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朝花夕拾》是魯迅最重要的作品集之一,共收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散文十篇,展現了橫眉冷對的魯迅先生的另一面,在中國現代散文史和文學史上享有盛譽。初版誕生九十多年來暢銷不衰,影響深遠。作品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歷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并在夾敘夾議中,對反動、守舊勢力進行了嘲諷。所收各篇均意蘊豐厚,手法嫻熟,備受一代代讀者喜愛。
魯迅著 裘沙 王偉君 裘大力插圖 ·文集 ·9.3萬字
本書參照貫通西方文化史的基督教線索,考察唯美主義之“美”的神圣與世俗價值意向,以及相應的實踐后果和文化史意義。唯美主義內容層面對違禁色情的書寫,以對抗資本主義道德的外在樣式,揭示出長久被壓抑的非理性形態的“神圣”精神內涵;其對純粹形式的推崇,一方面以“為藝術而藝術”的方式主觀上將藝術“神圣”化,賦予其神圣的價值意向,另一方面“為藝術而藝術”根本上又是西方文化現代性進程的組成部分和環節,其最終被市場整合,恰好說明形式的世俗理性品格。本書對唯美主義神圣與世俗價值意向的分析,試圖揭示人的整體性生存樣式,展示唯美主義在當下的價值所在。
劉瓊 ·文學理論 ·14.9萬字
瑪麗蓮·羅賓遜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曾經獲得普利策獎、國家書評人獎等美國各大文學獎項。2000年以來,隨著羅賓遜的小說引進國內,我國學者開始關注羅賓遜作品研究,并發表了一批相關論文。本書是作者在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國內首部研究羅賓遜作品的專著,主要探討羅賓遜如何通過文學書寫積極參與美國當代文化建構,及其對盎格魯-新教精神為基礎的美國主流文化的深刻反思。本書將羅賓遜小說研究置于美國當代文學與國家認同關系的背景之下,力圖通過對羅賓遜作品中的信仰元素進行全面的學理分析,深入探討美國當代文化的價值取向和美國當代小說在民族文化建構過程中的重要意義,進而為深化我國當前的美國文學研究貢獻一份力量。
于倩 ·文學理論 ·14.7萬字
本書在解讀古代希臘“政治諧劇”詩人阿里斯托芬時,試圖超越古典學者們慣常的“微觀歷史決定論”的解讀方式——以每部諧劇上演前后的歷史狀況為理解阿里斯托芬每部諧劇時的決定性的導引性線索。認為阿里斯托芬與蘇格拉底的分裂是智慧與哲學的分裂。就像墨子在中國先秦思想家群像中是一個異類那樣,阿里斯托芬在希臘古典時期思想家群像中也是一個異類。“百家爭鳴”的本質在于文化大轉型,在于對話者之間的思想關系。本書立足相關古希臘文本,主要從“思想史”視角討論了阿里斯托芬對于教育、戰爭與和平、泛希臘主義、神義論等論題的回應,并初步討論了阿里斯托芬劇作中體現出的“命名學”的基本情況。
陳國強 ·文學理論 ·12.3萬字
本書收集了徐兆壽自1990年代以來的部分文學評論作品,共分為四輯,但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一些作家或作品的評論,另一部分則是上具體的文學理論闡釋。這些文章老師在公開的雜志上發表的文章。其中,《論偉大文學的標準》等文章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人學的困境與超載》等文章曾引起文學界的議論,《從詩到信仰:張承志的文學世界》《批評的維度》等文章獲得過一些文學獎。徐兆壽的文學批評,大部分都帶著強烈的生命體驗和哲學反思,是感性與理性結合的篇章,基本上都可以當美文來讀。他所思考的問題,也基本上是當時文學界焦慮的一些難題。這與他的小說一樣,大多因社會存在的問題而詰問、思考和回答,帶著強烈的使命感。
徐兆壽 ·文學理論 ·14.6萬字
本書收錄作者原創格律詩300余首和研究論文2篇。其中格律詩依照傳統格律詩法創作,分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四種,每種詩基本按照歲時節慶、紀事感懷、詠物興寄、游覽即景、田園家居、題贈酬和及議論雜感七類內容編排。限于篇幅,研究論文只收《律詩立意說略》和《律詩用典舉隅》2篇。考慮到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對詩中部分典故作了適當注解。
余志海著 屈小寧注 ·古詩詞 ·7.4萬字
劉榮恩(1908—2001)是新詩人、書評家、翻譯家,又擅繪畫,更是西洋古典音樂愛好者,長期以來很少被人提及,是一位未被現代文學史或新詩史發現,而近幾年一些現代文學研究者,特別是青年學者開始關注的詩人。劉榮恩在1949年前共出版過六種詩集,如此豐富的創作在當時是不多見的。因為劉榮恩1948年就去了英國,研究界對其情況基本不了解;其詩集印數又很少,大多圖書館失藏,找全更是不易。本書將詩人的六本全部編入,為研究者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對這類散佚的新詩文獻也是有意義的搶救。
劉福春編 ·現當代詩 ·6.7萬字
明末清初詩壇,詩派競起,然終離不開對明代復古詩派之論爭。明末的公安派與竟陵派以至于清初的神韻說之出現,或攻其弊,或自成一家之說,而其與復古詩派的詩學主張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殆無可疑。清代的沈德潛則是明末清初詩壇論爭的總結者。沈氏從批駁李攀龍“唐無五言古詩而有其古詩”之說出發,以倡“詩教”作為突破唐詩的缺口,提出“以意運法”的詩學方法論,旨在突破復古詩派在詩論上的桎梏,導引詩壇走向創造之途。另一方面,沈氏針對復古詩派的核心詩學理念“格調說”而提出創造性的改造。沈氏提倡“溫柔敦厚”與“格調說”的相互補充,而且又將這兩個詩學概念挪移為其詩學批評的基準。沈氏對詩壇論爭更全面的回應可見于其全面性的選本。由詩論上的剖析毫厘以至選詩上的態度、原則與取向,彰顯了一位風骨錚錚的文人學者對詩學的卓識與執著。
陳岸峰 ·文學理論 ·11.3萬字
本書以對比語言學、語料庫翻譯學及譯者風格研究理論等為基礎,采用實證方法對莎士比亞的四部戲劇(《哈姆雷特》《李爾王》《奧賽羅》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粱實秋和朱生豪漢譯本的語言特征進行了定量描述和定性對比研究。研究視角包括詞匯密度、句長、特色詞、高頻詞等詞匯特征以及“被”字句、“是……的”結構等句式、文化意象等。研究充實了以語料庫為基礎的文本特征和譯者作風格描寫范式,證明了兩位譯者的現有風格定論,深化、細化和完善了他們的譯者風格體系。書中涉及的語料庫對比研究方法也有助于語言接觸及影響規律等研究。
張威 ·文學理論 ·13.4萬字
《寂靜的春天》是生物學家、環保運動先驅蕾切爾·卡森的經典作品。她以嚴謹求實的科學理性精神與詩意化的語言,詳細分析了化學污染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帶來的危害,全書充溢著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懷。1962年,《寂靜的春天》初次出版,將長期被忽視的農藥、殺蟲劑濫用問題推到聚光燈下,直接挑戰了化工巨頭的既得利益。猶如一枚文化核彈,在全球引發巨大震動。“環境保護”議題由此進入公眾視野,成為推動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寂靜的春天》通識圖解版,以精細圖解,直觀展示有關自然科學知識,書末特別收錄“《寂靜的春天》傳播簡史”,揭示本書在全球環保運動中的重要地位與深遠影響。
(美)蕾切爾·卡森 ·外國隨筆 ·17.6萬字
本書是一部圍繞“大雅”品牌,以細讀方式深入眾多大詩人名作之詩歌藝術和奧秘的作品。“大雅”是廣西人民出版社旗下,以詩歌為主打的人文出版品牌。作者圍繞“大雅”,一是以推動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回憶十余年來“大雅”從動議、創辦到產生品牌影響力的過程,總結打造小眾品牌的經驗,講好不為人知的“大雅”故事。二是作者以研究者的身份,按“理想的詩歌讀者”的要求,細讀了“大雅”系列中休斯、希尼、洛威爾、沃爾科特、史蒂文斯等國內外多位大詩人的代表作,從聲音、意象、語言、修辭、結構、意義等方面,解剖麻雀般全面剖析這些詩歌名作,解析現代詩的精微和美妙,觸及其審美話語的核心,呈現“大雅”品牌及其系列詩歌作品背后的“無字之書”。
吳小龍 ·文學評論 ·16.6萬字
中國古代文論就是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中國古代本沒有西方學科概念的“文學理論”,但卻有“詩學”概念,這是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中隨著文學的發展逐漸產生并完善的。本書采用“范疇”的研究方法,從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提煉出“詩言志”“賦比興”“感物”等范疇并加以論述,系統梳理了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包括作品論、創作論、作家論、批評論、鑒賞論等內容,簡潔明晰地闡述了中國古代關于文學本質特征、文學創作、作家、批評、鑒賞等相關問題的最基本理論內容。
胡經之 李健 ·文學理論 ·9.5萬字
“做你自己,世界自然會供養你”。“永遠的浪游者”舒國治代表作,數十年經久不衰的慢生活口碑,超級松弛的P人札記。李安、蔡瀾、梁文道推薦!用睡覺、走路、喝茶重置生活秩序。若只讀一本舒國治,一定是《流浪集》。
舒國治 ·現當代隨筆 ·7.6萬字
《傅斯年講詩經》是傅斯年先生在1928年擔任中山大學教授時,為學生講授《詩經》所寫的講義,也是近現代研究《詩經》的重要文獻。本書考證、注疏兼備,多有新解,作者系統梳理了歷代《詩經》研究的成果,進而提出研究《詩經》既要欣賞其文辭,更要注重其作為歷史材料和古代言語學材料的價值。書中以敘錄《詩經》諸篇為主,共分為《周頌》《大雅》《小雅》等幾部分,涵蓋了詩經研究史、詩經研究方法、詩經的藝術性等多方面內容,顯示出一個具有深厚國學積淀和系統西學思想素養的學者的學術眼光。本書涉及《詩經》相關問題的廣度和深度,放在今天的《詩經》研究著作中也并不過時,堪稱《詩經》講義類著作的經典。
傅斯年 ·文學評論 ·7.3萬字
解構理論提出后,在西方人文學科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但也因為解讀的差異有時面目模糊。本書以解構的哲學首要意義貫穿始終,陳述德里達之前和之后解構理論的來龍去脈,并針對解構在實踐中的價值和問題,針對中西文化的異同,提出翔實和多維度的闡述。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對解構的來龍去脈、實踐和問題做簡明而又細致的梳理;下篇論述與解構相關的理論、作者和作品,以及中西比較視野之下如何思考解構理論。
童明 ·文學理論 ·12.3萬字
讀書與人生,這兩者,在本部學術隨筆集中有機相融,互相佐證。生活的體察與文學文本觸發的思索緊密相聯。生活的問題到文學作品中去尋找答案,文學世界能夠實現絕佳的救贖。包羅萬象的文學里,可以有百科的知識、學理的探究,但文學的本質意義卻是它所給予人的最柔軟的關切與最深入骨髓的銳利。當人跌入谷底之時,它會是救命的德澤。本書意在指明文學與生活的雙向影響關系,尤其是文學作品的重要心理調節與指導功能,可作為陪伴讀者心靈成長之用。
楊江平 ·現當代隨筆 ·9.7萬字
德·曼,米勒、哈特曼與布魯姆四位美國解構批評家,常被稱為“耶魯學派”,其學術理路既相通,又不乏差異和個性。他們關于文類、文學、批評、理論、修辭、敘事、閱讀、文學史、意義、倫理、政治等重大問題皆有獨到思考,對文學研究領域產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響。本書深入探究了解構批評家們這些極富洞見的理論觀點與批評實踐。
郭偉 ·文學理論 ·11.1萬字
本書為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成果。本書以《紅樓夢》前80回中具有代表性及典型性的女性形象為研究對象,選取十二金釵正冊、副冊、又副冊中的主要人物為切入點,通過與楊憲益夫婦的譯本對比研究,探尋霍克斯筆下的紅樓女兒形象。本書創建“一對二”平行語料庫:《紅樓夢》原文語料庫及霍、楊譯本語料庫,采取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通過統計、對比及分析,發現了霍克斯寫形追像的兩類范式:其一,寫其言說神情,動態勾形;其二,追其屬性氣質,靜態定像。本書研究結論可為新世紀我國典籍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英譯提供有益范式。
姚琴 ·文學評論 ·9.2萬字
本書收入詩詞700余首,全面地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新時期以來,國內外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體育諸方面生活,抒寫了一個青年時代作為革命軍人的詩人之愛國情思。詩集中亦不乏親情、友情、愛情,鳥語花香,山光水色,把千姿百態的真情流露,與賞心悅目的祖國江山,——展現在讀者眼前,是一部閃爍著金子般智慧之光的警世勵志之作,能令人深受啟迪。這些詩詞曾發表于《人民日報》、《詩刊》、《中華辭賦》、《文化月刊·詩詞版》、《詩詞月刊》、《中華詩詞》、《中華詩教》、《長沙詩詞》等刊物和各種專題詩詞選集,頗得文化界,特別是詩詞界的喜愛,并廣受名家好評。本書是研究現當代中國文學史的一本難得的參考書。
馬焯榮 ·現當代詩 ·10.5萬字
《中美比較文學學刊》為中美比較文學界同仁共同創辦和編輯,北京語言大學和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為主體合作方,并共同在全中國和全美國范圍內選擇業內知名學者組成中方和美方兩個編委會,分別受理和負責審閱中美學者的來稿。《中美比較文學學刊》集中展示中美比較文學界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范圍內及其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探討前沿理論問題,拓展文學批評空間,研究學術焦點問題。以期實現中美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的平等、直接、充分的學術交流。
張華 (美)保羅·艾倫·米勒主編 ·文學理論 ·5.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