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18天中,梁宏達的每日直播節目為主要內容,共18篇。每篇分“體育評書”和“老梁紫檀小神侃”兩部分。另附數頁兩位作者及節目組工作照片的彩插。“體育評書”內容為奧運當天賽場內外的3~5個熱門話題,梁宏達在書中對其進行歸納、評論,語言風趣幽默,帶有鮮明的個人風格。“老梁紫檀小神侃”是梁宏達、紫檀兩人的對話,話題涵蓋奧運、體育、社會、文化等各方面,信息量豐富,可讀性較強。
梁宏達 紫檀 ·現當代隨筆 ·18.4萬字
本書為知名專欄作者“有鬼君”近年來撰寫的關于中國古代鬼文化的文章精選。作者從中國特有的志怪小說中爬梳整理了古人對鬼魂世界的各種猜測與想象,并將其拼接起來,描繪出古代鬼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日常生活等一系列面向。主題分為:鬼之日常、鬼之百態、冥府探幽、人鬼之間、精怪一族等。作者以偵探般的眼光爬梳典籍,搜羅異事,講述了一個可悲可笑、可怕可愛的鬼魂世界。
有鬼君 ·現當代隨筆 ·18.4萬字
這是一封寫了32年的20萬字情書。身為兩個女兒的父親,普普通通,卻又情深似海。焦桐以半輩子的烹煮實踐,呵護生命中的女人,用最細的刻度記錄愛與成長。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按照女兒們的成長時間為順序,由他家不同的家庭菜寫到生活和感悟,在日的陪伴中,用愛和美食見證女兒的成長。第二部分寫的是初為人父時對孩子出生的記錄和當時的感想,抒情、深情、細膩、綿密而笨拙。時光輾轉,重要的并非食物了,父女牽著手進餐館吃飯,再牽著手散步回家,空氣中充盈著幸福感。
焦桐 ·現當代隨筆 ·18.4萬字
本書為作者近年撰寫的系列有關中外知識人的文化隨筆精選集。不同的時代格局,不同的國事天下事,不同的知識人因立場、境遇不同,自然面臨著不同的問題與抉擇。康有為、章太炎、梁啟超、王國維、賀麟、潘光旦、富特文格勒、海涅、君特·格拉斯這些中外文化名宿在大變局中的社會,既背負時代的重荷,亦無法掙脫復雜人性的纏繞,面臨抉擇,作為知識人的他們給出各自思考的同時,也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選擇,呈現了迥異的精神世界與生命姿態,為世人搭建了多彩而獨特的文化景觀。
單世聯 ·現當代隨筆 ·18.4萬字
《活著活著就老了》是馮唐出道封神的經典散文集。不矯情,不虛飾,不計算,不講道理,無所顧忌。馮唐坦誠講述他遇到的各種有意思的人,有意思的事,有意思的書,那些讓他理解時間、培養見識、增長智慧的一切,都表達在了這本書里:青春、愛恨、讀書、成事、欲望、人生等種種主題,每一篇讀起來都是元氣淋漓。有些人活著活著就老了,有些人活著活著就成為了自己。用好自己這塊材料,和時間把酒言歡。
馮唐 ·現當代隨筆 ·18.4萬字
這是一部包含著生命真性體驗的人文專著,一部獨特的自由野逸精神的懷鄉之作。作者通過生命體驗的全覆蓋,懷著濃濃的鄉愁,在故鄉的土地上尋根和思索,其筆法之細膩,見解之獨特,真情之流露,思想之高古,是這個時代不可多得的鄉土文學的巔峰之作。
劉德壽 ·現當代隨筆 ·18.4萬字
這本書是一個人的史詩,燕升生于鄉村,長于燕趙,成于京城,歌行天下,你可知經過了幾多坎坷,幾多心酸,幾多付出,幾多歷練···這本書是關于愛的宣言,有親情的拳拳深沉,有友情的肝膽相照,有愛情的相濡以沫,忠肝義膽人方立,俠骨柔情白燕升。這本書飽含對國粹的仰望。二十年來,燕升游走梨園,以戲劇布道,用文化傳聲,激活傳統,尋找信仰,為這個傳統文化頹落的時代創造、共享著特有的價值。
白燕升 ·現當代隨筆 ·18.4萬字
和桑格格的前兩部半虛構性的自傳一樣,這本書的主題依舊是成長與時光、生命的妙趣與分量。但由于它的寫作經歷了作者特殊的一段心路歷程,夢境與現實在晝夜間渾然交錯,生命在黑暗底色中呈現出不易察覺的幽光,《小時候》和《黑花黃》里顛倒瑣碎的散點敘事,轉化成為本書中被或明或暗的線索連為一體的文字意象。記憶的人事、想象的風景、白天的山川、夜里的海洋在時間的卷軸中徐徐展現,不經意間抖落出一天、一年、一生或只是一瞬。
桑格格 ·現當代隨筆 ·18.4萬字
本來在單位檔案室做的好好的,突然被調到接待大廳的前臺整理賬務。做了好幾年清閑工作,一下子調動到這么忙碌的部門還真是有點兒適應不了。偏趕上姐姐扭傷了腳,車子騎不了,孩子上學放學的接送成了問題!姐夫工作向來都忙,孩子他是根本顧不上照料的。全家上下就老媽閑人一個,可還不會騎車子,這大冬天用走的送孩子上學,哪輩子才能走到學校?再說奇奇也受不了呀!沒辦法,這個重任只能落在她的肩上。誰叫我就這么一個老姐呢?該奉獻就奉獻一下吧!
石地 ·現當代隨筆 ·18.4萬字
《贛地風流》立足于三個重要歷史時期展開:第一篇章“曙色蒼茫”,書寫中國共產黨成立后,蘇區時期至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毛澤覃、楊厚珍等革命先輩的壯烈功績,陳發姑、楊榮顯等平民百姓為革命傾其所有的英勇事跡,一蘇大、長征第一山、長征第一橋等革命舊址背后的感人故事;第二篇章“弦歌嘹亮”,書寫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及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從人事物景、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展開今昔對比,呈現人民闊步前行、生活蒸蒸日上的真實面貌;第三篇章“風光無限”,書寫黨的十八大以來,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成就,展現新時期江西城鄉的新面貌,刻畫江西人民滿懷信心面向未來的精神向度。
朝顏 ·現當代隨筆 ·18.4萬字
這里,有優美而浪漫,讓人馨香練懷久久不忘的心靈獨白;這里,有啟迪青春、點綴人生、暢想世紀的人生感悟;這里,有最具有代表性的或傷感或甜蜜或浪漫或純情的愛的故事;這里,有詩一樣的文字,格言一樣的論說……如果你正青春,或者你曾經青春,《郁達夫散文》你怎能錯過!郁達夫散文的思想傾向,確實是表現出了自己的獨特的個性,他對于舊中國那種陰暗發霉的生活,充滿著一種強烈的憤懣情緒,用一種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的心態,大聲疾呼地去痛斥它,揭露它。
郁達夫 ·現當代隨筆 ·18.4萬字
《老馬說途》通過“歸去來兮”“做人不易”“花開花落”“血脈綿綿”“桃源何處”“身內身外”“戀舊喜新”“友情朋道”“桃源何處”“信念如燈”“晚霞絢麗”十個部分,結合自己的經歷,闡述了對困境順境、撫育子女、家庭生活、夫妻關系、工作態度、社會風氣、退休生活等方面問題的看法,如樂觀面對困境、重視家庭、不能苛求完美、心存善念、對下一輩要“放手”、培養退休后的興趣愛好。
高明光 ·現當代隨筆 ·18.3萬字
22歲的玉蝶失去了母親,她的世界開始坍塌。23歲的玉蝶有了繼母,她的世界從此黑暗。24歲的玉蝶做了美麗的新娘,她的世界有了歡笑。26歲的玉蝶有了可愛的兒子,她的世界變得充盈。30歲的玉蝶有個幸福溫暖的家,她的世界寧靜而快樂。我只是一個過客,沒有理由讓誰記住。也沒有必要記住誰,可是我想要記住你,那種深入骨髓的記在心里。悲傷漫溢在心頭,我只能去酒吧讓那嘈雜的聲音淹沒空虛所繁衍出來的痛,不唱歌,靜靜的坐在一個陰暗的角落,靜靜的抽一根煙,靜靜的聽著那些人用近乎夸張的情感把一首首老舊憂傷的歌曲唱到天昏地暗,一杯一杯的喝著威士忌,辛辣透涼的感覺。
石地 ·現當代隨筆 ·18.3萬字
收錄許地山散文、書信、序跋、講演、文論等作品,如《空山靈雨》《無法投遞之郵件》《無法投遞之郵件(續)》《危巢墜簡》《上景山》《旅印家書》《讀書談》《牛津的書蟲》《民國一世》《青年節對青年的講話》《國粹與國學》《造成偉大民族底條件》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地山的散文精煉雋永,質樸清新,富含哲理,兼具濃郁的異域色彩,他借自然的實體,邊描寫邊議論,來寄寓他對人生的理解;寫現實身邊所發生的事情,常以記事始,而以自我的哲理升華終;寫夫妻生活小景,相互理解或體貼,充滿人間濃郁的真情深意。
許地山 ·現當代隨筆 ·18.3萬字
坊間寫金庸及論述金庸的小說很多,作者另辟蹊徑,主要從金庸小說中不為人注意的小事、細節入手,如《神雕俠侶》中的情節疏漏、《笑傲江湖》中的回目為何是兩字、《倚天屠龍記》中小昭所唱歌曲的來歷、《書劍恩仇錄》中的阿凡提與動畫片阿凡提的關系、《射雕英雄傳》中的黃藥師為何以“藥師”為名、武當七俠之一張松溪的歷史原型等等,每篇皆從細微角度切入,深入到金庸著作的版本、人物原型、創作背景,以及典故出處等。
林遙 ·現當代隨筆 ·18.3萬字
著名小說家李國文先生近年來多有散文短章問世,其散文作品,寫史論世,記人述事,感情抒懷,均不急不躁,娓娓道來,看似平淡,卻蘊含極深,有如散落一地的經風經霜的銀杏葉子。本集收文六十幾篇。
李國文 ·現當代隨筆 ·18.3萬字
作家在“表現一個村莊秘史”的現實態度極為明確,它不是單一民族的,也不是牧歌式的,傳奇的、作家對藏族村莊有著極為深厚的文化、宗教,自然和社會的體驗,說它是“秘史”,并非披露其神秘,而是用特別的手法將被人漠視麻木的傷痛揭示出來。唯其如此,才形成了小說宏大的格局。重大而莊嚴的主題,厚重而深刻的內容,隨心而掌控的結構,對于人與自然,政治與文化、宗教社會和諧與進步,有著更為深刻的思考。這是一部充滿陽剛之美的現實力作,一掃當下文壇萎靡,瑣細,頹廢之風。
阿來 ·現當代隨筆 ·18.2萬字
往昔難忘,要不然。為什么歲月的歌聲,會輕松解開糾纏的往事。時間義無反顧地奔向明天,那些老歌故事卻在某個晚上愈久彌新。唇齒留香的感覺就像品茗了一瓶封存已久的紅酒,懷舊開始風靡。雨絲飄呀飄呀的就連成了線,喧鬧的街道從未有過這樣的靜謐,人們躲藏在街邊的店鋪里,只有叫風的女孩,奔跑在雨中,她看不清路,分不清一切,只是身體不停的被雨水刺痛著,她跑出那條街,跑出了那個城市
石地 ·現當代隨筆 ·18.2萬字
我與美國不期而遇的相逢,我也追求與她相知。我也相信,美國與我也不期而遇的相逢,也在追求與我相知。我堅定不移地相信,中國與美國,美國與中國,彼此更應當也完全能夠做到相逢求相知。這應該是人類的一種正常而壯觀的狀態。
許福元 ·現當代隨筆 ·18.2萬字
本書寫于1962年,是作者為香港《循環日報》寫的一個專欄。當時海外人士對上海情況十分隔膜,一些年輕的華人甚至不知上海地處何方,把廣東以外的大陸人都稱作“上海人”。作者雖不是上海籍人士,但從20年代初到上海后,先生在上海生活了二十多年,50年代初也曾多次到過解放后的新上海。既看到過被外國人稱為“冒險家樂園”的上海,又曾在“八一三”淞滬戰事中,為保衛上海而身臨火線,還親眼見到人民當家后上海的變化。他以親身經歷和翔實的史料,向海外人士介紹了上海的春秋。
曹聚仁 ·現當代隨筆 ·18.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