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所關涉的研究內容紛繁復雜、豐富廣博,既有歷時層面的分段研究,也有共時層面的互動分析;既有對文人群體的生態分布、人格心態的關注,也有對文人群體的創作思想、審美主張的把握;既著眼于宗教對巴蜀文人群體及其文學創作的影響,也注意到自然地理、人文環境對巴蜀文學生態的影響。五代巴蜀文學,不僅對同一歷史時期的荊南文壇和南唐文壇產生了深刻影響,更對宋初文壇的生成聚合與構造重組貢獻良多。
孫振濤 ·文學理論 ·20.3萬字
《中國曲學研究》是由河北大學和北方昆曲劇院合辦,河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曲學研究中心承辦的學術輯刊,劉崇德教授主編。重點刊發傳統詞曲學研究的相關論文。主要欄目有:詞曲音樂研究,詞學研究,宋元明清散曲、戲曲研究,昆曲研究,地方戲曲研究,近現代曲家研究,戲曲非遺保護與研究,名家曲論、訪談等。這些研究成果對促進中國曲學的學科建設和創作方法,充分利用曲學這一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發揮積極的作用。
《中國曲學研究》編輯委員會編 ·戲劇 ·20.1萬字
本書立足于“問題意識”和“方法意識”,嘗試總結中國現代文學史料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歸納其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則。對一些重要問題和方法,加以專題研究,如:以一組發掘整理和應用現代文學史料的文章,指出現代文學史料搜集、整理及全集和選本編纂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鑒于中國文學史編寫中存在諸多史料錯訛,以幾部影響大、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學史著作為研究對象,考察文學史編寫中的文獻史料問題;又以近年出版的兩部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學研究專著(謝泳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法》和劉增杰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學》)為中心,探討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學的建構問題。
付祥喜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以新時期以來的寧夏文學批評為研究對象,梳理了1978—2018年寧夏文學批評的歷史演變,從“話語形態”“文化心態”“典型現象”“作家的批評研究”“批評個案”五個方面展開論述,力求實現對寧夏這一時期文學批評的宏觀把握與微觀審視。本書總結了這一時期寧夏文學批評在寧夏文學整體發展中所做出的獨特貢獻及存在的歷史遺憾,以期探尋當代文學批評突圍的路徑,為當下文學批評的發展提供建設性參考。
許峰 ·文學理論 ·20.1萬字
本書旨在從文體與意識形態的視角入手,探討1927—1949年間中國革命文學書寫當中的意圖(思想內容)與表達(語言形式)之間的關系問題。為此本書以蔣光慈、郭沫若、丁玲這三位革命作家為中心,圍繞這段時期內他們的革命文學書寫轉型和發展狀況,來展開相關闡述,進而揭示作家文學作品(文本)的語言形式呈現出來的藝術效果,可能同作家本人自述的寫作意圖相悖,從而呈現出文體與意識形態的豐富性、復雜性。
龍昌黃 ·文學理論 ·20.1萬字
《淮海詞》是北宋文學家秦觀的詞集。秦觀詞華美精麗,是北宋婉約派詞人的代表。本書注譯者陳祖美,是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宋詞研究,她對《淮海詞》的注釋、心得、集譯,字字斟酌,下了很大的功夫。與之前出版的《漱玉詞》選注心解集譯是一套書。
秦觀原著 陳祖美譯解 ·古詩詞 ·22.9萬字
本書名之曰王夫之詩歌創作考論,特別注重文獻材料的搜集,注重講求證據的文本分析,其主要內容為回顧學界關于王夫之詩歌的研究,探討王夫之詩集的編撰及其王夫之編撰思想,考證王夫之詩歌作品創作年份與文學交游,以《廣落花詩》為個案進行文本分析,揭示王夫之詩歌史學、教育教學之關系以及湖湘傳統對王夫之詩歌創作的影響。由此,本書稽考了王夫之與哪些人有文學交往并受其影響,揭橥了王夫之詩歌創作中的史學修養、教師情懷的個人特殊因素的影響,尋繹出湖湘傳統與王夫之詩歌創作中的內在因緣。
朱迪光 ·文學理論 ·24.5萬字
本書主要收集本人自高校任教以來幾十年來的論文27篇,其中既有已經發表的論文,也有一直放在箱底待發的論文,還有兩篇在研究過程中翻澤的澤作。這些論文成文時間跨度雖然有幾十年,但都是圍繞著西方文學和海外文學兩大主題進行,而其中的重點在西方文學研究。兩方文學研究主要包括兩方古代文學三篇,啟蒙主義文學三篇,浪漫主義文學五篇,現代主義文學七篇,它反映出作者關注的研究方向。比較文學學科理論與翻譯部分四篇,體現出作者在研究西方文學過程中的學術視野和“中國關懷”,即研究西方文學的最終目的在于認識和領悟自身的文學和文化狀況。海外華文文學有五篇,主要反映了作者對東南亞華人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思考。
高偉光 ·文學理論 ·22.9萬字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在詩歌寫作領域中,從未有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樣多的女性從事詩歌寫作,她們的努力使女性詩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的繁榮景觀。進入新世紀后,回顧90年代,會發現大眾消費文化語境下的女性詩歌創作與80年代相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而學界對90年代女性詩歌的研究卻相對滯后,關于90年代女性詩歌絕大多數研究論著都語焉不詳,缺乏能夠通約的、成熟的認知體系和觀點,這就為本文留下了一定的研究空間。本書以20世紀90年代女性詩歌為研究對象,“90年代女性詩歌”不是標簽,不是女性詩人站隊。作為一個審察角度,提出它,是為了尋求這一時期寫作的女性詩人和她們的前輩、同代人、以及其他寫作群體之間的關系,辨析在大眾消費文化語境中的90年代女性詩歌所表現出的特質及其與西方詩歌、傳統詩歌存在的復雜審美關聯,并通過對上述問題的研究與梳理,呈現90年代女性詩歌既不同于80年代又與新世紀女性詩歌相區別的異質性特征。
董秀麗 ·文學理論 ·24.4萬字
暴力素未以負面形象出現于公眾或讀者視野中,但是,這一局面在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的小說創作中得到改觀。本書以時間為經,以社會歷史及文化心理為維、以小說創作為切入點、以典型小說暴力敘事文本及作家作為解讀的基本對象,告訴讀者“暴力”如何擔轉自己過去的固有形象,化丑為美或富美于丑。暴力不只是事件,還是一種方法、一種觀念、一種價值。從過去小說創作中的配角、反面形象的“標配”到如今文本表現的主體,中性乃至被襲揚的歷史軌跡,這種變化其實已經暗示著當代社會價值觀念與文化心理的發展脈絡。
周建華 ·文學理論 ·24.3萬字
本書以孫犁小說為研究對象,包括孫犁寫于抗戰時期的小說、土改時期的小說和晚年的“蕓齋小說”。通過對文本的細致分析和深度解剖,尋找孫犁不同時期小說主題和敘事方式之間的關系;在異質空間視域下發現孫犁不同時期小說的敘事模型與時代主題深度契合的隱秘機制;歷史地考察孫犁小說發現:其敘事嬗變和晚年的風格驟變,都統一在其文學理想之下,也就是說,孫犁的文學之“志”將其不同時期的小說凝聚在一起,其“變”不但合情合理,而且早有預設。
李華秀 ·文學理論 ·22.7萬字
本書稿系作者的部分論文結集,主要研究對象是中國近代歷史人物。這些歷史人物分屬晚清和民國兩個不同時期,既有朝廷重臣如張之洞等,也有藏書家如梁鼎芬等,涉及人物和內容比較廣泛。
冀滿紅 ·文集 ·22.7萬字
本書從五個方面論述了獨孤及的思想及文學地位,指出獨孤及是其時代弘揚儒家思想、將紙上談兵的儒學主張貫注于具體事務的經世致用型文人的縮影。獨孤及理充而氣足的奏議文風、序文和記述文中精致的敘事寫人技巧、碑志文黜華錄實的寫實特征、哀祭文的怨天主題與“緣事而發”的抒情特點,都使他當之無愧地成為唐文創作的“大手筆”。其部分詩歌“以文為詩”的特點顯現出詩人對生活記錄的興趣遠遠超過了對于詩味兒的追求,而另一部分詩歌“格調高古”的特征則體現出他有意識地超越大歷時期的“華俗”之風,在質與文之間尋求平衡點的努力。最后,本書討論了獨孤及與“古文運動”的關系,并對學界通行的、將其視為“古文運動先驅者之一”的觀念提出了質疑。指出他所抨擊的徒有聲形之美而無實在內容的駢文,絕不與通常所說的駢文同義。誠然,比起六朝和同時代的作家,他的確創作了一定數量敘事寫人、張揚個性的散文,然而,這實際上與盛中唐之交“人”的覺醒與“人學”的崛起密切相關。
金晶 ·文學理論 ·24.1萬字
本書收錄了作者發表在《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俄羅斯文藝》《中國俄語教學》《俄羅斯研究》《國外社會科學》《BёшенскийBестник》等刊物的論文。其研究對象,有18世紀到21世紀俄羅斯文學重鎮(從羅蒙諾索夫、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到20世紀紅色文學、肖洛霍夫、索爾仁尼琴,以及作為文學形象和文化文本生產者的普京),中俄文學、文化交往。以對話性來關照文學是作者力圖堅持的基本研究方法。在探討18、19世紀俄羅斯文學時,俄羅斯文化與西歐文化的關系是其著眼點;在20世紀文學中,中心文學與邊緣文學的對話則映照了多種文學現象;孔子形象、《詩經》的俄文翻譯,被解釋為中俄文化對話的載體。
劉亞丁 ·文學理論 ·24.1萬字
本書以英語世界的茅盾研究為研究對象,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對英語世界茅盾作品的譯介、研究成果進行細致系統地梳理和研究,評介從西方文化的視域所解讀的茅盾及其作品的譯介及研究情況,以期能為國內的茅盾研究乃至現當代文學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周嬌燕 ·文學理論 ·22.5萬字
延安文學是一種較為獨立的文學形態,在現代中國文化語境中具有更為真切和久遠的當代價值。延安文學研究自其誕生伊始就已經開始了,而把它跟中國社會主義70年的發展歷程聯系起來,可知延安文學研究不僅是一部有著特定研究對象的學術史,更是一部文化思潮和文學觀念變遷史。本書不僅為人們深入而準確認知延安文學提供了有益借鑒,而且為撰寫一部較為全面而具有學術內涵的延安文學研究史,提供了富有價值的學理思考和參照。
袁盛勇主編 ·文學理論 ·22.5萬字
“先鋒”與“民間”,是20世紀中國文學話語中重要的兩極:前者追求叛逆、前衛、飛揚、超越,后者則呈現出自然、鮮活、原始、本真;前者求新思變,后者則固本溯源。本書圍繞“先鋒”和“民間”話語展開,從話語理論的探討和文學批評實踐出發,結合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湖北地域文學批評等前沿問題,從點到線、由線而面,將經典作家個案解讀、現代詩歌轉型研究、特殊文學思潮現象分析、整體社會歷史文化觀照等統攝起來進行考察,為我們重返20世紀文學現場提供了一定的學理參照和方法借鑒。
劉繼林 ·文學理論 ·23.8萬字
本書從形象構建的角度還原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人如何接受美國文學,闡釋其內在邏輯和歷史文化意義,不僅揭示了中國文人認知、選擇美國文學的基本狀況和美國文學形象在中國的多元呈現形態,而且分析了美國文學形象構建、美國形象構建與中國“自我”形象構建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
張寶林 ·文學理論 ·23.8萬字
中國網絡文學蓬勃發展離不開批評家的鼓勵與鞭策,本書采取“以人帶史,以史引論”的方式,選取國內10位最具代表性的網絡文學批評家黃鳴奮、歐陽友權、陳定家、單小曦、周志雄、馬季、邵燕君、夏烈、許苗苗、肖驚鴻,通過對他們網絡文學理論批評成果的分析,展現他們的學術貢獻,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地揭示中國網絡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水平和學術貢獻。本書以批評家個體的批評實踐入手,通過個體的批評癥候獲得中國網絡文學批評的理論縱深與研究廣度,從這里可以看出中國網絡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脈絡、基本面貌和重要意義。同時也是對中國網絡文學批評的先行者致敬,正是因為他們的學術探索,網絡文學才得登堂入室,網絡文學研究才得以成為顯學。
禹建湘 ·文學理論 ·21.2萬字
本書在對艾柯著述進行廣泛閱讀和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發現他對迷宮文本的思考貫穿了他整個學術和創作生涯,思想碎片散落和淹沒在其理論書籍、隨筆和小說的各個角落;他在代表作《玫瑰的名字》中將理論付諸實踐,把理論說不清的還加以補敘。由是本書提出一個命題——艾柯其實已經斷斷續續、零零散散地論述過迷宮文本理論,只是以碎片形式罷了,需要聯結。本書嘗試對相關理論碎片進行發掘、扒梳和聯結,勾勒出其迷宮文本理論的基本輪廓。
朱桃香 ·文學理論 ·23.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