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清代杭州駐防旗人群體與杭州城人民群體的關系經歷了由沖突走向融洽的過程。駐防旗人逐漸被杭州悠久醇厚的漢文化底蘊所吸引,進而揣摩、學習,寫作了大量的漢語詩歌作品。這些詩歌既有與漢族文人表達的相似之處,又有鮮明的族群特征,是清代民族文學融合的范例。本書以杭州駐防文人詩歌為研究對象,既在歷時流變中探討杭州駐防文人詩歌的演變過程,又由家族文學、地域文學、創傷敘事等視角尋繹其創作的獨特性,力圖全面揭示這一群體詩歌創作的整體風貌。
李珊珊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本書以伊格爾頓、詹姆遜等批評家提出的“形式意識形態”為理論支撐,從文學社會學的視域重審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先鋒文學現象,將80年代先鋒文學的形式實驗作為研究主線,探析了80年代先鋒文學的人文語境、歷史譜系、語言風格、敘事倫理、精神意象和文化遺產。論著所擇取的“形式意識形態”的研究理路,在中國先鋒文學的研究中具有較突出的創新性。論著既注重先鋒作為“純文學”標榜的文本價值,亦著力于作為文化現象的先鋒文學思潮的“外部研究”,包括“純文學”溢出文本的社會學意指。
陳守湖 ·文學理論 ·28.6萬字
本書以美國“自我”為圓點,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10部美國小說為半徑,從宗教信仰與傳統價值觀、民族神話與“美國夢”、移民身份認同與種族問題、“9·11”創傷與世界主義愿景等方面探討美國小說對民族性的建構、解構和重構,論述冷戰結束后美國“自我”的危機及其引發的自我反思、拯救和展望。本書將文學研究和區域國別研究有機結合,剖析文學建構世界的能動性和美國民族性的動態性,為理解當代美國文學和理解美國提供了有益的中國視角。
孫璐 ·文學理論 ·19.3萬字
本書在明治時期漢學發展變化考察的基礎上,對明治詩話與漢詩中的“中國韻味”和“日本特色”進行整體觀照,挖掘明治漢詩文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聯,結合明治時期的時代風潮,剖析日本文人漢詩文創作時的文化心態和創作風格。主要內容包括明治漢詩文壇的發展階段,中日文人之間的漢詩文交流,明治詩話的內容、特征與成因,以及明治時期不同階段漢詩文的不同風格等幾個方面,進而揭示明治詩話和漢詩文在明治文學史上的地位與作用。
閆朝華 ·文學理論 ·24.3萬字
本書收入作者30余年來所撰寫的蘇軾研究論文22篇,從多個角度對蘇軾其人其文進行了立體化的研究。第一編“個性論”探討蘇軾幽默詼諧的性格與超然思想;第二編“人生觀探論”考察蘇軾的婦女觀,君臣觀,貶謫辭、謝表與軍事思想;第三編“科技活動探論”關注蘇軾的科技活動,尤其是對蘇軾與醫學文化展開深入研究;第四編“‘蘇?!粶y”考察蘇軾的松情結、與文同的交游,以及對“窮而后工”說、陸贄的繼承與超越;第五編“俗文學探論”探討蘇軾詩文中的敦煌佛影、“廣告意識”,蘇軾與“說參請”“說諢話”的關系,以及元代貶謫劇、清代王士禛對蘇軾的接受。
慶振軒 ·文學理論 ·30萬字
本書將中國城鎮化以來(以1978年的農村改革為開端)有關農民形象的文學敘述及相關文本作為研究對象,探究1980年代以來的文學如何對農民形象展開想象,討論其背后的復雜原因。本書一方面對當代文學作品中圍繞農民而展開的人物設計、故事情節、敘事結構進行分析,另一方面,與生成文本相關的歷史語境、思想文化、意義結構等同樣是本書關注的重點。通過對六類農民形象及其相關敘述的分析,本書試圖梳理出一條完整的敘事邏輯,在這一敘事邏輯中,可以清晰地窺見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原本自足的農民如何陷入迷茫和邊緣的境地,甚至被完全納入城市的軌道,喪失農民的身份與主體性;但與此同時,這一敘事邏輯也反映出農民如何在“邊緣”與“苦難”的狀態之下,生長出對新的主體和身份進行建構與抗爭的自我意識,甚至可能由此發展出一種新興的主體性。
戴哲 ·文學理論 ·27.3萬字
本書探討當代湖南作家作品的精神構成及其地方性特征,對周立波、韓少功、殘雪、黃永玉、王躍文、閻真、張棗、沈念等十多位當代湖南重要作家以及他們的作品進行詩學和闡釋的雙重解讀。整體結構以文學的地方性遺傳、認知敘事與湖南作家的自我進化、不斷變化的文學樣態等為基本構架,試圖探討如何以不同方式、多維視角把握文本的思想脈絡和藝術構成。
卓今 ·文學理論 ·24.5萬字
作家作品的經典化是一個由本文走向經典的階段性過程,其起點在本文的經典性,此經典性融涵傳統、開創、典范等多層面含義。作品的經典化,是讀者不斷發現、揭示本文經典性及逐漸確立本文經典地位的過程。曹植融匯其前文學傳統而獨創,兼備眾體,集其大成,而其文學經典化的首要途徑是創作型讀者的學習。經由兩晉、宋齊文人的創作接受,曹作經典系列基本形成,《文選》編入、《詩品》《文心雕龍》的批評使其經典系列顯化。與其文的經典化相比,曹植其人的經典化遭遇了漫長的過程,從陳壽、裴松之、江淹、鐘嶸、蕭繹、《陳思王廟碑》、王通,直到唐代李善、五臣、王勃等,經由諸多讀者的發現,曹植的儒者之義終與其文統一起來,從而奠定了他中國文學史的大家地位。
王津 ·文學理論 ·24.2萬字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很多關于災害的作品。這些作品記敘了自然災害的恐怖場景、人們困苦的生存狀態與痛苦無望的心態,記錄了多種抗災、救災及防災手段,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本書以文學為本位,采用災害學、歷史學、民俗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對古代文學的災害書寫進行了宏觀考察,總結了其中藴含的可貴的民族精神,對當下精神文明建構有重要意義。
王煥然 ·文學理論 ·25.3萬字
陳維崧作為清初陽羨詞派的宗主,在詞壇上的地位非常高,而他的詩歌較少被人關注。本書從陳維崧詩歌創作的地域人文背景、陳維崧師友交游活動、陳維崧詩歌的思想內容、主要體裁與風格特色、陳維崧的詩學理論與批評等角度展開,以陳維崧現存1700多首詩歌為觀照對象,討論并揭示了陳維崧詩歌創作所取得的高度藝術成就。本書尤其著眼陳維崧具有重要歷史價值與藝術成就而極少為人關注的詩歌作品,從而多維度展示出其詩歌創作廠師前人而自成一家的本真面貌。
郭超 ·文學理論 ·16萬字
本書主要在西方翻譯唐詩的整體背景下,對宇文所安的英譯唐詩展開文本細讀及比較分析與闡釋,探討其唐詩翻譯、闡釋的觀念、特點與方法,并運用當代比較文學形象學、變異學等理論視角,深人挖掘宇文所安唐詩史的書寫所體現的詩學思想,揭示其英譯唐詩及唐詩史書寫的文化價值與理論意義。
高超 ·文學理論 ·20.9萬字
本書從一個外國文學老師的視角,以“文學是人學”和“文學研究亦是人學”為指導思想,從“字面意義”“時代意義”和“象征意義”三個層面分析“古希臘神話”“騎士文學”以及《荷馬史詩》《埃涅阿斯紀》《神曲》《堂吉訶德》《十日談》《巨人傳》《浮士德》《葉甫蓋尼·奧涅金》等經典文學作品,尤其注重挖掘、提煉和闡釋蘊含其中的種種生命狀態,希望給讀者以人生的啟迪。本書率先提出“演講體學術著作”的概念,并且遵循“演講體學術著作”注重傳播的規律,力圖用優美的文筆、靈動的口語和生動的故事烹飪出人間的酸甜苦辣。
宋德發 ·文學理論 ·18.8萬字
對中國后殖民批評的研究絕大多數是站在反對和批判的立場上進行的,而這些立場本身卻較少被反思與相對化。本書結合中國后殖民批評的具體事件和議題梳理論爭多方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觀點,探討了反對方指責中國后殖民批評的民族主義問題、二元對立問題、政治經濟學問題和知識分子倫理問題等。本書以“現代性”問題是貫穿本書一系列議題的紅線,在研究中力圖超越中國近代思想史的“中國/西方,傳統/現代”的二元模式,在對中國后殖民問題的研究方法和深度方面都有較大推進。
賀玉高 ·文學理論 ·18.5萬字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處于轉型期的重要指征之一就是知識分子的現代轉型,而中國女性由于在歷史中所處位置的特殊性,在現代化進程中勢必經歷更復雜與更激烈的變動。本書聚焦清末民初女性知識群體在社會文化生活中的身份確認和性別構建問題,上承古典“才女閨秀”,下啟現代女性作家群,以女性期刊讀物為主要分析對象,以文學敘事、期刊文化、性別話語現象為重點研究方向,從性別研究視角闡釋女性作家在歷史文化進程中的“自我”身份構建問題,以期為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的發生梳理歷史脈絡、剖析過渡特征、捋清文體流變、闡釋世界鏡像。
杜若松 ·文學理論 ·19.3萬字
本書選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詩、詞、曲、賦和散文等,分類解讀,對中國古代文學史書寫中的“現實主文”論、命運—文章論,文本批評中的多模態解析論、文學空間論、文體論,以及文學社會學中的文化建構論與性別論等數種和中國古代文學有關的中層理論進行了探討。所謂中層理論,只能保證在有限時空和有限范圍內的有效性。但這種有限度的理論抽象,在較大程度上保證了理論與經驗的契合。中層理論不是一種,而是以某種“理論叢”的形式存在。對于保持中層理論的豐富性和有效性而言,本書具有一定啟發意義,可以幫助讀者建立起某種自己的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中觀”想象。
劉競飛 ·文學理論 ·23.8萬字
本書立足于問題意識,以西方藝術史上的代表性藝術家和經典藝術現象為線索進行章節建構。本書每一章聚焦一個藝術家或一種藝術現象,試圖基于古典到當下的西方藝術史實踐來探討圖像的敘事建構及其話語隱喻。本書關注三個關鍵詞:圖像表征、敘事建構、話語隱喻。“圖像表征”是現象層面的考察,也是本書的個案支撐?!皵⑹陆嫛笔乾F象的深層學理剖析?!霸捳Z隱喻”研究圖像敘事背后的社會文化、審美觀念和意識形態話語。本書引入藝術哲學、藝術社會學和藝術跨媒介性視角,從社會理論、美學、文化、哲學和藝術等學科相融合的角度對研究對象展開探討,進而從個案與學理相結合的層面為當下的藝術欣賞與藝術批評提供理論支撐,也為解讀當下的藝術理論提供實踐支撐。
楊向榮 ·文學理論 ·17.9萬字
中國網絡文學蓬勃發展離不開批評家的鼓勵與鞭策,本書采取“以人帶史,以史引論”的方式,選取國內10位最具代表性的網絡文學批評家黃鳴奮、歐陽友權、陳定家、單小曦、周志雄、馬季、邵燕君、夏烈、許苗苗、肖驚鴻,通過對他們網絡文學理論批評成果的分析,展現他們的學術貢獻,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地揭示中國網絡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水平和學術貢獻。本書以批評家個體的批評實踐入手,通過個體的批評癥候獲得中國網絡文學批評的理論縱深與研究廣度,從這里可以看出中國網絡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脈絡、基本面貌和重要意義。同時也是對中國網絡文學批評的先行者致敬,正是因為他們的學術探索,網絡文學才得登堂入室,網絡文學研究才得以成為顯學。
禹建湘 ·文學理論 ·21.2萬字
英語世界不斷推陳出新的文學思潮與理論建構,均繞不開莎士比亞這一世界文學巨擘。莎士比亞不僅成為理論建構的實踐場所與檢驗理論的試金石,其作品更成為各國文化與文學創新的源泉。尤其在進入21世紀以來,英語世界莎學學者借后現代主義思潮之風,對傳統莎士比亞研究進行解構,并有所建構:或借跨學科等新視野,重新闡釋莎士比亞研究中的舊問題;或結合新近出現的莎士比亞現象,挖掘莎士比亞研究新問題,拓展研究范式,成果頗豐。本書即是對英語世界莎士比亞研究的新材料與新視域的進一步發掘與研究。
楊清 ·文學理論 ·16.9萬字
本書以寬泛的“民族性”范疇為理論框架,以中國當代文學的影視改編為主線,全面分析當代文藝作品體現的民族風格、民族審美情趣,探討文藝作品在反映民族國家歷史、展示中華民族豐富的多民族文化、形成民族認同、構建與傳播積極的國家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韓元 ·文學理論 ·29.7萬字
本書通過分析中外文學殘疾書寫的發展歷程和研究現狀,以“殘疾書寫”的文本為基礎,引入鏡像理論、人格特質論、創傷理論、文學倫理學等研究視角,較為系統地分析中國當代文學殘疾書寫中的人物形象、修辭載體、敘事模式、主題思想、書寫范式和價值取向,挖掘殘疾書寫對各種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的折射,揭示殘疾書寫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薛皓潔 ·文學理論 ·19.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