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經濟與社會史評論》是社會史和經濟史方面的集刊,匯集了相關領域的大量優秀成果。本書為2018年卷,分為“財政與經濟”“經濟、文化與社會”“明清佛教與社會”“生活習俗”“學術評論與綜述”五個專題,收錄的文章資料翔實,充分利用社會學、史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結合檔案、碑刻、契約文書等,對財政經濟、佛教、生活習俗等問題進行了考察
陳鋒主編 ·經濟史 ·34萬字
《世界經濟簡史(從舊石器時代到20世紀末第4版)》由美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由埃默里大學龍多·卡梅倫和伊利諾伊大學拉里·尼爾的兩位資深經濟學教授合著,是供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閱讀的經典教科書。該書簡要而系統地介紹了從舊石器時代至20世紀末的人類經濟發展歷史,分析了經濟發展和增長機制,揭示了世界各國、各地區形成今日之不平衡經濟發展格局的內在原因,并探討了如經濟增長極限等未來經濟發展的一些問題。本書自1989年出版以來一直受到廣泛好評,其間反復修訂和增補,保持了資料的新穎性和完整性,至今已被譯成13種文字,暢銷全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權威經濟史教材。
(美)龍多·卡梅倫 拉里·尼爾 ·經濟史 ·33.7萬字
《二十世紀的英國經濟》上編從四個方面說明了“英國病”的由來,即“世界工廠”地位的喪失及其留下的遺產,殖民擴張給國內經濟帶來的嚴重后果,福利國家、財政負擔和低效率的經濟,以及傳統精神對經濟穩定和增長的消極作用。下編則說明了英國“國有化”的試驗,需求管理的演變,“計劃化”,收入政策及其在新形勢下的運用,調整工會、企業界、政府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繼續調整對外經濟關系,等等。作者認為這些措施都未能奏效,英國經濟將繼續在“病態”中遲緩地走向未來。
厲以寧 ·經濟史 ·33.6萬字
本書是作者自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歷年撰寫的經濟史論文和經濟史學講義的自選集。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美國經濟史的論文。第二部分包括有關創新理論、人力資本理論和經濟史研究之間關系的文章,它們是作者開設的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課程“西方經濟史學”的講義的一部分。第三部分以“西方經濟史學”為標題,收入了作者在這一領域內的一些論文。“西方經濟史學”是作者的老師陳振漢先生和作者在20世紀80年代合開的一門研究生課程。本書第四部分以“經濟發展和制度調整”為標題,收入了作者有關工業化、現代化和制度調整方面的論文。
厲以寧 ·經濟史 ·33.3萬字
一部追溯中國商幫從明朝到現在600年脈絡的大著作,是一部真正完整的中國商幫變遷史,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中國商人命運史,更是一部鮮活的政商博弈史。在中國商幫、商人崛起與衰落的過程中,權力與資本之間的糾纏博弈從未曾停止。鹽商、海上私商、外貿商人、買辦、票號商人和近代金融實業家;晉商、徽商、粵商、閩商和甬商……無論是以行業區分,還是以地域代表,中國商人群體每一次的崛起、沒落與再出發都離不開政商博弈,更受制于社會的開放或封閉。什么是600年政商關系中的變與不變?中國未來的政商關系能走向何方?政商的邊界在哪里?中國商幫史能給當代商人怎樣的啟示?本書整合中國貨幣史、朝貢史、貿易史、官宦史及明清不同身份商人的演變史等多種角度,為你一一解開這些問題,還原一部真正完整的中國商幫史,帶你從時空看中國商脈走向,真正參透中國商人的歷史與未來命運。
王俞現 ·經濟史 ·33萬字
《中國近代貨幣研究》是一本論文集,收入了戴建兵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近代史研究》、《中國錢幣》等雜志中的論文。中心論述了中國近代白銀核心型的貨幣體系,以及相關的銀行、金融、經濟等內容。
戴建兵 ·經濟史 ·32.7萬字
本書著眼于當今經濟史學人的治學需求,全面回顧了經濟史學發展史,總結了研究方法論之大要。傳統形態經濟史學的產生,以中國為典型,發端于西漢司馬遷所著之《史記》,成型于東漢班固所著之《漢書》。現代形態經濟史學以西歐為典型,發端于16世紀的荷蘭,成型于兩百年后的英國。兩個傳統的合流,形成了今日經濟史學的主干。作者積六十余年研究之功,對經濟史研究的旨趣、目標、主題、方法等諸多方面,做出全方位的梳理和檢視。海內外前輩學人的掌故點綴其間,讓經濟史學科的前世今生纖毫畢現。
易棉陽 趙德馨 ·經濟史 ·32.3萬字
第一部分論述了美國貨幣體系從殖民初期到19世紀末期的演變;第二部分討論的是“美聯儲的起源”;第三部分確認了從1914年成立到1928年,促使美聯儲從成立之日起就幾乎不間斷地擴大貨幣供給的金融利益和思想意識,還分析了摩根和洛克菲勒集團之間金融利益的一致性和沖突,如何影響了胡佛政府和羅斯福政府第一任期美聯儲的政治傾向和行為,以及羅斯福政府第二任期的國際貨幣政策和國內銀行金融政策;第四部分闡明了為什么在20世紀20年代英國和美國政府如此急切地尋求在一個具有嚴重缺陷和通貨膨脹幻象的古典金本位幣制基礎上重建國際貨幣體系的原因,并分析了導致金匯兌本位制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瓦解的“內在矛盾”;第五部分討論了新政與國際貨幣體系,羅斯巴德對推動新政政策的根本轉變并從中獲益的經濟利益集團進行了分析。
(美)默里·羅斯巴德 ·經濟史 ·31.9萬字
這是一本介紹國際金融界大佬在大蕭條中的群像著作。本書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和美國的政府和中央銀行如何根據巴黎和會的安排,重建金融體系,并由此引發了20世紀30年代那場世界性的“大蕭條”的故事。全書圍繞英、美、德、法四個主要發達國家的中央銀行行長展開,他們手握重權,力圖重塑世界繁華;又個性鮮明,不少人盲目自信,最終飲恨沙場,把世界推入金融危機的深淵。本書角度獨特,不僅如一部優美的傳記,情節引人入勝;又如一部有獨特視角的經濟金融史。
(美)利雅卡特·艾哈邁德 ·經濟史 ·31.7萬字
《工業化和制度調整——西歐經濟史研究》著重研究了西歐工業化和制度調整之間關系。本書將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為分水嶺,分析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自由市場經濟向政府干預市場的混合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作者延續了在《資本主義起源》一書中的分析方法,將資本主義分為剛性體制和彈性體制。作者認為,混合市場經濟體制的特征是政府調控市場,實行“福利國家”模式以及重視可持續發展,而這一轉變就是資本主義的制度調整。
厲以寧 ·經濟史 ·31.2萬字
棉花產品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以至于我們往往難以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但棉花產業的歷史實際上是與近代資本主義的歷史緊密關聯在一起,理解棉花產業發展史是理解資本主義和當代世界的關鍵。本書作者斯文·貝克特通過敘述棉花產業發展的歷史,解釋了歐洲國家和資本家如何在短時間內重塑了這個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一項產業,并進而改變了整個世界面貌的。本書是名副其實的全球史,內容涉及五大洲,將非洲的販奴貿易和紅海貿易聯系在了一起,將美國南北戰爭和印度棉花種植聯系在了一起。在貝克特波瀾壯闊的巨著中,商人、商業資本家、經紀人、代理人、國家官僚、工業資本家、佃農、自耕農、奴隸都有自己的角色,貝克特清楚地表明,這些人的命運是如何與近代資本主義發展聯系在一起的,又是如何塑造我們現在這個存在著巨大不平等的世界的。本書告訴我們,并不存在一個所謂的“全球化”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從一開始就是全球化的。
(美)斯文·貝克特 ·經濟史 ·31萬字
1870年以前,人類生活在極度貧困中,緩慢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果被不斷膨脹的人口吞噬。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發明創造加速推進,技術能力每過一代人得以翻番,最終改變了全球經濟生活的面貌。前人以為,這種力量將幫助我們建立起完美的理想社會。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在本書中,知名經濟學家布拉德福德·德龍講述了1870—2010年工業實驗室、現代公司組織和全球化如何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物質繁榮,它們給人類和全球帶來了何種變化,以及為何沒能幫助我們建立起理想社會,反而使全球陷入了氣候變暖、經濟衰退、不確定性與不平等加劇的困境。本書以令人驚嘆的廣度與深度,向讀者揭示了加長版20世紀的發展真相:遠非大幅躍進,而是蹣跚前行。
(美)布拉德福德·德龍 ·經濟史 ·30.8萬字
這是一本從農業角度研究西方經濟史的著作,獨特而典型。作者力爭以非教科書似的冗長贅述,而改以故事方式為大家講述一個又一個故事與傳說背后的經濟學秘密。全書共三篇12章。分別講述了經濟與文明的興起;美索不達米亞的經濟與社會;古埃及的經濟與社會;希臘的經濟與社會;羅馬的經濟與社會;中古歐洲的經濟與社會;中古的經濟思想;文藝復興時代的經濟與社會;商業革命;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二戰時期的戰爭經濟等。
何萍 ·經濟史 ·30.3萬字
《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是一部極具挑戰性的重要著作。它對1500年以來世界各地之間的經濟聯系作了一個氣勢恢宏的論述。作者安德烈·貢德·弗蘭克把中國置于亞洲的中心,把亞洲置于全球經濟的中心。他認為,中國需求白銀,歐洲需求中國商品,這二者的結合導致了全世界的商業擴張。與學術界多數人的通常看法不同,在他的分析中,中國在工業革命前的經濟史中占據著極其突出和積極的地位。為了闡述他的觀點,他廣泛利用了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亞洲和歐洲經濟史的專家的最新成果。西方最初在亞洲經濟列車上買了一個三等廂座位,然后包租了整整一個車廂,只是到19世紀才設法取代了亞洲在火車頭的位置。名副其實貧窮可憐的歐洲人怎么能買得起亞洲經濟列車上哪怕是三等車廂的車票呢?歐洲人想法找到了錢,或者是偷竊,或者是勒索,或者是掙到了錢。
(德)貢德·弗蘭克 ·經濟史 ·29.9萬字
魁奈認為,法國財富的顯著減少,首先是由于重要產業部門農業的衰退,因此,要使占國民大多數的農民富裕起來并增進國民的財富,最重要的是把法國的農業重新振興起來。魁奈的論著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關于財富問題;二人口、消費、需求、價格、價值的關系;三對貨幣的看法;四對財富用于生產的重視;五將財富用于生產的具體措施;六重農思想;七關于“純產品”理論與階級的劃分;八關于土地單一稅的理論;九關于經濟自由和貿易自由的思想。本收譯本集了包括《經濟表》在內的共21篇重要論著。其中12篇譯自德國際著名經濟學家和經濟學說史家羅納德·米克的英譯本。該譯本的最大長處是糾正了過去一些譯本對魁奈《經濟表》版本及相關文件的誤解或缺失,但由于米克只著意于收集經濟學家感興趣的篇目,而并不側重展示魁奈經濟學的全面內容,因此一些重要論文并未收入其中。為了彌補這個不足,該譯本又從俄譯本中選出了9篇,如此較全面地展示了魁奈經濟學內容的全貌。
(法)弗朗索瓦·魁奈 ·經濟史 ·29.9萬字
繪畫是人類凝固的歷史,是無聲的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繪畫藝術發展與變革的同時,金融的內涵與形式也在隨著時代的步伐而逐漸變化,由最初簡單的物物交換的媒介,變成了決定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成為跨時空價值交換的手段,影響著社會的發展。而從歷史與地理的角度出發,藝術的發展也離不開經濟、金融的影響。在前攝影時代,畫作承擔著記錄歷史的功能,在每一件藝術品的背后,又深藏著理念與人文的變化。只有將繪畫藝術與金融置于具體歷史與現實的紛紜而復雜的相互關系中,與創作者本身交匯于當時的時空之下,才能挖掘其內在隱含著的因果關系,重構歷史圖景,給出令人信服的獨到的歷史解釋。《名畫中的金融史》即以此為出發點,以世界名畫為切入點,通過“名畫賞析+歷史故事+金融視角”的跨界融合,講述了貨幣與金融簡史、金融機構的產生與金融體系的形成、金融制度的建立與金融危機等內容,用跨界的視角闡述金融的演變和應用,揭示了金融發展的邏輯,以期給我們當下的金融生活帶來啟示。
劉曉樂 ·經濟史 ·29.4萬字
本書介紹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第1章“概述”從整體上介紹西方經濟學,第2章到第8章是微觀經濟學部分,第9章到第12章是宏觀經濟學部分。本書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對日益龐雜的西方經濟學體系內容和結構刪繁就簡,做到以實用為綱,以夠用為度,力圖使讀者容易上手,看得懂、易領會。本書適合作為應用型本科經管類相關專業的教材,還可供經濟管理人員在職培訓、經濟學愛好者自學使用。
張忠德主編 ·經濟史 ·28.6萬字
本書對1978~2018年中國金融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總結和梳理。首先,把40年的金融發展過程分為五個階段,然后根據金融體系的結構邏輯,分別闡述了改革開放40年中國金融機構的成長和演進、金融市場的興起和發展、中央銀行制度和貨幣政策的演變、金融監管制度的變遷,以及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重點論述了金融機構體系不同部分,包括銀行、證券、保險和其他金融機構等的發展特點,以及金融市場(貨幣、資本、債券和外匯市場等)從有到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艱難成長歷程。
巫云仙 ·經濟史 ·28.4萬字
以歷史為經,以經濟為緯,從財政視角探究各王朝的興衰起落。以歷史為經,以經濟為緯,從財政視角探究中國各王朝的興衰起落!豆瓣熱門經濟史圖書TOP1,萬人評分8.3分,紙書暢銷超15萬冊!郭建龍“密碼三部曲”之一,另有《哲學密碼》《軍事密碼》以財政為主題,全新梳理從秦至清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用講故事的方式,以現代的經濟理論來梳理古代中國的財政邏輯,分析歷代財政得失。從土地制度、貨幣壟斷、官營產業三方面說明中國兩千余年的王朝興衰與財政之間的關系。
郭建龍 ·經濟史 ·28萬字
本書從財政效率的角度對英國產業革命與荷蘭市場革命過程中財政制度變遷進行的對比考察既是諾斯開創的新制度分析方法的應用與發展,也是一種用公共經濟理論來解釋產業革命的全新嘗試。本書的結論是現代經濟革命的爆發主要依賴于財政制度的變遷與財政效率的提高,然而,財政制度的變遷并不是歐洲優秀文化與先進的政治法律制度的繼承與延續,相反,它是因被海峽隔絕而偏僻落后的英國的貴族政治、島國文化、地緣政治與重商主義生存經濟偶然結合的產物。
宋丙濤 ·經濟史 ·27.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