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1919—1949年《詩經》民俗學闡釋研究為對象。以新譯今譯、文學史教科書、民國期刊三個方面為切入點,對在中西方文化強烈碰撞時期的《詩經》民俗學闡釋研究成果進行了分析與歸納。此時期以新變、多元、交叉為特色的《詩經》民俗學闡釋研究是《詩經》學、古典文學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詩經》學史、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化史的影響不容忽視。
何昆 ·文學理論 ·26.3萬字
白居易是一位自覺以特定的哲學思想對自己的生命和生存進行定位的詩人,他是盛唐和中晚唐分界的標志性人物,也是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轉化的代表詩人,其詩歌空間書寫特征是這種標志性地位的重要表現。心靈安頓是白居易一生都在做的工夫,而其心靈安頓又以空間建構的形式來完成。在不同的際遇中,詩人將個人價值、個人心靈投射于不同的空間,通過空間建構與詩性書寫,使空間成為安頓心靈的基底,其空間建構總是以心靈安頓為指歸。本書以心靈安頓為切入點,從多個維度探尋空間與詩人自我生命體驗的互應與共融,把握詩人在“兼濟”與“獨善”中安頓心靈的途徑和藝術,并試圖從佛、道哲學層面對此給以深度闡釋。
趙建梅 ·文學理論 ·26.2萬字
劉躍進、柳宏主編的《現代學術視野下的文選研究》是一部古代文學理論的研究論文集,作者均是本研究領域中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專家學者,分上下兩編,上編為綜合研究,收錄12篇論文,主要偏重于對名家治古代文學研究的方法的研究,也即研究之研究,下編則大多是集中在對《文選》的各種版本的校異和考辨方面。
劉躍進 柳宏主編 ·文學理論 ·29.1萬字
德米特里是希臘化時期承上啟下的重要學者,其詩學不僅繼承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傳統,而且開創和發展了諸如書信、語篇、語效、辭格、形式、風格、文體、寫作等方面的理論,為此后諸學科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通過對德米特里詩學產生機緣及其哲學根基的考察,凸顯出其詩學的質點和生長點;對其詩學系統的考察,揭示文學形式與審美反應之間的聯系,解決結構主義批評善于發現文本內在秩序和模式卻無法闡釋效果,印象批評能內省直覺效果卻不會建立文本結構和效果之間的聯系的矛盾,找到印象批評和科學批評、感知效果和語篇形式具身結合的可能,為詩學研究提供理論資源。
李葛送 ·文學理論 ·24.2萬字
本書是對當代陜西文學民間敘事予以研究的第一本專門著作。民間敘事是當代陜西文學的重要基本面之一,作家“現象級”佳作頻出,參與、推進了當代中國敘事文學的轉換。本書對陜西文學民間敘事的話語特征、功能意義、文化意識、文學傳統,以及成就、局限與前景等展開系統性論析,以期對民間敘事的復雜性作出新的闡釋,并獲得超越地域性閾限的理論啟示。
王玉珠 ·文學理論 ·27.9萬字
本書運用廣義修辭學理論范式和邏輯框架,分析1949—1999年間《人民文學》的“話語世界→文本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將關鍵詞句微觀分析與契合主流意識形態的宏觀把握相結合,展示文學期刊研究與修辭研究跨界場域,探索當代文學期刊研究新思路。
董瑞蘭 ·文學理論 ·24.1萬字
本著再現了后革命時代作家們滿懷焦慮探索美國民族文學建設道路的歷程,全面梳理了朗費羅詩歌與印第安人歷史進程及文化的關系,揭示了白人作家的殖民主義立場對印第安人形象書寫的影響。通過文本比較研究,從人物形象、敘事藝術、程式及平行結構等方面,揭示了印第安神話傳說、詩歌及《荷馬史詩》、《卡勒瓦拉》等歐洲史詩對朗費羅詩歌創作的影響。總之,印第安文化是19世紀美國民族文學的獨特資源,而借鑒印第安文學及歐洲史詩的口頭傳統是其獨特的藝術路徑。
張艷萍 ·文學理論 ·30.6萬字
本書以生態批評方法解讀印度文學經典,既有對印度生態文明與生態文學的總體研究,也有對吠陀、兩大史詩、佛本生故事等印度文學經典作品和迦梨陀娑、泰戈爾、普列姆昌德等印度經典作家的生態主義解讀。全書總體研究與個體研究相結合,總體研究主要從總體上梳理和把握印度文明的生態主義特質及其對印度文學的影響;個體研究通過文本細讀,對印度文學經典中蘊涵的生態智慧進行細致分析和深入挖掘。
侯傳文 武磊磊等 ·文學理論 ·26萬字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科幻小說超越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從對技術模仿的描寫進入人類學和宇宙哲學領域,成為一種全球化的文化現象。在這一創作的嬗變過程中,以模糊的邊界、包容的中心為特征的“曖昧”美學逐漸發展形成。本書以美國科幻作家厄休拉·勒奎恩(UrsulaK.LeGuin)為例,通過全面考察勒奎恩作品“過去與未來”“夢境與現實”“人與技術”“人與自然”“東西方文化”這五對二元關系,從時空、精神、身體、生態、文化五個維度提煉并闡釋“曖昧”美學的觀念,由此提出了捕捉流變的現代性的美學方案。
肖達娜 ·文學理論 ·26萬字
四部典籍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體觀念,全面爬梳和深入探究四部要籍中或隱或顯的文體觀念,是古代文體觀念研究的必經之路。本卷所萃集的論文,正是研究歷代典籍所反映的文體觀念的重要成果。其中既有對《詩經》《尚書》等經部文獻的文體形態以及其中潛含的文體發生學觀念的考察,也有對文章總集選錄《史記》篇章的文體觀念辨析,又有對《典論》、唐宋類書等子部文獻文體觀念的詮解,更有對別集、總集、選本、文話等集部文獻中文體分類、辨體觀念等的剖釋。這些專題性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國古代文體觀念研究的深入。
黨圣元主編 ·文學理論 ·25.9萬字
本論著重點關注學術界持續展開的經典重讀研究,對多部中國現當代重要作家作品予以再解讀,視野涉及魯迅、郁達夫、錢鍾書、趙樹理、蘇青、葉兆言等作家。從結構上看,本書所探討的話語范疇及其效應、敘事內容及其方式等,以現代為主。論著在深入細致的文本分析基礎上,對一些既有的研究定論提出質疑,對一些經典作品作出全新的解讀,展示了近年來學術界在以經典重讀、文本細讀為代表的20世紀重要作家作品研究方面取得的實績,其相關結論可供學界參考或者討論。
程小強 ·文學理論 ·25.9萬字
網絡文學批評的關鍵性問題是從理論上探討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要涵蓋哪些內容,探討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的相關路徑與內在邏輯。諸如數字技術所催生的網絡文學之于傳統文學究竟增添了哪些新的質素?網絡時代的文學評價活動又經歷了怎樣的機制轉型?中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的可能性與路徑是怎樣的?中國網絡文學批評的理論考辨,就是要梳理網絡文學批評的所有成果,揭示批評界究竟完成哪些既定的理論目標,是否回答了網絡文學發展的諸多理論問題,從而促進網絡文學批評的多元化。
禹建湘 ·文學理論 ·25.8萬字
方象瑛,清初詩人,生于明崇禎五年(1632),卒年不詳。方象瑛字渭仁,號霞莊,浙江遂安(今屬浙江淳安)人。本書以方象瑛文集所存詩歌、散文為基本研究對象,從第一手材料爬梳入手,力求具體而深入地厘清方象瑛的家世、家風、生平、交游等情況。在此基礎上,論述詩文作品的內涵、藝術特征以及在清初文壇的地位。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客觀地呈現出方象瑛個體真實而豐滿的形象,展現出清初文人作家群體的生存狀態、文學創作、文學思想等,為清初文學研究的拓展貢獻綿力。
王成 ·文學理論 ·25.7萬字
戲劇在外國文學中,特別在西方文學中,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雖然到了二十世紀,戲劇已經有走下坡路的趨勢,但總體來說,戲劇在西方史上屬于文學的精華,藝術的桂冠。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對外國戲劇的翻譯、演出和研究都非常重視。
何輝斌 ·文學理論 ·30.2萬字
科學主義濫觴于中國,肇自近世。甲午戰爭更使構筑科學信仰成為中國人的普遍認知。此后,歷經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揚波,科玄論戰中科學派的續流,及至與機械唯物論的聯姻,科學之念自“器”而“道”,成為統攝百年中國思想領域的科學主義,對20世紀中國文學史觀的建構產生了復雜動態、深層次、全方位的影響。本書運用文獻分析、實證歸納、文本細讀等方法對20世紀具有科學主義表征的中國文學史文本進行了系統化的個案研究,力求考據扎實、史料翔實、看法系統、角度獨到,以期引起學界對科學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史觀問題的關注。
朱首獻 ·文學理論 ·25.7萬字
本書全面系統地對英語世界的巴金研究進行了詳細的闡釋與比較分析,梳理出英語世界巴金研究史的基本發展脈絡,以期讓中國學者更多地了解英語世界巴金譯介和研究的狀況,借鑒英語世界學者的“他者的眼光”,給中國的巴金研究提供有益的啟示,架起東西方文學研究與文化交流溝通的橋梁。此外,本書還對國內巴金研究與英語世界巴金研究進行對比與比較,以期為中國的巴金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王苗苗 ·文學理論 ·30.2萬字
本書在國內外勞倫斯研究的基礎上,以文學地理學批評方法為依托,以勞倫斯短暫的生命歷程為經,以他居住過的地理環境為緯,考察了作家所經歷的地理因素對其創作的深刻影響。從文本細讀入手,研究了勞倫斯長篇小說中所構建的礦區、鄉村、城市和湖泊海島等地理空間,并探究了這些空間里許多意蘊深刻的自然意象,展現了他小說獨特的藝術品格和魅力。
莊文泉 ·文學理論 ·30.2萬字
本書立足于連接“文學”與“地理”的“文學空間”,從“文學空間”的“外層空間”進入“內層空間”最后到文學史意義,研究清末民初小說中的京滬文學空間,重點探討了空間與小說家都市體驗、空間與小說中的文本空間、空間與小說空間敘事等內容。
紀蘭香 ·文學理論 ·27.4萬字
作為一部對中國當代長篇小說廣播傳播進行研究的著作,本書從歷史的和社會的角度梳理了當代長篇小說通過廣播傳播的過程,探討了不同時代背景下廣播小說選題、播講、傳播效果的特點。本書也在廣播媒介的視角下探討聲音對當代長篇小說的“二度創作”以及由此帶來的文體結構、審美內涵、情感表達、藝術風格等方面的變化及表現特點,從而加深對當代長篇小說的理解。本書突破以往研究當代長篇小說傳播時僅僅關注書刊、影視、網絡而忽略了廣播的不足,拓展了當代長篇小說傳播研究的新領域。
劉成勇 ·文學理論 ·25.6萬字
本書系作者近年來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成果結集,其總體特點是以作家研究和文本細讀為基礎,立足于20世紀以來的文學現象,將作家研究、文本分析與文學觀念、立場和風格融會貫通,從現代性與魯迅的文學選擇,歷史場域中的魯迅文學,現當代作家的語言、文體及文學的民間立場等角度切入20世紀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諸多理論問題和作品評價,對文化多元選擇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進行了個案分析和綜合研究。全書展示了作者扎實的理論素養和文化關懷,洋溢著人文精神和書卷氣質,文辭優美而激情澎湃,是一部富有創新的現當代文學研究論著。
靳新來 ·文學理論 ·27.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