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書稿選錄《史記》二十篇文章,予以解讀。以《史記》文本為中心。文本的細讀,是書稿的中心內容,保證我們講述歷史人物故事的根源性、可靠性、真實性。讀者只有在文本的細讀中,才能穿越歷史的時空,真切地體驗、感受和把握歷史人物的生命和生活。一方面重視字詞句與名物制度的訓釋,力求精要、準確、明白;另一方面,更進一步發掘文本的義理內涵,力求把文獻研究的方法與義理研究的方法較好地結合起來。
劉國民 ·文學評論 ·30.1萬字
該書以“天水文學現象”和天水作家群的創作為主要的分析對象,對于甘肅文學的表現特征、價值生發點和缺陷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了較為系統的評述。全書總共收錄了作者在不同時期所寫的四十七篇文章,分為“為尊者言”“聽他者說”“同時代歌”“和兄弟談”“寫于女書”和“漫議雜聊”六輯,從作家創作和特征現象的分析兩個層面入手,將真切的文本細讀和嚴謹的理論闡釋予以結合,既有細致、懇切的個案分析,也有宏觀、整體的問題研究。作者在行文過程之中融自己日常文學寫作的感性經驗和理論教學的理性認知于一體,在思想的啟迪和審美的愉悅之間尋求著一種表達的平衡,通過自己的實踐建構出了一種有思考且好看的文學批評。
王元忠 ·文學評論 ·22.4萬字
本書以宋詩在北美的跨文化傳播為考察對象,以學術史梳理、話語分析為基本視角,以北美漢學界的宋詩研究成果之發展史、研究領域、主要特征、研究方法為論域,通過對大量散見于專著、學位論文、期刊中的英文文獻進行搜羅、整理與研究,深入全面呈現北美漢學界宋詩研究的基本概況、傳播規律、研究范式、名家名著,并揭示其對當下中國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借鑒意義。北美漢學界主要從宋詩類別、宋詩“自我”、宋詩“因革”、宋詩與政治、宋詩與佛道關系五個方面予以探討,呈現出鮮明的研究特色,即強調還原歷史文化語境、擅長中西比較、注重跨學科考察、極為擅長文本細讀,為中國學者提供了域外之鑒。
萬燚 ·文學理論 ·16.6萬字
值此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黃金時機,我們渴望為晉東南文學研究增添新氣象。晉東南地區的文學創作如同新時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一樣迅猛,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局面,不僅涌現出了報告文學家趙瑜先生、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葛水平女士等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家,他們用自己的才華書寫著晉東南地區的風土人情、自己童年青年的記憶和對當下生活的體驗,而且在當地始終有一批在本地享有盛名的作家,諸如郭俊民、劉潞生、索鵬祥、聶爾、宋福聚等人,他們也在用自己的筆觸撫觸著晉東南大地,用自己的情感體貼著晉東南的百姓生活,用自己的精力記錄并創造著晉東南地區的鄉土文化。這些作家們所從事的正是當下文學研究界所承認并研究的“底層寫作”?!暗讓訉懽鳌币恢笔侵袊敶骷覀儍A心表達的熱點領域,而且“底層寫作”的研究也仍然處于熱潮之中,其爭鳴之勢尚未見有任何消隱的跡象。我們的這本書就是從“底層寫作”的視野出發,探究這些作家們的創作維度——他們關注的到底是什么樣的底層和底層什么樣的生活?
趙棟棟等 ·文學理論 ·11.4萬字
《文學地理學》輯刊是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的年會論文之精選,由曾大興等主編,每年一輯,已出11輯。作者均為中、日、韓三國從事文學地理學研究的學者。本刊設有“文學地理學學科建設”、“文學地理學宏觀研究”、“文學地理學基本理論研究”、“文學地理學方法研究”、“文學家之地理分布”、“區域文學地理”、“文學地理學應用研究”、“國際視野”、“學科建設動態”等多個欄目。此輯刊自問世以來,反響一直很好,每一輯均已售完?!段膶W地理學》第12輯,收錄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第12屆年會精選論文20篇,包括《當前文學地理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文學地理學空間視角下唐詩中“商山”的建構及成因》等等,文獻資料豐富,論證嚴密,新見迭出,行文規范,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于推動文學地理學的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
曾大興 夏漢寧主編 ·文學理論 ·24.9萬字
明清江西人讀“四書五經”很用功,但他們在文學創作上成就并不高,甚至思想有點迂腐。明代江西詩學和文論的曙光是陽明心學帶來的。湯顯祖的“重情”文學思想,就與陽明心學關系密切。清代的江西詩學,講究詩歌的字法、句法、篇法。文字獄對江西文人有一定影響,如南康人謝啟昆,任職期間因查辦文字獄不力,影響了他一生的創作和治學路向。進入晚清,憂患意識是近代文學批評的主旋律,文廷式、魏元曠等的憂時傷亂之作,就是這一時代風潮的反映。這一時期有不少總結地域性文論思想的編著,如郭子章撰《豫章詩話》、裘君弘撰《西江詩話》十二卷等,對我們今天撰寫地域文學史、文學思想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吳中勝 ·文學理論 ·27.9萬字
本書給英美1908年—1923年間的自由詩理論進行了分期,提出草創期、調整期、回歸期的三階段說,并對英美自由詩理論背后的現代美學、法國詩學、東亞詩歌美學等資源進行了探析。
李國輝 ·文學理論 ·21.9萬字
本書是著名唐詩研究專家張天健、張起對唐詩中名篇疑難問題的解釋。全書內容廣泛,,如“李白《月下獨酌》‘永結無情游’解密”,“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之疑”,“杜甫《不見》‘匡山讀書處’在哪里”,“晚唐遺珠‘一瓢詩人’唐求”等問題,書中都做了有理有據有趣的解答。本書以細讀文獻為基礎,“淺者深入,深者淺出”,每一專題皆沉潛涵泳,參互考尋,按《唐詩解密》體例,精心構筑,以“探問”形式,答疑解難,是兼具學術性和趣味性的唐詩讀物。
張起 張天健 ·文學理論 ·46.1萬字
《玉臺新詠》是一部以收錄宮體詩為主的文學總集。長期以來,學者在此書的成書問題上存在著諸多的爭論,如關于其成書時間、編撰動機乃至編撰者等均分歧嚴重。此類文獻層面的紛爭,不但制約了對《玉臺新詠》進行深入研究的步伐,而且對宮體文學、南朝文學研究也產生了負面影響。鑒于此,我們依據前人提出的話題及該書的實際情況,將《玉臺新詠》成書問題劃分為八個專題加以系統考察,即《玉臺新詠》的編撰者、編撰動機、成書時間、編撰體例、錄詩標準、書名含義,《〈玉臺新詠〉序》釋讀以及《玉臺新詠》成書其他可疑現象。研究中,在對以往成果進行全面回顧的基礎上,嘗試對這些長期以來存在爭議的話題或令人疑惑的現象給出合理的解釋。
黃威 ·文學理論 ·15.8萬字
宋代是節令體系成熟發展的鼎盛時期,日趨繁盛的節俗推動了節令詩的大量誕生。宋代節令詩蘊含著優美的文學情思與生動的民俗描繪,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宋代節令詩研究》一書主要立足于文本細讀,并在歷時比較的視野下對宋人節令詩進行系統性的專題研究。全書首先考察節令詩中的女性書寫、兒童書寫、農家書寫,其次探討節令對宋人生命情境的滲透,再次剖析宮廷節令與應制書寫、權力運作的關系,最后從組詩、典故、題材、語言等層面考索節令詩的審美嬗變。附錄部分闡述節令詩對宋詞、宋代地理類筆記等不同節令文類的影響,且就南宋蒲積中《古今歲時雜詠》宋詩部分的錯訛進行補正,從而進一步揭橥節令與宋詩、民俗與文學之間的密切互動關系。
李懿 ·古詩詞 ·20.4萬字
詞之文體形式于兩宋時代登臨審美顛峰,而詞話作為與之密切關聯的理論探究之果實,也從萌芽至發展、豐富至成熟,留下完整的歷史圖譜。該著從美學視角對兩宋詞話進行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辯證研究,運用現代文藝學理論對兩宋詞話的代表性文本予以描述和詮釋,并綜合西方美學的相關觀點進行比較與印證,進而給予價值評價并作出相應的理論歸納,著力立足于辯證理性和歷史理性相統一的立場提出美學新見,由此使歷史與邏輯、抽象與具體的方法論得以統一。
顏翔林 ·文學理論 ·18.5萬字
洪亮吉是清代的樸學大師,又是乾嘉文壇的巨子,以詞章考據著稱于世。本書從要素論、本體論、功能論、創作論四個方面闡述了洪亮吉的詩學理論。結合洪亮吉的文學活動、思想個性和創作心態,對其詩歌題材進行分類研究,揭示其詩歌創作的藝術成就和審美風貌,進而把握其詩風演變的軌跡,借以管窺乾嘉學者型詩人創作的典型特征。對洪亮吉的其他文體創作及學術研究進行評析,將其置于乾嘉文壇的背景下衡定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邱林山 ·文學理論 ·17.2萬字
本書是對晚清時期(1840-1911)中國人所作的海外竹枝詞的研究,以歐美部分為主。書中追溯了唐代以來的竹枝詞傳統和海外竹枝詞的源流,考察了晚清海外竹枝詞的研究情況及存在的問題,重點研究了吳樵珊、斌椿、陳蘭彬、袁祖志、張祖翼、潘飛聲、王之春、潘乃光、張芝田、張煜南等十位作者的作品。作者對失傳的文獻做了鉤沉,對主要作品做了考校和箋釋,清理了一些相關的史實。在意義方面,作者力求超越近代化研究模式,從中西差異和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對作品做出符合實際的重新闡釋。
尹德翔 ·文學理論 ·24.6萬字
本書首次提出“非常態人物敘述者”的概念,具體是指一種特殊敘述者,它主要由智力、精神、心理、道德、形態、狀貌等多個方面與正常態的人存在較大差異和區別,并且已經參與到故事進程當中的一個或者多個相對具體和形象化的人物來擔任。本書主要針對20世紀中國文學中引人注目的癲狂型、癡呆型、幽靈型和比擬型這四個非常規形態的人物敘述者類型展開專門探討和深入論析。這是在取法和借鑒國內外學術界關于敘述者、不可靠敘述(者)、敘事交流、非自然敘事等研究理論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思考與探究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它可以為人們分析、解讀乃至審視、理解富有魅力和創造性的20世紀中國文學提供一種新穎獨特的思路、角度和方法。
洪麗霽 ·文學理論 ·29.3萬字
本書從藝術特質這一藝術范疇出發,以兩漢詩學接受為中心,省思中國抒情傳統,討論與詮釋兩漢詩學在中國抒情傳統構筑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國抒情美典多面向的變遷。中國抒情傳統不應該成為一個單線索的“超概括”,它不能以一個面向概括中國抒情美學多面向的變遷。抒情傳統是理解或評論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維度,但它只是平行研究視域下中國文學的一個異質性層面。中國抒情傳統要在藝術特質層面闡釋,而不能升華到藝術本質范疇。藝術特質是省思中國抒情傳統論的有效憑借。
任樹民 ·文學理論 ·22.2萬字
本文集是當前活躍在中國美國史學界一些著名學者為紀念丁則民教授而撰寫的原創性成果,涉及美國革命史、內戰史、種族與階級史、城市史、外交史、冷戰史及美國西部史等領域,因而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圍繞重大問題展開論述的美國通史,研究方法涉及新政治史、比較史、社會史、國際關系史、跨國史以及文化史等。結構上既有貫通式的宏觀敘事,也有對某一特定時段的專題論述,或個案分析,還有拓展橫向視閾的中觀研究。所有論文都是建立在當前中美學界研究成果基礎之上的思考與探索。
梁茂信主編 ·文集 ·44.6萬字
本書為《人文新視野》第20輯,主要包括法國文學研究、詩學研究、跨學科與跨文化研究三個欄目。其中包含文學藝術領域內對當下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爭議問題的探討,外國文學作品的藝術分析和文化解讀以及國內的譯介接受,還有論文探究了“問題學”哲學問題等,內容豐富,學術性強,均處于文藝理論研究的前沿。
史忠義 孔杰 臧小佳主編 ·文學理論 ·16萬字
本研究側重從話語形式層面探討20世紀域外文論本土轉化的“機制”問題,提煉出“碰撞與融合”“曲解與變形”“挪用與重構”“移植與變異”“言說與抗拒”“調和與會通”等幾種各有側重又彼此關聯的“機制”類型,力圖多層面、多方位地觀照“域外文論中國化”的樣態與方式。在此基礎上,從更加宏觀的層面提出“融突和合”這種帶有綜合性、整體性的轉換機制。通過微觀與宏觀相互補充的論述框架,目的同樣在于實現對域外文論本土化之“機制”問題更加全面的認識與闡釋。
向天淵等 ·文學理論 ·34.6萬字
本書收錄作者二十多年來關于巴蜀文學和文藝思想研究的系列論文。大體可分為兩部分:《試論古代巴蜀文學特征》《簡論巴蜀文學的發展歷程和主要特征》《巴蜀審美意識的發生——以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器物為例》三篇為第一部分,帶有總論和探源性質,對巴蜀文學的發展歷程、特征、審美意識原型進行分析;關于司馬相如、陳子昂、杜甫、蘇洵、蘇軾、蘇轍、文同、唐庚等人的文藝思想的個案分析為第二部分,重點討論這些作家的文藝思想及其與巴蜀文化的關系。附錄收作者所指導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關于巴蜀文藝的畢業論文題目和摘要。該書較為系統討論了巴蜀地域詩學以及巴蜀文學,對巴蜀文學藝術的研究有參考和借鑒價值。
李凱 ·文學理論 ·21.1萬字
本書借用認知詩學的諸多理論,如認知語法理論、認知突顯理論、認知隱喻理論、認知敘事理論、認知心理學理論,研究《尤利西斯》在話語和敘事層面的語言創新藝術和敘事技巧,以及其認知語用功能和認知敘事功能。本書建立了一個基于認知詩學理論、由話語和敘事兩個層面組成的認知分析框架。從話語層面討論突顯的語言表征形式,如非言語聲音、詞匯創新、文體仿擬、認知隱喻、認知思維風格等層面的認知闡釋,揭示喬伊斯文學語言的本質特征以及喬伊斯的語言觀:語言的創新性、不確定性和游戲性;從敘事層面探討小說的隱喻性宏觀敘事策略和微觀敘事策略;從意識流語體層面論述了喬伊斯3種獨特的意識流語體表征模式——規范型、過渡型和極端型的SOC表征模式,并借用認知心理空間理論探討了不同表征模式的語體特征和認知語用功能。
吳顯友 ·文學理論 ·20.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