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對清代中期浙派詩人群體領袖人物厲鶚的文學思想和詩詞等創(chuàng)作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厲鶚詩詞創(chuàng)作數量可觀,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詩詞之外,厲鶚的散文和散曲創(chuàng)作也頗有成就。本書對厲鶚的多方面文學創(chuàng)作做了深人研究;同時,對其在清代中期浙派詩人群詩文化活動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也做了必要探究,以期引起學術界重視。
王小恒 ·文學評論 ·18.7萬字
本書在梳理晚明詩歌演進的基礎上,從詩人心態(tài)的角度探究晚明詩歌的發(fā)展軌跡,論析晚明詩風由“復古”走向“性靈”的原因及晚明詩人對“師心”與“師古”的反思,并論述了明末愛國主義詩歌的創(chuàng)作情況。本書重點研究晚明主流詩人心態(tài)對詩歌走向的影響,以便準確把握晚明詩風的傳承與新變。此外,本書還從晚明女性意識覺醒角度出發(fā),對閨閣女性、青樓女性及“女山人”等創(chuàng)作群體進行深入剖析,總結了晚明女性詩歌發(fā)展的新動向。
馬小明 ·文學理論 ·24.4萬字
休閑是人類存在的理想狀態(tài),也是當今社會人們的基本生活訴求。本書以中國古代文化為背景,通過對以儒家和道家為主的休閑觀念的梳理,探索中國休閑文化的思想根源及其基本特質。與一般對休閑的純理論論證或社會現(xiàn)象描述不同,本書力圖將休閑與文學聯(lián)系在一起加以探討,特別是借助對散文文本的分析,發(fā)掘散文中的休閑文化意蘊,探尋休閑文化對散文,尤其是對閑適散文的影響。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書對中國休閑文化與閑適散文的論述限于唐代以前,實際上閑適散文的大量出現(xiàn)是在唐代以后,特別是明清時期。但中國古代的休閑觀念在前唐已基本形成,所以我們將其視為中國休閑文化的基礎部分。
李漫天 ·文學理論 ·17萬字
本書以宋元之際的詩學嬗變?yōu)檠芯繉ο螅退卧妼W史上的一些關乎全局的重大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作者用大量的第一手文獻資料詳細考察了南宋晚期與元代前期的詩學生態(tài),對于當時的詩學思想的流派和論爭進行了實事求是的梳理,證實了元詩的來龍去脈及其藝術價值所在,由此得出的結論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實為此書一大貢獻。本書能夠避開后人議論的干擾,努力鈞稽第一手文獻材料,對諸多疑難問題作實事求是的考證和論述,又能將文本細讀與文化背景的考論緊密配合,以考據眼光看待詩學內部問題和詩學發(fā)展演變史,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因而其學術方法是扎實可靠的,得出的結論也是令人信服的。
王術臻 ·文學理論 ·22萬字
本書基于國內外美國小說研究之研究的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以文學接受批評和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為理論參照,通過細讀自20世紀初以來國內重要學術期刊發(fā)表的美國小說研究論文和重要出版社出版的美國小說研究論著及相關研究學術論文與論著,深入研究了三個不同歷史時期(1901-1978年、1979-1999年、2000-2015年)中國美國小說研究的熱點、角度、方法和總體走向,從整體角度歷時性系統(tǒng)地探討了中國美國小說研究在百年進程中從意識形態(tài)批評逐步走向非意識形態(tài)批評和多元文學文化批評的歷史嬗變及其文化和文學效應,總結了百年中國美國小說研究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展望了未來中國美國小說研究的發(fā)展趨勢。
任虎軍 ·文學理論 ·41.4萬字
本書按時間順序呈現(xiàn)了《西游記》英文翻譯的發(fā)展情況,講述了英文譯作經由片段譯文、單行本,再到英文全譯本的發(fā)展軌跡,針對韋利、余國藩和詹納爾三個譯本,從跨語際、跨文化角度做出重點分析。同時,針對英語世界的《西游記》研究情況,將其劃分為三個時期,闡述了不同時期的特點。最后從兒童文學改編和影視作品改編兩個方面論及《西游記》在英語世界的改編。
杜萍 ·文學理論 ·21.5萬字
魯迅早年深受進化論影響,這種背景深刻改變了他的自然觀念,也奠定了他以“立人”為中心的倫理改革思路。在清末民初的歷史語境中,魯迅面臨著“家國天下”倫理秩序解體與重構的難題。本書以《天演論》引發(fā)的“天人之變”作為總體視野,通過構建相關語境與知識脈絡,深入討論魯迅有關“人國”的設想、科學主義潮流中圍繞道德與信仰的思考、歷史意識的變遷、詩學與政治的改革思路、家庭改革的生物學原理、20年代對進化論的反思等主題。魯迅將進化論融入思想背景,并根據時代與主體需要進行了改造。這種選擇、接受和批判既是魯迅文學與思想形成的過程,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明在曲折中不斷展開的過程。
孫堯天 ·文學理論 ·47.8萬字
近70年的民間故事研究大多圍繞民間故事的多重價值而展開,在吸納他山之石的同時也注重本土特色,形成了民間故事采錄與改寫、比較研究、類型研究、文化人類學研究、故事形態(tài)學研究、民間故亊史等多重理路,呈現(xiàn)曲折向前的軌轍。本書在廣泛搜檢細讀近70年中國民間故事研究論著基礎上,集中對類型學、比較研究、文化人類學研究、形態(tài)學研究、采錄研究、故事學術語體系展開深入分析,學術評論與學術訪談相結合,在總結中國民間故事研究軌轍、研究實績的同時反思當下中國故事學的困境,探尋未來故事學的突圍之路。
漆凌云 ·民間文學 ·23.8萬字
本書是《當代中國外國文學研究》的修訂版,增加了2009—2019年十年的內容。綜觀新中國成立后七十年外國文學研究,有兩個主要事實:一、最初十七年基本上沿襲蘇聯(lián)模式,卻對西方文學及文化傳統(tǒng)有所偏廢;二、后四十年“乾坤倒轉”,西方文學的大量涌入不空前地撞擊了中國文壇,而且為解放思想、撥亂反正提供了某種先導作用;沒有外國文學理論狂飆式地出現(xiàn)在我們身邊,中國文學就不可能迅速穿越傳統(tǒng)政治與美學界限,實現(xiàn)廣泛深刻的轉型。但是,這后一時期的外國文學研究明顯改用了西方模式,從而多少放棄了一些本該堅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學術范式。當然,這是一種大處著眼的掃描方式。具體情況要復雜得多。
陳眾議主編 ·文學理論 ·52.9萬字
本書收錄1938—1945年中文報紙、雜志、書籍中以侵華日軍中的“慰安婦”為題材或主要內容的各體文學作品。全書正文按小說、詩歌、紀實、戲劇分為四個單元。每個單元前附該單元作品初載初版等書影。另附1946年后表現(xiàn)韓國“慰安婦”滯留上海境遇的相關作品。為便于研究者了解作品的發(fā)表及流播情況,還設“資料”單元,收錄編者編撰的“慰安婦”題材作品系年目錄和“慰安婦”題材作品評介目錄。本書集抗戰(zhàn)文學中“慰安婦”題材作品的大成,是這類作品的首次整理匯集。編者意在使本書既具審美性,又具文獻性。作為彰顯抗戰(zhàn)文學中“慰安婦”題材的文學讀物,可供普通讀者閱讀;作為“慰安婦”專題文獻史料之一,可供學界深入研討。
李存光編 ·文集 ·23.5萬字
本書通過考察學堂樂歌運動發(fā)生的時代背景、代表人物、曲調來源、思想蘊涵等諸多問題,深入闡釋學堂樂歌在結構模式、節(jié)奏韻律、語言體式、句法結構等方面的顯著特征,詳細描述其在提倡軍國民教育思想、塑造現(xiàn)代國民意識、重建現(xiàn)代民族國家觀念中的特殊價值,探究學堂樂歌與中國詩歌的現(xiàn)代傳播的內在關聯(lián),認為學堂樂歌在中國詩歌從古典向現(xiàn)代轉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禹權恒 ·文學理論 ·21.2萬字
《中國現(xiàn)代民族主義文學思潮(1895-1945)》主要進行了三個層面的研究工作:第一個層面上理清了1895-1945年間中國現(xiàn)代民族主義思潮流脈,探析了民族主義思潮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深刻影響,重寫了一部清晰、系統(tǒng)、完整的“中國現(xiàn)代民族主義文學思潮史”;第二個層面上從宏觀的中國現(xiàn)代民族主義思潮流變入手,上溯到具有民族主義性質的曾國藩“衛(wèi)道變器”說和康有為“托古改制”論,而重點則對梁啟超、孫中山、蔣介石的民族主義思想進行辨析,旨在弄清現(xiàn)代民族主義思潮的源流及其差異;第三個層面上著重解讀政治民族主義文學和文化民族主義文學的經典作家作品,闡釋中國現(xiàn)代民族主義文學的美學特質,為中國現(xiàn)代民族主義文學理論體系的建構提供有益資源。
李鈞 ·文學理論 ·42.5萬字
本書主要對解構批評的基本形態(tài)及其價值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探討。具體包括對解構內涵的分析研究、對解構批評“史”和“論”兩個層次上的把握、對解構批評范式的探究,并相對集中地探討了解構批評的文學觀、文本觀、批評觀、語境觀等等。而且,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這一形態(tài),本書還結合一些具體的作品對其進行闡釋或說明。當然,對于形態(tài)的梳理只是本書的一個構成部分。另一個重要的部分,集中體現(xiàn)在對這一批評理論的評判,以及對這一批評形態(tài)之理論價值、現(xiàn)實意義及其應用可能性方面的探究。可以說,還是體現(xiàn)了較強的問題意識,具有較為突出的當下意義,對我國當代文學批評形態(tài)的建構,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蘇勇 ·文學理論 ·32.4萬字
本書選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詩、詞、曲、賦和散文等,分類解讀,對中國古代文學史書寫中的“現(xiàn)實主文”論、命運—文章論,文本批評中的多模態(tài)解析論、文學空間論、文體論,以及文學社會學中的文化建構論與性別論等數種和中國古代文學有關的中層理論進行了探討。所謂中層理論,只能保證在有限時空和有限范圍內的有效性。但這種有限度的理論抽象,在較大程度上保證了理論與經驗的契合。中層理論不是一種,而是以某種“理論叢”的形式存在。對于保持中層理論的豐富性和有效性而言,本書具有一定啟發(fā)意義,可以幫助讀者建立起某種自己的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中觀”想象。
劉競飛 ·文學理論 ·23.8萬字
本書第一次將1920—2020年百年來的新詩選本作為一個整體對象加以研究,揭示選本對新詩經典化所起的作用,強調新詩選本涉及文學、教育、社會心理、出版、傳媒等多種要素。本書的研究,對于新詩、中國文學、教育與文化的發(fā)展,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郭勇 ·文學理論 ·26.6萬字
《亞魯王》集苗族及其先祖的創(chuàng)世史、征戰(zhàn)史、遷徙史于一體,是一部活形戀的苗族百科全書,具有古老神秘、雄厚悲壯、禁忌肅穆、完整活態(tài)等特征。《亞魯王》母題多是按自然時序串聯(lián)出現(xiàn)在史詩之中的,它不僅是撐起英雄人物的框架骨骼,更是史詩發(fā)展的脈絡主線,因此史詩研究中的母題研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者以時空為軸,挖掘英雄形象;以母題為綱,探索史詩內涵;以傳承為根,尋求轉型之徑,以“歷時性軌轍”和“共時性流布”建構了亞魯王研究新路徑。
肖遠平 楊蘭 劉洋 ·文學理論 ·26.6萬字
本書以宋代家書為研究對象,梳理了自戰(zhàn)國到宋代的家書發(fā)展歷史。在全面整理宋代家書文獻的基礎上,將其進行分類并概括其整體面貌。通過家書探討宋代士人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諸多內容,深入發(fā)掘宋代政治經濟等重大事件對家庭和個人的影響,以及士人由此產生的應對策略。家書中的教育思想和治家理念是宋代家書的精華所在,也是家學、家教、家風的突出體現(xiàn),對后世的影響十分深遠。同時,家書還是宋代士人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手段,通過個案研究,可以了解家書對學術傳播所起的作用。此外,本書還分析了家書的文體特征、語言風格、抒情特色等文學價值,并關注到了宋代以文代書、以詩代書、以詞代書等現(xiàn)象,將其視為家書的重要補充資料進行了論述。
張小花 ·文學理論 ·20.3萬字
本書借鑒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和觀點,分析了中西生態(tài)女性主義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xiàn)形態(tài)、發(fā)展特征、精神內涵及其內容和主張方面的不同。生態(tài)化特質首先表現(xiàn)在當代文學的“自然性”,自然被“返魅”、重新獲得靈性,那種將自然視為資源與獲利工具的觀念受到了批判;物種間平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遵從自然規(guī)律與保持自然節(jié)制等生態(tài)主義的核心信念也滲入當代文學中。其次是人的自然性/感性與社會性/理性的關系得到了重整。作者認為,生態(tài)文學的主張與中國傳統(tǒng)精神相一致,中國文學有可能發(fā)展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
唐晶 李靜 ·文學理論 ·15.5萬字
本書以中國當代現(xiàn)實題材長篇小說中的鄉(xiāng)村空間書寫為研究對象,全面梳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當代現(xiàn)實題材長篇小說中鄉(xiāng)村空間書寫的對象和特點,厘清了鄉(xiāng)村空間書寫流變的歷時輪廓,深入地闡釋了鄉(xiāng)村空間書寫流變映射的鄉(xiāng)村社會與文化變遷,進一步解讀了現(xiàn)代化進程對鄉(xiāng)村的影響。著作豐富了鄉(xiāng)村小說的研究內容,擴展了當代文學的研究范圍,為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提供了參考。
張歡 ·文學理論 ·16.5萬字
本書從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切入,著力挖掘魏晉美學產生的哲學基礎和社會根源,引領讀者通過《世說新語》中漢末三國兩晉士人極具個性的言談舉止和特色鮮明的遺聞軼事,感悟和領略魏晉美學的生命之美,體悟和把握魏晉六朝文學藝術的審美精神,以及對后世中國人審美精神和文藝創(chuàng)作的影響。哲理與悟思相結合,理論闡釋的深入與文字表述的靈動相結合,是本書的一大特點。
楊星映 江南 管才君 ·文學評論 ·15.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