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聞一多先生的《唐詩雜論》是唐詩研究的經典之作,內容涉及唐代詩歌的題材、著名的詩人、詩人的年譜等多個方面,他對唐代有名詩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賈島、岑參、杜甫、李白等人的詩歌成就有獨到而深刻的評論與分析。聞一多先生以歷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詩的結晶,沖破了傳統狹隘和封閉的學術研究方法,從詩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詩歌,多所卓見。作為一部開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詩研究中的歷史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對我們今天的學者仍然具有很好的啟迪作用。
聞一多 ·文學評論 ·11.8萬字
本書是關于杜拉斯的學術隨筆,作者是我國知名杜拉斯研究者,也是法語學者和譯者,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黃葒老師。本書從杜拉斯在中國的譯介接受、杜拉斯的寫作階段與母題、杜拉斯的經典化乃至傳奇化(包括其通過寫作自身建構的部分)、相關書籍及專著的介紹等角度出發對杜拉斯及其文本進行闡釋,其中穿插著作者在研究、翻譯杜拉斯的過程中發生的奇遇與生活的轉變。本書除了關于杜拉斯的論述文章,還收入兩篇黃葒、袁筱一和法國杜拉斯研究專家阿梅爾的對談,以及兩篇為發表過的杜拉斯相關的短篇作品。
黃葒 ·文學評論 ·11.8萬字
先鋒派在今天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穿越歷史之霧,使自己重新成為那個陌生人。本書主要聚焦中國先鋒詩歌在八九十年代間的演變與九十年代詩歌的兩種精神面相。作者從尋根詩和海子的文化史詩開始,探討了詩歌如何通過改造“傳統”概念來傳達文化反思。繼而又以王家新、歐陽江河、多多、韓東、于堅、臧棣、張棗、肖開愚等人的詩作為例,重新反思有關“純詩/純文學”問題,描述九十年代詩歌的“敘事”轉向。作者意在探究八九十年代先鋒詩歌的轉換和分化過程,也更關注詩歌意識在兩個時代既相異又匯通的蹤跡。
賈鑒 ·文學評論 ·11.8萬字
這是一部周振甫先生對毛澤東詩詞從藝術和思想方面進行賞析的著作。1993年曾由上海書店出版單行本,1999年收入《周振甫文集》。全書分正編、副編和附錄三部分。正編收錄詩詞39首,副編收錄詩詞24首,時間跨度從1923年到1966年。附錄有毛澤東同志致臧克家、胡喬木、陳毅等同志的書信7封及后記引言等。周振甫先生結合毛澤東同志生動而豐富的革命生活以及所處的時代背景分析闡釋其詩詞的內涵,真切品味蘊含其中的精神;從藝術的角度欣賞作品運用的各種藝術手法。在具體的賞析過程中,作者又對詩詞常識做了細致生動的介紹。本書對于讀者理解毛主席詩詞大有裨益。
周振甫 ·文學評論 ·11.8萬字
本書是《解放日報》朝花副刊文藝評論版2021年度文藝評論集萃,從將近200篇作品中細選知名評論家、學者、理論工作者及活躍報章評論員的評論佳作、力作46篇。其中,既涉及對于文化發展、文藝創作、文化趨勢的前沿追蹤、深度解讀、思考把脈,也有站在階段性評論史維度上的年度文藝大類盤點評論,有堅持直言快語、銳評風格的現象批評,更有快、熱、短、準的作品快評,能夠比較準確地通過評論這面鏡子,反映中國影視劇、文壇、舞臺、展陳、文創等領域2021年度的熱點內容。書名以“翻滾的鉆石”喻批評需要多元聲音、多面切磨,方見光澤,也從書中收文《戲曲電影如何做“翻滾的鉆石”》得到靈感。
伍斌主編 ·文學評論 ·11.7萬字
《讀與被讀》是首都師范大學燕京人文講席教授、俄羅斯文學權威學者劉文飛解讀評論世界文學經典名著的全新學術隨筆集。本書論及荷馬、但丁、莎士比亞、塞萬提斯、歌德、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喬伊斯、川端康成、納博科夫等十一位世界文學大家及其代表作。作者基于對經典文本的精研細讀和對作家生平的查究梳理,每篇文章提煉一個焦點并圍繞它展開剖析講評,或鉆研人物形象,或探討文學屬性,或談論思想、生存等嚴肅話題,或從建筑、顏色等細節解構經典,十一個主題生動、新異、豐富、深刻,縱橫開合,蔚為大觀,是世界文學愛好者的思想盛宴。
劉文飛 ·文學評論 ·11.7萬字
《紅樓夢》,是成書于清代乾隆年間的一部章回體古典長篇小說,曾用名《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釵》等,為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首。本書是針對《紅樓夢》一書中,主要人物在小說創作中的剖析。
李海維 龐敬合編著 ·文學評論 ·11.7萬字
本書為知·趣叢書之一種。明清之際是我國神魔小說的高峰時期,以《封神演義》《西游記》為代表。小說中光怪陸離的社會、人情看似荒誕不經,其實有著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嶺南賞析學派開創者劉逸生先生在《神魔國探奇》一書中試圖用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來探討神魔國之成因與人物。本書宜古宜今,亦文亦史;多元并融,雅俗咸宜。是傳統知識與趣味結合的典范之作。
劉逸生 ·文學評論 ·11.7萬字
時代在改變,新的時代,新的經濟生活方式,新的技術條件,也促使人民大眾的文藝生活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文學藝術遇到了新情況,應該怎么辦?一些西方學者提出了“文學的終結”和“藝術的終結”的觀點。這種“終結觀”,實際上反映的是文藝與審美的關系,文藝與作為其載體的媒體間關系,以及文藝與所反映的觀念間關系這三重關系的變化。因此,文藝要適應新情況,理解文藝也需要新的知識。讓人民大眾掌握關于文藝的知識,讓人民大眾了解當代文藝的新情況,這一任務的必要性,在當下顯得越來越迫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文藝知識。將專家研究成果的結晶,化為人民大眾的文藝常識,這種工作其實并不容易。要做到舉重若輕,通俗而不淺薄,前沿而不浮躁,深刻而不晦澀,是非常難的一件事。組織《文藝通識叢書》的原則是,請大家寫小書。《文藝通識叢書》所邀請的作者,都是學術界相關領域的著名學者。他們學養深厚,對學科的來龍去脈有深入的了解,同時,在學術上,既能進得去,又能出得來。《文藝通識叢書》目的是,用人民大眾看得懂的語言,搭起一座座從專業學術通向人民大眾之間的橋梁。
張福貴 楊丹丹 ·文學評論 ·11.7萬字
1839年(農歷己亥年),清代公務員龔自珍辭去公職,離開首都北京,南下返回家鄉,后又北上,接家眷一起回鄉,其間他行走九千里路,談了兩場戀愛,攢起無數飯局,寫成315首詩,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罕見的大型組詩《己亥雜詩》。2019年(農歷己亥年),當代學者余世存用典雅別致的現代漢語,化身龔自珍作抒情性獨白,通過對《己亥雜詩》的詩化演繹,拼接、復刻出龔自珍在己亥年間的心靈地圖,其中既有余世存對龔自珍的全面研究和深刻理解,也有余世存本人面對世道人心的感悟與激情。龔自珍的古典詩歌與余世存的白話演繹,被別具匠心地設計為在同一個頁面中交匯,仿佛兩顆心靈穿越一百八十年時空的促膝交談。從這部超時空的心靈傳記中,有心的讀者得以明見,集傳統文化之大成的龔自珍,是如何在最困頓的狀態之下與世界和解,與自己和解;當代學者余世存又是怎樣通過龔自珍及其所代表的傳統文化精神,明心見性,走出油膩中年的困境。
余世存 ·文學評論 ·11.6萬字
歷代史書寫人記事,大多如同一條條新聞短訊,情感和細節嚴重缺失。那些可是影響歷史進程的人,他們身上一定有故事,有傳奇,有不得已,可惜史書里看不到。而詩歌,可以讓人物血肉豐滿。本書作者以詩歌的視角,帶我們回到唐宋的歷史現場,與心底一個個名字相遇。比如在安史之亂中浮沉的李白、杜甫、王維、高適,中唐熱搜榜的常客劉柳、韓孟、元白;而浮浪少年韋應物,傳奇般成就了詩壇“掃地僧”;資深復讀生韋莊,亂世流離中登上大蜀的相位;藝術天才李煜卻被命運推向龍椅,成為亡國之君;大宋CEO王安石在瓜洲渡口孤獨徘徊,文壇盟主蘇軾則在黃州風雨中抄書讀史……大唐的安史之亂、永貞革新、牛李黨爭、黃巢起義,大宋的王安石變法,黨爭之亂,歷史的每一次風起云涌都隱藏著詩人的身影。他們用詩歌記錄時代動蕩、個人悲喜,佐證著歷史的真相,而我們也在從中窺見了他們的命運伏筆……
少年怒馬 ·文學評論 ·11.6萬字
《聊齋志異》是一部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蒲松齡以他超凡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構筑起一個亦真亦幻、亦人亦鬼的幽冥世界。本書收錄了著名古典文學學者張國風教授的四十多篇關于《聊齋》的精彩評說,通過品味聊齋人物和故事,揭秘文本掩藏下的真實世界,體會蒲松齡的天才構思。全書結構簡單明了,文字深入淺出,妙論紛紜,思想內容既不深奧,亦不復雜;在語言上也是力求通俗易懂。是極為少見的、外行人也能輕松讀懂的品鑒《聊齋》的佳作。
張國風 ·文學評論 ·11.5萬字
吳宓先生對《紅樓夢》情有獨鐘,曾經在國內外多次舉辦紅學講座,是最早將《紅樓夢》推介到國外的權威學者之一。在紅學界與胡適、蔡元培、俞平伯、周汝昌等紅學專家齊名。其傳世紅學文章有《紅樓夢新談》、《石頭記評贊》、《紅樓夢之文學價值》、《紅樓夢與世界文學》、《紅樓夢之人物典型》、《紅樓夢之教訓》、《賈寶玉之性格》、《王熙鳳之性格》及《論紫鵑》等,至今并未結集出版,本選題擬盡量搜集其紅學著述,結集成書。除了吳宓先生本人的著述,本選題還搜集吳宓師友對吳宓傳播《紅樓夢》文化的記敘、吳宓紅學評論等文字,以期為研究吳宓紅學提供更加全面的資料。
吳宓著 周絢隆編 ·文學評論 ·11.5萬字
《紅縷夢》是一部小說,它本身就會吸引讀者,這是它最大的價值。從清世祖順治帝直到清德宗光緒帝,朝廷多次明令禁止《紅樓夢》的傳播,可是屢禁不止,作者今天仍然看得津津有味。這足以說明它本身的魅力。本書主旨就是要展示《紅樓夢》本身的魅力。本書魅力主要是通過人物表現出來的,所以作者對書中人物進行了梳理,簡單而清晰地展示了每個重要人物的形象、社會及家庭關系、主要故事等等。作者的目的是使讀者更輕松地把握小說,不至于在百萬文字中迷失方向。本書還選擇了一些簡單樸實的評論,僅供讀者參考。
張弛 ·文學評論 ·11.4萬字
本書從詩詞、藝術切入,聚焦蘇軾的詩畫理論與自然觀,并結合蘇軾的人生經歷、思想感情、創作心態與文藝見解加以分析,探索蘇軾所開創的深邃精妙的藝術境界。本書內容分為蘇軾的“詩畫同異說”、論蘇軾的自然詩觀、蘇軾論藝術風格、談蘇軾的題畫詩、論蘇軾詩中的自然山水動態美,以及蘇軾山水詩的諧趣、奇趣和理趣等十講。
陶文鵬 ·文學評論 ·11.4萬字
本書是國外學者連心達對辛棄疾詞作的研究,作者提出拋開辛棄疾“愛國主義詩人”的光環,通過對辛詞的文本分析,尋找他性情中的“狂傲”與“胸中磈磊”,揭露在“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下,辛詞如何展現其“桀驁不馴”。全書分為四章,對辛棄疾其人、其詞、以及其詞在文學史上的意義都做了深入探索,最終為我們還原出辛棄疾——“一個特立獨行的奇特人格”——在中國詩歌傳統中的罕見表達,真實且富有力量。有別于以往學界深受儒家倫理價值觀影響的評價體系,本書重點聚焦于辛棄疾的獨特人格及其詞中強烈的自我意識,結合作者生平、哲學思想、創作理念與思潮等角度,對一些代表詞作的遣詞、意向、典故、章法等進行深入剖析,進而考察辛棄疾及其作品的藝術特色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本書并非嚴格意義的傳記,是一部別具一格的文學批評。
(美)連心達 ·文學評論 ·11.4萬字
這是一部有關名著《西游記》的解構之作。對于這部經典名著感興趣的讀者,不妨翻開一看。作品想象力天馬行空、淋漓揮灑,揭露了6個不為人知的“謎團”,讓人大呼奇絕:它揭秘《西游記》的作者之謎,不是眾所周知的吳承恩,而更可能是明朝大太監馮保。它揭秘版本之謎,曾經的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完全不是大家熟悉的模樣,而是另類顛覆性的表現。它揭秘內涵之謎,九九八十一難看似相互獨立的故事中,其實有著精確的邏輯銜接,旨在于向世人闡釋命運。它揭秘情節之謎,書中反常的橋段,其實是諷喻滿滿的政治故事。它揭秘角色之謎,拈輕怕重斤斤計較的是唐僧,深悟佛法的其實是孫悟空,后者的成長才是西游記的核心。最后,揭示出背景之謎——天庭官僚、佛與道的各種角力,為西游故事覆上揮之不去的陰影。看完本書,讀者會有酣暢淋漓、恍然大悟之感。遵從經典,但不迷信經典,以理性及平常心待之,我們最終才會更加理解、熱愛、熱衷傳播我們的文化精髓。
冬郎 ·文學評論 ·11.3萬字
19歲的三島由紀夫,感覺到自己隨時可能在戰爭中死去。明天是否活著無從把握,于是今天狂放享受。這種絕對、純粹的熱情,在戰爭結束后,一直活在他的身體里,直到最后那天——1970年11月25日,45歲的三島由紀夫謄寫好《豐饒之海》的最后一部《天人五衰》,漫長的百萬字收束在巨大寧靜中。隨后,他前往陸上自衛隊,切腹自殺。他認為:有一種像模像樣、認真看待死亡的人,另外有一種茍活的人,讓自己愈活愈黯淡、愈活愈無趣。他還認為:一個人在死亡之前,總該先要有光。“三島由紀夫一直寫到他要離開這個世界,他似乎仍然在心中擁抱這個世界,卻用自己的手將生命從這個世界拉開。他并不是因為對世界失去了熱情所以自殺,倒過來,他是出于對這個世界的特殊熱情,所以選擇在老去之前死去。”——楊照。
楊照 ·文學評論 ·11.3萬字
這是一本古典詠懷詩詞的鑒賞集。本書所選詩歌表現出詩人對實踐意義、生命價值、個人境遇的深切感慨,力求以此窺探出其對自我最真實的認識和定位。這些詩歌正面刻畫了詩人的心懷,呈現了詩人極高的藝術才華,正是這樣豐富而優秀的創作,證明了心靈世界也是值得深入刻畫的角落,細致地陳述隱秘的內心也可感動讀者之心,同樣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呂文秀編著 ·文學評論 ·11.2萬字
本書講述了紅樓是文學界的斷臂維納斯,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本書作了最全面的紅樓人物解讀,如金陵十二釵為何能成為紅樓中最經典的人物,賈母有著怎樣的用人原則,襲人除了賢惠還有什么,并對紅樓的主角,配角,打醬油路過的角色一一解讀。那些紅樓中的經典橋段,人物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再現眼前。
瀟妃燕 ·文學評論 ·11.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