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精心匯集了王國維親手刪改后的六十四則《人間詞話》原本,收錄了其剔除掉的四十九則,并對原作進行注解、賞析,其中書中提及的詩詞附有出處及原文,讓讀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多幅與書中內容相應的國畫作品更是為讀者提供了更好的閱讀體驗。
王國維 ·文學評論 ·5.8萬字
本書依照中國傳統詩詞文化游戲“飛花令”的行令規則,精心選取了70余位詩人的100首含有“河”字的經典古詩詞,每首詩詞后均配有相應的注釋、簡析、背景和名家點評,帶領讀者在書香墨海之間開啟一場唯美動人的詩詞文化之旅。本書編排合理,圖文并茂,是一本融知識性、審美性、文化性于一爐的大眾類文化讀物。
素心落雪編著 ·文學評論 ·7.5萬字
《倉央嘉措詩傳全集》分兩部分講述了倉央嘉措的一生。第一部分按照時間順序講了五世達賴的出生、成為活佛、愛情、被廢、流浪、死因等,第二部分分析了倉央嘉措的經典詩歌。作者注重考證,搜索了大量的檔案資料,梳理出倉央嘉措生平和詩歌的真實故事,對他的愛情和命運轉折都做了深入分析。
言詩語 ·文學評論 ·14.7萬字
本書講述了茶文化雅俗共賞,也有一些很有趣的知識,更是人們離不開的一個東西。作者對《紅樓夢》中煩人飲茶及茶文化的解讀分析,另辟蹊徑,希望大家能夠對茶有更多更正確的一些認識,也希望這本書會對讀者了解茶有一定的幫助。
瀟妃燕 ·文學評論 ·9.1萬字
本書為中國神話解讀的通論著作,闡述四種解讀神話的模式,展示各種神話理論的特點。本書透過大量生動有趣的神話故事,闡述四種解讀神話的模式,幫助讀者輕松掌握不同解讀方法的內在邏輯。正文旁附相關原文,具參考價值。全書加插不少神話人物圖畫,增進閱讀樂趣,是一本不可不讀的中國神話解讀通論著作。
李貴生 ·文學評論 ·8.3萬字
浙江省社科規劃重點課題成果。汪端,字允莊,錢塘人,著有《自然好學齋詩鈔》、《明三十家詩選》、《三家詩選》、《元明逸史》(學道后焚棄),并編定文集多種。她被梁乙真譽為“清代第一才婦”,乃《清代學者像傳》中唯一收錄的女性。作為學者型文人,汪端腹笥之豐贍、見解之透辟,當時閨閣文人無出其右,而其創作亦帶有深刻的乾嘉烙印與女性覺醒意識。本書分五章:第一章從父系、母系、夫系三個維度來考證汪端才學的家族背景;第二章論述清代學問背景下的汪端詩歌題材取向,主要就汪端的學人詩、題畫詩、道教詩、詠物詩展開探討;第三章賞析汪端詩歌的藝術特色,包括其多變的風格、豐富的用典、多樣的意象與各體造詣;第四章探究汪端“清真雅正”的詩學思想與批判門戶之見、以詩存人、提高女性文學地位的詩論宗旨;第五章探賾了清代女子的“才命困境”,并對汪端的詩歌成就進行總評。附錄包括兩部分:一為與汪端相關的書畫作品;二為汪端女性交游考。本文征引了汪端的大量作品,縱向挖掘了汪端詩歌的深度,同時又以汪端為中心,輻射了當時與之同氣相求的吳藻、李佩金等閨閣文人,橫向拓展了閨閣文學研究的寬度。
胡揚帆 ·文學評論 ·15.7萬字
中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是我國數千年知識的寶庫,但如果讀書不得其法,則勢必一無所得。典籍分類正如書海里的指南,啟示讀書的方法,引導求學的門徑。本書論述中國古代的知識與典籍分類,考索古代“七略”“四部”兩主要分類的特征與嬗變,并追尋這種分類的思想文化淵源,為我們撥開求知路上的迷霧,指點入學的路徑。
戴建業 ·文學評論 ·17.9萬字
書中內容原刊于1956年東北人民大學《人文科學學報》,共三篇。廢名將其拆下,重新排序裝訂,并將名字改為了《杜甫的詩》,且序號從“二”至“八”,沒有“一”,其間文字有少許更動。通過《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前出塞”、“后出塞”三“吏”、三“別”,杜甫的律詩和他的抒情詩,在秦州時寫的詩,以及入蜀和在夔州寫的詩的變化,分析了杜甫的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意義。杜甫說他作詩是“語不驚人死不休”。“語不驚人死不休”,不光是“語”的問題,同時包含了“語”所表現的思想感情的問題,而首先是要思想感情飽滿。作者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傳達給人,就要有一支熟練的筆,否則就不能更好地表達出來。古今中外所有的杰作都是如此。杜甫是屬于那些最用功的人中的一個,因此他的成績顯著。
廢名 ·文學評論 ·6.2萬字
《大眾文學與武俠小說研究》是抓住當下大學生閱讀的興趣點來編寫的通識類選修課教材,以大眾文學和武俠小說為研究對象,分上下兩編。上編主要內容包括大眾文學的歷史發展、與精英文學的關系,以及警匪文學、言情文學等。下編主要分析武俠小說的特征及變化,以及梁羽生、金庸、古龍、溫瑞安等人的武俠創作。
吳秀明 陳力君 ·文學評論 ·19.4萬字
《聽厲以寧教授講詩詞》一稿根據厲以寧講授唐詩宋詞的課堂筆記整理而成。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總論詩詞理解的境界,包括詩詞創作和詩詞的主體分類;第二章具體論說唐宋詩、五代宋詞、金元詩詞、明清詩詞;第三章分析厲以寧創作詩詞的主題與情懷。該書是對厲以寧教授關于詩詞的第一次系統整理,體現了厲以寧教授對詩歌本質、詩詞流派以及詩人成就深入且獨到的見解。
劉玉銘 劉偉 ·文學評論 ·13.4萬字
《批評的德性》萃集了青年批評家王鵬程從事文學批評以來的代表之作。青年批評家王鵬程傾慕劉彥和所言的“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的學術精神和批評理念,追求“有事實感”的研究和批評,并竭盡全力躬行踐履,此亦其所謂的“批評的德性”。
王鵬程 ·文學評論 ·19.2萬字
特輯共分五輯,并配以相關圖片和若干木心先生的珍貴照片。輯一收入了木心先生的遺稿兩篇,輯二、輯三刊載了海內外讀者、學者的多篇文章與座談會的文字實錄,輯四選錄了臺灣文化界十余位知名作家、學者、藝術家關于木心的談話錄,以及《文學回憶錄》出版一年來大陸讀者的閱讀反饋,輯五刊載了木心先生的親友、學生的紀念文章,還有從未發表的木心先生晚年與青年讀者的談話實錄。
劉瑞琳主編 木心作品編輯部 ·文學評論 ·20萬字
作為中國文學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流傳至今的諸多唐詩以其華美辭藻、雍容氣度和悠遠情懷始終令廣大文學愛好者為之魂牽夢縈。體會藝術作品的靈魂,最直接的方式是走進藝術家的生命。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帶領讀者重游唐朝20位男女詩人平凡而傳奇的生命之旅;透過為歷代藝術評論所賦予的、一直籠罩著他們而使他們顯得愈發高不可攀的耀眼光環,體會他們筆下那一首首時代華章背后的悲傷與歡喜,見證那片遙遠的天空下曾經發生過的戰爭與愛情。
云葭 ·文學評論 ·9.7萬字
本書以服飾文化為切入點,結合《紅樓夢》中各類人物的個性、遭遇等特點,為讀者打開了解讀《紅樓夢》、領略服飾文化的新視角。中國的傳統服飾就如同中國的傳統文化一般博大精深,四大名錦,龍袍,雀金裘,悠久的歷史中還有哪些名貴的傳統服飾?從紅樓服飾到中國傳統的絲織業,本書帶你走上一條不一樣的文字絲綢之路。
瀟妃燕 ·文學評論 ·9.2萬字
本書是武漢大學教授陳文新在對清代著名文學家吳敬梓及其作品進行研究后創作的文化隨筆。全書共分為十章,分別從吳敬梓的生平、小說、文論、交游、儒生情懷及對后世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展現了吳敬梓曲折的人生經歷以及貫穿他一生的儒生情懷,闡明了他小說作品的獨特風格對后世文人及社會的深刻影響,能為后人了解、研究吳敬梓提供有益的參考。
陳文新 ·文學評論 ·16.4萬字
本書共計11篇網絡文學評論作品,內容包含新時代以來網絡文學發展觀察、2021年網絡文學發展狀況綜述、在精品化和經典化過程中創造新的文化可能性、在無限世界里展現人的豐富性、類型多元化兼容題材多樣化,現實題材崛起形成新動能等。
桫欏 ·文學評論 ·6.4萬字
本書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簡明版的蘇軾傳,敘寫了蘇軾特立獨行的人格,狂放不羈的個性,博大的心靈世界,以及無人企及的藝術成就;第二部分是“作品賞析”,分析了蘇軾的代表作;第三部分“名家視角”,選取了黃庭堅和王水照的文章,第四部分“蘇軾年譜”,能幫助讀者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蘇軾。
朱剛 ·文學評論 ·10.1萬字
《論〈惡之花〉》為學者、翻譯家郭宏安所著的波德萊爾論文集,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有關波德萊爾代表作《惡之花》的分析與論述,第二部分是有關波德萊爾詩歌、評論以及譯介的評析,包括波德萊爾的整體定位、詩歌解析及美學評賞。
郭宏安 ·文學評論 ·18.8萬字
本書作者是云南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納西學是以納西族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起源于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以西方學者、傳教士、軍事人員游歷和介紹;這套叢書的出版,將全面詮釋、梳理納西學的研究,構建納西學框架,提練納西學的研究方法,展示納西學已有的研究成果,呼喚納西學學科建設的自覺。
李國文 ·文學評論 ·18.4萬字
吳宓先生對《紅樓夢》情有獨鐘,曾經在國內外多次舉辦紅學講座,是最早將《紅樓夢》推介到國外的權威學者之一。在紅學界與胡適、蔡元培、俞平伯、周汝昌等紅學專家齊名。其傳世紅學文章有《紅樓夢新談》、《石頭記評贊》、《紅樓夢之文學價值》、《紅樓夢與世界文學》、《紅樓夢之人物典型》、《紅樓夢之教訓》、《賈寶玉之性格》、《王熙鳳之性格》及《論紫鵑》等,至今并未結集出版,本選題擬盡量搜集其紅學著述,結集成書。除了吳宓先生本人的著述,本選題還搜集吳宓師友對吳宓傳播《紅樓夢》文化的記敘、吳宓紅學評論等文字,以期為研究吳宓紅學提供更加全面的資料。
吳宓著 周絢隆編 ·文學評論 ·11.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