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當代西方文論批判研究》全書共分為六章,內容分別是:一、向內轉與悖離社會與生活;二、“自我中心主義”與公共價值的消弭;三、現代西方文論的非理性轉向;四、“形式崇拜”與內容與形式關系的倒置;五、“反教化論”與審美追求的極端化誤區;六、精英主義取向與文學藝術的小眾化危機。從六個方面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地分析了當代西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情況以及問題所在。在當今理論界唯西方文論馬首是瞻的情況下,本書富有理論前沿性和現實意義。
張江主編 ·文學理論 ·34.2萬字
本書為《童慶炳文集》之一,以一種新穎的體例,即《文心雕龍》“道心神理”說、《文心雕龍》“奇正華實”說、《文心雕龍》“會通適變”說、《文心雕龍》“因內符外”說、《文心雕龍》“循體成勢”說、《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等“三十說”論述劉勰對文體、文學創作、作品構成等的思考,讀來饒有趣味,讓人興致盎然。
童慶炳 ·文學理論 ·34.1萬字
本書展示了東干研究的最新成果,將東干文學置于世界華語文學的坐標中,以專題性研究覆蓋東干書面文學與民間口傳文學,奠定了東干文學研究的詩學基礎,勾勒了東干文學的研究框架。同時又重點突破,或在東干文學的某些關鍵點上深入開掘,或作史的脈絡尋繹。依據東干文和俄文的最新資料,以新的參照和視角予以闡釋,特別是東干文學與中國文化的互補與互證研究,原汁原味的東干口語與中國作家口語化的比較,顛覆了流行的教科書巾的某些通用觀點,得出了與眾不同的新結論。
常文昌 常立霓 ·文學理論 ·34.1萬字
《文學批評的方法論研究》是一部將20世紀西方學術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論轉化成文學批評方法的應用性研究著作。論著的研究從兩個向度展開:一是對著名思想家的經典理論做方法論解析,比如,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福柯的“知識考古學”等;一是用概括出的方法論和方法,對現代主義文學中的經典作品進行文本分析,以此來演示這種批評方法的有效性和應用技巧。書中每章分三個部分:理論資源——方法論研究——范文,這三個部分實際就是撰寫一篇論文的三個步驟,即選擇方法——應用設計——文字表述。
杜寧 ·文學理論 ·34.1萬字
本書以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六·五”戰爭)以降的阿拉伯當代小說與詩歌為研究范疇,探討了阿拉伯當代文學話語在該重大歷史事件之后的轉型與嬗變,分析了后殖民和全球化語境下阿拉伯文學界為重建文化抵抗空間所做出的努力。作者以一位中國學者的視角,將阿拉伯當代文學置于世界文學發展主流的框架下進行考察,在研究過程中將宏觀論述與微觀分析并重,對現代性、身份認同、跨界、雜糅、性別政治等當代文學研究中的焦點論題在阿拉伯當代文學作品中的具體呈現進行了深入揭示。
余玉萍 ·文學理論 ·34.1萬字
宋代的隱士和居士利用相對自由的生活方式,主要從文化、審美的維度實現人生價值,豐富人生實踐,他們創造了富有生命激情和審美意趣的文化藝術成果,其中,政治、文化、歷史、文學藝術的內涵異常豐富,稱得上是寶貴的精神遺產,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本書的上編為專題論述,是從文學、史學、哲學等多個角度探討宋代隱士和居士的文化與文學。下編為宋代隱士、居士的敘錄,收錄隱士570人、居士291人,對每位都撰寫小傳并注明其主要文獻線索。
張海鷗 ·文學理論 ·34萬字
《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與英國浪漫主義研究》對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與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研究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了批判性清理。《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與英國浪漫主義研究》的基本觀點: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經典的二十世紀重構問題與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發展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互促進關系。一方面,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為二十世紀西方文論提供了生長的豐富土壤,另一方面,二十世紀文論又在理論探索中進一步拓展了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經典化問題——文學理論與文學經典之間存在著微妙的互動關系;二十世紀西方文論對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研究充分體現出西方文學批評的重大問題:批評范式之間的強烈排他性、內在研究和外在研究的互斥性,以及由此而來的“過度詮釋”問題;《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與英國浪漫主義研究》試圖以陳寅恪先生的“文史互證”為指導,嘗試性地探討如何才能夠在文學批評中將審美沉思與歷史考證結合起來從而構筑起文學詮釋的界限等問題,并以此為出發點進一步思考中國學術研究方法之于外國文學研究的重要性問題。
張旭春 ·文學理論 ·34萬字
本書為《童慶炳文集》之一,包括上、下兩輯,上輯收錄了童慶炳作品《文學創作與文學評論》,下輯收錄了童慶炳先生近年來關于形式相互征服說、語文教學、經典化、歷史語境等諸問題的論文,計劃為:第一章文學創作的意義;第二章文學創作的一般準備;第三章文學創作的客體;第四章文學創作的主體;第五章文學創作的至境追求;第六章文學創作的一般過程;第七章文學創作的樣式和技巧等。
童慶炳 ·文學理論 ·33.9萬字
本書以古代文言小說為研究范圍,以亂世書寫為闡釋中心,從歷史、文化、文學相結合的宏觀視角出發,圍繞“亂世”這一歷史現象對歷代眾多文言小說進行系統化、條理化、綜合化研究,既全面梳理了亂世的總體面貌,又揭示造成人類慘劇的社會因素,并挖掘人們在亂世中的生命渴求和生存理想,提煉出古小說亂世書寫的主題內涵、藝術表現特征和文學價值,從而使古小說亂世書寫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內涵得到充分闡釋和嚴密論證。
趙愛華 ·文學理論 ·33.8萬字
本書以中國學術期刊中的莎評為研究對象,在不同文類、時期和期刊的多語境下和多種物質文化資料的互文中展開對當代中國莎評現狀的解讀,同時關注學術期刊作為“文化權力體”對文學評論的引導和建構作用,通過分析“十七年”時期、新時期初期(1978-1981)、20世紀八九十年代、21世紀外國文學、戲劇和電影期刊莎評話語的特點和規律,以及這些“變”與“不變”背后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出版因素,討論中國當代莎士比亞研究的整體特征和范式轉移,呈現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學術期刊中的莎評從單一走向多元、從封閉走向開放、建構中國莎士比亞研究主體性的歷程,并提出了對未來研究趨勢和方向的建議和思考。
徐嘉 ·文學理論 ·33.8萬字
本書運用英國F.R.利維斯、T.S.艾略特,美國哈羅德·布魯姆,法國雅克·德里達、朱莉婭·克里斯蒂娃、蒂費納·薩莫瓦約,荷蘭杜威·佛克馬等文學理論家的著述,對“傳統”“影響”“蹤跡”“互文”等文學史問題進行研究闡釋,不局限于現代范疇,也超越內部或外部研究視域。
張蕾 ·文學理論 ·33.7萬字
本書對清代韓愈詩文文獻進行了全面的研究。上編概述清代韓集文獻發展概貌,分析清代學術文化、文學風尚等因素對韓集編輯、整理帶來的影響。下編選取六個具有代表性的個案——林云銘《韓文起》、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李憲喬批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高澍然《韓文故》以及馬其昶、林紓的韓文批注成果,分別進行深入系統地研究,探析清人研治韓集的成就與特點,揭橥清人對韓愈研究的貢獻。
丁俊麗 ·文學理論 ·33.7萬字
《六朝送別詩研究》以六朝送別詩為研究對象,在定義送別詩為與送別事實或別離情懷相關詩歌的基礎上,辨析《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的送離、留別詩作,梳理正史送別賦詩的史實,從《詩經》《楚辭》與“蘇李詩”、秦漢別歌中追溯六朝送別詩的源頭,按照魏晉發展期、劉宋齊梁的鼎盛期、陳隋的轉折期三個階段闡述六朝送別詩史。堅持文本細讀法從內部發現六朝送別詩體式的新變、寫作要素的嬗變、結構安排的規律與意象設置的特點;同時注重考鏡詩歌本事的外部研究,從送別角度透視中古文人生活,闡釋六朝送別詩中時間、空間的文化意義。能夠做到釋名章義以明確研究邊界,原始表末以呈現類型詩史,述論結合以掘進研究深度。《六朝送別詩研究》揭示六朝已經涌現一批成熟的送別詩,是中國送別詩史的個繁盛期。
葉當前 ·文學理論 ·33.5萬字
本書共分四部分:1.從美國文學總體介紹到側重20世紀不同時期美國文學的特色,尤其是當代發展較快的計歌和女性文學進行分析;2.討論具體的作家作品。如最先譯成中文的斯托夫人及《湯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國的接受,海明威、福克納的作品等;3.側重于美國文化的特點,如《飄》、《麥迪遜具的橋》(即《廊橋遺夢》)為什么會暢銷及圍繞戲仿《飄》的《風已飄去》的官司,從不同側面看美國社會的一些文化現象;4.重點探討加拿大文學(同屬北美文學)和一些具體的作家與詩人。本書既有對美國文學總體介紹到側重20世紀不同時期美國文學的特色,又有對具體作家及具體作品的深入分析,更有對美國社會文化的介紹。是一本了解美國文學與美國文化的參考書。無論對普通讀者還是英語專業的學生都有可讀性及參考作用。
陶潔 ·文學理論 ·33.5萬字
“瘋狂天才”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文藝創作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結晶,文藝大師們更是人類精神高貴性的象征。然而,歷史上有一群特殊的大師,他們童年不幸、窮困、顛沛、酗酒、瘋癲,浪蕩出格或者遺世獨立。他們深受精神障礙的折磨,如精神分裂癥、人格障礙、雙相障礙、焦慮障礙、物質相關及成癮障礙等,他們的生命和作品都是在痛苦和救贖之中雙向拉扯的產物。本書聚焦于21位患有精神障礙的中外文藝大師,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凡·高、夏目漱石、伍爾夫、張愛玲等,通過詳實的病跡學方法,梳理他們的生平病史、分析精神障礙,然后對照其重要作品內容和風格,深入探究精神障礙與創作的關系。本書通過回溯多位中外巨匠的生存和創作演變歷程,借助他們細膩而高超的創作技藝,展現精神障礙者獨特的創作世界與內心掙扎,揭示精神疾病的多元身心和社會意義,是一部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的著作,期望為精神醫學研究者、藝術治療工作者、精神障礙困擾者和心理學愛好者們提供一些啟發,以及消減公眾對于精神障礙的恐懼和病恥。
陳智民 ·文學理論 ·33.5萬字
本書是楊義先生的論文集,包括楊義先生對部級干部講的《重繪中國文學的歷史地圖》及關于《論語》、諸子、李杜、蘇軾方面的新稿等,是對楊義先生一向主張的重繪中國文學地圖的理念的深入和發展。
楊義 ·文學理論 ·33.4萬字
從“講故事”的主題意蘊、情節結構的鋪排、獨創“莫氏”語言的先鋒和本土風格等方面,對莫言八九十年代至新世紀的小說創作進行宏觀把握和微觀分析。以連續性為關捩點,對他的小說采用的歷時態的敘事策略和表現的審美特色作發生學和譜系學的尋蹤。
曹金合 ·文學理論 ·33.2萬字
以《詩經》訓詁研究為基本切入點,融合語言學、文學、文獻學等學科的相關研究成果,對于完成傳統語文學的歷史重塑、推動語文學理論的建設和發展,乃至彰顯中國傳統儒學經典文化的學術特質、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都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本書爬梳整理了歷代《詩經》研究文獻材料,以《詩經》小學的發生發展為主線,概述兩千多年《詩經》文本詮釋的基本歷程,系統構建起《詩經》小學的研究通史。本書作者充分考慮了核心文化因素的淵源與影響,體現了宏闊的史學眼光。
康國章 ·文學理論 ·33.2萬字
本書的研究對象為1928年至1930年初的“革命文學”論爭。全書以每章圍繞一兩個核心問題展開論述的方式,探討了“革命文學”論爭的主要方面。作者一方面重視域外資源對論爭的影響,重點發掘了日本福本主義與新寫實主義、俄國無產階級文化派的理論、美國辛克萊的藝術宣傳論與新人文主義等如何介入論爭;另一方面重視史料的發掘與考辨,通過分析相關文本,還原了豐富的歷史面貌和心靈軌跡,對“革命文學”論爭進行了動態呈現,揭示了中國無產階級文學如何在論爭中完成初步的理論建構,收獲廣泛的認同,從而在文壇迅速崛起。
張廣海 ·文學理論 ·33萬字
“文學”是什么?自19世紀初近代意義的“文學”在西方興起,中外學術界就不斷有學者對這些問題給出自己的答案。本文作者立足于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歷史背景,運用翔實縝密的考證和論述,從詞源學的角度考察和梳理了“文學”這一核心概念在中國歷史中的演變過程,清楚地揭示了中國“文學”觀念的變化特點。
余來明 ·文學理論 ·3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