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著作主要對接受了道家道教思想的唐代詩人及其詩歌作品進行研究。首先,簡要梳理了唐前詩歌接受史,辨析了道家、道教、道家道教思想等核心概念。其次,對唐代詩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社會文化背景、原因做了分析。再次,深入剖析了唐代詩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形式和內核等問題。最后,對唐代詩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規律進行了總結,并概括了接受道家道教思想后唐詩呈現出的新風貌。
段永升 ·文學理論 ·18.5萬字
易代之際的吳中文人,在應彰顯個人本色、抒情寫意的時期,他們卻關注社會現實、抨擊時政;在應為新政權搖旗吶喊的時期,他們卻向往自由,追求散漫無拘。本書以此思路為主導,全景展現了吳中文人在元政權、張士誠政權、明政權三個政權更迭中的共時性和歷時性特點。在研究思路上,本書采用文學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以文人心態為中介,打通社會文化變遷與文學思想的關聯。
周海濤 ·文學理論 ·19.5萬字
本書主要是在文學地理學視域下研究解讀壯族作家創作的發生發展,深入探討當代壯族文學在廣西乃至中國文學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與眾不同的氣度、風格與特征。以文學地理學為理論背景,考察壯族作家的出生地、游學地、居住地及其與創作的關系,考察壯族作家群體的匯合、形成、發展的文化成因,探究壯族文學在新世紀大放異彩的文化動力,并將壯族作家放到中國文學研究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傳統中進行考察,探討壯族作家在新世紀是怎樣通過轉型創作建立起自己的主體性、民族性以及對民族文學、文化建設和中國文學史的貢獻。
容本鎮等 ·文學理論 ·18.6萬字
綜觀近現代域外游記的研究現狀可以看出,與域外游記寫作的繁榮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對其研究的嚴重滯后。域外游記研究一直處于邊緣不被重視的狀態。關于游記研究的方法和話語,還沒有形成一套為大家所接受的基本范式。大部分的研究者,或以歷史脈絡系統建構,或把域外游記作為文獻資料或作家散文創作的一部分來看待,對于域外游記還缺乏深層的介入研究。本書以近現代域外游記為考察中心,選取域外行旅體驗作為研究視角,深入游記內部,考察域外行旅體驗與中國近現代文學的轉型與發生以及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密切關聯,探討域外行旅體驗如何影響了中國近現代文學風貌的變化、核心命題的生成、社會集體想象等重要文學、文化現象,破解域外游記所蘊涵的豐富文學、文化信息。
蘇明 ·文學理論 ·13.7萬字
多麗絲·萊辛是一位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當代英國女作家。本書的研究集中于萊辛1950—1970年創作的小說,通過對其小說敘事藝術的考察,透視作家的社會思考、政治理想、文學態度及文化立場。上編結合作家的個人經歷、思想歷程及社會歷史文化變遷,梳理了萊辛的小說創作歷史;下編對《金色筆記》進行了綜合考察,從“雙重線索”“時間藝術”“空間處理”“敘事方式”“身體隱喻”等多個層次展開論述,并探討萊辛如何將社會政治批評、女性生活思考、個體精神探索與小說藝術融為一體,使作品成為一部當代社會思想批評的宏大史詩。
盧婧 ·文學理論 ·18萬字
本書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元與中唐文學群體研究,主要側重于元的文學活動與士風、貶謫生活以及與政治事件的關聯。第二部分則是元文學交游考論,主要側重于元文學交游空間的梳理,并考察文學接受史研究的情況。最后一部分從文學接受史角度尋索元稍的文學家形象與士人形象的關聯性。根據接受狀況考察元稍樂府詩與元白并稱、元白優劣的關系,而后集中于元形象的傳播與接受的探討。
田恩銘 ·文學理論 ·19.9萬字
20世紀初,在“西風東漸”的背景下,西方童話開始進入中國,中國童話的發展與西方童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本書主要從接受研究的角度,論述西方經典童話在中國的歷時接受過程及其對中國童話的多元影響,具體分析了西方童話文體的獨立和經典作品的生成、“五四”前后中國對西方童話的選擇、20世紀三四十年代西方童話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新時期中西童話的交融發展等問題。
申利鋒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東大教授世界文學講義4》是“東大教授世界文學講義”系列的第四冊,該書是東京大學文學教授、日本著名文學評論家沼野充義的世界文學課講義。內容為作者沼野充義與23位當代知名作家、學者(來自日本、美國、中國、波蘭、保加利亞等國)的文學對談構成。該系列書為東京大學文藝理論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讀目,也是東大文學專業學生基礎讀本。本冊內容收入了日本芥川獎得主小川洋子和池澤夏樹、日本著名翻譯家青山南、日本著名翻譯家岸本佐知子、美國文學研究者邁克爾·埃默里奇對話內容。話題圍繞日本兒童繪本、日本文學全集和美國現代小說等主題展開。
(日)沼野充義編著 ·文學理論 ·13.7萬字
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來干什么?這個人類的永恒話題,在這里得到解答。本書創建了一套理論體系,科學地解釋了這一切。首先,列舉化石記錄、生物進化證據,贊同生物是進化而來的觀點。在總結生物規律,制定了“生物進化法則”和“生物生存法則”后,探討如何外星移民、人類使命、在外星球殖民的方式。還探討了未來的生物技術,論述我們人類要遵循“人類一元性原則”的觀點。描寫了未來太空時代,人類生存時間、世界末日。知道了人類的未來,就找到了人類由來的答案。最后,論述我們從哪里來,即生命起源、人類起源、現代人類的誕生,生命、宇宙的哲學問題。
汪正喜 ·文學理論 ·6.5萬字
18世紀英國著名文學家約翰生以其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善良之人格受世人敬仰。這位地道英國人,伴同鮑斯威爾記錄其睿智談話的《約翰生傳》,成為世界文壇史上常議常新的永恒話題。本書匯集作者十余篇文論,分別介紹《約翰生傳》和約翰生小說《幸福谷》、約翰生與啟蒙運動、約翰生的詩學觀及其政治、宗教、哲學和全球化思想。國外約翰生學研究概況,呈現英美澳的研究進展和學習活動常態。《錢鍾書與約翰生》一文,對兩位博學大家、智慧學者做了比較闡釋。
蔡田明 ·文學理論 ·19.3萬字
此書將馮雪峰與俄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關系研究置于20世紀屮外文學理論關系的整體背景下,歷史地審視馮雪峰對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譯介、接受、轉化與創新的過程,同時運用個案研究、對比研究等研究方法,系統地闡明俄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對馮雪峰文藝批評思想的影響,全面深入地對馮雪峰文藝思想進行把握,客觀地評估馮雪峰在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屮國化過程屮的地位。
蔡朝輝 ·文學理論 ·15.5萬字
本書以伍爾夫文本的原創性研讀為出發點,研究伍爾夫關于小說創作的非個人化詩學,剖析其關鍵要素及其相互關聯,探究伍爾夫非個人化詩學對莎士比亞等作家非個人化詩學的繼承與創新,挖掘其與艾略特等同時代作家非個人化詩學的區別,探討伍爾夫非個人化創作理念在其小說中的實踐,以及分析其對陳染等中國當代女作家的深刻影響。
黃重鳳 ·文學理論 ·19萬字
知青文學研究的新視野在哪里?本書跳出革命、政治、階級等視角,全面梳理知青作城鄉經驗,立足于對知青作家私人經驗與社會歷史、地理空間的駁雜關系的考辨,沿著“空間遷徙—城鄉經驗—文學書寫”的思考路向,探尋“社會—文化—審美”的研究路徑,從文化詩學和審美詩學兩方面激活知青文學的潛在價值。通過繪制知青文學的“時間—空間”研究譜系,破解了既往知青文學研究意識形態色彩過于濃重的困局,提出并論證了知青文學的場域學、鄉愁美學、代際研究等新命題。
李彥姝 ·文學理論 ·18.5萬字
本書以對比語言學、語料庫翻譯學及譯者風格研究理論等為基礎,采用實證方法對莎士比亞的四部戲劇(《哈姆雷特》《李爾王》《奧賽羅》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粱實秋和朱生豪漢譯本的語言特征進行了定量描述和定性對比研究。研究視角包括詞匯密度、句長、特色詞、高頻詞等詞匯特征以及“被”字句、“是……的”結構等句式、文化意象等。研究充實了以語料庫為基礎的文本特征和譯者作風格描寫范式,證明了兩位譯者的現有風格定論,深化、細化和完善了他們的譯者風格體系。書中涉及的語料庫對比研究方法也有助于語言接觸及影響規律等研究。
張威 ·文學理論 ·13.4萬字
本書是李怡教授學術與思想的文字輯錄。這些文字圍繞他學術思想的主要領域,以“詩與史”為基本線索加以編輯,分為:我的故事、人情冷曖、知人論世、大千世界、詩心雕龍、吾土吾民、百年樹人、文化觀察、學術方法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大體上展示了李怡30年來思想探求的一些要點。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他所向往的“思想是暗夜中的閃電,是黎明時分最初的那一線光芒……”,而這些思想片段的文字雖然不過“是精神的流星”,但“它迅速劃過漆黑的長空,賦予我們真正的驚悸和震動。沒有了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其他的鋪陳都失去了意義,不過就是無聊的饒舌而已”。
李怡 ·文學理論 ·10.3萬字
圣杯是西方文學的重要意象之一。本書以人文主義興起后西方作家對圣杯意象的重新闡釋為起點,厘清其不同時代的象征內涵,力求深入挖掘圣杯意象的文學性以及文化特性;同時,探討了圣杯意象的傳承性及其與西方文學和文化轉型之間的互動,探尋促進當今“圣杯熱”全球化的精神動力源,分析文學、民族、文化三者一致的整體性內涵,以此把握西方的大眾文化以及當代文學的發展走向,并以期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鑒。
高紅梅 ·文學理論 ·19萬字
《楚辭》是承載豐富的中國遠古人類文化資源的經典詩歌文本。本書借助于文化人類學整體論的跨學科視角,以《楚辭》的文化英譯為取向,分析其英譯的歷史狀況和發展勢態;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考察了《楚辭》各經典譯本的整體翻譯面貌,思考譯者主體性對《楚辭》英譯的影響;探索《楚辭》所蘊含的人類文化的表層物質系統、中層技術系統和深層社會意識系統的文化價值在翻譯中的整體開采情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中國典籍英譯實質、翻譯視角、翻譯策略、譯者主體文化等理論建設方面進行了探索與思考。
張嫻 ·文學理論 ·16.8萬字
16世紀中后期是中國“被全球化”的歷史時期。與海戰、海上貿易密切相關,海疆局勢為文人才俊提供了展示才華的機會,海疆幕府極大地吸引著內地的青春文士。抗倭總督胡宗憲浙江幕府匯集了大批各路精英。在歷史動蕩時期,幕僚文士協助幕主鞏固了海防邊疆,穩定了明代時局。而與海戰相始終的幕府文學文化活動則直接引領了時代文學潮流。幕府文化生活的需要、幕僚文士的唱和交流使得此際產生了大批幕府文學,戲曲、駢文、小說爭奇斗艷,軍事文學亦蓬勃發展。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紹興名士徐渭。徐渭的創作代表了胡宗憲幕府文學的成就和時代文壇的發展趨勢。徐渭之后,許多才華卓犖的文士在胡宗先遇害后加入新的海疆邊防幕府,繼續從事軍事與文化活動。海疆幕府很大程度上直接繪制了中國16世紀中后期的文學地圖,并從此改變了中國的文壇生態。
朱麗霞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本書內容涉及古文獻學理論研究、傳世文獻整理與研究、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海外漢籍與漢學研究等中國古文獻研究等相關領域。收錄了《顏李學派經學的內在理路——以易學為中心的考察》《新刊墓志集新見唐人著述輯考》《論順治康熙間西安大興善寺臨濟宗佛教法系及其影響》《明支遁詩文集輯本出處考論》等文章。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編 ·文學理論 ·427字
本書在小說敘事理論框架內,借用社會歷史批評,選取美國現代作家威廉·福克納后期(1942—1962年)作品為研究對象,分析南方家族變遷主題及其羅曼史的形式特點,辨析人物國家認同機制背后的象征意義和歷史隱喻。福克納這一時期的創作將社會理想置于南方歷史與現實生活的中間地帶,深刻揭示南方家族揉入的異質性,用樂觀的筆調描述混血對家族生命力的積極意義。本書突破了黑白種族、貧富階級的二元闡釋范式,通過對人物時間觀的整合,挖掘作家在對南方過去的執著回望中依稀建構出的理想社會愿景,探究作品暗含的烏托邦色彩。
李方木 ·文學理論 ·15.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