歌與社會、歷史、現實、政治等新老話題,進而引發了將詩歌批評朝向一種綜合批評的倡導和期待。本書即著眼于新世紀詩歌批評的上述進展,力圖呈現各代批評家們為深化、拓展中國當代詩歌批評所做的努力,以及對詩歌批評自身進行的反思。
張桃洲主編 ·文學評論 ·31.3萬字
本書是一部文學評論集。該書集中了作者三十多年來相關文學研究和文學評論的思考成果。本書共收入文章31篇,分上下兩編,上編為“本土文學溯源”,下編為“本土作家評論”。本書所指的“本土文學”,其概念外延可以逐步縮小:面對世界文學,中國文學是“本土”;面對中國文學,湘楚文學是“本土”;面對湘楚文學,永州文學是“本土”。上編的“溯源”,就是根據這樣的層次概念進行追溯的,從文學與文化及人的生活、生命的關系開始,到舜文化對中國文學傳統的影響,再到屈原、元結、柳宗元對湘楚文學及永州文學傳統的影響,一直到尋根文學作家所尋繹到的湘楚文化之根及中國傳統文化之根脈,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是對中國文學、湘楚文學、永州文學進行粗線條的、歷史性的宏觀把控。
陳仲庚 ·文學評論 ·20萬字
古詩,有可能回應當下的時代變局、生活處境嗎?或許這本書提供了一種答案。“九詩心”,指九位在時代動蕩的陣痛中求索人生方向的詩人(屈原、李陵、曹丕、陶淵明、杜甫、歐陽修、李清照、文天祥、吳梅村)。他們的處境和生命之問,每一個后疫情時代的人都會感同身受。通過詩歌,我們得以看見人如何在大的時代紛亂中,轉化生命的痛苦,獲得個體的從容和內心的穩定;也得以看見,對于人生的根本處境,人可以作出怎樣的回答。作者以女性學者的細膩浪漫,挖掘詩人不為人知的一面,構建豐滿立體的九位詩人;以詩性文筆,帶讀者跨越古文障礙,直抵千年幽微心事,照見共通的生命處境;以扎實的文獻校勘和文史互證,再現詩人心靈與現實沖突的歷史現場。
黃曉丹 ·文學評論 ·21萬字
文學的理解活動是一個對思想叢林的“以心會心”的自由穿梭過程,也是建立在文本基礎上的再度審美創造。本著依憑于哲學、美學、闡釋學、文化學、倫理學等理論資源,對當代著名散文家王充閭半個多世紀的文學蹤跡進行系統而深入的探究,以文本為軸心和以“歷史與美學的對話”為經緯,對作家各個時期的散文集予以細致的審美分析和藝術歸納,既是對文本的意義溯源,也是對文本的深度詮釋,力圖還原和勾畫一個王充閭散文的美學圖譜,令玄奧的美學研究和感性的散文文本相得益彰。
顏翔林 ·文學評論 ·27.9萬字
研究《西游記》思想論證人物剖析多,神魔小說特有風情涉及少;長篇宏論多,點晴短制少。如何引導現代讀者特別青少年欣賞《西游記》,《西游記風情譚》以“最神魔小說”定位,細處入手,以靈動簡約的散文筆法,賞玩《西游記》絕代風騷。條分縷析,細微之處見精神,以小說情節發展為線索,探討《西游記》如何成為古代神魔小說迷人風情的集大成者。
馬瑞芳 ·文學評論 ·22.8萬字
這部“精讀”遴選中國作協“2019年度中國網絡文學排行榜”上榜作品18部(項),其中,網絡小說10部,網絡文學IP影響力入圍作品6部,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上榜項目2項。每部作品采用“作者簡介”“上榜評語”“故事梗概”“作品反響”“作品評析”體例,對精要進行點評,目的在于以精讀賞析方式推介優秀網絡文學作品,同時也是對這一重要文學排行榜活動本身影響力的一種放大。
歐陽友權 ·文學評論 ·20.1萬字
1.匯集了馮其庸先生數十年來紅學研究各方面的重要成果,是對紅樓的全面解讀。2.以《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為底本,以甲戌、己卯、列藏、蒙府、戚序等本為校本,并參以時賢新校注本。內容包括對語句、段落和每回的點評,對《紅樓夢》寫作的歷史背景、作者家世和特殊語句的箋釋等。無論是從詮釋的深度、評點的方式,還是從疏證的切實、校勘的確切等方面來說,均堪稱典范。3.不僅有馮其庸先生本人的評點,同時擇要錄入了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上的脂評,以便讀者參考研究。
馮其庸 ·文學評論 ·24.1萬字
本書共收評了63篇近年來較受觀注的網絡小說,分為現實篇、歷史篇、幻想篇。現實篇指建基于現實生活,以當今生活場景為背景的作品。這里有警察的明察秋毫、知識分子的憂國憂民、白衣天使的精誠奉獻、娛樂明星的叱咤風云、打工仔的埋頭苦干;這里有愛情的甜蜜、生活的艱辛,以及職場的爾虞我詐。歷史篇指描摹歷史、以古代或架空的朝代為背景的作品。這里有唐代的雄壯、宋代的圖強、明代的無奈、清代的崛起、民國的戰斗,以及一些少年英雄的勵志故事。幻想篇指以想象方式建構異世界、異生活的作品。這里有不敗的戰神、永不放棄的少年、執掌天下的大帝、偷偷發育的大師兄、喜歡飆車的打更人、讓人摸不清來路的詭秘之主……他們一個個本領高強,毀天滅地只需動一指頭。
聶慶璞 ·文學評論 ·24.8萬字
本書對20世紀及本世介容簡內紀前10年,重點是1978年以來諸家著述中涉及李白詩歌實證性研究(包括詩篇所涉史實的考訂、詩人事跡的考訂、詩歌文本的校訂、詩中語詞的訓釋等)以及立足于實證性研究的詩旨闡釋的成果作了盡可能全面的檢視,廣泛汲取各家原創性成果,并融匯自己的研究所得,對所涉及的李白詩歌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新解讀。全書選入李白詩歌298題484首,約為李白詩歌總數的一半。
薛天緯 ·文學評論 ·22.5萬字
鴻雁主編的《圖解:唐宋八大家(全彩圖解典藏版)》精選唐宋八大家的經典著作,不僅從創作背景、思想內容、作者生平等方面對所選作品作了簡潔生動的題解,而且還對原文進行了精準的譯白,并對一些生僻字、繁難詞句作了詳細的注釋。
鴻雁 ·文學評論 ·37.9萬字
本書在對“土司子弟入學”制度進行宏觀考察的基礎上,以“考”、“論”結合的方式,從對象補考、交往情況、交往特征、交往的影響及意義四個方面首次系統地對容美土司家族的文學交往史進行了歷時性梳理,從一個角度揭示了這個家族文學傳統承續數百年的原因。相關的研究成果也進一步充實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同時,容美土司文學交往作為中華民族內部文化交流的經典范例,對其的研究也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發展的過程。
李鋒 ·文學評論 ·29.5萬字
本書分三篇,上篇“新變”從總體上梳理了網絡媒介介入文學傳播后,文學批評在主體、模式、話語、價值取向等方面的新變化與新特征;中篇“困境”從評價模式、媒介環境、文學觀念、價值尺度等幾方面對網絡時代文學批評面臨的困境進行了分析,考察了網絡媒介給文學帶來的標準與價值尺度的變化,分析了文學作品的范式、話語等因媒介變革而發生的變化;下篇“求解與建構”對前述問題從技術、受眾、體系、范式、取向等幾方面進行求解,提出追求文學批評新理性與人倫價值取向的理論建構方向,為構建網絡時代文學評價新范式、新標準進行了必要的探索。
吳優 ·文學評論 ·22萬字
唐宋時期散文名家名作迭出,呈現出極為繁榮的創作局面。本書以“唐宋八大家”為主,通過對諸多唐宋著名散文作家作品進行講解與賞析,介紹該時期散文發展脈絡、作家的創作情況,以及各流派之間的繼承關系和獨特風格。本書撰寫秉持求真與務實兩大原則,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吸收現有研究成果,以時代和人物為線索,分為十二講,每講下設若干小節。各講之間互相獨立又相互聯系,形成了合理的結構體系,既具有貼合專業特點的優勢,又能夠滿足當下社會大眾了解古代文學知識的需求。
高璐 ·文學評論 ·20.1萬字
本書對莫言的11部(全部)長篇小說進行了研究,包括總體研究和個案研究兩部分:總體研究把莫言的11部長篇小說作為一個整體,從內容、美學特征、主題、藝術表現、傳承、意義和價值等方面對之進行了研究;個案研究對每一部小說分別從其內容梗概、人物形象、主題、藝術表現、不足之處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既有研究者的個人心得,又有對小說文本以及學界專家真知灼見的引述……因此,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它既是對莫言全部長篇小說的一次“集約型”、全方位的研究,又是對莫言長篇小說進行進一步研究的基礎;又具有普適性——它語言通俗流暢,內容全面而又簡明、扼要,既可供莫言的研究者用作研究的參考,又可供各類學生、文學愛好者,普通讀者閱讀。
廖四平 ·文學評論 ·49.6萬字
本書選取我國有代表性的網絡作家作品類型,通過對優秀網絡作家成長道路的考察和作品的細讀分析,與網絡作家對話,與時代對話,在世界性、民族性交匯的新時代文化語境中,結合網絡媒介傳播的特點,梳理網絡文學發展的脈絡,對我國網絡文學的文化意蘊、文學傳承、藝術創造、時代價值、寫作困境等進行研究,探討網絡文學的發生發展規律,嘗試建構與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既有理解之同情,又有理解之批判的中國網絡作家作品評價體系。
周志雄等 ·文學評論 ·36.5萬字
本書以中唐時期的重要詩人、政治家李紳及其詩歌為研究對象,從政治與文學關系的角度,以牛李黨爭為政治背景,立足于中唐文學新變,全面系統地對李紳及其詩歌進行了考論。舉凡其家世、生平、思想、主要交游、在牛李黨爭中的立場與態度,在中唐新樂府運動中的作用,其詩歌版本流傳、淵源關系,以及詩歌中抒發的情感,詩歌風格的變化軌跡,后世的評價等,皆作了深入細致的辨析與探討。
嚴正道 ·文學評論 ·31.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