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海外華文文學,本質上就是從“跨界”而產生的學術空間。海外華文文學的發生源自作家的跨界“旅行”,海外華文文學拓展與發展的動能也源自作家自發與自覺的反復“跨界”。本書通過對“跨界”現象的集中性研究,找尋海外華文文學發展中的新動向,把握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前沿性學術命題,從跨文化、跨語言、跨媒介、跨族裔、跨學科等角度,發掘、清理、研究具有趨勢性、沖擊性、持續性、方向性的重要“跨界”現象。
王列耀等 ·文學理論 ·27.5萬字
比較文學變異學自2005年提出以來,已得到哈佛大學DavidDammsch,芝加哥大學HaunSausy,法國索邦大學BernardFranco等著名學者的深度評介。本書全面梳理國內外研究現狀,分兩大部分進行創新闡述:第一、二、三章從學科外部分析變異學的學術背景、哲學基礎和創新路徑;第四、五、六章從學科內部分析變異學的理論內涵、外延邊界和實踐方法。主要創新有:第五章梳理出文學變異的四條規則,是對變異之“度”的有效回應;第六章第一節“流傳變異學”分為譯介變異、傳播變異和接受變異;第二節“闡釋變異學”分為錯位闡釋變異、對位闡釋變異和移位闡釋變異;第三節“結構變異學”分為文學結構變異、文論結構變異和文化結構變異,這九個分支構成變異學的實踐話語體系。
王超 ·文學理論 ·38.7萬字
格薩爾史詩也稱《格薩爾王傳》,是一部一百多萬詩行、兩千多萬字的作品。作品講述了傳說中的嶺國國王格薩爾的故事,他以驚人的毅力及神奇的力量征戰四方、抑強扶弱造福人群。《格薩爾史詩》被稱為當今世界仍被傳唱的最后一部史詩,傳播范圍遍及西藏、四川、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書由當代研究格薩爾史詩的學者、作者共同完成,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牽頭,集中了天津大學、南開大學、云南大學等在本領域具有豐富學術實踐經驗的學者,各寫一章,全面介紹了格薩爾史詩的文化傳統、造型藝術、跨文化傳播等知識,另有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阿來作序,是一部集知識性、學術性、前沿性、通俗性為一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讀物。
諾布旺丹主編 ·文學理論 ·32.9萬字
在古代文明世界中,印度和中國一樣,是當之無愧的文學大國。它產生了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宏偉的兩大史詩,豐富的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精美的抒情詩、敘事詩、戲劇和小說,以及獨樹一幟的文學理論體系。本書概述自公元前十五世紀至公元十二世紀的印度古代文學,即吠陀時期、史詩時期和古典梵語文學時期的文學。其中,梵語文學是主流,也包括巴利語和俗語文學。
黃寶生 ·文學理論 ·32.8萬字
普里什文是俄羅斯杰出的文學大師。他的小說、散文、童話、文學創作論都有傳世之作。本書以作家的創作史實為依據,以體裁類型為方法,對他的創作展開研究。高爾基夸贊普里什文:“列斯科夫之后我們的文學語言中再也沒有如此老道的俄語了。”普里什文清詞麗句,功夫在語外。他有深厚的俄羅斯文化底蘊,又浸濡了東方文化的神韻。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俄羅斯的山水風貌,作品充滿濃濃的畫意。他用筆精煉,立意明確。語言所浸透的道德哲理,使他的文體創新獨辟蹊徑,自成一家。
李俊升 ·文學理論 ·32.7萬字
全書分為上下編,上編側重網絡文學批評的歷史呈現,從文本形態、批評主體、傳播方式等角度,對網絡文學批評做了系統的分析;下編則側重以批評理論解讀網絡文學批評觀念、批評標準、批評功能、批評影響力。同時,本書的導言強調網絡文學必須入正統文學史,結語又對網絡文學批評做了進一步追問,對于當代中國網絡文學研究來說,批評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而歐陽友權教授長期從事網絡文學研究,是當今學界網絡文學方面研究權威。
歐陽友權 ·文學理論 ·26.9萬字
本著是目前國內外第一部系統而完整的日本文論史。論述時間從712年到2000年,分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現代四部分,按時間先后為序,分門別類,著力于日本各類代表文論家及其代表作內容的梳理和評價,書后附日本文論史年表。本著可為中日學界文學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教材用,也供比較文學專業教學研究人員參考。
靳明全 ·文學理論 ·26.9萬字
性別批評始于對文學文本、文學史的女性主義關注和解讀,而后才逐漸向藝術和文化領域拓展。本書以時間順序為主,地域分布為輔。論題中既包含對女性文學史書寫的研究、中國女神研究及文學文本的研究,也涉及現代文學史上重要女作家的個案研究和與性別相關的文學母題研究。特別是對中國大陸網絡耽美小說的研究,將視線移向一個學界很少關注的領域——耽美文學世界。
屈雅君主編 ·文學理論 ·26.8萬字
本書是西川論壇2011—2020十年間學術活動和學術成果的紀念集,記錄了西川同仁的歷次論壇等活動,收錄了代表性成果,呈現了李怡等學者提出并共同完善的諸多學術理念,同時也是對這十年間中國現代文學發展中一個重要方面的記錄。本書所列教學與學術的情況已經成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的基本案例,屬于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2.0研究課題“本科生—研究生學習共同體研究”代表性成果以及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面向中華文化全球傳播時代的新文科建設”代表性成果。
西川論壇同仁組編 ·文集 ·29.3萬字
一般認為,清代桐城派的真正創立,始于乾隆年間姚鼐對“桐城文統”的有意塑造。那么在姚之前,“桐城派”的歷史如何?作者認為,從康熙二十五年戴名世、朱書等拔貢入國子監開始,到康熙五十年戴名世《南山集》案發,這二十多年間,文壇上曾有一個以戴名世、方苞為核心的江南士人團體。相近的籍貫、趨同的志向、重疊的經歷、深厚的交誼,使得他們成為一個富有影響力和傳承性的作家群體。全書從時代背景、文體論、作家論三個層面,對這一群體的文學活動進行了描述,充分展示了他們在“狠雜供悅之文,霧塞一世”之時,力求“正聲”的動機和實踐。
師雅惠 ·文學理論 ·34.4萬字
本書從玄佛思想合流、早期佛教中心的形成、佛教背景下士僧群體的文學創作三個主要方面,探討了早期士僧交往的形態及其與文學的關系。對支遁“即色游玄”、慧遠“形象本體”之學等思想范疇的內涵及其對文學的影響;會稽、廬山佛教中心山林和文義相結合的特點的形成;東晉詩僧群五言詩創作及其詩史意義;心無宗與陶淵明的自然思想和詩歌藝術;頓悟與謝靈運的山水詩境等,作了比較深入的分析,有助于進一步把握晉宋文學的發展演變。
蔡彥峰 ·文學理論 ·31.2萬字
《亞魯王》集苗族及其先祖的創世史、征戰史、遷徙史于一體,是一部活形戀的苗族百科全書,具有古老神秘、雄厚悲壯、禁忌肅穆、完整活態等特征。《亞魯王》母題多是按自然時序串聯出現在史詩之中的,它不僅是撐起英雄人物的框架骨骼,更是史詩發展的脈絡主線,因此史詩研究中的母題研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者以時空為軸,挖掘英雄形象;以母題為綱,探索史詩內涵;以傳承為根,尋求轉型之徑,以“歷時性軌轍”和“共時性流布”建構了亞魯王研究新路徑。
肖遠平 楊蘭 劉洋 ·文學理論 ·26.6萬字
醫學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促使社會進化的重要動力。現代西方醫學代表了西方文化和社會體制,是帝國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19世紀末20世紀初,兩方現代醫學為帝國內部權力統治的范式,并在整個20世紀對帝國擴張和集權統治產生深遠影響。誠如醫學史家安德森所言:“西方醫學話語對普世主義與現代性的宣示,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涵益了帝國的欲圖。”著作以兩方醫學史為抓手,從后殖民視角分析20世紀的美國作品,探究自然科學醫學如何演變成社會醫學,醫學術語如何轉變為醫學話語,如何參與帝國政治的建構。著:作還重點研究帝國作家的身份和創作意圖,證實了薩義德的觀點“宗主國文化中的每一種文學和藝術的目標都是維護帝國”。
蔣天平等 ·文學理論 ·26.6萬字
本書以“思潮”、“現象”加“理論問題”的形式,梳理了1978年以來中國新詩40年來歷史的發展過程。結合作者本人的“記憶”、“經驗”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書分為五編,相繼涉及80年代詩歌、90年代詩歌、女性詩歌、“新世紀二十年”詩歌現象、詩人創作和“新世紀詩歌理論問題”共五方面內容。在運用多種分析方法的過程中,40年來中國新詩的整體演變及個性特質在作者的筆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本書顯示了作者對于中國當代新詩的深入思考、把握潮流和解讀作品的能力,具有文學,歷史等多方面結合的特色。
張立群 ·文學理論 ·31.1萬字
本書以漢魏六朝時期的私人交往書信為考察對象,勾勒這一時期書信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總結每個階段書信的特點,探討演變的深層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客觀評價每個階段書信的成就與不足,揭示漢魏六朝書信在文學發展史上的影響和意義。
劉銀清 ·文學理論 ·29萬字
本書以華夏民歌和中國詩史為參照,梳理德國19世紀的浪漫主義詩歌,闡明民歌對民族詩歌形成及發展的重大意義。從德國民歌集《男孩的神奇號角》入手,對其形成作多維度考察,說明其歷史、文化和文學史價值。繼而具體分析布倫塔諾、艾辛多夫和海涅三位詩人及其作品,論證民歌對文人詩歌的哺育和滋養作用。同時著意把無意識的中國文化“前理解”轉化為自覺的“對話”,比對同類同質詩作之間的“色差”并就中德相通的“詩心”試作闡釋。
劉潤芳 羅宜家 ·文學理論 ·29萬字
本書是對百年新詩中具有一定影響的詩人的研究,涉及從五四時期到當下具有特色和影響的詩人。在詩歌發展中,文本是確認詩歌成就的根本依據,而文本的創造者(詩人)在文本創造過程中往往會經歷諸多復雜的藝術與心理過程,本書所選的詩人都是在新詩史上的不同時期具有較大影響的詩人,作者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對他們的作品進行深度解讀和討論,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時期詩歌發展的大致輪廓,既是對不同詩學主張的具體彰顯,也可以為新詩史的寫作提供詳細的個案信息。
蔣登科 ·文學理論 ·28.5萬字
在古代文明世界,印度和中國各自創造獨具一格的文學理論體系。本書設立十二個論題,對印度和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進行比較研究,旨在說明中印兩國古代文學理論表現形態迥然有別,而基本原理貫通一致。
黃寶生 ·文學理論 ·30.5萬字
本書以中國近代小說的主要流派為研究對象,包括譴責小說、公案小說、俠義小說、舊派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偵探小說、科學小說、翻新小說、歷史小說等。通過文本細讀,對其文本內蘊、敘事特征、文化內涵、民族國家想象、人物存在狀態等展開闡釋,以求得出客觀、科學的結論。在論述方法上,作者借鑒闡釋學、敘事學、文化剖析、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既兼顧近代小說流派全貌,亦凸顯流派個性;既呼應全書體例,亦體現學術特色。本書是第一部對近代小說流派進行整體研究的著作,可為研究中國小說的學者提供借鑒,亦可作為近現代文學專業研究生的研究參考書。
侯運華 劉焱 ·文學理論 ·26.1萬字
本書是楊義先生的論文集,包括楊義先生對部級干部講的《重繪中國文學的歷史地圖》及關于《論語》、諸子、李杜、蘇軾方面的新稿等,是對楊義先生一向主張的重繪中國文學地圖的理念的深入和發展。
楊義 ·文學理論 ·33.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