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專著在學術界首次以童心崇拜為載體,管窺狄更斯14部完成了的長篇小說中的共同體想象。身處文明轉型期的維多利亞人已走出滕尼斯式的親緣共同體,被投入由工業化分工生發出的陌生人社會中,在形塑民族國家時,狄更斯通過對童心崇拜——早熟兒童和幼稚大人的年齡倒置、奇幻景觀和揚善懲惡——的結構性重復,形塑了一個去階級排他性的共同體敘事體系。情節劇美學對至善的追尋凸顯了美德構建的社會信任之于經濟生態的深遠意義。
李靖 ·文學理論 ·20.9萬字
本書通過對著名作家張平的一系列代表性小說作品,諸如《姐姐》《祭妻》《法撼汾西》《天網》《抉擇》《孤兒淚》《國家干部》《重新生活》等的深度文本細讀,一方面結合相關的生平傳記資料,另一方面也把作家納入總體的新時期文學思潮發展演進過程之中,展開具有綜合性的全面研究,并最終提煉概括出張平文學寫作的基本特質。張平的小說創作先后經歷了“家庭苦情”系列、“社會問題文學作品”和“政治小說”這樣三個不同的發展的階段,他所持有的是一種為老百姓寫作的文學觀,更多地關注表現老百姓的民生疾苦。從創作類型來說,他是一位優秀的體驗型作家,他的文學創作總是與重要的現實問題短兵相接,總是對時代尖銳激烈的中心矛盾沖突進行深入的關注與思考。總之,張平不僅是一位主旋律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在他長期的寫作過程中,不僅奉獻出一系列具有人性深度的人物形象,而且也在文體形式上形成了一些特別的個性化特征。
王春林 ·文學理論 ·35.8萬字
《人文》學術輯刊由河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編輯,《人文》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社會效益第一。《人文》以人文關懷為中心,突出學術原創性與新知傳播,注重實證研究,鼓勵綜合創新,力圖融通各學科,探討各種學術思想和歷史文化問題,展示中國思想學術界新成果。《人文》力爭為學術界提供一個優質學術成果發表平臺。文章以學術文章(論文)為主,也發表歡迎思想學術隨筆及其他形式的學術文章。另設“對話”“學林”“札記”“書札”“書評”等欄目,以求多形式、多層面地反映學者們的研究成果。
《人文》編輯部編 ·文學理論 ·32.4萬字
本書以唐代小說與明清相關題材戲曲為研究對象,以文獻梳理為基礎,運用文體學、文化學理論,通過比較研究的方式分析唐代小說與明清同題材戲曲在思想文化內涵與藝術風貌上的不同特色。小說與戲曲之間的關系是雙向互動的,唐代神怪、婚戀、豪俠等題材小說經由明清戲曲家的創作以新的藝術形式呈現。這種呈現既是明清傳奇、雜劇對原有題材的繼承與發展,也是明清戲曲家在故事本事基礎上馳騁才情、抒發胸臆的藝術創造。
楊敬民 ·文學理論 ·28.1萬字
《古代文學前沿與評論》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優勢學科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學科主辦,以組織、發表學科內各類學術評論(特稿、筆談、書評、訪談、專題評論、前沿綜述、會議紀要、項目動態、論點匯編、新資料或特藏文獻等)為基本方式,致力于追蹤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的前沿狀況、反思學術史經驗、前瞻未來動向。本書是第二輯,分為特稿、專題:紀念孫楷第先生120周年誕辰、滄海遺珠、專題:《文選》研究新收獲、特約訪談、會議紀要、資料索引七個專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學科編 ·文學理論 ·22.5萬字
《中外文論(2018年第1期)》共分六個欄目。“中國文論研究”聚焦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文藝理論名家的文藝理論研討。“西方文論研究”專欄則著力平均:既有人物專題研究,又有文論史問題勾稽及文論研究的綜述。“古代文論研究”則從以人為綱、以問題為綱等多重視角,展示和探討了古代文論中具體而細致的問題。“譯文選刊”則全文選刊了著名美學藝術理論家卡羅爾有關亞里士多德詩學的講座譯稿,以展示當代藝術研究者對古典詩學傳統的重視和發揚等。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29.5萬字
格薩爾史詩也稱《格薩爾王傳》,是一部一百多萬詩行、兩千多萬字的作品。作品講述了傳說中的嶺國國王格薩爾的故事,他以驚人的毅力及神奇的力量征戰四方、抑強扶弱造福人群。《格薩爾史詩》被稱為當今世界仍被傳唱的最后一部史詩,傳播范圍遍及西藏、四川、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書由當代研究格薩爾史詩的學者、作者共同完成,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牽頭,集中了天津大學、南開大學、云南大學等在本領域具有豐富學術實踐經驗的學者,各寫一章,全面介紹了格薩爾史詩的文化傳統、造型藝術、跨文化傳播等知識,另有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阿來作序,是一部集知識性、學術性、前沿性、通俗性為一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讀物。
諾布旺丹主編 ·文學理論 ·32.9萬字
本書主要以城市文化與文學表現出的北京想象為切入點,探究文學與北京、“文學中的北京”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蘊藏的內涵。在研究范式上,以區域、空間、人物(包括所屬地域、階級、性別)、意識、器物、情感為核心,將相似的作家及流派合并論述,文本形式包括小說、詩歌、散文、筆記、戲劇、文化現象等。
張鴻聲等 ·文學理論 ·21.9萬字
本書按時間順序呈現了《西游記》英文翻譯的發展情況,講述了英文譯作經由片段譯文、單行本,再到英文全譯本的發展軌跡,針對韋利、余國藩和詹納爾三個譯本,從跨語際、跨文化角度做出重點分析。同時,針對英語世界的《西游記》研究情況,將其劃分為三個時期,闡述了不同時期的特點。最后從兒童文學改編和影視作品改編兩個方面論及《西游記》在英語世界的改編。
杜萍 ·文學理論 ·21.5萬字
本書是作者近年所從事“近百年女性詞史”學術方向的主要成果,書寫了19世紀末至21世紀初百余年的女性詞史歷程,是學界首部全景式展現此時段文學生態的著作。近百年女性詞史從時序上看,是以李清照為開山的千年女性詞史的衍繹承傳,而在“天將間氣付閨房”的時代風會中,獲得了間世遷變之靈氣的女性詞的體量與分量,足以同此前的千年分庭抗禮,甚或駕而上之。百年中,誕生了呂碧城、沈祖棻、陳小翠、周鍊霞、丁寧等英卓的女詞人。她們以佳詞麗句秀出閨閫,不僅足與同世男性詞人相抗軼,壯百年詞業聲色;更能上摩前賢之壘,在千年女性詞史長卷鐫刻芳名。本書是“二十世紀詩詞研究”系列成果之一,在鑿通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兩個二級學科的理論基礎上,別具文化、歷史、性別等層面的意義。
趙郁飛 ·文學理論 ·34.2萬字
《宋代湖湘詩人群體與地域文化形象研究》從詩人群體與地域文學的角度展開論述。對于詩人群的研究,重點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這種關系下進行的詩歌創作,將詩人置于具體的時空當中,考察其與周圍的人及環境產生的聯系,而非孤立地靜態地描述詩人個體與作品。著作從地域文學的角度立論,探討宋代湖湘文學的獨有特色,上編通過隱士、僧人、學者、遷客等不同身份類型的詩人群體對湖湘的書寫來展示宋人筆下的湖湘,下編從“瀟湘八景”、“瀟湘意象”、“瀟湘石刻”三個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層面來考察宋詩中的湖湘地域文化形象。此外,著作對地方石刻文獻的特別關注。本著通過對湘中多地石刻群的實地考察與文本整理,獲得了大量一手材料,包括許多尚未披露于世的珍貴文獻。著作在具體的研究當中,選取宋刻最多的浯溪、朝陽巖、澹巖為重點研究對象,逐一進行探討。作者并非將石刻當作冷冰冰的文物,而是透過石刻去發掘刻石之人的經歷與故事,呈現出一個傳承千年的文明序列。
彭敏 ·文學理論 ·21.8萬字
普里什文是俄羅斯杰出的文學大師。他的小說、散文、童話、文學創作論都有傳世之作。本書以作家的創作史實為依據,以體裁類型為方法,對他的創作展開研究。高爾基夸贊普里什文:“列斯科夫之后我們的文學語言中再也沒有如此老道的俄語了。”普里什文清詞麗句,功夫在語外。他有深厚的俄羅斯文化底蘊,又浸濡了東方文化的神韻。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俄羅斯的山水風貌,作品充滿濃濃的畫意。他用筆精煉,立意明確。語言所浸透的道德哲理,使他的文體創新獨辟蹊徑,自成一家。
李俊升 ·文學理論 ·32.7萬字
本書在對艾柯著述進行廣泛閱讀和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發現他對迷宮文本的思考貫穿了他整個學術和創作生涯,思想碎片散落和淹沒在其理論書籍、隨筆和小說的各個角落;他在代表作《玫瑰的名字》中將理論付諸實踐,把理論說不清的還加以補敘。由是本書提出一個命題——艾柯其實已經斷斷續續、零零散散地論述過迷宮文本理論,只是以碎片形式罷了,需要聯結。本書嘗試對相關理論碎片進行發掘、扒梳和聯結,勾勒出其迷宮文本理論的基本輪廓。
朱桃香 ·文學理論 ·23.7萬字
《古代閱讀觀的現代闡釋》著重從學理性角度用現代人眼光對我國歷代讀書人關于閱讀的心得體會進行深入探析研究。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讀書的國家,有著優良的讀書傳統和悠久的讀書歷史,在中國的科考時代,有一句話是相當流行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耕讀傳家為此成了中國的一個歷史文化傳統。只要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書典籍中,記錄下了許多讀書人關于閱讀的心得體會,并在歷代讀書人相互影響接受傳承的閱讀心得交流過程中,隨著讀書人的人生閱歷、文化學識、藝術修養的豐富增長而呈現出個性鮮明的閱讀觀念。本書通過對歷代讀書人看似隨意評點的閱讀心得進行了學術性梳理,并將之分門別類按“人與閱讀、閱讀目的、閱讀方法、閱讀語言、叩問作者、讀者選擇、追問意義”等方面進行歸納整理,再通過系統的邏輯思辨進行學理性深人探析,從而建構起一個相對完整的中國古代閱讀研究認知文化體系。
陳道諄 ·文學理論 ·25.4萬字
本書以伊格爾頓、詹姆遜等批評家提出的“形式意識形態”為理論支撐,從文學社會學的視域重審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先鋒文學現象,將80年代先鋒文學的形式實驗作為研究主線,探析了80年代先鋒文學的人文語境、歷史譜系、語言風格、敘事倫理、精神意象和文化遺產。論著所擇取的“形式意識形態”的研究理路,在中國先鋒文學的研究中具有較突出的創新性。論著既注重先鋒作為“純文學”標榜的文本價值,亦著力于作為文化現象的先鋒文學思潮的“外部研究”,包括“純文學”溢出文本的社會學意指。
陳守湖 ·文學理論 ·28.6萬字
比較文學影響研究從法國學派開始就注重文學文本之間的事實聯系,其研究“路線圖”和跨文化傳播學的研究范式有內在的一致性。本書分為:文本、傳播、對話三部分。“文本”圍繞文本概念的起源、內涵、發展和流變展開,認為比較文學批評要立足于文本研究;“傳播”分析了西方的一些概念、思潮、文學文本在中國的譯介、流傳;“對話”認為中西方文學最終要在互為主體的基礎上展開文本之間的對話交流,才能互相取長補短而得以發展。
梅啟波 ·文學理論 ·21.5萬字
本書結合周代歷史思想文化大的背景,對《詩經》的內容與形式進行了多方面思考和研究,對先秦至漢代的《詩》學史方面的種種問題特別是其中的《毛詩序》的作期、作者問題,通過梳理考察傳統文獻記載并結合新發現相關考古資料的研究,從而獲得了一些新的認知。
王洲明 ·文學理論 ·22萬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自1931年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后被廣泛傳誦。“百草園”作為魯迅回憶空間的專有名詞,具有不可移動的經典地位。本書將“百草園”由現代中國人童年的精神“樂園”,還原為一個包含了家族史、閱讀史、文學史等多重意蘊的歷史空間。“百草園”的誕生是周氏兄弟詩文對話的產物,二人圍繞“園”展開的系列寫作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百草園”也由紹興周家新臺門的后園,升華為一個具有追索五四新文學起點意義的文學空間。
丁文 ·文學理論 ·20.7萬字
非洲英語流散文學可以分為本土流散文學、殖民流散文學和異邦流散文學三大譜系。本土流散文學中的主體性呈現為破碎的、不完整的狀態,異邦流散文學中的主體性遭到嚴重的壓制與扭曲,殖民流散文學中的主體性體現出更多的殖民性和侵略性。這三大流散文學譜系中的主體性都必須進行重構。非洲英語流散文學中的主體性重構是恢復人的尊嚴的一種努力,是探索個人之路、民族之路、國家之路甚至是非洲之路的一種努力。
袁俊卿 ·文學理論 ·20.4萬字
清初承明制,以八股取士。乾隆二十二年丁丑會試,朝廷下旨增五言八韻律詩一首,試律取士遂成定制。目前留存的清代各種詩話、選集、別集序跋和詩文批評中都保存了大量試律詩學理論資料。本書以清代試律詩學發展為線索,考察其初期發軔,中期完成到清末新變三個發展階段的理論特點和成就,深人剖析其階段性特征,并對核心理論觀點進行闡釋,全面梳理和展現了清代試律詩學發展脈絡。
梁梅 ·文學理論 ·21.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