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初步對世界華文微型小說進行了一次綜合檢閱,探討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的生發機制、群體概貌、美學價值,尤其是作家作品的個案研究,以小見大,由點及面,對華文微型小說進行了初步的把脈定位,視野宏闊,放眼全球,有利于促進微型小說文體的健康發展,有利于更好地發揮華文微型小說在世界范圍內“使得華人恢復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心,并使微型小說不但成為推動整個華文文學的一股力量,而且成為超越國境實現中華文化向心力的世界大團結的力量”。
龍鋼華主編 ·文學理論 ·51.3萬字
《元明清文學清考論》分為明清小說考論、明代詩文考論、古代戲曲考論上、中、下三篇。上篇對章回小說的發展線索、價值取向及表現的人格風范進行了論析,并對《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三言》《二拍》、《紅樓夢》等明清小說的思想內容和思維方式提出了獨到的理解,并針對《西游記》、正續《小五義》著作權問題的爭議,對這三部小說的作者進行了考證,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篇著重探討了宋明理學與明代詩文的關系,對宋濂與程朱理學,唐順之、徐渭與陽明心學,袁宏道與泰州學派關系進行了考證,并對這些詩文作家的文學思想和創作特色提出的獨到的理解。下篇探討了諸宮調、南戲體例的源流,中西古典悲劇的特點,并對《精忠旗》等戲曲作品進行了論析。全書注重考據實證與理論思辨相結合,史料翔實,論證充分,富于思辨,觀點新穎。
宋克夫 ·文集 ·39.2萬字
神話傳說中的戰帝圖鑒:黃帝、顓頊、祝融、句芒、蓐收、禺強......神話傳說中的戰神圖鑒:九天玄女、女魃、應龍、羿、雷神、電母、英招、龍伯、二郎神楊戩、阿修羅......神話傳說中的神魔圖鑒:蚩尤、刑天、夸父、共工、飛廉、屏翳、相柳、后卿、贏勾......
棗仙兒著 金藝晟繪 ·民間文學 ·3.4萬字
本書力圖全面而立體地呈現奧登詩學的風貌,展演詩人在風云變幻的歷史大背景下如何通過自身的深度思考和積極探索持續地對外界做出反應,考察詩人與自我、社會以及詩歌這門藝術的微妙關系,從而看到一位詩人介入社會與時代的方式,以及隨之而來面臨的詩學問題和詩路選擇。本書主體部分的論述,分為“奧登詩學的思想譜系”和“奧登詩學的藝術倫理”兩個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方面?!皧W登詩學的思想譜系”主要從影響研究的角度審視奧登與主流社會思想之間的復雜淵源,從中找出他對這些思想的極具個性化色彩的接受、汲取和轉化的線索?!皧W登詩學的藝術倫理”主要聚焦奧登的文學生涯和詩學觀點,綜合辨析詩學傳統、創作環境和藝術理想等主客觀因素在其詩學生成過程中的脈絡,揭示奧登對詩學倫理的檢視與闡發。
蔡海燕 ·文學理論 ·42萬字
中古英語亞瑟王文學是中世紀歐洲和英國各種歷史、文化和文學因素共同作用長期發展的結果,是歐洲中世紀文學的重要組成,更是英國十分重要的文化文學遺產。它繁榮于英格蘭民族形成時期,取得非常高的文學成就,它承載的英格蘭民族的精神、理想與價值觀念已經成為英國乃至英語世界的文化基因。本書是對中古英語亞瑟王文學全面系統的研究。本書首先探討了中世紀中后期最主要的敘事體裁浪漫傳奇文學的產生、性質與發展,以及歐洲亞瑟王傳奇的源流與演化,進而在此基礎上具體、深入地分析所有現存中古英語亞瑟王文學文本(包括殘篇),其中主要作品分專章研究。在研究中,本書致力于在中世紀歷史文化語境中分析作品文本本身的內容、藝術特點和成就,也注重探討亞瑟王文學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揭示作品所體現的英格蘭性,以此考察中古英語亞瑟王文學與英格蘭民族的形成與發展的內在關聯。
肖明翰 ·文學理論 ·46.1萬字
本書是著名唐詩研究專家張天健、張起對唐詩中名篇疑難問題的解釋。全書內容廣泛,,如“李白《月下獨酌》‘永結無情游’解密”,“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之疑”,“杜甫《不見》‘匡山讀書處’在哪里”,“晚唐遺珠‘一瓢詩人’唐求”等問題,書中都做了有理有據有趣的解答。本書以細讀文獻為基礎,“淺者深入,深者淺出”,每一專題皆沉潛涵泳,參互考尋,按《唐詩解密》體例,精心構筑,以“探問”形式,答疑解難,是兼具學術性和趣味性的唐詩讀物。
張起 張天健 ·文學理論 ·46.1萬字
胡辛是中國新時期女性寫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江西自現代以來文學成就最為突出的女性作家。其創作經由豐富的生命體驗、感悟而朝向地域與傳統精神扎根,魅力持久。這是一部解讀、認知胡辛創作的評論集。涵蓋了近四十年來評論胡辛及其創作的近百篇文章,跨越文學、影視、陶藝等領域,勾勒出胡辛對贛地這方水土這方人的別樣言說與深情表達。視角多元,形式多樣,既有王蒙先生高屋建瓴的評點,又有潘際鑾院士的長者言說;既有學者教授的眾說紛紜,又有學生及年輕讀者的隔代閱讀……四十年的評論結集,不僅能夠有力推動胡辛創作與江西文化形象建構向更深層次發展,還折射出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文藝風向與審美判斷。
詹艾斌主編 ·文學理論 ·46萬字
宋代在中國歷史上是經濟、文化、教育高度繁榮的歷史時期,崇尚雅好和博聞廣識的文化氛圍,令尚雅和尚博的文化風尚席卷了整個北宋文人階層。南渡后雖國力衰微,但博雅之風不減,同時文人士大夫還普遍產生了恢復中原的愛國之志。植根于這樣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下,宋代自傳文學也呈現出有別于前代的開拓與新變,對后世自傳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宋代自傳繼承傳統的同時,在思想內容和文化意蘊的開發上,進行了饒有興味的探索和提升。融入了對于家國、生死、自我的深度思考,思想價值取向極為多元,文體上也呈現出由單一敘事文向多種文體交相融合的發展趨勢,進一步深化了自傳文學的雅趣之美,加入了前代罕見的女性視角,宋元易代之際更融人了感天動地的愛國情懷。宋代自傳文學中的雅好趣尚、女性視角和愛國情懷這些新變,成為其在中國自傳文學發展史上的特出之處和坐標價值之所在,象征著中國自傳文學于宋代步入成熟期的新高度。
王瑩 ·文學理論 ·17.2萬字
本書收集了改革開放以來,作者在國內各種刊物和文集上發表的一些關于波蘭文學、波蘭漢學研究的主要論文,以及作者為幾本波蘭文學譯著所作的序言。在波蘭文學研究方面,這些文章包括對波蘭古典和現代文學中一些主要的文學時期、流派、重要的作家和作品的研究和介紹,波蘭文學和中國文學的比較以及波蘭現代文學理論的研究。這些文章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獨到見解,本書是一部了解波蘭文學創作成就必不可少的參考書,為國內對波蘭以及中東歐文學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在波蘭的漢學研究方面,收錄的文章主要是對波蘭17世紀中葉來華的波蘭耶穌會傳教士卜彌格向西方介紹中國古代文明成就的研究,此外還有波蘭自古以來社會各界人士和中國的友好交往以及波蘭當代著名漢學家、卜彌格的研究專家愛德華·卡伊丹斯基的介紹,這都有利于增進中波兩國的文化交流和傳統友誼。
張振輝 ·文學理論 ·48.1萬字
13—14世紀的中國由于蒙古人的世界征略活動,實現了沙漠與海洋兩大出口的全球性開放格局,以中國為中心的東、西方經貿與文化交流臻于鼎盛,這個時期的絲路紀行文學也成為中華文明多元與包容的典型代表。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13—14世紀絲路紀行文學文獻整理與研究”成果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配合研究生省級精品在線課程《中外交流與13—14世紀絲路紀行文學研究》而撰寫和出版的線下輔助教材。全書由緒論、正文及附錄組成,在文獻總述之外,主要圍繞“西游紀行系列”“西南絲路紀行系列”“草原絲路紀行系列”“海上絲路紀行系列”“東游紀行系列”“絲路與城市系列”等六個系列的主題,全面梳理與深度闡析13—14世紀絲路紀行文學文獻面貌及其成就,揭示13—14世紀時期中國與世界的密切交流與對話歷史。該書對于理解13—14世紀“中國形象”在全世界尤其是歐洲產生深遠影響,有很大的幫助,不僅可作為高校研究生學習的教材,也對專業研究者具有參考意義。
邱江寧 唐云芝等編著 ·文學理論 ·43.5萬字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公元1084年,山東濟南誕生了一位風華絕代的才女李清照,后人譽為“千古第一才女”。她出生名門,父李格非為蘇門后四學士之一,母為當朝宰相王珪之女,善詩文。少時成名,家學深厚,才力華贍,不讓須眉,獨創“易安體”,清新雅致,韻味悠長,被視為“婉約正宗”。一生柔情,與趙明誠相知相守,琴瑟和鳴。半生漂泊,飽嘗戰火,滿腔家國情懷,守護金石文物,貢獻卓著。她敢愛敢恨、無懼世俗,以女子獨有的才情與柔情,書寫坎坷與自由的一生,成為千年詞壇的璀璨星辰。本書完整收錄李清照全部詞作49首,包含題解、注釋、人物小傳,真正實現集詳盡注釋、系統解析、復古視覺于一體,更配有講解吟誦音頻,堪稱“人人皆能讀懂的、全面系統的李清照詞讀本”。
葉嘉瑩主編 李宏哲注 ·古詩詞 ·5.4萬字
論文集收錄了青年學者們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戰略與海絲文化的深度解讀和建言獻策,集中探討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和發展途徑,海絲沿線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合作研究,大運河興衰史與海上絲綢之路東航線的發展和兩岸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在文化、經濟和社會等各領域提出了許多新建解、新建議,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戰略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黃科安 郭華主編 ·文集 ·38.9萬字
本書所收集的新馬廣府說唱文學文獻資料,包括南音、粵謳、班本、拍板歌、龍舟歌等,都源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漢文報刊中,它們是新馬漢文說唱文學的重要文獻資料,國內尚無學者整理,此次將其系統性收集整理,為后續的新馬漢文報刊文學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新馬廣府說唱文學與中國廣府說唱文學有著非常的緊密的關系,在形式上、語言上、內容上關聯性較高。新馬說唱文學并不是簡單繼承,其中有創新,也有對新馬本地華人及文化的關注。
李奎整理 ·民間文學 ·45.5萬字
本書立足于對不同詞學理論批評專題建構與展開的勾勒分析,努力摒棄以“名家敘論”遮蔽或取代詞學理論批評多向度衍展與具體流程的做法,注重考察“承納”“衍化”“創新”“發展”等環節,并將它們有機地納入到一個系統中,尋求古今文論之“通”,探討傳統詞學之“變”,以期補充民國時期詞學研究中的一個短板。
胡建次 邱美瓊 ·文學理論 ·38.5萬字
在蒙漢文化相互交融過程中,蒙古族漢語創作逐漸發展、成熟。蒙古族作家在接受漢族文學影響的同時,也在通過獨特的表達方式,敘寫著本民族的傳統思想和審美理念,形成既有蒙古族文化底色,又有漢族文化意蘊的一種新型文學。《元明清蒙漢文學交融研究論文集》全書收錄29篇論文,第一部分影響研究集中討論元前詩歌對于蒙古族漢詩創作的影響以及蒙古族文人對于傳統儒學、佛學思想的接受;第二部分家族研究論及蒙古族的家族文學;第三部分文學研究討論了重要作家作品的文學價值及研究意義。
米彥青主編 ·文學理論 ·38.3萬字
在全球體系重新構建、民族國家激烈競爭的當今世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使國民知曉自己、讓世界認識中國,已成為關涉甚廣的重要議題。本書立足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及其與世界各民族的跨文化交往,梳理和總結人類學的中國故事。全書內容包括對西學東漸后人類學本土化問題的學科性思辨,同時也涉及了與之相關的個案論述。其中既有關于多民族中國的總體論述及夷夏關聯的田野調研,也包括了以北美、不列顛及俄羅斯等地為例所做的跨文明比較。
徐新建 ·文學理論 ·38.1萬字
《生態學與生命寫作》是一本由在生態研究領域極富盛名的德國學者阿爾弗雷德·霍農和北京大學趙白生教授合編的論文集。在論文集里,來自全球的生態學者從跨文化、跨學科、跨國界的視角為我們呈現了生命寫作領域的最富啟發性的研究成果。論文集中的24篇論文探討了生態文學與生命寫作方式之間的關系,同時還為生態批評與生命寫作的理論基礎提供了新的方法,是我們了解當前生命寫作領域最新成果的必讀之作。
(德)阿爾弗雷德·霍農 趙白生主編 ·文學理論 ·26.7萬字
本著從記憶和文化史雙重視角入手,考察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如何擇用荷蘭繪畫及其背后的思想,進而揭示兩者之間的契合與互動。它涉及諸多19世紀重大藝術史家、文學史家、小說家有關“荷蘭畫派與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批評。荷蘭畫派以承平、殷實、財富及寬容的世俗文化為特征,雜糅于英國現實主義小說中,參與集體記憶與共同體文化的建設,而“現實主義”思想所蘊含的“人性真實”恰恰體現了荷蘭畫派中普通公民(中產階級)的審美趣味,現實主義小說對荷蘭畫派的文學闡釋和文化記憶也體現這一趨勢。本著分上(荷蘭畫派的流變與英國現實主義小說)中(荷蘭畫派與英國現實主義作家的淵源)下(荷蘭畫派與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交融)三編,即從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回答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家如何利用荷蘭繪畫來表達英民族懷戀與共同體建設的心理訴求,提出小說文本闡釋的三層次:文字本身的“自然意義”,文字的再現與模仿;文本分析的“常規意義”,寓意的闡釋與隱喻性;文本生產的“文化密碼”,圖像與文字共同決定民族、時代、宗教和哲學的基本要素。從而總結和反思小說家運用圖像從事寫作的文化策略及其文化的創新意義。
羅杰鸚 ·文學理論 ·40.7萬字
本文集是當前活躍在中國美國史學界一些著名學者為紀念丁則民教授而撰寫的原創性成果,涉及美國革命史、內戰史、種族與階級史、城市史、外交史、冷戰史及美國西部史等領域,因而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圍繞重大問題展開論述的美國通史,研究方法涉及新政治史、比較史、社會史、國際關系史、跨國史以及文化史等。結構上既有貫通式的宏觀敘事,也有對某一特定時段的專題論述,或個案分析,還有拓展橫向視閾的中觀研究。所有論文都是建立在當前中美學界研究成果基礎之上的思考與探索。
梁茂信主編 ·文集 ·44.6萬字
本書是一部以流派演變史為主的新型唐宋詞史。作者打破了“豪放”“婉約”等傳統詞論的二分法,從文化大背景切入,從時代精神和群體審美選擇的角度考察了各風格流派發展衍化之規律,全景式地把握了唐宋詞的流變過程:變作者個體研究為群體研究,對群體互動及各流派互相影響、滲透及競爭進行了深入的解析;作者考察了唐宋時期哲學、政治、宗教、社會習俗和民族心理等對詞人及不同的詞人群體的創作觀念和審美情趣的深刻影響,從而展現了唐宋詞百花爭妍、異彩紛呈的風格和流派形成與發展的歷史。
劉揚忠 ·文學理論 ·40.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