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阿爾伯特·埃利斯博士和雷蒙德·奇普·塔夫瑞特博士提供了一種可靠的方法,幫助你有效處理情緒問題,并告訴你如何運用他們提出的技巧對憤怒的根源與本質有一個系統的了解。通過做一些容易掌握的練習,讀者能夠學會在一個困難重重的、不公平的社會相對平靜地生活。運用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可以減少憤怒反應,有助于挑戰并消除憤怒。不管在家庭生活中、工作中還是在其他方面,憤怒都會阻礙你獲得成功和幸福。
(美)埃利斯 塔夫瑞特 ·經典著作 ·9.1萬字
弗洛伊德繼《夢的解析》后又一部驚世駭俗之作,為進一步論證和充實釋夢理論,弗洛伊德撰寫了這本案例分析。時至今日,杜拉的案例依然是精神分析史上的極為重要的案例,弗洛伊德對杜拉的夢的分析,依然是釋夢領域不可多得的實踐范本。一個房子著火。我父親站在我的床邊把我叫醒。我迅速穿上衣服。我母親想要把她的珠寶盒搶救出來,但父親說:“我可不愿意讓自己和兩個孩子因為你的珠寶盒而被燒死。”我們急忙跑下樓去,一跑出去,我就醒了。杜拉周期性反復出現的夢喚起了弗洛伊德的好奇心,弗洛伊德對這個夢的天才解析不僅剖析了杜拉不為人知、甚至連她自己都不知道的夢境語言,還為我們破譯了精神冰山與心靈深處的密碼。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經典著作 ·9.1萬字
兩代精神分析大師的智慧碰撞,一次對個人與群體的心理檢查。本質上,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都要接受心理檢查。個人的生活方式是由社會決定的。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超越弗洛伊德:從個體到社會精神分析》中涉及對社會現象的精神分析、社會心理學與其他心理學方法的對比、心理治療實踐中的無意識、弗洛伊德的理論發現及其局限性等主題。本版本由弗洛姆長期助手雷納·芬克(RainerFunk)親自編輯修訂并撰寫前言。
(美)艾里希·弗洛姆 ·經典著作 ·9萬字
《悲劇的誕生》是弗里德里希·尼采的靠前部較為系統的哲學和美學著作,他在書中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這一對重要概念,借此為切入口,以獨特的視角和睿智的語言,重新闡釋古希臘文化,進而探討藝術的起源、本質和功能乃至人生的意義。《悲劇的誕生》是讀者理解尼采美學和哲學的入門書。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經典著作 ·8.9萬字
這是一部寫于19世紀末的心理學作品,卻對20世紀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乃至當今的社會政治現狀,有著驚人的預見性。它被譽為“改變世界的20本書”之一,影響了弗洛伊德、羅斯福、丘吉爾、戴高樂等諸多知名人物,已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這本篇幅不大的小書中,勒龐以基于直覺的敏銳洞察力,揭示出群體的成因和種種特征。他指出,當個體進入群體之中,他原有的個性消失,占主導地位的是群體的思想與情感。群體的心理機制迥異于個體,在其驅使下,群體會做出種種從理性來看不可思議的行為。勒龐鞭辟入里的分析,為人們理解當代政治、社會和組織管理提供了一把鑰匙,是群體行為研究者不可不讀的佳作。
(法)古斯塔夫·勒龐 ·經典著作 ·8.8萬字
提到群體心理學,就必然會提到《烏合之眾》。該書于1895年首次出版,以顛覆性的視角,分析了自工業時代到來后群體心理的產生、種類、特點及影響,為人們勾畫出了群體心理的生動畫卷。書中的很多觀點,在其出版后的一百余年中被不斷驗證,弗洛伊德、榮格、托克維爾等心理學大師,和羅斯福、丘吉爾、戴高樂等政治家都深受該書影響。《烏合之眾》至今已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不僅成為了群體心理學的代表作,更堪稱整個心理學領域的杰出經典。
(法)古斯塔夫·勒龐 ·經典著作 ·8.7萬字
《烏合之眾》是一本研究群體心理學的著作。本書細致描述了群體心理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人們在群聚狀態下的心理、道德、行為特征。解釋了為何群體往往呈現出“盲目”“沖動”“狂熱”“輕信”的特點,而當權者又是如何利用群體的這些特點建立和鞏固自身統治的。
《達·芬奇及其童年的回憶》是2006年1月1日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奧)弗洛伊德。本書是佛洛伊德有關達·芬奇童年記憶的心理史學經典著作,利用臨床精神分析法對達·芬奇的自戀癥、同性戀、戀母傾向、性啟蒙與性沖動都作了手術刀般的剖析,都無例外地呈現于讀者面前。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經典著作 ·8.7萬字
男人、女人,都渴望性。性是世界的一個根本動力。越根本的東西,我們越不能直視它,所以圍繞著性,我們也形成了種種禁忌。《性學三論》是人類性學領域的奠基之作,可以讓人從本質上了解“性”,而這些本質的了解,不僅能幫我們正視自己的性,更能幫我們懂得別人的性,從而將性衍生為生命的動力。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經典著作 ·8.6萬字
這是一部弗洛伊德的經典心理學代表作,收錄了弗洛伊德后期的兒部最重要的著作:《超越快樂原則》《集體心理學》,分別于1920、1921年發表,提出了生本能與死本能的二元對立,集體中的力比多聯系以及人格三分結構法等理論,在內容上具有的承接性,共同構成了弗洛伊德后期的精神分析學理論體系。對弗洛伊德作品感興趣的讀者,本書不可不讀。《超越快樂原則》論述人的行為除快樂原則及由此派生的現實原則之外,還有一條更令符合人的本能的原則,也就是強迫性原則。這種原則可以用于解釋藝術、文學以及各種人類潛能的激發。所謂的“快樂原則”,快樂是最終目的,而激發的原因是不快樂。《集體心理學》類似于勒龐的《烏合之眾》,但更側重于人們在人群中是如何喪失自我意志的心理過程。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經典著作 ·8.3萬字
《烏合之眾》是群體心理學的奠基之作,并受到弗洛伊德、羅斯福、戴高樂、丘吉爾等人的一致推崇。本書首次闡明了社會心理學中的一些主要問題,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群體的種種特點及其成因。作者指出,個人一旦融入群體,其個性便被湮沒,群體的思想便會占據統冶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等特點。
(法)勒龐 ·經典著作 ·7.6萬字
本書中榮格介紹了共時性的理念,擯棄掉圍繞在令人吃驚,但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些互相關聯的事件周圍的幻想和迷信,它們只是“有意義的巧合”。榮格還介紹了使人困惑的實驗:他引用了J.B.Rhine的研究以支持自己的論點。Rhine對意念力實驗的統計分析使榮格找到了實驗者對卡片上號碼的猜測與卡片上實際號碼之間的關系,并分析了建立在統計基礎上的深層心理與外部事件的關系,拓展了心理學研究的視野。
(瑞士)榮格 ·經典著作 ·7.1萬字
《瞧!這個人》是尼采的自述,它代表著尼采后期的思想。作者本人認為:“這本書具有最的重要性,它為我本人和我的著作提供了某些心理學和傳記性的材料:人們對我的情況將人一目了然。”了解尼采其人及尼采的思想,均不可不讀此書。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經典著作 ·6.8萬字
弗洛伊德將性本能稱作“原欲(libido)”,其心理學理論都是圍繞這一概念展開的。《性學三論》可謂是“原欲”理論的代表,由三篇論文組成,詳細論述了性倒錯、神經癥患者的性沖動、幼兒期性欲、青春期變化等主題。同時,在研究人類性欲的本質及發展過程方面,本書也提出了許多至今仍值得借鑒的精辟見解。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經典著作 ·6.8萬字
本書是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的情感心理學名作,收錄了弗洛伊德寫于1915—1920年的四篇重要文章,分別是《哀悼與憂郁》《當下對于戰爭和死亡的看法》《論無常》《超越快感原則》。其中《當下對于戰爭和死亡的看法》為第一次譯成中文。在弗洛伊德看來,人類最深的本質包含著一些本能沖動,這種本能沖動是“愛恨交織”的。這種沖動不僅可以解釋我們的憂郁癥、我們對死亡的態度,甚至可以解釋戰爭的起因。而身處文明社會的我們,對待這種原始沖動的正確做法就是進行“哀悼”。只有順利地完成哀悼的工作,我們才能坦然地面對生命中的死亡和失去,才能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平共處。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經典著作 ·6.6萬字
《愛的藝術》是一本幽默的教育詩,辭藻和內容是非常淫艷的,但它表現了作者對這個問題的淵博的知識和精細的遲到是學。
(古羅馬)奧維德 ·經典著作 ·6.2萬字
《瞧!這個人》是尼采的自述,它代表著尼采后期的思想。作者本人認為:“這本書具有絕對的重要性,它為我本人和我的著作提供了某些心理學和傳記性的材料:人們對我的情況將人一目了然。”了解尼采其人及尼采的思想,均不可不讀此書。
(德)尼采 ·經典著作 ·6萬字
《共時性:心靈與外部世界的有意義巧合》是現代心理學奠基人、比肩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大師家榮格的一部經典著作,首次系統闡述了共時性現象。榮格發現,當人處于強烈的情感狀態中時,常常會經歷神奇的“有意義巧合”。共時性現象就是業已存在的無意識認知通過某種外部形式和人的意識發生對話。這種內外事件的共鳴沒有物理上的因果關系,卻讓人直覺到某種深層聯結,仿佛宇宙在向你傳遞暗號。共時性學說揭示出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隱秘而深刻的聯系,不僅解釋了我們熟悉的“冥冥之中”“夢境預言”“心想事成”這類奇特的生活經驗,還拉通了東方占卜、西方星座等神秘領域的底層邏輯,同時也在思想層面顛覆固有認知,啟迪人們重新理解宇宙運行機制。每一個共時性時刻,都是你的心靈與宇宙同頻共振的時刻。理解共時性,就是破譯宇宙傳遞的生命暗示,走向更高層次的覺知和成長。作為榮格原型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共時性無疑是榮格心理學體系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板塊,對于理解集體潛意識和人類心理的深層機制都至為關鍵。
卡爾·榮格 ·經典著作 ·5.9萬字
本書是精神分析學奠基人、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晚年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他思想拼圖的最后一塊。在這本書中,他第一次全面地將精神分析學應用于社會文化領域,系統性地回答了他一直以來關注的問題,文明是如何內化為“超我”,進而對人的“自我”進行抑制的?同時,他又借助精神分析的方法,為我們理解社會和文化的歷史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角度。不管是從宏觀,還是微觀來說,這本書都展示出精神分析理論廣闊的縱深與可能性,是我們接觸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論系統的一個絕佳的切入口。德語直譯版,資深譯者5000字小結,重現弗洛伊德思想精華。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經典著作 ·5.7萬字
本書是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創作的一部心理學著作,主要探討人類行為的動機和心理活動的深層規律,試圖突破傳統快樂原則的局限,揭示潛意識中更為復雜和根本的驅動力量。洛伊德在對精神疾病的治療和研究過程中,發現傳統的快樂原則無法完全解釋一些患者的癥狀和行為。例如,有些患者會反復經歷痛苦的回憶或行為,這與追求快樂的原則相悖。基于這些臨床觀察和思考,弗洛伊德提出了超越快樂原則的觀點。弗洛伊德認為傳統的快樂原則認為人的行為動機是為了追求快樂和避免痛苦,但這一原則無法解釋一些現象,如人們在某些情況下會主動選擇痛苦或重復一些不愉快的經歷。例如,一些患者會反復回憶起痛苦的創傷事件,這種行為顯然不符合快樂原則。為了解釋這些現象,弗洛伊德提出了“強迫性重復”的概念。他認為,人類具有一種本能的傾向,會不由自主地重復某些行為或經歷,即使這些行為或經歷會帶來痛苦。這種強迫性重復可能與潛意識中的欲望和沖突有關。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經典著作 ·4.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