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全面整理并系統研究先秦神話文獻中最重要的變形敘事主題,立足敘事學、圖像學、神話學等跨學科視域,深入探討先秦神話變形敘事類型及其式的表征、生成,提煉變形敘事模式。全書基于“圖像轉向”“圖像證史”觀念,拓寬了神話形態,采擷300余幅神話圖像,以類相叢,圖文互勘,并通過對傳世典籍、出土文獻、考古遺產、民俗遺制等互動闡釋,全方位展現先秦神話變形敘事向度,并揭示了先秦神話變形敘事的生成機制,鉤沉其整體性動態發展的軌跡。
段麗 ·民間文學 ·23.7萬字
本書是自治區新聞出版廣電局、自治區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與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廣西網絡文化協會、廣西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麥林文學網承辦的第一屆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獲獎作品選集。這是一部鼓勵和引導廣大網絡文學愛好者投身創作、反映廣西文學藝術繁榮發展的好作品。散文隨筆作品最大程度地抒發了作者濃濃的情感,貼近生活;長篇小說通過故事的敘述在作品中融合寫作意圖及思想,可讀性和文學含量較高,適合細細品味。
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組委會編 ·文集 ·23.7萬字
京隱,為彭樹智先生的別名。《京隱述作集》從“文以載道”“史以明道”和“哲以論道”三方面探索人類文明交往自覺之道,是彭先生治學的新作。該書關注東西方文明的交往,關注美學在人類歷史上的發展,以關注人的內心為旨歸,全方位展示了老一輩歷史學者對于人文精神的思考。今將前兩集出版,“哲以論道”且待來日。《京隱述作集》第二集《史以明道》分六編。第一編史道:人類文明交往探源;第二編史道:明人類文明交往“自覺化”之道;第三編史道:明“學林老樹”的人生之道(上);第四編史道:明“學林老樹”的人生之道(下);第五編關中學人治學之道;第六編史道:一以貫多與多以養一的交往互動之道。最后附有諸位學生的回憶和書評。
彭樹智 ·文集 ·23.6萬字
北宋中后期詩壇上,出現了一位有“李白后身”美譽的詩人——郭祥正,他流傳至今的作品超過1400余篇,無論是從創作數量,還是從流傳時間看,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都是比較少見的。本書以郭祥正及其詩歌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重新考察其生平事跡中的一些問題,探討其詩歌之創作淵源、思想內容以及創作手法和創作技巧,深入研究人物經歷對其詩歌作品所產生的影響。當個人命運與國家社會交織在一起的時候,郭祥正的思想性格變得駁雜且多變,其詩歌也因此呈現出包羅萬象、內容繁雜的特點,展現出豪壯奇絕、清新綺麗、含蓄委婉、悲慨曠達、典雅厚重的藝術風格。
楊宏 ·文學理論 ·23.5萬字
本書收錄1938—1945年中文報紙、雜志、書籍中以侵華日軍中的“慰安婦”為題材或主要內容的各體文學作品。全書正文按小說、詩歌、紀實、戲劇分為四個單元。每個單元前附該單元作品初載初版等書影。另附1946年后表現韓國“慰安婦”滯留上海境遇的相關作品。為便于研究者了解作品的發表及流播情況,還設“資料”單元,收錄編者編撰的“慰安婦”題材作品系年目錄和“慰安婦”題材作品評介目錄。本書集抗戰文學中“慰安婦”題材作品的大成,是這類作品的首次整理匯集。編者意在使本書既具審美性,又具文獻性。作為彰顯抗戰文學中“慰安婦”題材的文學讀物,可供普通讀者閱讀;作為“慰安婦”專題文獻史料之一,可供學界深入研討。
李存光編 ·文集 ·23.5萬字
“倭寇文學”是將明代“倭寇”這一歷史事件加以文學書寫的獨特題材類型,在中日兩國文學中皆頗具規模。而兩國作家所持完全不同的立場和視角,決定了兩國“倭寇文學”全然不同的觀照與描寫,由此形成了“中日視差”。本書通過分析兩國的“倭寇文學”,在歷史真相與文學想象之間,在史料記載與歷史注解之間,在國別與區域之間,深入考察其中存在的差異乃至錯位,從而有助于具體而又深刻地認識日本民族的歷史觀念與文化心理。
郭爾雅 ·文學理論 ·23.5萬字
本書是第六屆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獲獎作品選集,輯選了大賽小說、散文、詩歌類的獲獎作品。本作品集圍繞“全民共筑中國夢,勠力同心奔小康”的主題,描寫鄉村如何脫貧的故事及扶貧干部事跡;贊美鄉村日新月異的變化,抒發對故土及親人的懷念;抒寫新時代的中國故事,記錄普通人在決勝全面小康路上奮發有為的人生。本書佳作云集,反映了廣西網絡文學新的水平和高度,對進一步推動我區乃至全國網絡文學現實題材的創作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參考價值。
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組委會編 ·文集 ·23.4萬字
本書以文學與人類學為視域,從大文學和整體人類學出發,通過歷史文獻和事象雙重文本,分析20世紀上半葉中法之間的話語關聯史,以呈現該時期中法兩國圍繞重大話語展開的思想交流與人員交往。作者選擇了兩組不同傾向的話語,即偏向觀念史的話語和偏向學術史的話語。前者包含“科學”與“實證”、“群學”與“國家”兩組概念,后者包含“社會”、“民族”、“歌謠”與“民俗”四種學域。從法國角度看,本書依次選擇了孔德、涂爾干、莫斯和葛蘭言等四位學者。他們或為法國年鑒學派之先驅,或為該派三代學者之翹楚,深刻地影響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的法國社會科學研究。在中國實踐中,本書依次選擇的個案有蔡元培、劉半農、20年代中國留法生群體、莫斯的中國學生(以凌純聲和楊成志為代表)和楊堃等,他們都曾與上述法國學者構建了間接或直接的話語關聯。
佘振華 ·文學理論 ·23.4萬字
2016年4月,山東省世界史專業委員會第九屆研討會在聊城大學召開。會議的主題為“一帶一路”視閾下的國別和區域史研究。本書為該次會議的論文集,收入論文(或者摘要)近30篇,包括“國別區域史研究”“古代中世紀史研究”“世界歷史專題和教學問題研究”等專題。
陳德正主編 ·文集 ·23.3萬字
本書贊同伽達默爾所說的,“體驗”和審美之間存在著一種“親合勢(Affinit?t)”認為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都離不開“體驗”。因為文學作品是作家通過“體驗”的方式創作出來的,批評家也要用“體驗”的方式來理解作品,只有對作品有了深切的感受并“體驗”著作品中表達的情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從“體驗”角度來理解文學就把握住了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實質。本書從“體驗”的角度梳理中國和西方歷史上的文學觀念的演進歷程,分析中國古代文學和當代西方“體驗”文學觀形成的原因,同時也評價了“體驗”文學觀對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影響。
張奎志 亓元 ·文學理論 ·23.2萬字
本書分為“史料學理論與文學研究”“作家研究專題”“作品研究專題”三個專題,編為《中華文學史料》(第六輯)予以出版。其中,“史料學理論與文學研究”8篇論文,既有古代文學研究論文,也有近現代文學研究論文,其中有2篇是關于災害文學研究的,1篇是關于荊楚地域文學研究的;“作家研究專題”5篇論文,古代、近現代作家和民族文學研究皆有涉及;“作品研究專題”6篇論文,內容涉及從先唐到現代以及海外漢學研究的幾種重要文獻。這些論文,既有較為深入的文獻考辨,也有較新的史料介紹還有史料學理論的宏觀總結,體現了中華文學史料學研究的深耕細作與理論提升。
劉躍進 龍珍華主編 ·文學理論 ·23.1萬字
本書以魯迅話語整體為研究對象,多維度、系統性地描述和凝練出魯迅話語中的多重“圖式”:國民性話語和個人性話語的雙構模式、“鐵屋子”的“關系體”和“時空體”模式、還鄉小說的“回鄉者—故人—故事”結構模式、魯迅話語實踐的“雙漩渦”動態衍生圖式、“身外—抗世/身內—自省”的生命哲學圖式等。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了魯迅話語的發生、魯迅話語的實踐、魯迅話語系統的原點、魯迅話語模式和生存模式的同構性等問題,推進了魯迅話語研究的系統化。其中,本書較有創見地以“雙漩渦”圖式對魯迅話語的“兩個中心”進行重新釋讀,發現了魯迅話語的關系系統性和動態衍生性,也由此重新繪制出魯迅以自反為中樞、悖論而平衡的精神圖像。
張春燕 ·文學理論 ·23.1萬字
本書以俄羅斯人口較少民族埃文基的英雄史詩為研究對象,借鑒國內外史詩研究專家及人類學學者的研究成果,運用母題分析、比較研究、文學人類學等研究方法,全面系統地厘清埃文基英雄史詩這一民間文學的敘事體裁類型,著重分析了埃文基英雄史詩的特色母題、典型形象和藝術特色等詩學特征;同時鉤沉史詩中蘊含的狩獵文化、薩滿文化及民族傳統文化,解讀民族經典文化等;闡釋埃文基英雄史詩中體現的本民族對世界的獨特認識,探討了埃文基史詩的發展及流傳特征;提出埃文基英雄史詩與我國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史具有一定的親緣關系等一系列重要而獨到的學術觀點,為埃文基史詩乃至民間文學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李穎 ·文學理論 ·23萬字
漢末建安時代是一個俊才云蒸、五言騰踴的時代。以“三曹”“七子”及蔡琰為代表的建安文人繼承漢樂府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注重反映民生疾苦,抒發建功立業的抱負,開創了質樸剛健、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離合長歌,激蕩壯采,“建安風骨”既是建安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又是我們學習和弘揚傳統文化時的重要審美內涵。
張亞軍 王利鎖 馬予靜 王宏林 亓晴 ·文學理論 ·23萬字
從“現代文學”如何建構和想象“現代中國”這一思考維度出發,循著“從周邊看中國”的學術視野,本書從整體角度探討了滇緬抗戰時期與云南建立了特殊聯系的旅行者、考察者,云南本土作家以及中國遠征軍將士、隨軍記者,他們如何通過旅行、采訪、行軍、戰斗、勘測、筑路等行動,以及與之相應的文學實踐,把想象的對象變成與自己密切相關的感知對象。這些基于實地體驗的云南書寫都體現了非常明顯的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書在史料整理與文本細讀的基礎上,“以史詮詩”,“以詩證史”,既致力于地方性知識的呈現,又將區域的研究置于對整體歷史的關懷之中。
董曉霞 ·文學理論 ·23萬字
城市作為人類的大型聚落在唐宋時期發生了重大變革,城市功能、社會結構等方面的變化深刻地影響了唐宋文人的生活方式,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他們的文化和文學觀念。在這個過程中,城市逐漸引領文學走向世俗化和大眾化,從而引發了文學在題材、風格、體裁等多層面的變革;同時,文學也在能動地塑造著城市的形象與文化個性。在城市與文學雙重建構的互動關系中,唐宋文人敏銳地把握住城市社會變革動向并以文學形象的方式來映現城市轉型的影像,正是這種感性書寫方式,更為生動地存留下歷史真實。
蔡燕 ·文學理論 ·23萬字
“革命”貫穿20世紀中國社會歷史文化進程,對新詩的產生、傳播和接受影響極大。“革命”既是新詩研究的參照物也是研究的對象,但已有的研究成果較多處于傳統革命觀念的籠罩之下而缺乏超越性,缺少關于新詩革命話語復雜性、豐富性的研究。“革命”之于新詩的意義,一是作為新詩外部處境的革命,二是作為新詩寫作核心語匯、表達現代漢詩之普遍性追求的革命,三是作為新詩特征后果的革命。革命話語包括以革命為核心詞的一套相關語匯,也包括這一套語匯在社會中的生產傳播及效用。“話語”是一種語言表達的結構,也是一種行為或實踐。革命話語在中國現代文學,尤其是新詩的生成發展中的影響或作用,尚未被充分認識或闡釋。該選題在綜論基礎上,選擇何其芳、卞之琳、馮至、艾青、綠原、廢名、徐玉諾、穆旦等八位具有代表性的新詩詩人,對其詩歌創作和詩學觀念做細讀和分析,并結合各人文學生活與詩歌創作經歷,探討革命話語對創作、傳播與接受的復雜影響,由此探究新詩百年與現代漢詩革命話語詩學建構與實踐問題。該選題將宏觀理論與個案探究結合,歷史分析與現實關懷聯系,以革命話語為關鍵詞闡釋新詩百年的中國化的現代性演進軌跡、特征與啟示。
魏天真 魏天無 ·文學理論 ·22.9萬字
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詩歌史上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詩歌大量以聲音、表演、跨媒介合作等形式呈現,突破了以印刷文本為核心的傳統詩歌體制。這既是當代多媒體技術條件下詩歌沿先鋒、實驗路徑的變革,又是詩歌古已有之的“活動基因”的釋放。紐約派詩人正是這場詩歌轉型中的先鋒代表。本書以其詩歌朗讀、詩歌—劇場、詩—畫、詩歌—電影、詩歌—音樂合作等為考察對象,在研究過程中提出“活動詩歌”概念,并對紐約派活動詩歌的復雜譜系、藝術形式、美學特點、時空特征、存檔機制、審美范式等范疇進行全面考察,從而揭示出后印刷術時代詩歌變革的淵源和流向。
蔣巖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明確強調文學的民族性應該具有整體的包容性,且中國文學傳統和文學的民族性從來就不是靜態的。從北美新移民華文小說對中國文化民族性呈現的多重層面:民族話語言說主體的建構、民族話語言說的話題、民族話語言說方式等方面切入,重新觀照中國文學傳統在海外的承接、生發和創新。打破新移民華文文學研究描述的方法,在中國現代文學的背景下確認了華文文學及北美新移民華文文學的價值。本書從動態的、歷時的視角,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模式,貫徹傳統與現代流變、中外對話的原則和方法,既梳理出明晰的歷史線索,又呈現出厚重觀念的辨析。
朱旭 ·文學理論 ·22.9萬字
論集中收入項目主持人和課題組成員在研期間所撰寫的專題論文。這些論文或者選擇魏晉南北朝文學理論批評演進發展中的諸如“氣”“體”“怨”“通變”“江山之助”等重要概念范疇或命題進行詮釋,或者對諸如《典論·論文》《文心雕龍》《文選》《抱樸子外篇》等重要經典文論典籍進行闡發,或者對六朝時期的主要文論家、重要理論現象和論域進行探析,而聚焦點則是對于魏晉南北朝文學理論演進和經典文論文獻進行深度研究闡釋,所收論文均具有學術原創性,體現了課題組成員在該項目研究過程中的學術追求與努力。
黨圣元 夏靜等 ·文集 ·2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