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對宋詩宋注的研究,近年來學界頗多關注,但遠不夠充分。本書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從文獻出發,從問題出發,首先對宋詩宋注進行全面的文獻考察,較之前人有所駁正和增補;既而就宋詩宋注與唐詩唐注的淵源關系、宋詩宋注與宋代《文選》的傳播、宋詩宋注與宋代詩學的互動和南宋的理學家詩注等問題展開討論,視野開闊,思考深入,能發前人所未發,為這一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新鮮的結論。
李曉黎 ·文學理論 ·20.1萬字
本書是作者現代文學史料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本書聚焦于對現代作家佚文的挖掘、校勘與闡釋,涉及的對象有魯迅、冰心、馮至、姚雪垠、王西彥、葉公超、高長虹、周佛吸等。作者秉持“報紙是現代作家的‘起居注’”“民國報紙、副刊是現代文學重要的史料庫”的觀念,運用樸學研究方法,通過對民國報紙的“田野調查”,搜集和整理現代作家的諸多佚文,以期為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學作出貢獻。
劉濤 ·文學理論 ·26.9萬字
本書共十二章,分析了麥克尤恩小說的敘事藝術以及浸淫于作品深處的倫理問題,發掘其中被學界所忽視的倫理訴求。
尚必武 ·文學理論 ·23.4萬字
本書通過選取明清時期重點讀者對柳宗元的接受現象的綜合研究,深化對柳宗元思想及其詩文作品審美價值的認識。在明清時期柳宗元接受現象研究中,除了讀者對柳宗元及其詩文的闡述評價外,還更多探究柳宗元的思想、人品、生活經歷、詩文理論和創作成就對明清時期重要讀者的多方位影響。本書有助于柳宗元的傳播接受研究系統更為完整;有利于傳播接受理論在柳宗元研究中的合理運用,可以更好地開展柳宗元的綜合研究。
周玉華 ·文學理論 ·20.5萬字
本成果從民族音樂學尤其是民族器樂學視角切入《詩經》和古代典籍文獻,回避了前哲時賢已多有研究的樂器形制問題,綜合運用樸學、二重證據、統計學、定量分析、歷史和邏輯辯證統一、宏觀和微觀相結合、語言學、美學等八、九種研究方法,由《樂經》而《詩經》305篇的曲式,而《詩經》中的樂器分布,而《詩經》中的器樂演奏,而《詩經》中的器樂演奏的應用,而《詩經》之外典籍文獻和出土文物中有關《詩經》的器樂演奏和對器樂藝術的促進,而最后升華到理論上加以把握,多層面地探討問題,一環扣一環,步步具體深入,或匡正、推進了前哲時賢的研究成果,或獨辟蹊徑、填補了學術空白。
李婷婷 ·文學理論 ·29.7萬字
本集收入作者研究巴赫金詩學的兩部分成果。“巴赫金的文化詩學”部分2001年曾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巴赫金的詩學”部分是文化詩學研究的擴展和深入,收入作者研究巴赫金整體詩學、語言詩學、體裁詩學、小說詩學、歷史詩學、社會學詩學等方面的論文。
程正民 ·文學理論 ·27.4萬字
讖緯之學是一種興起于兩漢之際的神學文化思潮,對中國傳統經學、政治、文化以及學術都產生了巨大影響。諸緯之中,《詩緯》因為關乎《詩》與詩學,內涵豐富且價值巨大,尤為現代學術所重視。作者對《詩緯》文獻進行了深度整理與深入研究。文獻整理以校勘佚文、匯輯注疏為主,在為學術界提供可靠基本文獻的同時,也呈現出《詩緯》的整體學術脈絡與知識基礎。學術研究則圍繞《詩緯》的核心觀念、闡釋模式、文化價值等基本問題及其與漢代《詩》學關系展開,在《詩緯》解詩配詩、《詩緯》與《齊詩》關系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創新性的觀點,彰顯出《詩緯》學理價值的獨特性。
曹建國 ·文學理論 ·30.6萬字
明清江西人讀“四書五經”很用功,但他們在文學創作上成就并不高,甚至思想有點迂腐。明代江西詩學和文論的曙光是陽明心學帶來的。湯顯祖的“重情”文學思想,就與陽明心學關系密切。清代的江西詩學,講究詩歌的字法、句法、篇法。文字獄對江西文人有一定影響,如南康人謝啟昆,任職期間因查辦文字獄不力,影響了他一生的創作和治學路向。進入晚清,憂患意識是近代文學批評的主旋律,文廷式、魏元曠等的憂時傷亂之作,就是這一時代風潮的反映。這一時期有不少總結地域性文論思想的編著,如郭子章撰《豫章詩話》、裘君弘撰《西江詩話》十二卷等,對我們今天撰寫地域文學史、文學思想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吳中勝 ·文學理論 ·27.9萬字
本書全面回顧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關系,并將之總結為三個方面:從歷史進程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影響了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體系建構,推動了它的空間拓展,促進了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產生;從理論范疇看,馬克思主義文藝意識形態是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意識形態范疇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現實主義理論是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現實主義范疇的核心資源,馬克思主義民族文化論是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民族形式范疇的學理依據,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標準是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文學批評范疇的根本遵循;從發展趨勢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范疇在中國當代還需要開放擴展,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論和文學批評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并影響著當代中國的文學藝術活動。
季水河等 ·文學理論 ·29.2萬字
本書運用文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通過20世紀30年代上海各種政治集團和文化力量對“魯迅形象”的不同選擇、闡釋和評判,明確提出“上海魯迅”的重要概念,深度發掘其背后所潛藏的話語沖突,具體呈現魯迅形象建構與30年代中國革命之間的密切關聯,將研究視野從文學史范疇延伸到了文化史、思想史、革命史等領域,極大地拓展了魯迅研究的深廣度,有助于雙向考察兩者之間的動態關系,在互文視野中將研究論題不斷引向深入。
禹權恒 ·文學理論 ·24.8萬字
本書借用認知詩學的諸多理論,如認知語法理論、認知突顯理論、認知隱喻理論、認知敘事理論、認知心理學理論,研究《尤利西斯》在話語和敘事層面的語言創新藝術和敘事技巧,以及其認知語用功能和認知敘事功能。本書建立了一個基于認知詩學理論、由話語和敘事兩個層面組成的認知分析框架。從話語層面討論突顯的語言表征形式,如非言語聲音、詞匯創新、文體仿擬、認知隱喻、認知思維風格等層面的認知闡釋,揭示喬伊斯文學語言的本質特征以及喬伊斯的語言觀:語言的創新性、不確定性和游戲性;從敘事層面探討小說的隱喻性宏觀敘事策略和微觀敘事策略;從意識流語體層面論述了喬伊斯3種獨特的意識流語體表征模式——規范型、過渡型和極端型的SOC表征模式,并借用認知心理空間理論探討了不同表征模式的語體特征和認知語用功能。
吳顯友 ·文學理論 ·20.2萬字
古人所謂“七古”,除了真正的七古詩外,還籠統地包含了七言轉韻律體、七言一韻新體、七言拗體三大類。有鑒于此,本書特將以上四類研究對象合稱為“傳統七古”,而有別于“真正的七古”。本書大量運用統計分析和羅列舉證兩種方法,對傳統七古的體制及其演變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觀照,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考察每一種體制要素的分類、發展和特點。二是厘清七古體制若干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三是糾正一些與傳統七古體制有關的偏見。
張培陽 ·文學理論 ·24.3萬字
本書稿《柳宗元研究:1912—1949》為論文集,編輯部咼艷妮主編、中文系彭二珂編。本書稿搜集1912—1949年間學者探討柳宗元生平、思想、創作等方面的學術論文,以及這一時期全國大中小學學生的讀后札記,共計60余篇,字符數15萬,基本上代表了這一時期柳宗元傳播與接受的總體面貌。文獻來源均為民國時期正式出版的各類期刊。
彭二珂編著 ·文學理論 ·24.8萬字
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的聲音問題一直是詩學的熱議話題。聲音最初指的是詩歌的音樂屬性,但由于音樂本身并不是詩歌,而音樂性也不能嚢括當下漢語新詩的美學特征。因此,采用聲音一詞更具有效性。此外,音與聲存在著差異,指向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層面。音在詩歌中主要指的是與音樂相關的規律,以書面的語言文字為主,聲偏重于通過音樂伴奏形式或者其他口頭方式產生的綜合效果。本書以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漢語新詩為研究對象,從多維度對漢語新詩的聲音問題展開研究。本書共分五章,立足于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的文本細讀,綜合文學史、文化史和語言學等研究,在展現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中聲音的豐富性同時,也嘗試為漢語新詩的聲音研究開拓新的研究路徑。
翟月琴 ·文學理論 ·20.9萬字
《文學地理學》輯刊是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的年會論文之精選,由曾大興等主編,每年一輯,已出11輯。作者均為中、日、韓三國從事文學地理學研究的學者。本刊設有“文學地理學學科建設”、“文學地理學宏觀研究”、“文學地理學基本理論研究”、“文學地理學方法研究”、“文學家之地理分布”、“區域文學地理”、“文學地理學應用研究”、“國際視野”、“學科建設動態”等多個欄目。此輯刊自問世以來,反響一直很好,每一輯均已售完。《文學地理學》第12輯,收錄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第12屆年會精選論文20篇,包括《當前文學地理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文學地理學空間視角下唐詩中“商山”的建構及成因》等等,文獻資料豐富,論證嚴密,新見迭出,行文規范,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于推動文學地理學的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
曾大興 夏漢寧主編 ·文學理論 ·24.9萬字
從文學史的角度,搜集、整理了澳門1975—1979年大量珍貴的與澳門文學相關的報刊、詩詞、小說等,文稿編排以年、月、日進行劃分,中間穿插作者及其作品的介紹,資料詳細、分門別類,具有很強的資料性和很高的學術質量,為澳門文學研究提供了非常詳盡的第一手資料。此書的出版,是為澳門文學的歷史發展立一存照,也是為將來澳門文學文獻資料的整理,為澳門文學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線索。
朱壽桐主編 傅天虹 許燕轉編撰 ·文學理論 ·32.3萬字
本專著運用社會歷史學理論,將理論探討與文本分析相結合,在水文化視閾下,全面深入地研究古希臘和現當代英美等海洋強國的海洋文學。通過系統梳理海洋形象的嬗變,探討人類由敬畏到贊美海洋、由海洋探險到征服,最后到親近海洋、與海洋和諧相處的海洋認知歷程,揭示英美等海洋強國海洋意識和海洋文化的歷史演變及其內涵,揭示人與海洋、海洋與社會、海洋與人類文明之間的關系,從而指出“人海和諧”思想和“合理利用海洋資源”的重要性。
劉文霞 ·文學理論 ·23萬字
治·赫伯特(1593-1633)是一位擁有卓越才智的詩人,赫伯特詩歌的獨特魅力在于他把對美德傳統的歌頌與傳達神的不可言說融為一體,以溫和、謙卑、優美而又頗具想象力的詩行對當時英國社會個體行為的過失、社會行為的過失與基督教生活的過失進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詩性理解。本書以英國詩人赫伯特《圣殿》和《鄉村牧師》兩部著作為切入點,著重探討其宗教特性與美德思想的關系,在分析赫伯特詩歌宗教屬性的基礎上,嘗試探究赫伯特詩歌與散文中所蘊含的獨特的美德思想,探尋赫伯特的宗教價值取向以及闡釋美德思想的詩學表達方式。
吳虹 ·文學理論 ·27.8萬字
作為國內第一部先鋒詩人專論,本書從詩歌歷史是靠一系列重要詩人和詩作支撐的觀念出發,選擇以詩人個案視角透視先鋒詩歌乃至中國新詩的途徑,集中對百年先鋒詩歌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二十余位標志性、代表性詩人進行充分的考察研究,并對中國先鋒詩歌的命運、傾向與價值等重要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宏觀的探討。在論述中隱含著新詩的歷史線索,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客觀還原中國先鋒詩人流變的歷史軌跡和整體風貌的同時,注意揭示、闡發其歷史流變與聯系背后的內在規律,做到了學術性和可讀性、學理性和資料性的融會貫通,為將來對先鋒詩歌做進一步的歷史和美學評價,提供了相對可靠的起點或參照,對繁榮當下的新詩創作具有重要助益。
羅振亞 ·文學理論 ·25萬字
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結題成果。田納西·威廉斯是戰后“美國劇壇第一人”。本書將威廉斯的后期劇作置于美國社會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同時觀照作者獨特的人生經歷、思想取向和戲劇創作道路,注重與劇作家的前期劇作進行比較,從后戲劇劇場理論、性別研究、殘酷戲劇理論等多種方法和視角出發,發掘威廉斯后期劇作的思想蘊涵,概括其藝術特色,衡定其藝術價值,尋找其在美國戲劇史上的歷史坐標,進而追問威廉斯后期劇作在美國舞臺上失利及其長期遭到評論界否定的原因,總結威廉斯后期戲劇創作所取得的成就,指出其缺陷和不足。
晏微微 ·文學理論 ·22.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