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主要探討了作家的形象、作家與靈感、作家創作時的情感狀態、作家面對的內在主體修辭關系、作家面對的外在主體修辭關系、作家的藝術修養、作家的寫作能力、作家的修辭使命這些與作家創作緊密相關的問題,同時列舉了一些當代作家的修辭觀,以及一些世界上有名作家的寫作生活情形和寫作習慣等,涉及與作家相關的方方面面,由內而外,由外而內,并結合作家自身的創作經驗和現身說法,盡可能全面地對文學作品中的作家形象進行論述。
呂玉銘 ·文學評論 ·16.2萬字
杰弗里?哈特曼始終堅持調和式批評的理論立場,扮演著一個調節者角色。第一,在歐陸哲學與英美批評之間進行調節,主張英美批評從實用批評范式中脫離出來,形成更富于思辨的批評話語;第二,在猶太圣經闡釋傳統與現代闡釋經驗之間進行調節,從密德拉什的獨特闡釋模式中,發現走出當代形式主義之爭的有效途徑;第三,在文學與批評之間進行調節,主張批評的文學性和創造性,并以隨筆這一文體表現出來;第四,在文學自我和文化自我雙重身份之間進行調節,通過證詞錄像將大屠殺、記憶、創傷等文化問題與文學問題聯結起來,闡明文學批評家應當承擔的時代責任。在此種調和式批評中,哈特曼獲得了一種更為寬闊的視野,其批評思想因而具有極大的超越潛能。
王鳳 ·文學評論 ·16.1萬字
本書匯集了作者將近20年的詩歌研究成果,盡管有些篇章寫作時間較早,或者是思考不夠成熟,還是可以作為中國現代詩歌研究和創作的一個參考。作者堅持中國現代詩歌的研究要以“打通”為主要特色,出于對古今中外詩歌創作和詩學思想的全面占有的全域視角之下,以中國現代詩歌史作為基本的研究背景,以當下詩歌創作的近期新發展方向為研究切入點,回顧歷史展望未來。
趙東 ·文學評論 ·16.4萬字
“巷談師”坂口安吾經典犯罪故事雜談集,戰后日本罪案版“三言二拍”;日本絕版50年國內初次完整翻譯出版,日本超人氣動漫《文豪野犬》原型人物。匯集街頭巷尾的怪奇案件,嬉笑怒罵間演繹光怪陸離的世間百態。與太宰治齊名的“無賴派”文學旗手,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推崇備至的文學大師。《安吾人生談》是坂口安吾經典犯罪故事雜談集。本書分為兩部分《安吾人生談》和《我的人生觀》。《安吾人生談》中,作者化身“巷談師”,以收集的犯罪者手記,生動還原犯罪故事并附上精彩的評論和雜談。通過對一起起當時日本社會熱點案件的還原和分析,一針見血且風趣幽默地指出了當時社會的癥結和思想問題,批判了人性的黑暗。《我的人生觀》中則收入了其八篇時事雜文,結合身邊發生的社會事件,演繹當時光怪陸離的社會百態和人生百態。《安吾人生談》在1960年代到1980年代曾在日本以單行本出版,之后絕版30多年,2019年2月日本出版社重新以單行本出版。此書系國內首次翻譯出版,對于國內坂口安吾的讀者更多了解作者思想和當時日本社會的情況具有重要的意義。
(日)坂口安吾 ·文學評論 ·16萬字
《談“阿Q正傳”》是作者廢名對魯迅著作《阿Q正傳》的分析和研究,從魯迅的思想開始,到阿Q這個社會人、這個典型小說,一一進行分析,恩格斯說:“現實主義是除了細節的真實之外,還要正確地表現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阿Q的性格是典型的,其所以然就因為阿Q是處在一個典型的環境之中。作者從中抽絲剝繭《阿Q正傳》所反映的時代特性,以及魯迅對辛亥革命的態度。并且重要的問題在于典型環境。典型環境的選擇取決于作家的世界觀,從而從中得出魯迅的世界觀和創作技巧。
廢名 ·文學評論 ·4.3萬字
這是一部有關名著《西游記》的解構之作。對于這部經典名著感興趣的讀者,不妨翻開一看。作品想象力天馬行空、淋漓揮灑,揭露了6個不為人知的“謎團”,讓人大呼奇絕:它揭秘《西游記》的作者之謎,不是眾所周知的吳承恩,而更可能是明朝大太監馮保。它揭秘版本之謎,曾經的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完全不是大家熟悉的模樣,而是另類顛覆性的表現。它揭秘內涵之謎,九九八十一難看似相互獨立的故事中,其實有著精確的邏輯銜接,旨在于向世人闡釋命運。它揭秘情節之謎,書中反常的橋段,其實是諷喻滿滿的政治故事。它揭秘角色之謎,拈輕怕重斤斤計較的是唐僧,深悟佛法的其實是孫悟空,后者的成長才是西游記的核心。最后,揭示出背景之謎——天庭官僚、佛與道的各種角力,為西游故事覆上揮之不去的陰影。看完本書,讀者會有酣暢淋漓、恍然大悟之感。遵從經典,但不迷信經典,以理性及平常心待之,我們最終才會更加理解、熱愛、熱衷傳播我們的文化精髓。
冬郎 ·文學評論 ·11.3萬字
本書以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滸》為切入點,漫談《水滸》故事背后的文化,為讀者解答諸如宋代的兵役制度、刑罰制度、青樓文化等知識,同時,也破除讀者閱讀《水滸》時因文化差異產生的種種閱讀障礙。作者以現代學者的視角重讀《水滸》故事,重解《水滸》人物,通過敘述一個個故事,總結反省讀者所熟悉的以一百○八將為主的文學人物的人生經驗與教訓,向讀者呈現種種人生智慧和為人處世的哲理。
李敬一 ·文學評論 ·8.5萬字
本書為詩歌欣賞,由張桂鑫詩80首及阿明簡評80篇組成。分為“山水行吟”“四時雜興”“人生感懷”三輯。詩歌集中表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思考,傳遞出樂觀、曠達的情懷。評析作者以讀者和兒子的雙重眼光,對詩歌思想內容和寫作手法作了言簡意賅的解讀。
張桂鑫 阿明 ·文學評論 ·4.2萬字
這是一本漫話式學術隨筆,追尋和講述中國武俠及俠義文化的淵源流變,并以武俠小說的傳承發展為研究對象。作者一方面溯源而上,將自唐宋萌芽,以迄于20世紀中國武俠小說蔚為大觀的歷史,一網打盡;另一方面,則重點梳理明清乃至民國以來武俠小說敘事風格的流變,尤其是對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等人不同作品的風格、特色進行探討,正視武俠小說在通俗文學中的存在意義。
梁守中 ·文學評論 ·12.3萬字
本書依照中國傳統詩詞文化游戲“飛花令”的行令規則,精心選取了70余位詩人的100首含有“松”字的經典古詩詞,每首詩詞后均配有相應的注釋、簡析、背景和名家點評,帶領讀者在書香墨海之間開啟一場唯美動人的詩詞文化之旅。本書編排合理,圖文并茂,是一本融知識性、審美性、文化性于一爐的大眾類文化讀物。
素心落雪編著 ·文學評論 ·6.3萬字
塞利納這部以訪談錄形式寫就的作品,可謂法國文壇的一道奇景,其中塞利納本人、全球知名出版人加斯通·伽利瑪和法國文壇的一眾作家悉數亮相。作者借助主人公塞利納與虛構的Y教授在公園里的一席談話,講述了自己的創作和文學風格,口無遮攔地嘲諷伽利瑪,抨擊作家和批評家,當然最主要的是烘托了塞利納自己,這位“在法國文學即將衰落之際終于橫空出世的天才作家”。在《與Y教授談心》中,塞利納式的幽默與反諷,以其特有的嬉笑怒罵的方式呈現給世界。這部精巧的作品事實上毫無保留地揭示了塞利納文學創作的秘密,即如何捕捉口語中微妙的情感色彩,并使之實現在文學寫作中。本書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隱藏在作品背后的真實的塞利納,看到這位法國文壇上曾備受爭議和排擠的作家,暗地里怎樣和法語較勁,怎樣努力從璀璨的法國文學星空中發出自己的獨特光芒。
(法)路易·費迪南·塞利納 ·文學評論 ·6.5萬字
希臘文學大家,古羅馬文學大家,意大利古代文學大家,英國古代文學大家,法國古代文學大家等世界古代文學大家。優秀的文學作品能使人產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并從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以語言為工具來塑造藝術形象的,雖然其具有形象的間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體性地展示社會生活,甚至表現社會生活的發展過程,展示人與人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和人物的內心精神世界。
蕭楓主編 ·文學評論 ·8.3萬字
契訶夫一生著有四千多封書信,本書作者甄選出契訶夫最有價值的兩百多封書信,每封信后附有作者的賞讀文字。書信內容既有契訶夫與巨擘托爾斯泰、高爾基、柴可夫斯基、蒲寧等交往的重要事件,也有罕見的他寫給妻子克尼碧爾的滾燙情書,還有他旅行途中對自然萬物熱愛、對底層人民無私幫助的記錄。契訶夫的書信畫面感極強,隨處流露出真性情,鮮活、真實地還原了這位現實主義批判大師、世界短篇小說巨匠偉岸身影后鮮為人知的可愛一面,反映了其獨特的人格魅力。
(俄)契訶夫 ·文學評論 ·13.1萬字
《聊齋志異》是一部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蒲松齡以他超凡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構筑起一個亦真亦幻、亦人亦鬼的幽冥世界。本書收錄了著名古典文學學者張國風教授的四十多篇關于《聊齋》的精彩評說,通過品味聊齋人物和故事,揭秘文本掩藏下的真實世界,體會蒲松齡的天才構思。全書結構簡單明了,文字深入淺出,妙論紛紜,思想內容既不深奧,亦不復雜;在語言上也是力求通俗易懂。是極為少見的、外行人也能輕松讀懂的品鑒《聊齋》的佳作。
張國風 ·文學評論 ·11.5萬字
本書通過對當代作家在改革開放三十年里創作的農村題材小說進行梳理和解讀,提煉出桃源、田園和荒原三種類型,建構起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村題材小說的主題性想象系統,考察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題材小說的價值與意義、挖掘其人文精神,探討新時期以來農村題材小說的發展態勢,揭示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村題材小說創作上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為新世紀文學的繁榮發展和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咨詢支持。
唐紅衛 陽海燕 ·文學評論 ·17.3萬字
本書共計21篇網絡文學評論類作品,內容包括流行文藝的現實表達與理想關懷、網文題材之變中的歷史意識與時代精神、網絡文學要增強文化責任感、在時代敘事中彰顯文化身份,在寓教于樂中傳遞人文價值、網絡文學的底脈是中華文化傳統等。
桫欏 ·文學評論 ·6.1萬字
本書選取的作品是唐詩、宋詞和元曲中語言上明白如話,讀起來觸動人心的。本書在選詞時超出了兩宋的范疇,這既是作者的偏好,也由于它們的藝術美。本書在編排順序上按照情感和場景分為登高、懷古、憂憤、喜悅等幾個大的類別。每篇包含兩個基本模塊:原文、導讀,除《長恨歌》《琵琶行》兩首外,每首都有譯文,部分篇目有注釋和/或延展閱讀。
曉波編著 ·文學評論 ·5萬字
埃德蒙·德·龔古爾(1822-1896)和于勒·德·龔古爾(1830-1870)是一對共同寫作的兄弟作家,活躍于19世紀中后期的法國文壇。本書立足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1851-1870),結合歷史語境分析龔古爾兄弟“純粹分析”的詩學理念、小說的“文獻化”傾向及其“藝術家筆法”的獨特審美表達。同時,結合龔古爾兄弟對現代性和現代社會的體認,探討他們與時代既疏離又依附的共生關系,及其為法國小說走向現代化做出的革新與突破。
辛苒 ·文學評論 ·13.5萬字
本書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十周年館慶同人論文集最后一部,即饒學。所收論文皆為學術館研究人員對于饒宗頤學術、生平、交游及藝術的考察和探尋。其中《選堂字考》、《選堂先生軼事數則》、《饒宗頤與顧頡剛交誼考述》是有關饒先生個人的有趣小文,而《論饒宗頤先生的華學觀》、《饒宗頤先生的琴學初探》《饒宗頤教授的敦煌學研究》《饒宗頤教授與藏學研究》《椎輪為大輅之始》等,則是為饒先生的相關學術研究梳理了脈絡,另外還附有《饒宗頤教授學術藝術年表》,為從事饒學的人提供了便利。
饒宗頤 李焯芬顧問 鄭煒明主編 ·文學評論 ·15.5萬字
本書是李慶西近年來對于中國古典小說的閱讀心得,集中在《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和《儒林外史》上。這些文章有的發在《讀書》,有的發在《書城》,都是行云流水、清新可讀的文字。其方法是從古典小說某一人物或事件入手,比照多個歷史版本,讀出其中的縫隙,也讀出其中微妙的地方。如果將歷史理解為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那么經典的古典演義小說,無疑在敘史和深入人心的意義上,更甚于正統史書。《老讀三國》可以視為用現代人的眼光,結合史書、小說等材料,對中國人精神世界的解讀。
李慶西 ·文學評論 ·12.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