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收錄了谷崎潤一郎與第三任妻子松子及松子之妹重子之間來往的一批書簡。松子是谷崎第三任妻子。谷崎一生結婚三次,前兩次婚姻都十分短暫,感情經歷豐富,遇見松子后卻數十年如一日的深情款款,將其視為自己文學創作的源泉和美的維納斯。本書透過塵封數十載的文字,呈現谷崎潤一郎的曠世之戀,還原一段不同尋常的愛情,是研究谷崎潤一郎文學的重量級資料。
(日)千葉俊二 ·文集 ·25.8萬字
什么是經典?常念為經,常數為典。經典就是經得起重復。常被人想起,不會忘記。依照我對經典的理解,在寫作中,我總是努力選擇那些不朽的人、事、景、情、理。《紅色經典脠月留痕》的時間跨度有近百年,贊頌的是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作出犧牲和貢獻的人,他們堪稱不朽;《藍色經典仰望星空》的時間跨度以千年計,記述的是一大批為中國和世界文化作出貢獻的文化名人及經典名作,他(它)們已經退入歷史成為深邃的藍色星空中的星辰;《綠色經典名山大川》的時間跨度有上萬年,描寫的是祖國大地上的名山秀水,歷代以來它們已不知為多少人所吟誦。希望這些從過去歲月中打撈出來的經典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并由此享受文學的美感。
梁衡 ·現當代隨筆 ·20.7萬字
本書探討了自盛唐至清末民初的時段內,在詞這種文體的創作與理論中存在的與古典詩歌領域類似的唐宋之辨問題。本書認為,詞與詩一樣,在唐宋文化轉型的影響下,形成了“唐音”與“宋調”兩種不同的審美范式。詞中的“唐音范式”奠基于晚唐西蜀的花間詞人,在南唐及北宋進一步演變至成熟;詞中的“宋調范式”由柳永發端,在北宋后期分化為革新性質的“東坡范式”與改良性質的“清真范式”,這兩種“宋調范式”在南宋的辛棄疾與姜夔手中臻于完備,并各自成派。后來詞史的理論與創作,基本上處于唐宋時期所確立的這幾種審美范式的籠罩下,或“宗唐”,或“宗宋”,或兼容唐宋。本書運用大量相關材料,翔實、有力地論證和闡述了千余年中詞體唐宋之辨的生成、演變與發展過程,構建了一部頗具特色的專題詞史。
符繼成 ·文學理論 ·35.1萬字
《丁玲散文》以我社舊版為底本,請清華大學王中忱教授做導讀一篇。我社底本是丁玲之子蔣祖林先生的選編本,也是市面上唯一的丁玲散文選本。內中收入丁玲早年到晚年的散文代表作品45篇,按發表年代排序,側重收入作者晚年進入新時期后的作品。另有丁玲生平照相十幾張,豐富讀者的閱讀體驗。丁玲的代表作品有《五月》《“三八節”有感》《風雨中憶蕭紅》《“牛棚”小品》《魯迅先生于我》等。丁玲在中國現代文學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她從五四時期開始創作,歷經大革命、延安時期、新中國成立、“反右”等階段,她的思想和風格也隨著時代變遷而變化,這本身就有研究意義。丁玲一面是革命者,一面是女性作家,她自有細膩的文筆,又有對時代,特別是時代中女性身份地位的思考,毛澤東稱:“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將軍”,可見丁玲文筆中力量的一面。
丁玲 ·名家作品 ·20.2萬字
曹慕樊先生為杜甫研究名家,治杜詩精深宏達,注重“義理、考據、辭章”的融會貫通。無論是對杜甫的儒家思想,還是對其“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都有深入獨到之理解與闡釋。本書是作者兩部著作《杜詩雜說》和《杜詩雜說續編》的合刊。前者主要是其1962年的一些讀書筆記;后者集中了80年代杜甫研究的心得和成果,體現了其“把西方的現代修辭學引進唐宋詩研究中來,把西方的現象學或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思想引進研究中來”的嘗試與努力。另外,還將作者晚年有關杜甫研究的五篇文章作為附錄收入,以體現其對杜詩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的位置和影響的高屋建瓴的把握。
曹慕樊 ·古詩詞 ·24.4萬字
《草嬰譯著全集》是著名俄蘇文學翻譯家草嬰先生畢生翻譯、創作的文學作品全編,共計21卷,約700萬字。其中,12卷收錄草嬰翻譯的以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小說全集為主的俄國經典文學作品;7卷收錄草嬰翻譯的包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肖洛霍夫、萊蒙托夫等作家作品在內的反映蘇聯衛國戰爭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作品;1卷收錄草嬰關于俄蘇文學和文學翻譯問題的個人著作;1卷搜集草嬰歷年來在各報刊雜志中發表的翻譯文章。本卷為:草嬰譯著全集第九卷《復活》。
(俄)列夫·托爾斯泰 ·文集 ·31.9萬字
這是一部記述可可托海有色及稀有金屬礦坑開采挖掘歷程的紀實文學作品。可可托海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的礦物品種和高品位的稀有金屬,被稱為共和國的“功勛礦”,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大量鋰、鈹、鉭、鈮等稀有金屬從可可托海采掘,冶煉提純后成為中國工業和科技發展的重要原料,有力支持了共和國剛剛興起的工業與科技的進步。作者豐收自2020年起,搶救性地走訪了當年獻身于可可托海礦業的創業者和奮斗者,以口述體寫作方式記錄了他們具體而鮮活的生命軌跡,書寫了他們團結奮斗、無私奉獻、血脈相傳、建功立業的真實故事,塑造了幾代默默無聞、執著堅毅、不惜為國犧牲的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本書稿由我社和新疆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
豐收 ·紀實文學 ·27.2萬字
本書精選第十一屆《文選》學年會發布的有關成果,涉及《文選》編纂學、《文選》注疏學、《文選》版本學、“選學”學術史、《文選》文體學、《文選》題材類型研究、《文選》語言學、《文選》書法學等多個方面。體現了《文選》研究的新進展。
劉志偉主編 ·文學理論 ·44萬字
本書從縱向和橫向上對象征主義展開深度研究。前四章歷時性地梳理象征主義流派發生、演變、衰落的歷史,描述象征主義在歐美的影響。后四章偏重共時性的、綜合性的研究,主要探究象征主義的神秘主義、音樂美學、自由詩理論和文化背景。
李國輝 ·文學理論 ·39.8萬字
《微神集月牙集》是老舍的短篇小說集《微神集》和中篇小說集《月牙集》的合集。《微神集》和《月牙集》都是老舍先生自己選定的集子,原出版于上世紀四十年代。本書為袁運生插圖本。
老舍 ·現當代隨筆 ·24.2萬字
《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與英國浪漫主義研究》對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與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研究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了批判性清理。《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與英國浪漫主義研究》的基本觀點: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經典的二十世紀重構問題與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發展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互促進關系。一方面,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為二十世紀西方文論提供了生長的豐富土壤,另一方面,二十世紀文論又在理論探索中進一步拓展了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經典化問題——文學理論與文學經典之間存在著微妙的互動關系;二十世紀西方文論對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研究充分體現出西方文學批評的重大問題:批評范式之間的強烈排他性、內在研究和外在研究的互斥性,以及由此而來的“過度詮釋”問題;《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與英國浪漫主義研究》試圖以陳寅恪先生的“文史互證”為指導,嘗試性地探討如何才能夠在文學批評中將審美沉思與歷史考證結合起來從而構筑起文學詮釋的界限等問題,并以此為出發點進一步思考中國學術研究方法之于外國文學研究的重要性問題。
張旭春 ·文學理論 ·34萬字
本書以一種源自前基督教時代的宗教文化精神靈知主義(Gnosticism)為隱秘線索,在后啟蒙的文化視野下審視德國浪漫主義文學與詩學的淵源其歷史流變,揭示歐洲現代性合法性訴求的異教傳統(Pagantradition)。通過反思浪漫主義的自然概念、憂郁概念、反諷概念、神話概念,本書嘗試重構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文化語境和形象體系,展示歐洲文學現代性訴求的精神淵源。
胡繼華 ·文學理論 ·40.9萬字
江戶時期,中日兩國保持著密切的典籍文化交流。在現代學術史上,學者們對“三言二拍”等白話小說的研究,在起始階段,往往是重新發掘流入日本的中國小說文獻。本書分別從傳入與獲取、閱讀與訓點、翻譯與評點、翻刻與選編四個角度,考察江戶時期中國古典小說在日本的流播情況,關注中日書籍貿易和中日書價對比,以及唐本屋、貸本屋、輔助閱讀的白話辭書,白話小說的訓讀與翻譯和讀者群體的演變等書籍流通史的各個環節。
周健強 ·文學理論 ·32.1萬字
《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分為5個部分,40篇文章,分別從對時間流逝的坦然、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對社會現象的看法,對真實自我的表達,對人間真情的熱愛,傳遞出季羨林先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想念,往往不是刻意的》從先生的眾多著作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美文33篇,分為4個主題:一生愛情、山河故事、湘情難忘、過往回憶。《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輩子,算不算永遠》精選余光中散文集21篇,共分為三個章節:選取了旅途見聞、舊時光景、天下之事三個角度。行走足跡、羈旅之思、對世間萬事異乎尋常的關切敏感之情,都一一氤氳在作者的筆下。
余光中 沈從文 季羨林 ·名家作品 ·28.7萬字
書稿將明清之際駢文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整體觀照,探討這一時期駢文復興的背景和過程,從空間展開、科舉制度、學術思潮、地域分布、市場導向等角度考察駢文復興的背景和原因,并通過分析駢文辨體、駢文選本和駢文傳播等建構明清之際駢文學,呈現明清之際駢文經典化機制和歷程,為古典文學現代傳承探索路徑。
張明強 ·現當代詩 ·40.6萬字
“世界上最大的企業”白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幕僚長——一本高級企業管理指南。采訪近20位幕僚長及總統,講述幕僚長如何在白宮、新聞界和國會山為總統鋪平道路,揭示著名政治事件及丑聞的隱秘,前所未有地展示了白宮的行政管理乃至國家機器的運作細節。
(美)克里斯·威珀 ·紀實文學 ·24.1萬字
本書主要收錄了作者創作于不同時期的數十篇散文作品,同時也收錄了少量的小說及評論作品。從題材和內容來看,散文主要回憶了作者童年、少年時代在鄉村生活的經歷,同時又從成年人以及讀書人的角度,對鄉村社會諸多現象和問題作了深入的觀察與剖析,其中既有對人間樸素真情的謳歌或回味,也有對鄉村如何走向現代化的思考和展望,還有對自己書齋生活狀態的描述與體驗。文集中的小說與評論,可以看為是散文之外的另兩道文字景觀,雖然小說屬于虛構,評論又必須寫實,但仔細品味,這些小說與評論在精神內涵上與散文息息相通,都主要指向了“鄉土”這個本書的中心詞。鄉土是每一個出生在鄉村的人的精神背景,其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意義并不限于本身。
張黎明 ·現當代隨筆 ·24.1萬字
金庸憑借武俠小說與社論的寫作,不斷自我拯救也不斷自我實現,并最終走向成功。金庸對武俠小說本體、創作、鑒賞的清醒認識及成功實踐,使其小說成為武俠小說集大成者。引人入勝的情節、豐富多樣的愛情、充滿想象的武功、詼諧幽默的趣味以及走向成功的人生無疑是金庸小說吸引讀者的重要娛樂元素。無論是華山派、人物、武功的塑造刻畫還是“華山論劍”武林賽事描寫與“笑傲江湖”文化精神的宣揚,都體現出金庸選擇“華山”的刻意及其對華山地域文化的尊重。金庸小說的改編難度、不同理解者的理解、影視創作者的大幅度改動以及影視技術的不斷發展等原因,使金庸影視劇作版本雖然眾多卻鮮有公認的滿意之作。深厚的俠文化底蘊、武俠小說自身的創新傳統、現實文化需要等文化生態,必然使以金庸小說為代表的武俠小說在當代繼續生存并發展。
徐淵 ·文學評論 ·22.6萬字
《小于一》是約瑟夫·布羅茨基的首部散文集,以長文為主,夾以若干短文,僅十八篇文章,篇篇精彩,再加上其文體和“書體”的獨特,遂形成一本完美之書。這是一個偉大詩人的精神自傳,也是一部私人回憶錄。布羅茨基以創造性的詮釋與解讀,完成了他對阿赫瑪托娃、奧登等人的致敬,對個人價值的有力捍衛,還有對獨裁者罪行的揭露和控訴。這樣的控訴使用的不是公共語言和措辭,而是站在“一個詩人對一個帝國”的高度。而這個高度,又源自他的一個信念:語言高于一切,甚至是時間崇拜的對象,詩歌則是語言的至高形式。
(美)約瑟夫·布羅茨基 ·外國隨筆 ·26.8萬字
本書主要以文學倫理學批評為研究方法,結合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歷史、政治、社會背景,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系統地論述了王爾德創作的倫理思想在其藝術實踐中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揭示了王爾德藝術實踐中的倫理內涵和內在關聯,著重探討了藝術與倫理道德既相沖突又相互融合的具體特征。
劉茂生 ·文學理論 ·24.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