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著對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重要文學現象進行梳理,內容涉及魯迅、郭沫若、沈從文、張愛玲等現代重要作家,也涉及趙樹理、楊沫、王安憶、馬原等當代小說家,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從文化社會學、文藝心理學、敘事學等諸方面展開論述,通過現代文學史及當代文學史書寫中的重要現象討論現當代文學的發生、發展及變迀問題。
魏巍 ·文學理論 ·22萬字
本書全面系統地對英語世界的巴金研究進行了詳細的闡釋與比較分析,梳理出英語世界巴金研究史的基本發展脈絡,以期讓中國學者更多地了解英語世界巴金譯介和研究的狀況,借鑒英語世界學者的“他者的眼光”,給中國的巴金研究提供有益的啟示,架起東西方文學研究與文化交流溝通的橋梁。此外,本書還對國內巴金研究與英語世界巴金研究進行對比與比較,以期為中國的巴金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王苗苗 ·文學理論 ·30.2萬字
以格林布拉特為代表的“文化詩學”主要以區別開歷史主義和形式主義又利用了兩個學派的資源而著稱。本書認為其核心在于以福柯的權力思想來闡明文學活動,以此作為不著邊際的歷史主義真正走入現實的標志,也是形式主義走出語言牢籠的關鍵。在對“莎劇以及“英國早期浪漫主義”的具體枇評中,肯定了作者、文本和讀者三個藝術生成維度相通的權力博弈關系,并在這些節點所形成的詩學“振擺”空間中表達其文學批評的整體理念。
張文濤 ·文學理論 ·21萬字
本書運用廣義修辭學理論范式和邏輯框架,分析1949—1999年間《人民文學》的“話語世界→文本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將關鍵詞句微觀分析與契合主流意識形態的宏觀把握相結合,展示文學期刊研究與修辭研究跨界場域,探索當代文學期刊研究新思路。
董瑞蘭 ·文學理論 ·24.1萬字
舞鶴(1951-)是當代臺灣重要的小說家。他從個人生命經驗出發的書寫,奇崛而豐饒,貫穿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臺灣社會的重大轉折與現代性問題。本書往返文獻的案頭與社會生活的田野,探討舞鶴創作的文學、歷史內涵及其折射的臺灣現代性問題的曲折:包括殖民史的反思、戒嚴體制下自由意識的生成、本土政治與本土文化敘述的興起、鄉土/都市的現代化景觀與批判、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烏托邦想象等。概言之,舞鶴體現了戰后臺灣“嬰兒潮”世代作家融匯“本土經驗”與“現代主義”所達致的美學高度與思想困境。本書第二部分細讀六家,論及旅臺馬華小說、陳映真、郭松棻、白先勇、張文環、呂赫若等,以延伸討論臺灣現代性問題的更多層面,特別是,日據時代以來具有現代啟蒙意義的左翼思想在文學中的沉潛與再生。
李娜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本書以明末清初“易堂九子”之一曾燦為研究對象,對其生平經歷、著述、交游情況、詩歌創作、詩學主張及其所編大型詩歌選本《過日集》進行全面梳理與考察。力圖以曾燦個案研究為契機,揭示作家的生存狀態、人際關系、創作實績以及相關著述的文學史意義和精神品格,并回應、解決相關的學術問題。
王樂為 ·文學理論 ·25.2萬字
本書所收論文涉及韓愈詩文創作與理論再評價、韓愈思想與韓愈文化研究、韓愈詩文版本校勘與流傳、韓愈的接受史與海外“韓學”研究、韓愈文化的現代價值及其與地域文化及地方旅游資源的開發研究等諸多方面,匯聚了包括張清華、閻琦、曾楚楠等“韓學”研究專家和胡阿祥、郝潤華、楊國安、劉寧等“韓學”中堅以及丁恩全、丁俊麗、杜學林等“韓學”新銳在內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說,無論是從研究視野的開拓、研究方法的運用,還是從文獻資料的發掘、文本解讀的創新來看,這些論文都足以代表當前“韓學”研究的成績與方向,顯示了“韓學”研究的深厚基礎與勃勃生機。本書的出版,必將進一步推動“韓學”研究的持續深入,引領“韓學”研究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王德保主編 ·文學理論 ·31.3萬字
本書首先對作者身份焦慮說的內涵進行闡釋,側重于對作者身份焦慮說包含的性別維度進行描摹,試圖完成對已有學說的二次闡釋和發展。接著探討了基于性別身份的作者身份焦慮的空間性,并對這種空間性的成因做了分析。重點論述了基于女性性別身份的作者身份焦慮的空間表現,具體包括現實文化空間的女性焦慮表現,思想空間的女性焦慮表現,文學空間的女性焦慮表現。
沈瀟 ·文學理論 ·21.3萬字
《賦學:批評與體性》基于“進入過程的文學史研究”的學術理念,力主回到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與文體學語境來探索最有民族特色的文學體式,著重從賦論批評形態、律賦創作機制、文體觀念、地域賦學、賦格方法論等方面出發,系統闡述中國賦學研究的基本內容,論證謹嚴,征引翔實,揭示了諸多不為人所注意的賦學問題,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
黃志立 ·文學理論 ·20.1萬字
《中華文學史料(第七輯)》結合2019年、2020年兩次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年會的近百篇論文,根據參會作者的意見和論文的質量情況,從中精選了數十篇論文。這些論文,既能體現“中華文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又能體現“中華文學史料”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以及中華文學研究的未來方向與可能性。
劉躍進主編 ·文學理論 ·25.5萬字
本書是目前國內學者出版的第一部研究《冰心日記》的著作。作者梳理了日記中關于國際交流、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史料,通過日記勾勒出冰心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文學生活,分析總結了冰心日記的文體風格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學觀念。作為研究《冰心日記》的創新性成果,本書對中國現當代作家研究、日記體文學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劉嶸 ·文學理論 ·21.5萬字
本書力圖全面而立體地呈現奧登詩學的風貌,展演詩人在風云變幻的歷史大背景下如何通過自身的深度思考和積極探索持續地對外界做出反應,考察詩人與自我、社會以及詩歌這門藝術的微妙關系,從而看到一位詩人介入社會與時代的方式,以及隨之而來面臨的詩學問題和詩路選擇。本書主體部分的論述,分為“奧登詩學的思想譜系”和“奧登詩學的藝術倫理”兩個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方面。“奧登詩學的思想譜系”主要從影響研究的角度審視奧登與主流社會思想之間的復雜淵源,從中找出他對這些思想的極具個性化色彩的接受、汲取和轉化的線索。“奧登詩學的藝術倫理”主要聚焦奧登的文學生涯和詩學觀點,綜合辨析詩學傳統、創作環境和藝術理想等主客觀因素在其詩學生成過程中的脈絡,揭示奧登對詩學倫理的檢視與闡發。
蔡海燕 ·文學理論 ·42萬字
愛倫·坡作為我國最早譯介的美國作家之一,其在中國的傳播、接受所涉及的研究內容比較豐富和復雜,他對中國的影響正是他世界性影響中的一部分,對愛倫·坡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的研究是國際“坡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海內外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開展得尚不充分,參預的學人不多,本書是國內外第一次全面、系統研究此類課題的專著,屬于學術前沿課題,具有開創性。
王濤 ·文學理論 ·26.5萬字
作家作品的經典化是一個由本文走向經典的階段性過程,其起點在本文的經典性,此經典性融涵傳統、開創、典范等多層面含義。作品的經典化,是讀者不斷發現、揭示本文經典性及逐漸確立本文經典地位的過程。曹植融匯其前文學傳統而獨創,兼備眾體,集其大成,而其文學經典化的首要途徑是創作型讀者的學習。經由兩晉、宋齊文人的創作接受,曹作經典系列基本形成,《文選》編入、《詩品》《文心雕龍》的批評使其經典系列顯化。與其文的經典化相比,曹植其人的經典化遭遇了漫長的過程,從陳壽、裴松之、江淹、鐘嶸、蕭繹、《陳思王廟碑》、王通,直到唐代李善、五臣、王勃等,經由諸多讀者的發現,曹植的儒者之義終與其文統一起來,從而奠定了他中國文學史的大家地位。
王津 ·文學理論 ·24.2萬字
《清代女子詩社研究》系我國第一部全面、綜合研究清代女子詩歌結杜的學術專著,也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結題成果。著作以歷史研究“版面還原”“場景還原”二原理論為依據,以血親、詩友、地緣、詩歌活動與詩歌創作作為主要支撐點,研究清代女性詩壇中近30個重要或有特色的女子詩社。著作既著力考察清代女子詩社的演進歷程、時代語境、歷史傳統與組織結構等客體內容,又重點探索詩社成員組構、詩歌唱和、詩學交游、詩歌創作傾向與特質等本體內容。著作還注意論評清代女子詩社“極盛性”、“地域與家族化、詩歌“女性寫作”等主體詩學特質。著作也對清代主要女子詩社領軍人物的家學淵源、詩歌貢獻以及清代女子詩壇的一些疑點與掌故進行了細致考證。著作力圖以多元的切入與視角、深入、全面地展示清代女子詩社的整體風貌與歷史本相。
莫立民 ·文學理論 ·31.7萬字
中國當代詩歌副文本資料沉淀著豐富的詩歌細節,交織著復雜的政治文化脈絡,塵封著許多有待發掘的詩壇往事。本書主要以1949—1966年詩歌副文本為研究對象,觸摸當代詩歌生產、傳播和接受的歷史現場,從另一維度考察當代詩歌大眾化的動力機制,探究意識形態嵌入詩歌副文本的復雜多元方式,辨析詩歌正副文本的多維組合所構建的大眾化言像系統、傳播系統和闡釋系統,重審當代詩歌演進歷程中的獨異現象與復雜問題。
巫洪亮 ·文學理論 ·24.8萬字
本書梳理了審美主義思潮從萌發到擴張的紛繁復雜的流變過程,展現了現代性內部的矛盾與人類的生存困境,呈現出豐富而多彩的文學景觀,有助于重新審視個體生存、情感體驗、時間感悟、倫理建構、藝術救贖等與現代人切身相關的精神性命題,觸及了人類命運、人性秘密與生存意義等文學本質性問題。本書還揭示了審美主義內部的矛盾危機,探析其交織著頹廢與先鋒、反叛與媚俗、自由與虛無、藝術與生活、靈與肉等多重面孔的復雜樣態。在當前這個“過度”審美化的時代,重新審視審美主義思潮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顧梅瓏 ·文學理論 ·23.2萬字
本書從民族意識視角切入,以1931年至1945年間淪陷時期文學為研究對象,從作家作品、文學期刊、集體記憶、文學思潮、敘事癥候等方面探析淪陷區文學中民族意識的表現形態及其意蘊。本書大量使用第一手史料,較為系統地從民族意識視角對淪陷區文學進行整體研究,較為深入地揭示出特殊語境中民族意識的復雜性、多樣性和可塑性,并展現出淪陷區文學獨特的審美價值。研究結果充分證明民族意識是淪陷區文學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思想資源,并提升了淪陷區文學的藝術品格,這些都有利于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掌握淪陷區文學的特殊發展規律。
馮昊 ·文學理論 ·20.7萬字
本書以文學與人類學為視域,從大文學和整體人類學出發,通過歷史文獻和事象雙重文本,分析20世紀上半葉中法之間的話語關聯史,以呈現該時期中法兩國圍繞重大話語展開的思想交流與人員交往。作者選擇了兩組不同傾向的話語,即偏向觀念史的話語和偏向學術史的話語。前者包含“科學”與“實證”、“群學”與“國家”兩組概念,后者包含“社會”、“民族”、“歌謠”與“民俗”四種學域。從法國角度看,本書依次選擇了孔德、涂爾干、莫斯和葛蘭言等四位學者。他們或為法國年鑒學派之先驅,或為該派三代學者之翹楚,深刻地影響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的法國社會科學研究。在中國實踐中,本書依次選擇的個案有蔡元培、劉半農、20年代中國留法生群體、莫斯的中國學生(以凌純聲和楊成志為代表)和楊堃等,他們都曾與上述法國學者構建了間接或直接的話語關聯。
佘振華 ·文學理論 ·23.4萬字
詩是國學之根基,人文之淵藪。由詩壇名家、高校教授講授格律詩的風格作法,學員組成詩社,每期完成社課,再由名師逐句點評,遂成此鮮活動人的課堂實錄。讀之者可以興,可以觀,更可循此而進,寫出佳美的詩作。
吳定海主編 ·文學理論 ·24.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