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元與中唐文學群體研究,主要側重于元的文學活動與士風、貶謫生活以及與政治事件的關聯。第二部分則是元文學交游考論,主要側重于元文學交游空間的梳理,并考察文學接受史研究的情況。最后一部分從文學接受史角度尋索元稍的文學家形象與士人形象的關聯性。根據接受狀況考察元稍樂府詩與元白并稱、元白優劣的關系,而后集中于元形象的傳播與接受的探討。
田恩銘 ·文學理論 ·19.9萬字
本書在現代空間理論視閾之下全面考察盎格魯一撒克遜時期的文學作品,以空間的不同層次:自然空間、社會空間、心理空間和精神信仰空間為經,以英雄史詩、抒情詩歌、圣徒傳記、智慧文學等不同類型的文本為緯,探討了重點文本所闡發的空間概念及地景特征。研究聚焦不同人物群體與居住地之間的互動關系,揭示出了盎格魯一撒克遜作家們積極致力于將空間這一抽象而廣泛的概念轉化為能夠體驗和感知的地點、景觀、區域、邊界等具體的空間表征。研究打破了空間、地點和景觀間的隔閡,充分考察三者之間的互通性以及獨特性,以此深掘出這一時期的文學文本中呈現出來的空間建構特征及其承載的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本書有助于發展出面向中世紀早期文本的空間討論,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國內外國文學研究中空間理論應用的層次。
張濤 ·文學理論 ·16.1萬字
詞之文體形式于兩宋時代登臨審美顛峰,而詞話作為與之密切關聯的理論探究之果實,也從萌芽至發展、豐富至成熟,留下完整的歷史圖譜。該著從美學視角對兩宋詞話進行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辯證研究,運用現代文藝學理論對兩宋詞話的代表性文本予以描述和詮釋,并綜合西方美學的相關觀點進行比較與印證,進而給予價值評價并作出相應的理論歸納,著力立足于辯證理性和歷史理性相統一的立場提出美學新見,由此使歷史與邏輯、抽象與具體的方法論得以統一。
顏翔林 ·文學理論 ·18.5萬字
明代哲學家王畿(號龍溪)推崇“自然”、“真狂”、“無欲”、“自悟”,創立了“龍溪心學”。嘉靖、萬歷年間,龍溪心學在國內廣泛傳播,并遠播到日本等國,這使得《西游記》的作者接受王畿哲學思想,并在以往“西游”故事基礎上以龍溪心學為哲學起點進行主旨和人物形象的再創造,《西游記》由此誕生。本書從傳播學角度出發,以哲學與文學的關系為切入點,展開龍溪心學的傳播與《西游記》研究。在厘清龍溪心學學術個性基礎上,分析《西游記》主旨和人物形象的哲學意蘊,揭示了《西游記》高揚主體人格、崇尚真性自由、追求狂狷率性、否定世俗鄉愿,并主張主體以自省的方式展開心性修持、頓悟徹悟,而達到自然無欲,回復本體至善的主題思想。
薛梅 ·文學理論 ·19.1萬字
新世紀以來國內外的敘事學研究呈現出多元發展的局面,在研究對象、研究范圍、研究范式等方面都出現了一些引人矚目的發展和變化。本書涉及作者近年來在敘事學研究中的最新關注,包括審美文化敘事學、比較敘事學、詩歌敘事學等方面所進行的討論。相關論述力圖在敘事學的多重視野下,展開不同學科的交叉研究、比較研究、跨文類與跨學科研究,結合文本實踐,展開理論探討,以期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對所論述的問題作出合理的闡釋。
譚君強 ·文學理論 ·16.4萬字
本書以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為研究對象,以“紳士化”現象為研究的切入點,對該時代文學關注的道德話語進行再思考,并將道德話語深入英國思想史語境中,努力探索道德問題與英國貴族階級的衰落以及中產階級的崛起之間的內在聯系。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重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階級矛盾,營造了一種表面和諧的社會狀態,但貴族階級的道德觀念并沒有給英國現代工業社會提供精神活力,反而扼殺了中產階級本有的道德傳統。
高偉光 ·文學理論 ·15萬字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來華傳教士曾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其影響日益引起學界的關注。本書從文學角度對近現代來華傳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特殊意義給予史料梳理和學理分析。具體內容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近現代來華天主教傳教士與中國文學研究;二是近現代來華新教傳教士與中國文學研究;三是就明興禮、賽珍珠及包貴思等三位來華傳教士進行個案研究。雖然來華傳教士對中國文學的譯介研究難免帶上宗教色彩,但作為中西文化的“之間人"和具有深厚“在地”體驗的研究者,他們的工作為今日中國文學研究保存了豐富的一手資料,并提供了極具特色的研究視角,無疑可以豐富我們的研究空間,拓展我們的研究視野。
劉麗霞 ·文學理論 ·18萬字
本書主要對英國中世紀戲劇的發展流變過程進行研究。英國中世紀戲劇主要有三條發展脈絡以謀生為目的的職業演員的活動、一般群眾的通俗演出、具有戲劇化色彩的教會儀式。教堂儀式劇逐漸發展成為中世紀后期最為盛行的圣徒劇、連環劇、道德劇等三大戲劇類型。15世紀末期,宗教劇逐漸衰退、消亡,間插劇逐漸興起,英國戲劇開始轉向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戲劇。本書梳理出了英國中世紀戲劇發展的軌跡,即從早期民間世俗戲劇、教堂儀式劇、中后期宗教劇到間插劇的發展過程,并總結出了英國中世紀戲劇發展流變的基本規律,即教會和官方以是否能最大化地教育民眾決定戲劇的存留和椎廣。
郭曉霞 ·戲劇 ·18.2萬字
本著選取啟蒙詩歌、象征詩歌、左翼詩歌、中國現代小詩與日本俳句的審美勾連、20世紀留日潮與中國新詩藝術形象共振等詩壇重大文學現象,系統地梳理和論述了中日現代詩歌頻繁影響與交融的歷史事實,探尋雙方文學現象表層下的文化動因和變異。運用多種行之有效的比較文學研究方法,對中國和日本共時性和歷時性文化語境中的詩壇景觀進行考察,探討文學與文化差異,刻畫中日相互作用下的文學溝通和交流所形成的文化意義上的良性循環圈,推動文學和文化向更遠、更高、更廣的空間發展。
劉靜主編 ·文學理論 ·18.8萬字
本書以作者的博士學位論文為基礎,從文體學視角出發研究屈原辭。作者先從文章體類角度將屈原辭分作詩體、賦體兩類,每一類又依具體文本體征進行再分辨。再分辨時,根據先秦文體生成特點,著重從文體生成的文化依據、文本的藝術構思等視角立論,得出了一些新認識。
張世磊 ·文學理論 ·16.7萬字
《今日世界文學》是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與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WorldLiteratureToday期刊合作主辦,以當代世界文學為主要研究領域的國際學術集刊。中英雙語,一年兩期出版?!督袢帐澜缥膶W》上的文章與創作強調全球化與世界視野,旨在推動跨區域、跨語言、跨媒介、跨學科的文學研究,兼顧理論批判與案例分析,關注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聯系,反思中國文學在世界格局中的價值意義。本輯為《今日世界文學(第8輯)》主要包括心靈的反諷:諾瓦利斯詩學接受史、讓文字發聲:作為集體轉換的索克語翻譯、以本土性求全球化:對世界文學教學的反思等論文。
劉洪濤 (美)戴維斯-昂蒂亞諾 楊明晨主編 ·文學理論 ·16.6萬字
本書較為系統地梳理了北美敵托邦文學的發展軌跡,力圖多向度地展現北美敵托邦文學中的環境想象及書寫策略,使讀者對北美敵托邦文學的經典作品及其環境敘事有一定了解。書中探討了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經典之作《使女的故事》《羚羊與秧雞》《無水洪災》所蘊含的生態思想,從青少年視角分析了《饑餓游戲》《丑人》等作品中的環境敘事,揭示了技術統治下自然、人性的美好價值。
譚言紅 ·文學理論 ·18萬字
《藥欄詩話》是晚清云南著名詩人嚴廷中的一部重要詩學著作。本書以云南省圖書館藏《藥欄詩話》為底本,進行詳細校勘、注釋與箋補,并輯錄嚴廷中傳記、詩文序等相關重要文獻。本書是《藥欄詩話》的首次系統整理。
(清)嚴廷中著 劉煒箋注 ·文學理論 ·12.4萬字
對人類共通的“詩心”、“文心”矢志不移的探討與追求,貫穿錢鐘書理論文本始終,形成了廣博精深的思想體系。本成果對此進行整體觀照與研究,主要以審美性為線索,分別圍繞文學的本質、文本、創作、發展以及闡釋等范疇展開,具體梳理與分析錢鐘書在這些問題上的認識、態度、方法與意圖,及其形成的歷史文化語境和學術系譜,尤其注意抉發其溝通中西、融匯古今的特點,進而以此探測和把握錢鐘書獨特文學選擇與思想傾向的成因、特征與意義。
羅新河 ·文學理論 ·19.7萬字
本書以威廉·華茲華斯詩歌中的帝國敘述為研究對象,以后殖民主義文學批評作為理論支撐,結合文本細讀、比較研究和后結構主義的研究方法,較為系統地探究威廉·華茲華斯在相關文本中表征出的意識形態內涵,以及文本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語境和地域政治背景下被賦予的話語指涉,審視這位浪漫主義詩人與帝國多重維度的政治交集,揭示詩人、詩作與時代之間的動態互動。
馬伊林 ·文學理論 ·16萬字
本書以文學地理學的理論和視角,重新審視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極具地域特色的“西部文學”,將作家分布、文學語言、文學刊物、宗教習俗等文學地理要素,放置在“大西北”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中,對西部文學各要素和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闡釋西部文學與西部地理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復雜關聯。
張向東等 ·文學理論 ·18.3萬字
司馬遼太郎(1923-1996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最有影響力的歷史小說家,在政治界、經濟界有著廣泛的影響,被稱為“國民作家”(日本)。司馬遼太郎創作了大量的中、日、韓等東亞國家相關題材的歷史小說、隨筆、游記,多達六十多卷。本書將司馬遼太郎與相關作家的創作進行比較研究,分析了司馬遼太郎對東亞歷史的文學敘述,以及他對東亞與日本的思考,可以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司馬遼太郎文學,更深入地了解日本作家對東亞歷史的認識,進而更深入地了解日本與東亞。
關立丹 ·文學理論 ·18萬字
本書對《史記》篇章連接標記系統進行了全面的描寫,從篇章功能的角度,將《史記》篇章連接標記分為“篇章邏輯連接標記”和“篇章功能連接標記”兩大類型,注重揭示不同類型的篇章連接標記在篇章信息組織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結合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考察了《史記》篇章連接標記產生、發展的情況及規律。
凌瑜 ·文學理論 ·17.2萬字
“中西文學文本理論范疇比較研究”,屬于比較文學中的“理論比較”,文學理論中的“比較研究”。以“細讀”為特點的文本分析包括語詞分析、結構分析、語境分析三大步,本書從中西文學文本理論中提煉出涉及這三個方面的八組具有可比性的相關范疇,即:“細讀”與“熟讀”,“至言”、“不落言筌”與“朦朧”、“張力”、“悖論”、“反諷”、“本真的語言”,“隱喻”與“比興”,“構架——肌質”與“形跡——神理”,“犯中求避”與“敘述頻率”,“互文性”與“文文相生”,“意圖謬見”與“以意逆志”,“風格”與“氣”、“體”等,對之進行比較研究。本書試圖以中西文學理論共同關注的問題為紐結點,以范疇為切入點,以解決我國文學理論界當下的實際問題為著眼點,關注中西文學理論對于共同的理論問題的不同表述,同中辨異,異中求同,在異同互見中加深對兩者的理解和認識。
李衛華 ·文學理論 ·19.3萬字
《中美比較文學學刊》(JournalofSino-AmericanComparative)為中美比較文學界同仁共同創辦和編輯,北京語言大學和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為主體合作方,并共同在全中國和全美國范圍內選擇業內知名學者組成中方和美方兩個編委會,分別受理和負責審閱中美學者的來稿。《中美比較文學學刊》集中展示中美比較文學界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范圍內及其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討前沿理論問題,拓展文學批評空間,研究學術焦點問題。以期實現中美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的最平等、最直接、最充分的學術交流。
張華 (美)保羅·艾倫·米勒 ·文學理論 ·5.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