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著名唐詩研究專家張天健、張起對唐詩中名篇疑難問題的解釋。全書內容廣泛,,如“李白《月下獨酌》‘永結無情游’解密”,“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之疑”,“杜甫《不見》‘匡山讀書處’在哪里”,“晚唐遺珠‘一瓢詩人’唐求”等問題,書中都做了有理有據有趣的解答。本書以細讀文獻為基礎,“淺者深入,深者淺出”,每一專題皆沉潛涵泳,參互考尋,按《唐詩解密》體例,精心構筑,以“探問”形式,答疑解難,是兼具學術性和趣味性的唐詩讀物。
張起 張天健 ·文學理論 ·46.1萬字
晚清朱庭珍《筱園詩話》綜合古今之長,深化傳統命題,集前人詩論之大成,被譽為“云南古代文論之冠冕”,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本書以云南圖書館光緒六年(1880)年朱庭珍《筱園詩話(筱園先生自訂鈔本)》為底本,以光緒十年(1884)云南叢書初編本為校本,借鑒郭紹虞、張國慶等前賢之經驗,補充現有版本之缺憾,以校、注結合的方式,對筱園詩話所涉人名、地名、文論專有名詞、宗教名詞等加以闡釋。此書的整理出版,對研究云南古代文藝理論有較大價值。
(清)朱庭珍著 王歡箋注 ·文學理論 ·16.9萬字
陽明后學郭子章政績顯著,著述宏富,哲學思想深邃。本書從史料、郭子章著述及其友人的記述中勾勒郭子章的生平行述,清楚地展示郭子章思想的發展歷程以及在當時社會中所處的人際交往狀況;結合郭子章著述,深入考察各地地域文化特色,彰顯郭子章在方志文獻與文學文獻上取得的成就;考察郭子章文學作品,探析其詩歌、經世致用之文、筆記小說等文體創作的文化內涵與美學特征;抽繹郭子章《豫章詩話》及相關論述中的詩學思想,肯定其首創“泛江西詩派”觀、重新構建地域詩學體系、以地域觀念建構詩歌傳統的努力;探索郭子章作為陽明心學傳承人物的哲學思想,認為他對儒釋道采取兼收并蓄的策略,有鮮明的“三教合一”思想,是對百年黔中王學的一次精彩總結。本書全面系統地考察了郭子章文獻、文學、哲學各方面的思想內涵與成就,在多視點上為深化與拓展郭子章及明代文學、哲學研究做出了貢獻。
邱美瓊 羅春蘭 王小虎 ·文學理論 ·15.5萬字
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詩歌史上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詩歌大量以聲音、表演、跨媒介合作等形式呈現,突破了以印刷文本為核心的傳統詩歌體制。這既是當代多媒體技術條件下詩歌沿先鋒、實驗路徑的變革,又是詩歌古已有之的“活動基因”的釋放。紐約派詩人正是這場詩歌轉型中的先鋒代表。本書以其詩歌朗讀、詩歌—劇場、詩—畫、詩歌—電影、詩歌—音樂合作等為考察對象,在研究過程中提出“活動詩歌”概念,并對紐約派活動詩歌的復雜譜系、藝術形式、美學特點、時空特征、存檔機制、審美范式等范疇進行全面考察,從而揭示出后印刷術時代詩歌變革的淵源和流向。
蔣巖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運用牧歌視角全面研究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歌,主要從傳統性、鄉土性、現實性和大眾性四個方面探索弗羅斯特詩歌與牧歌的聯系,分析其對新英格蘭地域的抒寫和美國社會現實問題的揭示,以及其藝術特色對大眾讀者的影響。弗羅斯特是一位現代牧歌詩人,其詩作具有繼往開來、推陳出新的意義。
汪翠萍 ·文學理論 ·19.3萬字
本專著運用社會歷史學理論,將理論探討與文本分析相結合,在水文化視閾下,全面深入地研究古希臘和現當代英美等海洋強國的海洋文學。通過系統梳理海洋形象的嬗變,探討人類由敬畏到贊美海洋、由海洋探險到征服,最后到親近海洋、與海洋和諧相處的海洋認知歷程,揭示英美等海洋強國海洋意識和海洋文化的歷史演變及其內涵,揭示人與海洋、海洋與社會、海洋與人類文明之間的關系,從而指出“人海和諧”思想和“合理利用海洋資源”的重要性。
劉文霞 ·文學理論 ·23萬字
由方長安著的《中國新詩(1917-1949)接受史研究(精)》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項目批準號09BZW052,2013年結項,結果為良。主要內容是考察研究近百年來中國新詩(1917-1949)接受史。既梳理、研究了新詩接受史的外在形態,又揭示出其內在嬗變邏輯、特征與根源;既研究了讀者閱讀接受與新詩創作、詩學建構的關系,從傳播接受角度深化了對新詩情感空間、審美形式生成發展的認識,又論析傳播接受對新詩“經典”生成所起的作用,敞開了“經典”塑造的歷史,對新詩經典化現象與問題作了深入研究與反思。該研究對重新認識百年新詩“經典”具有重要意義。
方長安 ·文學理論 ·43萬字
網絡文學尤其是網絡小說的興盛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重要文化現象,既需要將其放到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去理解,也需要從其自身的特征和生產方式去探索。符號學作為一種通約性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便于從形式文化的角度追尋其意義機制。網絡文學場內的規則是圍繞著讀者“人氣”而來,在剝奪傳統“把關人”權利的同時建構了一種新的評價體系。網絡小說寫作行為、文本敘事隨之表現出旨在與讀者建立親密關系的間性特征。而資本對文學網站的注入,網絡平臺生產范式將評價體系與消費能力掛鉤,把網絡文學場內的權利主體進一步明確為讀者中的消費者。網絡小說文本性別身份區分一直比較明顯,單一性別主體的個性張揚與作為寫作主體的作者姿態下移形成反比。網絡文學的價值來源有二:一是小說文本本身的文學價值;二是圍繞著小說文本展開的交際和身份認同價值。二者并無主次之分,而后者是非網絡文學所難以提供的。
王小英 ·文學理論 ·18.9萬字
本成果從民族音樂學尤其是民族器樂學視角切入《詩經》和古代典籍文獻,回避了前哲時賢已多有研究的樂器形制問題,綜合運用樸學、二重證據、統計學、定量分析、歷史和邏輯辯證統一、宏觀和微觀相結合、語言學、美學等八、九種研究方法,由《樂經》而《詩經》305篇的曲式,而《詩經》中的樂器分布,而《詩經》中的器樂演奏,而《詩經》中的器樂演奏的應用,而《詩經》之外典籍文獻和出土文物中有關《詩經》的器樂演奏和對器樂藝術的促進,而最后升華到理論上加以把握,多層面地探討問題,一環扣一環,步步具體深入,或匡正、推進了前哲時賢的研究成果,或獨辟蹊徑、填補了學術空白。
李婷婷 ·文學理論 ·29.7萬字
作為對城鄉社會生活的反映、想象與建構的獨特審美方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小說從時間、空間、價值等多個維度,全面書寫了城市化進程和“城一鄉”關系中的物質交換、情感交流、空間交往和價值選擇。這些小說一方面以矛盾沖突為敘事主題,揭示了城市化所產生的復雜社會問題以及傳統價值的斷裂;另一方面以交往敘事為審美姿態,積極建構和諧社會中的道德、信仰、倫理、美學新秩序,為“城鄉中國”走向“美麗中國”的文化建構提供了豐富的人文精神檔案。
張繼紅 郭文元 ·文學理論 ·25.1萬字
在前作《鹽之路》中,雷諾與丈夫茂斯因友人的背叛失去家園,而此時茂斯又身患絕癥。絕境中二人決定進行一場無畏的徒步旅行,在行進中茂斯的健康狀況得以改善,二人在異鄉開啟了全新的生活。然而,二人新生活充滿著挑戰:當雷諾的母親中風入院,命懸一線,作為女兒的雷諾應選擇全力搶救還是姑息治療?身患退行性疾病、一度無法自理的茂斯是勉力完成學業還是就此放棄?面對突如其來的饋贈,遭遇背叛、流離失所的夫妻二人是否仍有勇氣再度信任他人,接受陌生人的好意?雷諾又如何敞開心扉,用紙筆與茂斯的疾病抗衡,挽救丈夫的記憶?憑借堅強的意志與對自然的無限熱愛,雷諾與茂斯勇敢地擁抱屬于他們的生活……
(英)雷諾·溫恩 ·外國隨筆 ·16.1萬字
本書包括名家訪談、中國文論、西方文論、作品批評等常設欄目,以及專題“聲音與影像:跨媒介文論”。名家訪談欄目將推出張晶、張利群、邢建昌三位文藝學領域著名學者對美學與詩學、中國文學批評整體觀、以及文學理論知識學等學科建設基本問題的反思。中國文論欄目包括對漢字之詩興、朱熹的“平淡”理論、清末翻譯家群體的文學思想等問題的研究。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20.7萬字
本書稿系作者的部分論文結集,主要研究對象是中國近代歷史人物。這些歷史人物分屬晚清和民國兩個不同時期,既有朝廷重臣如張之洞等,也有藏書家如梁鼎芬等,涉及人物和內容比較廣泛。
冀滿紅 ·文集 ·22.7萬字
《大江健三郎與魯迅的契合與差異》從思想、文筆、影響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大江健三郎與魯迅的文學淵源以及由此帶來的不可忽視的價值和意義。即從文學思想、創作觀念、技巧方法、體裁文風等方面,較為具體、全面、深入地揭示出了大江健三郎之文學創作與魯迅的關系問題,為進一步理解大江健三郎與魯迅的創作及其影響,以及了解中日文學的關系問題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鑒,并為當代文學創作者如何創作出優秀的、具有世界性普遍意義的文學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示。
鄧國琴 ·文學理論 ·19.7萬字
計東(1624—1676),字甫草,號改亭,江蘇吳江人,清初詩人,古文家。七歲能文,年十五補諸生,文譽日高,嘗以王猛、馬周自比。甲申之變(1644),著《不共書·籌南五論》上史可法陳說南都攻守之策,“可法奇之,弗能用也”。南明亡后,不愿應舉,閉門苦讀經史。入清后因貧無以養,于順治八年(1651)開始參加科舉考試。順治十二年(1655),貢入太學。順治十四年(1657),舉順天鄉試,名動京師。順治十八年(1661),受“奏銷案”所累,被褫革舉人身份,遂絕意仕進,縱游四方,結交賢士大夫,為衣食四處奔波游食,年五十二而卒。現存著述有《改亭詩文集》22卷(詩集6卷,文集16卷),《不共書》4卷,《甫里集》6卷等。
于金苗 ·文學理論 ·32.7萬字
毛南山鄉系毛南族聚居區,毛南山鄉所呈現的文學藝術成果集中體現了毛南族的文學藝術創造觀念及創造力。毛南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孕育并發展了強烈的與自然、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生態和融理念,其文學藝術蘊含著明顯而獨特的生態特征。著眼于生態視域,系統、深入地研究毛南山鄉的文藝現象及其內在本質,揭示毛南族創造文學藝術成果的心里于規律,闡述毛南山鄉文藝生態的屬性及發展趨勢,將有利于毛南族建構新型的文藝生態,從而探索到提升毛南族整體文化素養的理念、途徑與方式,并未探討該地區其他民族的文藝生態提供借鑒。本書以毛南山鄉的整體生態為背景,在占有豐富材料和進行了大量田野工作的前提下,對毛南山鄉的文藝生態做了較為全面、深入的考察,選題較為新穎,見解較為科學;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了較多的拓展性工作,在理論性研究和實踐性研究等方面均做出了新的貢獻,有望成為研究毛南山鄉文藝生態形成與流變規律的重要資料。
呂瑞榮 ·文學理論 ·21.2萬字
本書選擇1979年至2019年間,陜西新時期文學的四個話題,即“筆耕文學組”的活動始末、“陜軍東征”現象發生的過程及其意義,“博士直諫”的起因及其曲折、陜西民間文學社團與刊物的興起,通過采訪作家陳忠實、賈平凹、京夫、高建群、馮積岐、紅柯、吳克敬及評論家劉建軍、暢廣元、費秉勛、肖云儒、李星、李國平、邢小利等,試圖從歷史事件當事人的口述、檔案資料印證與研究者客觀審視的三維視角構建一種新型文學史的描述樣態。
邰科祥 ·文學理論 ·19萬字
中國近代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期,女性群體當此巨變之時,思想觀念和歷史命運都出現明顯的轉型,這一點在近代女性文學尤其是女性詩詞創作和女性小說創作中表現得尤為顯著。就女性詩詞創作而論,本書立足于才女吳藻、沈鵲應、單士厘、南社徐氏姐妹、秋瑾、呂碧城等近代女作家的作品,找到她們前后期創作的分界點,以此為基點,比較她們前后期創作內容與創作風格等方面的變化,呈現她們女性觀念的轉型軌跡。就女性小說創作而論,主題類型豐富,包括女學、婚戀等方面。就女學而論,近代女性小說中的女性角色不同于研讀《女訓》《女誡》等書籍的中國古代女性,而傾向于接受新式學堂教育。就婚戀而言,近代女性小說作家筆下的女性角色一定程度上走出了閨門,對待婚戀的自主意識明顯增強,開始反思命運和自身的處境,甚至流露出對男性和婚姻的質疑乃至逃離。
趙思奇 ·文學理論 ·20.4萬字
孫夢雷(1904.9.5—1937.4.5),男,江蘇無錫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文學研究會會員,1920年代著名作家。孫夢雷的創作主要有兩類題材:一是控訴戰爭的殘暴與非人道給無辜百姓帶來的巨大痛苦,另一類是揭示底層民眾艱難的生存現狀。這些作品在輝映“五四”新文學思潮的同時,也初步形成了他對底層民眾疾苦的深切關注與同情,對黑暗社會現實的無情鞭撻,以及反映“血與淚”的文學的創作個性,體現出孫夢雷可貴的現實主義品格。1927年9月創作出版的長篇小說《英蘭的一生》,為新文學的長篇小說的現代轉型做出了有益的貢獻。它不僅是孫夢雷的代表作,是他實踐“為人生的藝術”主張的優秀作品,也是新文學1922—1927年間長篇小說的時代性標志與重要收獲。小說描寫細膩,寓意深刻,情節緊湊,線索清晰,結構勻稱完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英蘭堪稱那個時代無數農村青年婦女不屈服于命運的安排,向舊世界挑戰抗爭的悲劇典型。本書收錄了孫夢雷短暫一生的全部作品。
陳思廣 ·文集 ·21.8萬字
本書在國內外勞倫斯研究的基礎上,以文學地理學批評方法為依托,以勞倫斯短暫的生命歷程為經,以他居住過的地理環境為緯,考察了作家所經歷的地理因素對其創作的深刻影響。從文本細讀入手,研究了勞倫斯長篇小說中所構建的礦區、鄉村、城市和湖泊海島等地理空間,并探究了這些空間里許多意蘊深刻的自然意象,展現了他小說獨特的藝術品格和魅力。
莊文泉 ·文學理論 ·30.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