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一本隨筆集。第一輯生命中這樣那樣的風景,展示了人生、生活、生命歷程沿途的無限風光,有悲歡離合,有生死歌哭,有生命體悟,有生活感念;第二輯有TA在,是種多么溫暖的力量和第四輯生命中那些柔軟的慰藉,則記錄了在作家人生歷程中親情、愛情和友情的力量;第三輯氤氳的茶香潤心田,則是對世間百態、人生萬象的認知與評判;第五輯我和美食有個約會,表達了作家對生活的熱愛和諸多美食的回憶,體現了生活情趣,回溯了生命況味。
邵世新 ·現當代隨筆 ·13.5萬字
中國傳統文化的妙處,就在“之間”,安處游弋之間,出入自如,盡享微妙于其間。瞿小松在《之間》中會意陶潛、蘇軾和莊周,不滯于規矩,其樂無窮,其妙無窮。瞿小松在《之間》中邀請讀者一同神游,體會無體,無界,無邊的境界。《之間》是作曲人瞿小松跨界對陶潛、蘇軾和莊周的詩、詞、文的解讀。瞿小松通過對文本的選取、注釋和應和,強調三者不同于習見中的文風、見識,并以“會意”“相和”“共醉”等方式,與陶潛、蘇軾、莊周的詩文和思想遙相呼應,呈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空靈境界。文風方面,作者選取的是幾位中國古典“樂感”文學大家的作品,文字洗練,可讀性強,節奏感鮮明。
瞿小松 ·現當代隨筆 ·13.5萬字
西藏阿里,“世界屋脊的屋脊”,神秘而遙遠的地方。作者選取阿里的天、阿里的河、阿里的湖、阿里的路、阿里的寺等多個側面,結合親身經歷,用四十多篇散文隨筆,描繪出藏西秘境的山川草木、風土人情。
岳寶強 ·現當代隨筆 ·13.5萬字
《湘行散記》《從文自傳》合璧出版,國內首次;描繪現代人心中的桃花源,展現純美自然的人性,展現樸野的湘西風情。加入唯美傳神的手繪插圖《湘行散記·從文自傳》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作品集,收入沈從文久負盛名的散文集《湘行散記》和自傳體散文《從文自傳》。錢理群、溫儒敏等研究者認為,《湘行散記》“等于是他的自傳”,而《從文自傳》是自傳體的散文。《湘行散記》包括《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等12篇散文,循了從下游至上游的回鄉歷程,描繪了沅水流域的純美山水,記錄了湘西各縣的人事哀樂。《從文自傳》記敘了沈從文從出生到離開湘西為止近二十年的人生經歷,是他艱難歷程中心與夢的文學記錄。無論是《湘行散記》還是《從文自傳》,都抒發了比小說更為直接的歷史感受,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哲學,贊美了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兩個散文集相互映射,一起閱讀,有互文的奇妙感覺。本書加入由浙江名師撰寫的閱讀指導方案和唯美的插圖。
沈從文 ·現當代隨筆 ·13.5萬字
《我見過那個人》是中國當代作家王威廉圍繞“人像”主題創作的一部隨筆集,其中收錄了《我見過一個人》《沉溺》《逃離書房》等作品。這部隨筆集不僅是一系列人像速寫的集合,更是作者對人性、社會和自我進行深入探索的精神旅程。在這些隨筆中,王威廉憑其敏銳的觀察力和細膩的情感觸角,描繪了數十位個性鮮明的人物畫像,挖掘了隱藏在其背后的故事與情感世界。此外,書中還回顧了作者個人的閱讀史與成長歷程,通過分享滋養其思想的文學作品,展現了他對文字力量的信仰及其對寫作藝術的執著追求。
王威廉 ·現當代隨筆 ·13.4萬字
趙樹理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有小說、戲曲、詩歌、雜論等200余萬字。他的小說,大多以華北農村為背景,反映農村社會的變遷和存在其間的矛盾斗爭,塑造農村各式人物的形象,開創的“山藥蛋派”,成為新中國文學史上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文學流派之一。代表作有《三里灣》《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2019年9月23日,趙樹理長篇小說《三里灣》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為了全面反映趙樹理的文學成就,擬出版《趙樹理文集》8卷。《文藝與生活》為趙樹理的文藝評論集,取其中一篇《文藝與生活》為書名。這本文藝評論集收錄了《多看看——紀念魯迅逝世五周年》《談群眾創作》《青年與創作》《文藝與生活》等五十多篇趙樹理的文藝批評作品。這些作品創作于1957年至1962年,是趙樹理關于文學創作的一些觀點和看法。1941年10月發表的《多看看——紀念魯迅逝世五周年》一文,抓住魯迅在《答北斗雜志社問》中所說“留心各樣的事,多看看,不是看到一遍就寫”和“寫不出來的時候不硬寫”兩條經驗,著重談他的體會,使我們看到了趙樹理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所達到的高度。
趙樹理 ·現當代隨筆 ·13.4萬字
一部宋詞就是一部情史。它不是解藥,能醫百病,解百毒,卻可以撫慰在愛情中受傷的現代人,安穩那些渴望被愛的靈魂。宋詞是繼唐詩之后的又一文學體裁,與唐詩并稱雙絕,雖然沒有唐詩的慷慨張揚,卻以其婉轉的哲思與細膩的情感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宋代重文輕武的國策,培養出一大批出色的詞作者,青樓文化更成為催生宋詞的土壤,涌現了很多優秀的作品。邂逅美好宋詞,邂逅美麗愛情;聆聽緩緩而吟的詩意與柔情,品味字里行間的美麗與哀愁。
宋默 ·現當代隨筆 ·13.4萬字
本書關注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方法和接受情況。全書分為三輯,第一輯“香港文學細讀”,以文本細讀的方式,探討香港作家關于記憶的書寫;第二輯“意象、敘事與數據”探討意象分析、敘事理論和數據統計的文學研究方法;第三輯“接受研究”關注文學的接受和轉化問題。
何杏楓 ·現當代隨筆 ·13.4萬字
本書為矯發先生和劉固霞女士合作出版的散文集,書中收錄了二人在報刊已發表的64篇散文,全書約20萬字,分為庭院深深、鄉里鄉親、故鄉樹下、大好河山、大地英雄五個章節,字里行間流露出真摯的情感和濃厚的思鄉情懷,一次對話是一種鄉愁掩埋,一次閱讀是一種心路歸家,從北至南,作者畫盡故鄉的地道風物,從自然到生活,描繪出記憶深處的縷縷情思。全書抒發了作者對故鄉、親人的眷戀和思念,是一部集親情、友情和鄉情的佳作,可帶讀者重溫最純粹溫暖的舊時光。
矯發 劉固霞 ·現當代隨筆 ·13.4萬字
本書精選汪曾祺近五十篇散文,呈現汪曾祺數十年散文創作的精華。作者以看似平淡隨意的筆觸,將如煙往事、尋常吃食、花鳥魚蟲、四方游記、讀書趣事等世間百態娓娓道來,融奇絕于平淡,讀來韻味深長。令人透過字里行間,感受到人性的良善與生活的美好。
汪曾祺 ·現當代隨筆 ·13.4萬字
《雨巷》收入其詩歌,散文和詩論。其中《雨巷》以其優美、傷感、惆悵、朦朧而富于音樂美的特性,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他也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
戴望舒 ·現當代隨筆 ·13.4萬字
《留白:秋水堂文化隨筆》收入了哈佛大學中國文學教授田曉菲十二篇關于文學閱讀、文化批判的文章。《神曲》中但丁的旅程,是對閱讀的象征;但丁的向導,是前輩詩人維吉爾。在《留白》里,田曉菲教授亦開啟了一場閱讀之旅:從《紅樓夢》《金瓶梅》《牡丹亭》《十日談》等古典文學,到金庸的武俠小說、艾柯的歷史小說,以及作為文本諦視的《大話西游》《弗里達》等電影作品。《留白》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閱讀的產物,傳達出作者對當下活生生的社會文化和現實的關懷與思考。
田曉菲 ·現當代隨筆 ·13.4萬字
這本散文集收錄了作者在新時代發表的散文作品28篇,分為敝帚自珍、實話實說、暗夜逐光、濫竽充數、雁過留毛、文化鄉土和時代鏡像七個部分,如實記錄描寫了我國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在“文化鄉土”和“時代鏡像”兩章中,作者集中反映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和聲勢浩大的鄉村振興戰略,自覺貫徹落實了我國我黨的文化思想,熱情謳歌贊美了鄉村振興給中國農村帶來的可喜變化。其中很多作品發表之后受到廣大讀者歡迎,有的被轉載,有的獲獎,有的還進入了《散文海外版》。正如著名學者王先霈先生所說,曉蘇的散文屬于小說家的散文,開放、幽默,有張力,有厚度,具有小說一樣的可讀性。
曉蘇 ·現當代隨筆 ·13.4萬字
魯獎作家李修文的最新散文集,通過古典詩詞寫人生百態。這一次,作家以自己的風格與角度解讀中國古詩詞,獨具韻致。與其以往創作不同,這一次他向著歷史更深處行進,走進杜甫、白居易、劉禹錫、元稹等人的世界,寫他們人在江湖的無奈與感嘆,寫他們猶在籠中的掙扎與艱辛,不僅為今人展現這些詩句的心血與道路,更體悟他們意在言外的人生感懷。作家試圖透過這些古詩,以自身的真性情體味古人心意、世間冷暖,透視古往今來的人生蒼茫,探索文章千古事的真髓本意。
李修文 ·現當代隨筆 ·13.4萬字
紀鉅維(1848-1920),直隸獻縣人,紀曉嵐五世孫,是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紀鉅維的《泊居剩稿》有兩個版本,一是身后其婿汪鸞翔、劉宗彝整理的《泊居剩稿》,民國十四年(1925)出版。二是劉宗彝整理《泊居剩稿》《泊居剩稿續編》和合本,民國三十一年(1942)出版。其中僅有詩二十余首,文札數篇而已,總數僅2萬字。此次整理,除將原有資料重新標點、整理之外,并補錄佚文多種,字數約10萬字。這些佚文包括紀鉅維散逸的詩作、文札。尤其是加入了紀鉅維婿汪鸞翔之孫(端偉)所藏紀鉅維手札130余種。佚文內容有與張之洞、端方、梁鼎芬、沈曾植、汪康年、汪鸞翔等學者的大量言論,涉及武昌各書院、戊戌政變、武昌起義、張勛復辟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本書附錄各種筆記對紀鉅維言論、軼事的記載,以期讓讀者更加全面地了解這位北方大儒的精神境界。
(清)紀鉅維著 劉青松輯校 ·現當代隨筆 ·13.4萬字
《沒眼人》通過一個女記者,在中國西部太行山深處的發現,用10年時間的跟蹤紀錄拍攝,講述了發生在一支從抗日戰爭開始就為八路軍諜戰服務,被山里人稱為“沒眼人”的奇特隊伍里的故事。這支隊伍,由11個盲藝人傳承組成,70年來以流浪賣唱為生。沒人知道那些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小調,其完整的曲牌曲目和原生的演唱方式就保全在沒眼人隊伍里;沒人知道這個與世隔絕的族群,如何在自己完全封閉的真常應物的行為方式中愛恨;沒人知道這些“上天不要的人”,有著怎樣極其另類的活著和死去的輪回世界;而那些亦真亦假的故事或傳說,包涵戰爭懸史,關乎人文失落,逼向人性、逼向生命一種生態蛻變的詰問。讀者將穿過一個匪夷所思的沒眼人世界,在層層揭秘中,看到一段聞所未聞的戰爭與和平的傳奇。
亞妮 ·現當代隨筆 ·13.4萬字
多年來,經過圖書館界、出版界、傳媒界等機構團體的合力推動,中國全民閱讀呈現一個蓬勃涌動的氣象,閱讀就像個時令時節一樣,不斷在參與、影響、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閱讀時節》這本書就是對現時閱讀氣象的一個回應,試圖在閱讀者和閱讀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閱讀者喜歡閱讀、享受閱讀,并在閱讀中看到好風景,是我們這本書最大的愿景。全書擬分為閱讀訪談、閱讀時節、閱讀輕設計、閱讀微視點四輯,全書文章可讀性比較強。所分四輯主題如下:(1)閱讀訪談:知名學者、文化人物閱讀訪談——包括馬家輝、葉兆言、龐培、梅丹理、莫礪鋒、酈波等知名作家、學者、詩人的閱讀訪談。(2)閱讀時節:閱讀者的閱讀故事,圖書館、出版社、民間書友會、書店的閱讀故事等。(3)閱讀輕設計:涉及閱讀視覺設計的方方面面,裝幀設計、書房布置、書房燈飾設計、書房花草設計,裝幀設計訪談等等。(4)閱讀微視點:熱點書籍閱讀評論。
陳蓉 陳云昭編著 ·現當代隨筆 ·13.4萬字
散文大家劉白羽一生寫出了大量具有深刻思想內涵和獨特藝術風格的優秀作品,本書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合集,共分四輯(關山千重,風景里有家、人生無非,歡聲和淚盈、馳騁想象,向著光亮那方、遠方,與異文明相戀)。包含《巍巍太行山》《長江三日》《昆侖山的太陽》《白蝴蝶之戀》等作者不同創作時期的經典代表作。這些散文無論是寫景,還是敘事,均充滿強烈的激情和鮮明的時代色彩;在對人生、社會的思考方面,也表現出深切、獨特的個人風格。劉白羽是現當代文學的杰出代表,具有高度的審美,對散文情有獨衷,他文筆優美,立意獨到,寫出了散文之大美,既有時代性又有藝術性。
劉白羽 ·現當代隨筆 ·13.4萬字
《中華散文珍藏版:魯迅散文》是“中華散文珍藏版”系列叢書之一種,精選了魯迅經典散文80余篇,如:《秋夜》《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論“費厄潑賴”應該緩刑》等。所選作品代表了作者不同時期散文創作的風格與特色、成就與輝煌。為讀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提供了一部極有價值的閱讀與欣賞范本。
魯迅 ·現當代隨筆 ·13.4萬字
《蒙田隨筆》問世400多年來,先后被譯成幾十種文字,讀者遍布全球。無論年齡層次,無論教育背景,無論文化差異,幾乎每個讀者都能從中獲得精神的共鳴。其恒久的生命力,不僅來源于蒙田樸實無華的語言文字,更在于他對生活、對生命、對人性的思考和關照。可以說,蒙田雖然生活在16世紀,卻是21世紀的“當代人”。
(法)蒙田 ·現當代隨筆 ·13.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